輦顯村汪氏考


輦顯村汪氏考




輦顯村汪氏考

汪東峰

汪氏在全國人口有600萬人,位列百家姓第57位,是個不大不小的姓氏。但在安徽省、在徽州、在績溪縣汪姓都是大姓,有“天下汪氏出徽州”、“十姓九姓汪”之說。胡、汪、程是績溪縣的三大姓,根據績溪縣人口普查,汪姓有2.05萬,佔全縣人口的12%。

一、汪氏起源

汪姓來源只有一個,源於姬汪,系黃帝第五十九代嫡傳,周文王第十六代孫,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後裔,有“天下無二汪”之說。公元前592年,姬黑肱次子出生時,雙手緊握,三日乃開,打開後見手紋異於常人,左手似水紋,右手似王紋,即“左水右王”,合一古代“汪”字,遂名姬汪。公元前522年,受封爵位為汪侯,食採潁川,世稱“潁川侯”,為汪氏鼻祖、汪氏一世祖、也稱汪氏始祖,得姓始祖。《汪氏通宗世譜》有記載:“祖居潁,晉初陳郡陽夏縣西鄉靖仁裡,始祖為成公黑肱次子汪侯,食邑潁川。”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陽夏縣是太康縣的前稱。所以,汪氏宗親常說“潁川得姓三千載”就是這個原因。


輦顯村汪氏考


二、汪氏遷移

早期的汪氏一直生活在北方。由於中原戰亂,汪氏人口發展非常較慢,經過三十世的發展也只有四十三戶。東漢末年,三十一世文和公因追剿黃巾起義有功,授龍驤將軍。後中原大亂,攜家眷渡江南定會稽(紹興),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吳王孫策封為淮安侯任會稽令,後攜次子遷居淳安,後人稱文和公是江南始祖。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三十六世道獻公任黟縣令,後遷居於歙,去逝後葬城東八里吳清山(今金山角後山),後人稱道獻公為歙州始祖。道獻公玄孫、四十世祖叔舉公任南北朝宋齊時代的齊司馬,大約在479年遷到登源汪村(今瀛州大廟汪村、古屬歙縣現屬績溪)定居,去逝後也葬登源登嶺山將軍蹋弩形與村隔溪,後人把叔舉公稱為新安始祖,也是績溪始祖。

輦顯村汪氏考

自從四十世祖叔舉公遷到登源汪村後,人丁逐漸興旺。叔舉公就生有五個兒子,四十一世祖泰公生了二個兒子,四十二世祖勳明公生有二個兒子。隨著人口的增加,一部份遷到閭川(坑)居住,四十三世祖僧瑩公生了三個兒子世華、世英、世榮。四十四世祖汪世華就出生在閭川(坑),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改名汪華。被後人譽為“徽州太陽”、“古徽州第一偉人”、“汪公大帝”。汪華生有九個兒子,依次是長子建、次子璨、三子達、四子廣、五子遜、六子逵、七子爽、八子俊、九子獻,除九子獻無後外,七子爽公後人丁最旺,全國汪氏都是爽公後裔居多。

汪華叔父生有七個兒子。汪華兄弟世英、世榮也各自生了四個兒子,汪華堂弟鐵佛也生了八個兒子,再加上汪華三個叔曾祖,四個叔祖後代到四十五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從此,汪氏人口有了很大發展。

登源汪村有限的土地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因此,開始向全國各地輻射遷移,徽州就成汪氏人口向全國各地輻射遷移源頭,故有“天下汪氏出徽州”、“徽州汪氏出登源”之說,這輻射源的中心就是登源汪村。

三、輦顯村汪氏的由來

輦顯村泰如家有一本汪氏家譜,是輦顯汪氏宗譜的簡化版,是根據宗譜把他家自己的直系先祖的部份摘抄,現在把這種家譜叫做單線譜。家譜記載:“六十八世 念五公 三子 六一 三乙 四十 遷居績溪十都登源輦顯原稱岑峴”。意思是:六十八世先祖念五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叫汪六一、汪三乙、汪四十,遷到績溪縣第十都登源裡輦顯村,輦顯村原來叫岑峴村。說明六十八世先祖是輦顯村汪氏始祖。

輦顯村汪氏考

從哪裡遷來?是從安徽婺源(今屬江西)遷來,家譜有寫:“五十六世道安公二子 源 濆 唐婺源鎮指揮虞候 歿婺源葬於吾口山下”,意思是五十六先祖道安公生有兩個兒子,汪源、汪濆,在唐朝擔任鎮守婺源的軍事指揮官(虞候是初級軍官職務),去逝後葬在婺源的五口山下(音誤,是武口山下)。

