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銀行做理財有哪些危險,理財款會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有哪些理財經驗分享嗎?

八戒來答題


現在手機應用非常方便,很多理財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比如炒股,炒期貨,買基金等等。只要是正規的公司就不會存在理財款消失的問題。有幾個常用的手機理財方式簡單介紹下:

一,股票

以前股票是在電腦上買賣的,很多人都去證券公司看盤,現在科技先進了,炒股在手機上就可以開通,只要下載正規的證券公司APP,上面註冊、綁定銀行卡都很簡單,如果有認識的客戶經理也是可以操作的,現在開戶都不用跑證券公司了。

第三方存管的銀行要去大的銀行辦理,有些小銀行和證券是不對接的。銀行卡和證券賬戶是要同一個人的身份信息的,這也能保證資金的安全。

期貨、黃金和股票類似,現在也都可以在手機上看盤,操盤了。

這類風險是其理財方式帶來的,本金可能會受損失,和外在因素關係不大,只要選擇正規的公司和銀行就不會有風險。

二,貨幣基金

現在最流行的貨幣基金是餘額寶和零錢通,分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開發的,兩家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良好的信譽度讓很多人將閒餘的資金存入其中。

餘額寶還推出了先理賠的方案,遇到被騙有證據先行理賠,良好的服務態度對大家的資金有保障。

存這類理財也方便支取,現在都是用手機支付了,年輕人出門都不帶現金的,方便又安全。利息還可以,年化也有2.5%左右。

這類風險是公司倒閉,不過大的企業具有穩定性,問題不大。

三,P2P理財

現在的P2P公司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平臺收益率也是不同,這類平臺的風險要比其他的大,尤其是小公司跑路的很多,P2P暴雷在網上也是有很多新聞的。大多是用高息引誘客戶上當受騙。

總結

理財年化5%左右的是正常的,超過5%就要考慮下了,10%的對本金就有風險了,要說是穩定年化6%以上的,基本上都是騙子了。

手機做理財要找正規的大公司就不會有風險,錢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有些高風險的理財由於自己的操作能力問題導致虧損是有可能的,這個跟平臺是不搭嘎的。


靈和睿


感謝您的閱讀!

沒有什麼大道理,說說我的手機理財歷程。

第一次涉及手機理財是銀行推出的5萬元起步的定期理財,當時還是很忐忑的,畢竟當時僅有的幾萬塊購買理財,在我自己看來還是很“冒險”的,好在一年過去了,安穩的贖回了。後來,參與蘇寧、陸金所、恆大等等理財產品,算下來,至少有了10年的理財歷程了。

當時投蘇寧的原因是,因為可以贈送蘇寧卡,投資了一次,增送了5600元的蘇寧卡,我用它買了一臺iPad;除此之外,不僅僅有蘇寧卡,還有6%的年收益,這是讓我覺得非常驚喜的。

其實,現在已經很少有這樣的理財產品了,我虧損最多的是恆大,當時急著用錢,所以將定期理財進行了轉讓,虧損了1000多元。這裡有一個建議給大家:選擇手機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將時間定的太長,最長不要超過1年,這是我的經驗,不要選擇高收益,但是時間幾年的產品。因為你急著用錢的時候,可能不會被退出來。

那麼,我以我這麼長時間的理財歷程,給大家一些可能有所幫助的經驗:

  • 我自己在手機上選擇理財,一般會選擇有大公司背景的理財產品,因為這些大公司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不擔心捲鋪蓋走人

  • 不要在一個籃子裡放滿雞蛋,即使這個理財產品很誘人,很高的利息

  • 不要相信過高的利息,現在基本上的理財產品都會出現利息降低的情況,但是有些理財產品的利息甚至高達20%,這種千萬不要購買

我們理財是比較閒餘的資金,如果你將你所有的資金都放在裡面,就是不理智的投資了;而且想穩妥的話,在銀行會比較穩妥,現在的銀行都有類似的理財產品。我覺得最應該領悟的一句話是:理財的時候膽小一點,別心大。

