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很多地方把爸爸的媽媽叫婆婆,北方叫奶奶?

藍胖子48647362


現在電視裡,北方喊大爺,大叔,我都沒分清輩分,我們這邊大爺,就是大大,是大伯。爺爺這個稱呼,我們父親喊爺爺是父親,我們喊爺爺是祖父,我們這輩都只喊公公。


魔幻紫水晶15184837


公公婆婆是婦女對老公父母親的書面稱謂,然而我初次到四川營山,聽到孫子將奶奶叫婆婆,當初聽起來確實感到刺耳、吃驚、不可思議,過後又覺得好笑,現在普遍都是讀書人,網絡也發達,都知道這是個嚴重的錯誤叫法,希望全部糾正,不然顯示這些人沒有讀過儒書,讓人談笑。



18580155


說四川人很多把爸爸的媽媽叫婆婆,我不知道是怎麼來的,我是四川樂山的,在我的周圍,絕大多數都是叫奶奶,極少數叫婆婆或阿婆。但與奶奶年齡差不多,沒有親戚關係或不認識的,都叫婆婆,這是為了與奶奶區分。另外,媽媽的父母,叫外公外婆或家公家婆的都有,過去叫家公家婆的多,現在叫外公外婆的多。爸爸的爸爸,有叫老老的,有叫老爺的,有叫爺爺的,極少數叫公或阿公(與前面的婆婆和阿婆對應)。與爺爺年齡差不多的熟人,又沒有親戚關係的,都叫某爺爺,如張爺爺,李爺爺等,如果不知道姓啥的,就叫爺爺或老爺爺、老大爺。


月下獨酌392


我這邊稱呼太搞笑了,爺爺奶奶口語叫公公婆婆,幾個姑媽分別是大寶二寶三寶,姑父和姨父叫王寶寶,張寶寶,不認識的叔叔阿姨也叫寶寶,外公外婆叫嘎嘎,嘎公。媳婦是兒媳婦的意思,兄弟是弟弟的意思,在外省都不敢叫,別人要笑話


小橙子20140319


四川是明清兩朝大移民後的發展的後人,具傳說我(川北閬中)們附近近十個鄉(八十年代前歸劃的鄉)八大王剿四川時,留成了,王,席,廖,三個人,其它是從湖廣道填四川移過來的,即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等地移民或逃荒過來的,而史料記錄,在之前往江西也有一次大移民。就如現在城市化一樣,過一兩代人,一般好的傳承下來,其它又在各種思潮中發展,爺爺婆婆,四川一般這樣叫法,外公外婆,一二年級書上通用叫法,那為什麼有差異呢,有些移民是原來一起過來的,就在那一片天地繁延生續,傳承了他們的古風,那為什麼又叫爸爸改叫大大,伯伯等,是認為兒女命大不好帶而思維變異的。

現在域市化浪潮,又會一兩代人後,剔除不合符你一個群體的稱呼,留承下比較統一的稱呼,我們閬中新老城區,尊稱老人為老太爺老太婆,而其它地方可能不是這一稱呼,現在稱呼四十多歲以下的女人為美女,好像是全國通用。

我們閬中人的稱呼好像全是小學一年級書上那樣稱呼的,沒啥改變。


愛拼才會贏7


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我是北方人,現在生活在四川,雖然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但很少去深入思考過“為什麼”,哈哈

現在說到這裡了,我仔細查一些資料,加上個人推測,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方言和習慣

北方和中部地區,自古以來受華夏正統文化薰陶,各種稱為比較官方一些,比如北方很多還叫“祖母”,“老祖母”,“奶奶”。而湖廣雲貴川一代叫“婆婆”的多。比如,在四川,說“奶奶”就是給小孩和的牛奶,母乳之類的。

二,文化層次的原因(方言習慣形成的原因)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橫跨各5000多公里,地理上又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長江黃河秦嶺等等,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古代交通及其不便利的情況下,每個區域的勞動人民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最終止於父系氏族),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至今。每個區域的文化都是從手口相傳,一點點積澱,到文字記載。文化來源於生活,傳承於生活。在生活中,我們的習慣,信仰最終都會流露在我們的語言之中。

好,廢話不多說了。“奶”在字典裡為“哺乳器官”和“乳汁”之意;“婆”是“年老婦女”和“從事某種職業的女性”之意。

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奶”更符合古代人們的一種“器官崇拜”(比如,還有些地方崇拜男性的生殖器官),上面說過,北方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主產地。積澱了很深很深的原始印記和歷史文化,這必然影響著北方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和語言行為習慣。影響最甚者“孔孟之道也”,而孔孟之道的精髓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封建社會君王為了統治天下蒼生,要標榜道德至高點,就提倡“百善孝為先”。一方面要追求男權主義,另一方面也要表現的道貌岸然。為什麼呢?你男人把控一切,不還是女人生的嗎?所以,在倫理道德上,男權們要把自己的母親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父親當然是更大的男權),以便讓子孫們敬之聽之重之。那怎樣才能更簡單直接地突顯他們這一點呢?這就回到了上面說的“器官崇拜”!可能現在我們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查閱歷史和了解一下非洲土著居民,就可以知道,“器官崇拜”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膜拜。又因為母乳養育了每個人,所以“奶奶”代表著一種尊重,崇拜和感恩。