道安公所處的年代是唐朝末年,正是藩鎮割據、連年戰亂的年代,百姓因戰亂不斷背井離鄉。家譜又記載:“五十八世高公 一子 程 因世亂兵燹奔遷”,意思是五十八世先祖高公生一個兒子,叫汪程,因世道戰亂,居住的村莊被戰火燒燬而到處奔波逃難遷移。遷到哪裡去了?家譜又記載:“五十九世程公 一子 顏 遷居婺源回嶺”,意思是五十九世先祖程公生一個兒子,叫汪顏,程公帶著兒子汪顏遷到婺源的回嶺村(現屬安徽休寧)定居。

可以看出,五十六世道安公是安徽婺源的汪氏始祖,五十九世程公是婺源回嶺的汪氏始祖。婺源與回嶺的關係如同績溪與輦顯的關係,回嶺是原婺源縣的一個自然村。這樣,經過梳理,輦顯村汪氏先祖的遷移路線:一世汪氏始祖汪候(出生山東曲阜,封地穎川)→三十一世祖江南始祖文和公(今浙江紹興、逝後葬淳安)→三十六世祖歙州始祖道獻公(今歙縣)→四十世新安(績溪)始祖叔舉公(今贏州登源汪村)→五十六世婺源始祖道安公→五十九世祖婺源回嶺始祖程公→六十八世祖輦顯始祖念五公。

念五公是在什麼時候遷來,什麼原因遷來,家譜沒寫清楚。剛來時,沒住在輦顯村,是住在高車村山背後的桐城庵,現已倒塌,廟基已被平整菜地,後來才搬到輦顯村。居住在裡塢半山腰的地方,取名:嶺峴,意思是此處是一個小而高山嶺。裡塢山與周邊的山相比是比較高的,但不大,取名嶺峴符合地形特徵。

念五公去逝後,埋葬在大墓,即老墳頭。一是始祖墓肯定是最大的,二是古代的墓都有墳頭,始祖的墳頭是最古老的,故稱老墳頭。從家譜上看,始祖念五公及長子六一公、孫子三七公、曾孫興公都埋葬在老墳頭,墓地範圍很大,據村中老人講,整個老墳頭埋的都是輦顯村的祖宗墳墓。

從六十八世始祖念五公到七十四祿禎公,雖然有的生育二、三個兒子,人口發展還是緩慢。汪氏家風淵源流長,留一子在家守業,放一子外出創業,繁衍自然很慢,但體現先輩的睿智和遠見,成為家庭延續和發展的深厚的文化根基。但七十四世祿禎公生育四個兒子:汪興榮、汪細久、汪葉應、汪友富。這四個兒子無一外出,全部留在輦顯村耕讀傳家。從七十五世開始,人口繁衍迅速,是輦顯村人口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隨著人口的增多,特別是輩份的混淆,姓氏取名越來越困難,為避免輩份混淆不清,以便區別辨認,從七十八世開始,輦顯村汪氏開始新編字輩排行:

壽良應啟從 立光大國家

宏章開泰運 正學肇昌文

輦顯村汪氏考

不同的版本有差異,另一個版本記載的是:

尚壽應啟從 立光大國家

宏章開泰運 政學肇祥文

輦顯村汪氏考

這個字輩排行較短,才20個輩份,不但是汪氏,就是其他姓氏也比較少見,目前已傳到九十五世肇字輩。我們無法具體解釋先祖對每一個字輩的含義,以及對後人寄託的希望,但從內容上看,告誡後人要從現在開始,苦讀聖賢書,為祖宗增光,為社稷江山效力,用文章開闢未來。

由於家譜沒有記錄念五公什麼時候遷來輦顯村,無法準確計算年份,只能通過輩份世系推算大概數。從六十八世到九十五世,共繁衍28世。古人雖然結婚生育較早,一般在18歲左右,但也不能保證頭胎是男丁,也由於古代醫療條件差,存在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現象,按現在家譜學家的通行算法,以25年為一代,28代就是700年。

輦顯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六十九世先祖六一公是始祖念五公的長子,因天資聰穎,寒窗苦讀,終於考上進士,後被朝廷授平江府同知,即任命為平江府知府副職,相當於今天的蘇州市副市長,副廳級官員。同知是同知府事,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官職,協同知府一起管理州府(相當現在的設區市)一級的政府事務。