LeoGo科技


首先,理財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的。手機銀行只是一個你購買理財的端口,就跟你去銀行門店去購買理財是一樣的,端口不通而已。

其次,手機如果丟了、被盜取或是被有心之人利用,可能會存在操作你現有賬戶的風險。

但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手機銀行理財其實非常方便,品種齊全,滿足我們的需求

如果想靈活取現的話,可以購買貨幣基金類的產品,收益率要比餘額寶的高些。

如果資金確保暫時不用,還想風險小一點,可以去買固收類的產品,30天,90天,180天等等都有,根據你的時間選擇就好。

如果想要收益更高一些的,可以考慮配置一定的基金。有專業知識的可以考慮自己選擇一款基金購買。如果沒有,也可以考慮基金定投。


莫吝金錢


投資銀行要謹慎!招行旗下錢端理財暴雷,14億不翼而飛,9000個招行持卡人本金全無。


zhhhq99


如果是下載的是手機銀行APP,通過手機銀行APP理財還方便快捷,這樣省時省力,不用直接跑到銀行營業廳去辦理,所以我覺得手機銀行APP理財已經成為大眾自行操作理財的最佳方式。

用手機銀行做理財有哪些危險?

當然是用手機銀行理財,給大家方便的同時也是增加了一些風險,使用手機銀行理財的風險主要有以下三種風險:

(1)投資者自行操作失誤的風險,比如說打錯一些字,輸錯一些理財產品,由於一些人比較馬虎,自己購買理財產品錯誤等風險;

(2)本金的風險,其實這個本金的風險並非是指理財產品本金都消失了,而我指的本金風險意思就是怕購買一些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導致不但沒有利息反而還本金出現虧損的現象,因為有些人沒有理財知識,根本不會查看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3)收益的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每一款都是不同的,一般都是理財產品風險越大,收益越高;但是有些人想要追求高收益,又不想冒很大風險,所以只能購買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不達預期,有些失落感。

手機理財款會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

只要你手機下載的是確定是銀行的手機APP理財的話,通過手機銀行購買的理財款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假如真會消失的話,那誰還敢通過手機銀行理財呢?

截止當前並沒有發生過手機銀行理財款消失的;你要想一想通過手機銀行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是有記錄的,只要你發生過轉賬,購買理財產品這些都是有記錄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銀行是屬於合法金融機構,而銀行的手機APP肯定是防風險性非常高,哪些所謂的網絡木馬也不會攻破的。而且想要從手機銀行把理財款轉走是需要密碼的,即使轉出去,沒有銀行卡也是拿不到這筆錢的,所以手機理財也是非常安全的。

有哪些手機理財經驗分享嗎?

關於手機理財經營相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投資風格,追求的利息,承受的風險不同;而我個人是屬於謹慎性的投資風格,我不追求高利益,但我追求穩中求進的風格,所以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下面分享一些我個人手機理財經驗。

經驗一:使用手機理財,最重要的就是根據你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挑選一款比較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分低中高,儘量選擇中風險比較合理,風險太低的利息低,利息高的風險太低,希望要注意這一點;

經驗二:在使用手機銀行理財之前,儘量聯繫一下銀行工作人員,確認你想要購買的這款理財產品是否還在出售!還要問清楚是自營還是代理的,假如代理的理財產品儘量別買,事後假如有什麼問題很難處理,銀行會把責任推給其他金融機構,推來推去麻煩事很難解決。

經驗三:手機銀行APP裡面,一般現實的都是利息比較高的,在購買理財產品別盲目追求高利息的。最怕有些人懵懵懂懂的看到高利息盲目去購買,等購買之後再來後悔,一定要清楚高利息面臨高風險。

經驗四:使用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之時,一定要仔細核對對於理財產品進行了解,瞭解風險,瞭解收益率,還有其他各方面的細節。

綜合以上對於你提出的三大問題,我針對你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上分析僅供你參考。


老金財經


作為曾經的銀行人,明確告訴你——用手機銀行買理財跟線下櫃檯買理財,沒有差別!如果說有什麼風險,可能就是自己操作失誤,購買錯了產品。至於理財款會不會消失,要看你買入的是什麼產品。

