自然界中的雌性動物是不是都比雄性動物弱小?

小幹探


不是,自然界雌性大於雄性的動物更多。


▲雌性大於雄性的哺乳動物——斑鬣狗

也許是我們人類是雄大雌小,而我們平時接觸的動物也大多是雄大雌小,因此讓很多人誤以為整個自然界都是“男權社會”,在哺乳動物當中確實是如此,只有極少數是雌大雄小,但哺乳動物僅僅只佔地球所有物種的0.4%,而昆蟲佔50%左右,包括昆蟲在內的節肢動物則佔80%左右。所以哺乳動物無法代表整個動物界。

科學家對73個動物綱的雌雄體型差異研究得出下面的餅圖。
灰白色:雌雄體型無差異,佔比24%。

純藍色:雌性大於雄性,佔比34%。

純紅色:雄性大於雌性,佔比2%。

也就是說,自然界雄性大於雌性的動物佔比僅有2%。

為什麼哺乳動物絕大多數是雄大雌小呢?其中的原因太過複雜,根本原因就一個,那就是繁殖策略。
哺乳動物是非常特殊的群體,會哺育後代,直到其擁有獨自生存能力,哺乳動物生育後代的性別比例大致為1:1,也就是正常情況下雄性和雌性數量一樣多,但哺乳動物基本都是一夫多妻制動物,一個雄性可以和數個雌性一起繁衍後代,這時候雄性就顯得多了。比如某種哺乳動物雌雄個體都是十個,其中兩個雄性各自霸佔了5個雌性,剩下的8個雄性就成了“光棍”。

那為什麼不少生一些雄性,多生一些雌性呢?因為這樣不利於種群的發展,個體有優劣,有的基因好,有的基因差,為了保障種群的繁榮,就要讓基因好的多繁衍後代,基因差的少繁衍後代。如何決定基因好壞呢?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打,誰更能打誰就更優秀。

因此,哺乳動物當中,雄性擁有比雌性更大的體型,就是為了爭奪交配權和繁衍機會。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雄性哺乳動物就要長得更大更強。

簡單來說,就是哺乳動物當中雌性是不競爭的,雄性是相互競爭的,競爭促進發展,所以雄性的體型就比雌性大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象海豹。象海豹可以說是雌性體型差距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的體型可以達到雌性的3-5倍。

南象海豹雄性平均1.8噸,地主象海豹平均2.2-2.5噸,最大超過4噸;雌性平均517公斤,最大1噸。

北象海豹雄性平均1.5噸,最大超過3噸;雌性平均488公斤,最大1噸。

雄性象海豹為了擁有更多的雌性,相互之間會發生激烈的戰鬥,往往打得皮破血流,勝利者能霸佔一塊海灘上的所有成年雌性,失敗者會被趕到海里。


如此激烈的競爭會產生這樣一個後果,80%以上的雄象海豹會打一輩子光棍,而不到20%的雄象海豹平均下來一輩子會擁有250個老婆。

正是這種繁殖策略,讓哺乳動物普遍雄性大於雌性,但也有特殊。比如陸地上的斑鬣狗,海里的以藍鯨、座頭鯨、露脊鯨為代表的幾種鯨類,都是雌大雄小。
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個體是雌的,一頭全長33米的雌性大個體藍鯨懷孕後期,也就是將所有可能的增重情況都加上,它的體重可以達到239噸。


百科千尋君


先說答案:當然不是,自然界中雌性動物比雄性動物強大的比比皆是,而且在“女強男弱”的動物中,雄性動物的下場大都不怎麼好。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列舉一下幾種雌性強於雄性的動物。

黑寡婦和螳螂

說起黑寡婦這個名字,許多小夥伴會跟漫威的動畫聯繫在一起,其實,它不僅僅是漫畫中的超級英雄,還是有著劇毒的蜘蛛。確切的說,黑寡婦是雌性的紅背蜘蛛,它之所以有著黑寡婦之稱就是源於它性食同類的習性。

雌性紅背蜘蛛在交配完成後,99%的可能性會吃掉自己的伴侶,而且雄性紅背蜘蛛在雌性面前毫無抵抗力和戰鬥力,這是因為雌性紅背蜘蛛被雄性的體型大4倍左右。所以,在交配完成後,即使雄性蜘蛛想要逃,也無法逃脫。

螳螂也是一樣,雌性螳螂的體型比雄性也要大3倍以上,而且雌性螳螂在交配完成後,也有吃掉伴侶的習性。

因此,黑寡婦和螳螂都是雌性比雄性體型大的動物,而且它們吃掉伴侶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餓了。

毯子章魚

毯子章魚是章魚的一種,它與其他的章魚有著明顯的不同。大多數的章魚的觸角都是分開的,但是毯子章魚的觸角之間有著肌肉膜的連接,所以在它遊動時,整個身體就像一張毛毯一樣。

毯子章魚的雌性差異非常的大,成年的雌性毯子章魚的體長在2米左右,而雄性毯子章魚的體長僅有3公分左右長。由於這種巨大的體型差,雌性章魚在繁殖期尋找異性時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就會問:體型差距如此的大,它們是如何繁殖的呢?