六一公拿著朝廷任命書去平江府赴任,途中,聽聞朝廷或平江被攻陷滅亡,六一公無法上任做官,只好半路調頭回家,去逝後葬在大墓(老墳頭)。

我們翻閱家譜看到,六七世祖五二公,六八世祖念五公,六九世先祖六一公,七十世先祖三七公、龍公、鳳公,這四代先祖的名字都以數字或單個字取名,為什麼?猜想這些先祖生活在元朝。元朝是少數民族蒙古人建立的,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文化水平低,不允許漢人取含義深奧的名字,令漢人取數字名字比較省事,從元朝行政區域劃分幾都幾圖可以看得出來。再說,元朝執政才九十多年算四代也符合常理。

可以肯定,六一公的任命書是元朝頒發的,平江被攻陷可能是這種情況,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農民起義軍張士誠攻佔平江,定都平江,這時,元朝對平江不能有效管轄,六一公自然不能上任,只好半路回家。

張士誠起義軍在1356年定都平江,距今有664年的歷史。六一公考進士即使很順利,起碼也是三十多歲,然後還要在翰林院當幾年編修,任平江府同知最少是在四十多歲。六一公是長子,念五公在輦顯生活若干年,再娶妻生子,六一公任平江府同知時,念五公可能近六十歲。這樣推算,始祖念五公來輦顯村有700多年的歷史。

無論哪一種方法推算,輦顯村至少有700多年的歷史,即念五公大約在元朝初期遷居輦顯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古村落。

四、祠堂、支系

在輦顯村的人口發展史上,汪氏七十五世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四

兄弟都在輦顯村深耕土地、繁衍生育,對輦顯村的人口增加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經常聽說某某人家是幾份的,哪一支的,意思是哪一個兄弟的後人。四個兄弟就有四個支系,分別是:

一份興榮公支系後人:泰如、建業、觀初、

二份細久公支系後人:

三份葉應公支系後人:

四份友富公支系後人:昇根家、社金家

人口多了,有些後人經商發財、致仕還鄉、購置田產收租等,成為有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中國人崇尚敬奉祖宗,有經濟實力就要建祠堂,供奉列祖列宗,安放祖宗牌位,作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棲息先祖的靈魂,表達後人不忘祖宗的恩德,同時,也學習先賢的優秀品德,傳承良好的家風家訓。

一般來說,祠堂分三種:宗祠、支祠、家祠。

宗祠又稱總祠,輦顯汪氏宗祠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建在村莊的中心,土名叫祠堂坦,具體位於德厚、尚林兩家一帶。宗祠氣勢恢宏,地面全是大塊麻石鋪設,柱子是高大粗壯的柏樹,各種雕刻工藝精湛,選料做工考究,為上下鄰村之雄冠。據村中老人講,宗祠屋頂的橫樑有寫:明天啟年間重修。說明在此之前有祠堂,明天啟帝是一位喜好木工的皇帝,上行下效,各地紛紛大修大建祠堂,輦顯汪氏宗祠就是這個時候重修的。堂號:愛敬堂,即敬祖愛宗之意。文革時被拆毀時,還留有一小部份,為輦顯村第二生產隊倉庫,村集體解散後,賣給汪思輝家,後轉賣給小舅子程尚林家,在建新房時全拆了,今蕩然無存。

輦顯村支祠是四份支祠。是七十五世先祖四份友富公支系後人修建的祠堂,故稱四份支祠。坐落在原三隊倉庫前曬穀坪,與宗祠比較,只是規模小點,規格制式一樣,解放初拆毀,現被村民佔用建房。

輦顯村還有一個支祠是六家支祠。華德、介福、志忠、銘明等六家修建的祠堂,位於志平家牆圍門口,現為素珍家柴伙房。文革前被毀,成為二隊倉庫。分田到戶賣給介福家。

輦顯村家祠是立樂公家祠。立樂公是輦顯八十三世先祖,是清乾隆年間人物。因在徽州府經商獲利甚豐,擁有萬貫資財,為表達對列祖列宗的虔誠之心,在自己家中修建祠堂,獲乾隆帝欽賜牌匾:慎修堂。解放前荒廢,現後人宏廣改建住房。

在一個村莊裡,並存著宗祠、支祠、家祠是極其少見的,說明輦顯村有著輝煌的過去,現在走進去,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個小小古村落,當年卻是叱吒風雲之地。