你購買的是銀行自產自銷的產品,理財款不會消失

這種產品肯定不會讓你的理財款無緣無故消失。這些錢都是進入到專門的資管賬戶。同時,銀行理財是非常正規的,在購買產品前,都需要做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評。風險承受能力低的人,即不能接受本金損失的人,是不可以購買高風險的產品的,以保障你本金不受損。理財款自然不會消失。

你購買的是銀行代銷代售的產品,理財款可能會消失

銀行是一個非常大的渠道商,代銷代售各類金融機構的產品,如保險、基金等。這就是為什麼網絡上總是有人提問在銀行存款或買理財,怎麼最終卻買成了保險。購買這類產品,其實跟在互聯網平臺購買理財一樣,理財款是進入到相應的產品的資管賬戶,並不是銀行的。比如,我在天天基金網買了一隻匯添富基金,哪天即使天天基金破產了,也可以找匯添富基金公司找回這筆錢。所以,這種供銷的產品及其背後的公司是否安全,就決定你的理財款是否會消失。

針對以上這種情況,分享最重要的一個理財經驗——一定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理財產品的選擇。因為在銀行時,很多人為了追求高收益,在做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時,故意選擇與自己實際情況並不相符合的答案,以期獲得高風險偏好,買更高收益的產品。所以,請根據自己實際需求,不盲目追求高收益!


理財分享者


銀行理財產品性價比較高

現在不管是二三十歲還是六七十歲的銀行客戶,幾乎都有購買理財產品的經驗。因為理財產品不同於股票和基金,它的安全性還是相對較高的,而且收益率明顯高於定活期存款,性價比還是非常不錯的!

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渠道多種多樣

在最開始的時候,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到櫃面進行錄音錄像,不但費時而且費力。隨著技術的進步,理財產品也慢慢的可以通過電子渠道進行購買,例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智能櫃員機等都是極其常見的理財產品購買方式,當然客戶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時都要去銀行網點做風險評估和開通購買權限!

手機銀行購買理財很安全

因為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較高,所以我們的客戶還是對其安全性比較關注的。尤其是現在的銀行工作人員都推薦客戶使用手機銀行來購買理財,那麼會不會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呢?

作為資深的銀行理財經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完全可以放心購買,只要你不將自己的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以及令牌密碼告訴他人,他盜取你資金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用戶想通過手機銀行購買理財,一般來說都有三重密碼保護:一是短信驗證碼;二是銀行卡密碼;三是令牌密碼。一是用戶登錄手機銀行的必要條件,二和三是用戶通過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奇葩財經說


  手機銀行做理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購買銀行自產自銷的理財產品,即購買銀行理財;另一種則是購買手機銀行裡代銷的理財產品,比如證券或保險提供的定期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

  第一種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主要是因為該類產品是銀行自產自銷產品,為銀行設立的資金管理子賬戶。即使往後銀行不再提供該類理財產品,理財款也會顯示在明顯的位置,以備用戶查閱。

  第二種可能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因為它本身不是銀行的賬戶,銀行只是代銷該產品,收取相關的銷售服務費,並不參與理財產品的管理和運營。即當銀行不再與提供理財產品的機構合作,不再銷售該理財產品,那麼該理財可能就直接從手機銀行中消失,用戶找不到蹤跡,包括理財款項。

  但是理財款並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因為能在手機銀行裡銷售的理財都為正規的理財,而正規的理財屬於資產管理產品,並不能計入某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需要另設獨立賬戶。也就是說,即使資產管理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理財產品仍可存在,理財款也就存在,不同於P2P機構既擔著融資和資金中介的職能,又提供相應的擔保。

  當出現第二種情況用戶不必驚慌,只是該銀行不再銷售該理財產品,並不代表理財款消失。用戶只需要仔細的在頁面中找一找(包括官網頁面),或者直接諮詢銀行,都會得到相應的資金查詢渠道,然後通過查詢渠道重新綁定贖回路徑便可以贖回或到期贖回到綁定的銀行卡或其它金融賬戶。

