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康熙一朝為什麼容不下吳三桂了?

天香雲外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三藩皆漢人,與朝廷互相不信任,開戰是早晚的事。為啥這事情會發生在康熙一朝,而不是其他皇帝身上。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康熙帝雄才大略,想要集權,必須清除對帝國不利的任何勢力,三藩擁有自己的軍隊,每年朝廷還有撥給三藩大量錢財,三藩還擁有鑄幣權,可謂是經濟上富可敵國,軍事上兵強馬壯,這對政權剛剛穩定的大清,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作為一個雄主,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康熙帝頂住巨大壓力,傾舉國之力,開始削藩。

二,康熙帝時期,政權逐漸穩定,滿人的江山坐穩,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勢力被剿滅的差不多了,三藩的使命完成了,清朝是時候卸磨殺驢了,三藩皆漢人,又擁有大量軍隊,很難讓帝王放心的,況且康熙帝還是一位雄主,更容不得三藩的存在。

三、三藩勢力大,不把朝廷放在眼中,況且康熙為新主,太年少,吳三桂更不放在眼中,常常稱病,不去覲見皇帝,讓康熙帝感覺吳三桂有不臣之心。康熙帝年輕氣盛,你吳三桂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康熙帝對三藩動武,也是賭了一把,吳三桂手下皆精兵強將,在剿滅南明勢力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要不是吳三桂年事已高,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饕餮中國


康熙是容不下吳三桂嗎?看看吳三桂所有一切就知道了。

吳三桂降清後,為清朝一統天下,也是立過功勳,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後,吳三桂以各種理由向朝廷討要糧餉,佔據了全國賦稅三分之一。其子吳應熊選為駙馬,吳三桂還不滿足,是想佔據雲南世襲稱王,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便有削番之意,而且吳三桂虛情假意上表康熙,同意削番迴歸故里。

康熙順勢而為批准了吳三桂的請求,吳三桂看到事情無法挽回,在1673年11月起兵造反,於1678年5月病死在今天的衡陽。


一個人的夜晚n思索


康熙容不下吳三桂,用一句話就足以解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首先,歷史的原因。

熟讀經史子集的康熙,對於中國的歷史可謂是瞭若指掌。華夏曆史上多少次藩王叛亂,康熙心知肚明。

對於任何一個王朝而言,消除對皇權的威脅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這個自古以來便天然具備謀反舉動的位置,向來是中央重點戒備的對象。

大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到兩晉時賈后亂政導致的八王之亂,再的到大唐雖無藩王勝似藩王的節度使,最後是明朝朱棣篡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無時不告誡康熙藩王做大之後,對皇權的穩定有著多大的威脅和傷害。

其次,兔死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中國王朝更迭歷史上經常出現的現象。吳三桂開放山海關,令清軍得以不費兵戈之力,就能直面大明京都,最終將大明江山順利拿下。在這個過程中,吳三桂可謂是居功至偉,對滿清的建立起到了無法替代的功勞。

然而,經歷多年之後,對於康熙而言,此時天下已定,整個華夏地區除了三個異性藩王,再無能夠動搖滿清統治的勢力存在,而吳三桂等人的利用價值也早已經榨乾,剩下的唯有負價值,是滿清的負資產,那麼對於負資產最佳的對待方式就是趕緊處理掉,改換面目,包裝成優質資產。

再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滿清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摧毀漢人建立的大明王朝時,因為文化上得不到認同,必然要採用恩威並重的方式。比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就是一種從文化上進行閹割的手段。但是一味的白色恐怖,很可能會激起民憤,引發更大更多的逆反,而大封異姓王,則可以給世人樹立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象。利於自身統治的合法化和正統性。

然而,異姓王畢竟是外人,按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古訓,兩族之間必然,因為某些文化上的差異而產生猜忌。這個根本就難以改變。滿清一朝,漢人長時間得不到重用便是這個緣由。

