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國外,急死我了!”——新焦慮群體異軍突起,該怎麼緩解家長的緊張?

疫情席捲全球

“孩子在国外,急死我了!”——新焦虑群体异军突起,该怎么缓解家长的紧张?

2020年,來勢兇猛的新冠疫情,在席捲祖國後,再次無情地吞噬全球而愈演愈烈,面對疫情的肆虐,很多身居海外的中國人為了尋求更安全的保護選擇回國,不可逃避的一個事實是雖然國內的防控工作初見成效,此時輸入性病例,又成了我們關注的重點。

特殊群體

“孩子在国外,急死我了!”——新焦虑群体异军突起,该怎么缓解家长的紧张?

據報道:陸海空入境人員,每日平均12萬人次,這其中有這樣一類群體——留學生,兩個月前,他們還在組織著將全球的防護醫用物資募集回國,他們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未成年或者剛剛成年,他們還是個孩子,在沒有父母庇護的他鄉,他們的父母也因無法走近他們而孤獨無助。教育部2018年度測算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66.21萬人,這個數據每年持續上升。而與之相關的家屬人群數量則成倍地增加。

需要關注的情緒問題

“孩子在国外,急死我了!”——新焦虑群体异军突起,该怎么缓解家长的紧张?

前天是3月21日國際睡眠日,2020年的這個睡眠日,留學生家長卻成了睡眠障礙的新群體,北京安定醫院的心理熱線也接到不少留學生家長因過分擔憂出現焦慮抑鬱失眠等問題而尋求幫助。

家長們擔心疫情下的異國他鄉醫療條件超載,擔心孩子們防護不到位,擔心被相互感染,告訴孩子回國的飛機上不能吃喝,還有要求孩子出入都要穿戴隔離衣等。還有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學業受到影響,擔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並因此緊張,煩躁,坐立不安,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這就是焦慮!那麼焦慮是如何產生呢?當個人面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的情況,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狀態。

正常範圍內的焦慮是可以對人起到保護作用的,更高級的方式是焦慮情緒可以轉化成改善、昇華自己行為的情緒模式。

一旦這種對於應激產生的焦慮情緒超出正常範圍,就無法引導人採取適時適當的應對措施,不能有效地調動可以利用的資源,不能阻止嚴重危害的形成,甚至可以使目前狀態惡化。

病理性焦慮時,交感神經系統就將快速並強烈地調動身體各種反應,使得人體在其影響下內分泌紊亂,異常分泌腎上腺素影響心血管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異常分泌胃酸,影響消化系統,脾臟產生紅細胞,肝臟釋放儲存的糖,新陳代謝加快,時間一長就會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免疫力低下。

面對疫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免疫力,但人處於焦慮狀態下,對於外界無論是物理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刺激都變得易感,從而給病毒造成了可乘之機。

這種焦慮情緒,

竟然也是一種“傳染病”?

“孩子在国外,急死我了!”——新焦虑群体异军突起,该怎么缓解家长的紧张?

這種情緒具有傳染性的。情緒的傳染是目前心理學家廣泛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

情緒傳染,就是經過雙方接觸,情緒可由一方向另一方傳遞的過程,結果是一方的情緒趨同於另一方的情緒;情緒傳染還具有普遍性,如某康集團的“集體跳樓事件”,如群體性食物中毒案例中會出現假性食物中毒案例。

更有一些心理學家提出家庭情緒的說法,即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會不自覺地通過語氣、表情、行為等方式覺察體驗到其他成員尤其是家庭主要成員的情緒,然後改變自己情緒狀態。

上述提供的病理性負性情緒就可以通過家庭系統,通過人際交往傳染給身邊的人!特別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對人類免疫系統的沉重打擊,加之情緒這個人體免疫力的“金鐘罩”的損害,這個打擊可能是致命性的。

如何預防傳播

眾所周知,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3個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其中任一個環節被完全切斷,即可控制住這種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面對情緒的傳染,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孩子在国外,急死我了!”——新焦虑群体异军突起,该怎么缓解家长的紧张?

1 控制傳染源:父母是家庭成員中的主導者

a.首先要對自己的焦慮情緒敏感,善於識別,包括精神心理的變化,是否存在不安,擔心,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下降,失眠等;軀體方面的變化,是否出現心慌、心跳加快,胸悶,氣短,噁心,腹脹,消化不良,頭暈,手抖,麻木等。

b.一旦我們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要減少對於疫情相關信息的關注,在照顧安排好孩子後就減少談論疫情,而避免由此帶來的情緒困擾。

c.要正確看待疫情,從正規途徑瞭解疾病相關常識,避免災難性想法。

d.充實生活,做些有意義的活動,例如每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改善情緒。

e.學會自我減壓,聽輕音樂,做一些放鬆訓練等等。這是傳染病最終的一個環節,理想狀態下,我們有效地消滅家長焦慮情緒這個“傳染源”,將是最大的勝利。

f.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2 切斷傳播途徑

保持社會聯繫的同時,要以積極主動的方式互相關心,建立支持系統,避免傳遞負面情緒。如果出現了負面情緒,需要相互幫助進行正面的引導,疏解,轉移。

即使在隔離期間也要保持溝通和聯繫,不僅與家人進行網上交流,還可與處於類似情況的其他人交談。

3 保護易感人群

a.選擇留在求學地點,都是我們需要幫助的人群,囑咐孩子們做到以下幾點:

少出門,出門戴口罩;

勤洗手,保持較高的個人衛生;

與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且最好是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或室外;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膳食方面營養均衡,適量運動提高抵抗力;

按時聽網課,完成學業。

b.選擇回國的孩子們呢,如果發現自己身體異樣,一定要及時就診。登機前,主動向相關部門填報信息,到國內後接受醫學檢查,完成隔離。避免路途中被感染,儘量限制在公共區域接觸表面的次數,並經常洗手。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