五、輦顯名人、鄉賢

輦顯村汪氏有八百年的歷史,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名人,以及品德高尚的鄉賢,值得後人的敬仰、學習。

1、始祖念五公 相傳念五公是在登源一帶走村串戶的商販,積攢較多錢財。因看中輦顯便購置田產,成為一方富戶。有能力供養子孫讀書,還培養出一位進士。去逝後,葬在大墓(老墳頭)。

2、六九世祖六一公 是輦顯村唯一的一位進士,在赴任平江府同知的路上,驚聞平江被攻陷,辭官回鄉,去逝葬大墓(老墳頭)。

3、八二世祖從尚公 《汪氏通宗世譜》有為從尚公立傳,頌揚從尚公聰明有智慧,讀書能一目十行,探究道理奧妙,對於子、史等諸子百家書籍,都能懂得其中的要領,寫文章時能長篇大論,中間連續不停頓,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受到讀書人的尊重。年老時,仍然鶴髮童顏、精神矍鑠,被稱為陸地神仙。

4、八三世祖立樂公 著名徽商,在徽州府經商成為巨賈,為報桑梓,在家中修建家祠:慎修堂,牌匾是乾隆帝欽賜。後來輦顯村在遭受血吸蟲災害、被太平天國流竄逃兵火燒後,又改建耕讀居,供宗族貧困子弟讀書,遺蹟尚存。

5、八八世祖宏潤公 字性之,著名徽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浙江蘭溪縣經營綢布業,有一顆愛國心。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運動高潮,1932年10月,浙江省蘭溪縣綢布業工會抗日救國會召開抗日聲援會議,汪宏潤參加會議,聲討日本的侵略罪行,是一位抗日愛國志士。

輦顯村汪氏考

(後排右五)


《績溪縣誌》還記載輦顯村的名人、鄉賢,如:太學生汪有智、國學生汪日昇、例貢生汪光錫、庠生汪廷英、廩膳生汪獻廷等。

六、汪氏遺存、遺蹟

輦顯村八百年的歷史,有著輝煌的過去,汪氏先人勤勞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燦爛的文明,留下引以驕傲的遺存、遺蹟。雖然在文革有所破壞,最可惜的是汪氏宗祠的拆毀,一直到今天說起此事還甚為嘆惜。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潮住房的修建,古蹟的破壞更為嚴重。但還留下不少古蹟,更需要保護,在鄉村旅遊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家譜 輦顯村有三本家譜:建業家、泰如家、宏廣家。是根據輦顯汪氏宗譜把自己家的直系先祖摘錄抄寫下來,是宗譜的簡化版,也稱單線譜。不同的是宏廣家的譜有正月十八祭汪公的祭文。

輦顯村汪氏考

2、古民居 目前有十二幢,分別是志遠家、五英家、建業家、志兵家、柏銀家、立桃家、德茂家、宏源家、四戶人家、宏海家、榮章家、泰森家。

3、麻石古道 還留有三段,分別是下水埠一段、官田一段、汪坑口一段。但殘缺不全,損壞較嚴重。

4、古水井 相傳有三口水井,現只剩下一口,位於上半村開珍家門口前面。

5、耕讀居 原是八三世祖立樂公祖房,因立樂公經商獲利巨豐,在家中修建家祠-慎修堂。後來,輦顯村遭受血吸蟲災害、太平天國敗兵的縱火燒殺,村道衰敗,立樂公後人又改建供族中窮人子弟讀書的私塾-耕讀居,現為宏廣家住房。

6、古大橋 位於大橋頭,橋墩保護完好,橋面改為水泥鋪設。

7、非園 位於水碓花山的一座古花園。據村中老人講,結構精緻玲瓏,美侖美奐。花園圍牆已倒塌損壞,但基座尚存。

8、古麻石臺階 連接水碓到非園的臺階,用條塊麻石鋪設,有 級,但破損斷裂嚴重。

9、水口風水林 位於下水埠到水碓一線,長度約一華里,古樹眾多,粗壯高大,有一定的知名度,是績溪縣保留最好的水口之一。

輦顯村汪氏考

10、輦顯古村 念五公在遷來之前,輦顯村是一片荒草之地,沒有炊煙人居。正是在唸五公的蓽路藍蔞,艱難地開創祖業,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後人披荊斬刺,開墾耕種,創造輝煌的輦顯村,輝煌時期分上、下輦顯,人口高達二千人。

輦顯村汪氏考


輦顯村汪氏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