再加上本身吳三桂封王拜侯就並不是師出有名,甚至因為背叛舊主而有了極大的汙點。對於滿清政府而言,昨天你可以對大明心生反骨,明天你也可能對我忠心不足。

最後,吳三桂並不安分。

吳三桂自己也並非是個安分的主。成為平西王后,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對於清廷那一套,並不是十分感冒。特別是康熙上位之後,少年皇帝在有著多年征戰歷史的吳三桂眼中,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自然在言行上少了恭敬。另外,在雲南不斷充實自己的王府兵力,所以,要說他沒有異心也是不可能的。

綜合以上原因,已經毫無價值的吳三桂等人,對於康熙而言最好的結果就是他們走進墳墓。所謂最好的藩王就是墳墓裡的藩王,便是最恰當的註腳。


Crazy歷史


吳三桂必死原因

確切來說,不能說是康熙一朝容不下吳三桂,只是吳三桂趕上了這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而擁兵自重的異性王爺本就是為皇權所不容的。如果遇上了其他平庸清朝皇帝,或許命會更長一些。可以傳位給子孫後代,當然結果應該也無法更改的。

除吳三桂的四大原因

一、吳三桂降清原因:

大家都聽過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放清軍入關的典故。吳三桂是明朝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鎮守著明朝的三大關口之一——山海關。

明朝末期,政治腐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想勵精圖治,但卻性格偏激,沒有這樣的才能,雖然六下罪己詔表現自己的誠心,但顯然已無濟於事。一人之力難挽江山社稷於傾倒。

最終闖王李自成,自稱順應天意,受到百姓支持,最終打入京城,崇禎皇帝也吊死在煤山上。吳三桂得到消息知道無力抵抗,於是率領部將像李自成投降。走到半路卻得到消息。自己在京城的家被李自成的大將抄了,最心愛的寵姬陳圓圓也被霸佔。於是忍不了這口氣,回到山海關與清軍商榷,投降清朝放清軍入關。

清太宗皇太極善於用兵。以草寇出生的李自成自然不是對手,而李自成佔領京城後驕奢淫逸,縱酒享樂。放任手下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漸漸失去了民心,很快就被打敗。後金入主中原改國號為大清

所以降清不是吳三桂的本意,只是他的無奈之舉。心裡還是有很大的民族成見,這也為三藩之亂埋下了隱患。

二、三番賦稅過高:

康熙說過,三番之賦半天下。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統一後,為感激吳三桂所作的貢獻。封他為平西王,世代鎮守雲南,爵位世襲罔替。再加上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番的兵力加起來達到四五十萬。他們佔據西南半壁,有徵收當地賦稅的權利。不僅如此,大清朝廷每年還要給他幾百萬兩的軍費。

清朝剛剛建立,本就百廢待興,入不賦出。年年都是財政赤字,還要花一半的錢去供養這些白眼狼,這是三番與朝廷難和的主要原因

三、蒙古準噶爾丹之亂:

康熙皇帝和戰國時期的秦昭襄王特別像,從小開始當皇帝。由太后和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兩個人從小勵精圖治。唯一的區別是,康熙皇帝才能更加卓著。

出家後,年僅八歲的皇太子康熙繼位。14歲開始親政,在康熙治理天下的同時,蒙古王準噶爾當統一的蒙古,對清朝虎視眈眈。而康熙一生最偉大的願望就是清除邊患,平準噶爾丹。然而攘外必先安內,要想抄平西北,必須要國內安定。而西南三番就成了清朝的最大隱患。

而且打仗需要鉅額的軍餉,但要給三番的軍餉已經達到了每年收入的一半。三番之患已經迫在眉睫,平三番已經成為了順其自然的歷史產物。這也成了平三番的導火索

四、千古一帝 愛新覺羅·玄燁的志向

康熙從小志向遠大,勵精圖治。而且博覽全書,經史子集無一不通。所以康熙從小就通曉了天下的個大道理。

清朝要想發展,撤除三番是最根本的途徑。所以聽取了大臣周培公的策略裁撤三番,三番撤消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平西王吳三桂卻心有不甘,於是舉兵謀反,結果被清朝大將圖海擊敗。最終兵敗自殺,如果吳三桂聽從康熙的安排,最後也應該能得到善終。因為他畢竟功勞甚大,就算裁撤了軍隊,他也能榮華富貴造福子孫。最後卻舉兵謀反,落下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這病是吳三桂之死的