再說“婆婆”。南方和雲貴川自古以來被北方“正統”視為“蠻夷之地”,所以宋朝之前很少有“正統文化”系統詳盡地普及到西南部,只是在上層階級流傳,老百姓還是按照自己的經驗在生活。在西南部,歷史過度的就沒那麼順利,至今還有一些深山老林保留著“母系氏族”。所以,在人類過渡到父系氏族之後,女性的地位就大大降低,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生活。後來語言文字形成之後,又沒有所為的“正統文化”(孔孟之道)的嚴重加持,所以,生活語言習慣上就比較自由地發展。

總之,現在,不管叫“奶奶”還是“婆婆”都是尊敬之意!是一種習慣和方言。



曾是一文


沒有弄懂這個問題,我印象中的四川話,兒媳一般聊天介紹時叫丈夫的父母為公公、婆婆,正式場合叫爸、媽,孫子輩叫父親的父母為爺爺、奶奶,而一個小孩在外面碰到一位歲數大的老大娘也會叫婆婆或老奶奶 ,小編說的那種情況我想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有的兒媳隨著自己的小孩的方式喊爺爺、奶奶,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裡存在,是一種比較隨意和低姿態的尊稱叫法或者說習慣,這跟文化高低、文化素養等等沒有任何關係,就像四川小孩叫母親的父母也為公公、婆婆或外公、外婆,北方叫姥爺、姥姥,就是個習慣,如果認為這個也和文化高低、文化素養有關係,那可能是作者自我感覺良好,或者說自身素質低。


冷眼瞧瞧


我家是從廣東梅州遷入四川的客家人,我們稱祖父母為 “阿公、阿婆”。至於老四川人不願稱祖母為 “奶奶”,是有歷史原因的。

過去,大戶人家除了有錢外,受教育程度也普遍高於普通人家。因此,大戶人家的稱呼就帶有某種程度上的示範性。

在大戶人家,當家男人被稱為 “老爺”。以老爺為座標原點,老爺的父母稱 “老太爺、老太太”,老爺的妻子稱 “太太”,老爺的兒子兒媳稱 “少爺、少奶奶”,簡稱 “爺、奶奶”(如老爺的次子、次媳稱 “二爺、二奶奶”)。

可見,被稱做 “奶奶” 的人,其實輩份是很低的。所以,老四川人通常不會把祖母稱為 “奶奶”。


大路不彎249


本人出生在東北,目前落戶四川,至今無法理解一些輩分叫法:1⃣對男性長輩無論年齡是比本人父親大或小,一律叫“叔叔”?北方叫大爺,官方語言應叫伯父是指比父親年長的男性(親屬和非親屬)也不區分姑父、姨夫!2⃣女性長輩不分親戚遠近來源,一律叫“孃孃”或阿姨?同樣不知道有舅媽,姨媽,姑姑(有叫老子的),嬸嬸,大娘(伯母)是有區別嗎?3⃣正如樓主所說,無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叫“婆婆爺爺”或“我們婆”“我們爺”不知道內外有別、血緣親疏之禮!我不是排斥和鄙夷此等“民俗”,是不喜歡和不習慣吧,正如方言一樣,應該保留,但官方和服務類行業應以普通話為官方語言!


極簡主義倡導


漢人自古稱呼爺爺奶奶,就叫公公婆婆(至少從漢到明,都是這樣稱呼的)。

說個現象,全國各地,親人之間的稱呼,大都不同,但女子稱呼丈夫的父母為“公公婆婆”,卻基本統一。這是因為過去,女子地位低下,稱呼丈夫的親人,必須跟著自己的孩子稱呼,如小叔子叫叔叔(水滸裡潘金蓮喊武松就叫叔叔),大伯子叫伯伯,還有大姑小姑。現在不少地方還是這樣稱呼。

為了與“本家”(男人的家,現在有些地方,稱呼同姓的,仍是本家兄弟)的“公公婆婆”相對應,“外家”(女方的家)的公公婆婆就叫“外公外婆”或者“家公家婆”,這裡“家”,讀“ga,音嘎”(個人理解,這最先是媳婦對外公外婆的稱呼,表示我家的公公婆婆)。女方的親戚叫“外戚”,喜歡歷史的,對這個稱呼應該不陌生,漢朝歷史上有“外戚干政”。

寫於明末的水滸,裡面的隔壁王婆,王婆是尊稱,就是王奶奶的意思,說明明末時稱呼奶奶,仍然叫婆婆。

而奶奶姥姥,什麼時候成為婆婆外婆的稱呼的,應該是清人入關以後的事了。

四川人大多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四川又遠離政治中心,因此保留了許多明朝以前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