當然,毯子章魚的繁殖方式與常見動物的繁殖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由於體型差,毯子章魚在繁殖時,只能通過自己的觸角進行繁殖。通常雄性會將飽含精細胞的一條觸角扯斷,此時雌性就會將這條觸角帶走完成受精。而斷了一條觸角的雄性毯子章魚就會待在原地靜靜的等待死亡的來臨。

當然,除了上面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動物外,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動物都是雌性體型大於雄性。許多小夥伴可能對這一點有些疑問,下面我們上圖:

上圖是生物學家調查了動物綱下73個物種的體型差,灰色區域(24種)為雌雄體型無差異的動物,藍色區域為雌雄體型大於雄性的動物,籃網格內則是雌性和雄性都有大的,但是雄性體型比雌性大的佔比較多的,只有紅色網格內是雄性比雌性大的。

因此,在自然界中,雌性體型大的佔比確實比雄性體型大的要多一些。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雌雄的體型差異呢?

決定雌雄體型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我們說幾種比較重要的。

第一,配偶的佔比。如果是群居動物而且一種性別的動物擁有多個異性伴侶,那麼,這種動物雄性比雌性體型大的概率就要大很多。這是因為“一夫多妻”的生存模式下,雄性的基因是否強大就顯得極為重要了。通常,雄性需要通過與同類決鬥來決定交配權,而在戰鬥中,體型顯然是勝負的關鍵。所以,配偶佔比較多的動物,通常就是雄性要大於雌性。

第二,繁殖能力。如果雌性動物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需要繁殖大量的後代,那麼這就對雌性的體型有一定的要求了,顯然體型更大,能夠孕育更多的後代而且也能為後代的孕育提供足夠的營養。這種動物大都是雌性大於雄性。

總結

在大自然中,並不是大多數的雄性比雌性的體型大而且強,相反的,雌性比雄性強的動物佔比相對要高一些,比如幾乎所有的昆蟲都是雌性強於雄性。

而動物同類異性之間的體型差的決定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繁殖能力、配偶的佔比等因素決定的。總之,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強,都是物種為了更好的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


獵奇動物社


當然不是這樣,螳螂就是雌性體型遠大於雄性,這也是大約30%的雄性螳螂被雌性吃掉的原因,雄螳螂也不甘被吃掉,但是由於體型差太多一旦被雌性捉住就是死路一條。

動物體型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而不同生物的生存環境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影響造就了體型差異。我們日常所見的多數動物都是雄性個體大於雌性,但不能認為所有動物都是如此。我們日常生活所見的動物一般是雄性個體大於雌性,像鳥類、各種牲畜都有這樣的特點,人類也是這樣的特點,可能是因為在演化過程中的性選擇,更強的體型在求偶活動中更容易接近異性,也能更好地保護家庭以及佔據一定的領地,保證家族生存所需的能量供應;

而另有一些動物的體型則相反,像螳螂、部分鱷魚、鯨魚則是雌性遠大於雄性個體,這類生物似乎又是因為帶崽或者孵化卵的原因,更大的體型能夠生下更多的後代,也能更好地養育和保護後代,環境選擇就使此類動物的雌性個體大於雄性。

任何物種都逃不脫與外界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之一,後代的生長髮育繁殖也必須能量的供應,所以供給後代的能量的多少才是影響生物體型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大多數兩性繁殖的動物都是由雌性承擔更多的繁殖任務,無論是雞下蛋還是人類女性懷孕,雌性個體直接供給給後代的能量更多,雄性在這個過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那一點精華,換算為能量並沒有多少,對於雌性來說,如何平衡自身能量消耗和供給後代的能量是一個關鍵的因素,需要雌性個體供給後代的能量最大化。

美國格雷-貝洛夫斯基以食物營養為主的數學衡量方式,發現在有蹄類動物中,有一些動物體型越大自身消耗的能量比例反而越小,供給給後代的能量反而更多,也就是能夠更好地養育後代。但這種數學模式又不能衡量雄性體型。

很多科學家致力於研究生物體型差異,但無奈物種很多而每一種物種的能量獲取方式、生殖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受生存的環境影響,所以生物體型差異的影響因素很多,有些動物是雄性個體體型更大,而有一些動物則相反。


來看世界呀


不是,這是個常識問題吧?


人民超哥


一般來說雌性是負責生育 的,而生育是非常消耗體能的,雌性為了保證繁衍的成功,將能量集中在了生育上,雄性為了保護後代的成長,還要和其他雄性競爭,體格強壯一些。比如哺乳動物中的非洲鬣狗,它們就是一個母系社會,在弱小的雌性鬣狗都可以打壓雄性公鬣狗。


杜輝2213


不是所有,有的生物雌性強大,雄性弱小但是有的雌性弱小雄雌強大。


崎嶇善


不是。雌性動物在自然界承擔繁衍重任,會受雄性動物保護。看似弱小,但生存技能確實不輸雄性,養育保護下一代都是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