直接原因


且聽風吟617


其實在整個中國歷史消藩平藩一直貫穿始終,各個朝代幾乎都發生過藩王之亂。無論是同姓的異性的只要手裡有兵都難避免。

汗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以及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在者就是康熙年間的平定吳三桂了。

清初吳三桂降清,放清軍入關,自己又掉轉槍口替清軍充當先鋒剿滅南明。絕對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漢奸。

清初統治者為了安撫吳三桂許以高官厚祿,封為平南王,世代鎮守雲南。其實目的也並不是完全為了安撫吳三桂,也是為了穩定局勢,藉機安撫漢人,因為他們畢竟是少數民族,想要統治一個由漢人為主的大國搞點懷柔政策。

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的統治基本安定,國家逐漸走向正軌。在這個時候在去看擁兵自重的吳三桂怎麼看就怎麼不順眼了。

因為清朝的統治穩了,靠一些少數老百姓很難威脅到清朝的統治了。能威脅清朝統治的就剩下吳三桂和另外兩個藩王了。

本來就不是同姓王,不光不同姓甚至都不是一個民族。這怎麼可能能讓康熙放心的下。

在說吳三桂又不是什麼安分守己的人,做事也不怎麼低調,不知道居安思危。在雲南的地方政府官員大都對吳三桂又敬又怕,或者乾脆就從了吳三桂。

清政府是無論如何都容不下吳三桂,歷史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康熙也不例外,最終走向了平叛吳三桂的道路,康熙也是付出了巨大加價。


御史大夫00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康熙容不下吳三桂,那是因為吳三桂手裡有兵。

平西王府兵強馬壯,休養生息很長時間,招兵買馬也很久了,而且吳三桂絕對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會甘心屈居於人下。

兵者,國之利刃。康熙怎麼可能允許這把利刃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這太危險了。

再加上康熙年紀輕輕,威信尚未完全建立,他的皇位也處於不十分穩當的狀態,要讓自己穩坐皇位,就必須清除身邊一切危險的因素。

吳三桂就像是一顆大毒瘤,隨時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實。

否之,任毒瘤生長,總有一天要危及生命,拔掉吳三桂是康熙必須做的事。


賽半仙


康熙一朝容不下吳三桂,看似只是康熙與吳三桂之間水火不相容,其實不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封建君主集權制度的必然。

有很多朋友說,康熙之所以容不下吳三桂,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狡兔死走狗烹。吳三桂替大清國掃平了半壁江山,現在大清國安寧了,吳三桂之流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必然要滅掉。

二、吳三桂一直有謀反之意。這個觀點其實其實存疑的,很多朋友之所以篤信這個觀點是因為大部分網友獲取這個觀點的渠道都是來自於影視劇。實際上,真實的歷史上在康熙沒有展露出要削藩意圖的時候,吳三桂還是很老實的在做自己的平西王的。至於說暗中積蓄力量一說,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說有是因為哪個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家底豐厚點呢,吳三桂也不例外。說沒有是因為,如果吳三桂真的要造反,為什麼不趁大清還沒有站穩腳跟或者順治剛死的時候起兵,而要等康熙已經有能力親政了要削藩了再反。所以很明顯,吳三桂是被逼反的,因為造反是要冒著殺頭的危險的,但凡能活的下去,沒有人會主動找死。

三、吳三桂對西南的統治,已經威脅到了大清對西南的控制。

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大清國不容吳三桂這個平西王的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於皇帝和藩王來說,自古就是不能並存的,這是封建君主集權制度的必然。