  一般的話,這種渠道是直接到提供理財產品的官網進行辦理相關手續,比如提供有效證件(一般為身份證和銀行卡)便可查詢和贖回相應的理財款項。而這種直接在手機銀行消失的理財產品通常為證券或保險提供的中低風險定期理財產品,基金產品一般不會。

  不僅手機銀行如此,幾乎所有的理財平臺都如此。因此,如果擔心此問題,購買證券或保險提供的定期理財產品最好到相應的官網註冊賬號,通過直銷的渠道進行購買。當然,這樣也會遇到一個問題,容易忘記理財產品、網址、賬戶和密碼等。


三人聚眾


你好,使用手機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者通過手機銀行進行轉賬、查詢交易明細、賬戶餘額,又或是通過手機銀行繳納水電費、燃氣費以及各種生活代繳費業務都是現在各家銀行通過優化電子銀行業務,增加手機銀行客戶自主辦理各項業務功能的趨勢。當然,用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並沒有什麼風險,但需要一些年齡結構偏大,或者相對傳統一點的客戶慢慢接受這種業務辦理方式。

不光是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大額存單產品、定期存款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購買。

很多人顧慮的是:從手機銀行購買沒有紙質的存單或者銀行回執單,以後遇到問題沒有憑證銀行會不會不認賬?

這樣想的話也可以理解,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客戶。對他們而言,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相反,越傳統的購買方式他們覺得越安全。

鼓勵客戶使用電子銀行辦理業務,銀行網點輕型化、智能化是以後的銀行發展趨勢。

我所工作的區域內有幾家商業銀行為了鼓勵客戶在手機銀行辦理業務,推出了很多優惠政策。

比如通過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比在櫃面辦理高出0.05個百分點,繳納水電費、燃氣費等可以在週末固定時間段打九折等。


財經札記


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疊加互聯網加經濟最近五年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各大銀行與時俱進,紛紛推出手機銀行APP,銀行現階段所有業務幾乎都能在手機APP端實現,安全就成了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

手機銀行理財有那些風險?

1、不瞭解產品風險,糊塗買入。各大手機銀行都設置了理財板塊,各種營銷話術總是在最醒目的位置,但是風險提示總是在最不顯眼的位置,同時幾乎都默認了只要點擊購買就表示投資者已經閱讀了相關風險提示,而手機屏幕小,風險提示和理財產品字數多、密密麻麻,很多人都是糊塗買入,其理財產品並不匹配自己。

2、操作失誤風險。不管目前手機銀行多麼普及,但投資者潛意識裡覺得手機銀行APP是不安全的,目前銀行所有業務幾乎都能在APP端實現,這就造成了APP承載內容過多,投資者很容易誤點擊從而形成夠買行為,但多數不是投資者真實意願的表達。

3、銀行的後臺服務不及時風險。當客戶誤操作帶來風險時,銀行的各種驗證,甚至親臨銀行櫃檯處理,會帶來時間差,客觀上為犯罪分子提供了轉移資金的時間。後期即使通過合法手段追回,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大於銀行櫃檯辦理業務。

4、APP應用不穩定的風險。各大銀行的手機APP經常出現不穩定,系統升級,容易造成數據的流逝。

雖然銀行APP的確從理論上存在上述風險,同樣那銀行手機APP也是安全等級最高的理財APP,不用擔心理財款無緣無故的消失,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銀行手機APP出現類似問題。

幾點建議供參考

1、下載銀行手機APP時,一定要從銀行官網下載,不要在第三方應用市場下載。

2、夠買手機APP上理財產品,請認真閱讀風險提示和產品介紹,尋找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不要糊塗夠買,買後就後悔。

3、夠買時,最好致電銀行客戶,諮詢其中不理解的問題。銀行服務電話有錄音,而且這是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

4、夠買請認準銀行自己發行的產品,因為APP端很多產品是銀行代銷的。銀行自己發行產品相對安全,不會出現代銷產品出問題,一行推卸責任。

總之,銀行手機理財一定要先弄清楚產品,風險,電話求證之後,再買入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我是溯源歸一,關注我,一起探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