歷史上藩王很多,皇帝削藩的事件也不少。比如前朝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被滅。很多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雖然是野心家,但是最終反叛也確實是被建文帝逼迫,我們不妨猜想一下,假如建文帝沒有逼迫朱棣,朱棣主動造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吳三桂其實也一樣,如果不是清廷逼迫,吳三桂終其一生恐怕都不會造反。


史海鉤沉


不是容不下,換作是你,也一樣會這麼做。因為在封建社會,從來都是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一山豈能容得下二虎。

自古異姓封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剛開始封給你個王爺,是為了籠絡你。多一個朋友總比樹一個強敵要好,隨著天下趨於穩定。王爺的種種隱疾逐漸暴露出來,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後安。

眾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年少時,曾把除三藩、治黃河、收臺灣這三大困擾朝廷的難題親筆寫在寢宮的樑柱上,日夜警醒自己。其中削除三藩更是首當其衝,因為三藩問題不解決,後面的事情根本無法展開。攘外必先安內。康熙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三藩問題他根本就繞不過去,而其中吳三桂又是三藩中勢力最強大的,其他二藩都在看吳三桂的眼色行事。

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順治皇帝跟他折箭為誓,答應他讓他世代鎮守雲南,永不相負。吳三桂在雲南的五華山上築起了宮殿,奢華直逼紫禁城,儼然就是雲南的土皇帝。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國庫稅收的一多半給吳三桂養兵,就這他還不知足,變幻各種花樣伸手跟朝廷要錢。無論康熙怎麼節衣縮食,戶部還是沒錢,沒錢你就什麼都幹不了。此外,吳三桂還在雲貴一帶私自開礦,鑄造銅錢,簡直富可敵國。他還插手周邊省份的政務,擅自派遣官員,號稱‘西選官’。西選官往往會跟朝廷派遣的官員發生衝突,政出多門,搞的地方上一頭霧水,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好。

吳三桂還以西南南明餘孽未靖為由,養著幾十萬枕戈待旦的虎狼之師。私自派人到蒙古去販馬,勾結葛爾丹,走私私鹽,鑄造兵器等等不法之事應有盡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康熙即使不撤藩,吳三桂依然還會造反,只是時間問題。

康熙皇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三藩就是阻礙大清發展的一塊絆腳石,不得不處。

其實吳三桂也難 他要傭兵自重,防著朝廷,萬一朝廷徹藩,他好有反抗的資本。康熙皇帝也是情勢所迫,三藩尾大不掉,他不能坐視國家分裂。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除了造反,他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交出兵權,解甲歸田,或能保全首領。這也是古今所有異姓王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選擇題,騎虎難下。但大都是不甘心作俎上之肉,都會選擇反抗。成功了就是天下第一人,失敗了就是禍及滿門。顯然,吳三桂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後者。

不管是康熙皇帝也好,還是別的皇帝也罷,只要你想坐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撤藩問題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恨無常


順治皇帝的時候,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後在康熙元年,吳三桂師出緬甸,擒殺桂王,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被封為親王,世代鎮守雲南和貴州。

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他想做“世鎮雲南”的平西王。

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的統治基本都安定了,國家逐漸走向正軌,這個時候,清政府的康熙老大就看在雲貴擁兵自重的吳三桂和其餘耿精忠、尚可喜這幾個藩王怎麼看都不順眼了,為什麼呢?大局都已經穩定,但吳三桂、 耿精忠、尚可喜這三個藩王都是擁兵自重,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威脅啊!

於是康熙皇帝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於是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就尖銳了。

1673年,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且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決定下令“撤藩”。

之後,吳三桂造反,康熙很快就擺平了亂兵。


大江侃歷史


很簡單的道理!

不是清朝容不下吳三桂那個人,而是容不下吳三桂所代表的三個漢人異族王。

如果不削三藩,之後他們的王位一直會傳給子孫後代,時間一久,就會造成實際上的獨立和武裝割據。所以,從清王朝統治階層考慮,所以必須儘早拿下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漢人王,才會保證清王朝的長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