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與俄國之戰,康熙知火器厲害,為何還堅持海禁與騎射為根本不變?

陳羅彬


所謂騎射為主的說法,我已經多次寫文批駁了。

那個絕對是滿清皇室在糊弄鬼,人家裝備火器的勁頭十足。從努爾哈赤時代就特別注重火器了。

據《滿文老檔》記載:“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再將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壺二個。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錛子二把、釣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把、連夾棍一根、水壺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攜大炮二門……”

滿清入關後,更是重視火器,甚至對有些火器嚴格控制,只允許八旗裝備,不讓綠營裝備。比如,1715年,太原鎮總兵官署都督僉事金國正向康熙上了個摺子說“臣標下向無子母炮、今願捐造二十二位、分給各營操練。應如所請。”康熙皇帝看了就很不高興,就讓大學士回話說“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請造子母炮。朕俱不許。此事不準行。”所謂子母炮就是明朝的佛郎機後裝炮。

至於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可是非常重視火器的。

在圍攻雅克薩城的清軍當中,雖然只有100杆鳥槍,即火繩槍。但清軍攜帶了43門火炮(不含水師戰船配備的火炮)。其中包括:4門鑄造於1676年(康熙十五年)的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1門用於攻堅、名為“沖天炮”的臼炮,以上兩類火炮主要負責轟擊城牆及城內建築。餘下的12門鑄造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 “神威將軍”炮、21門子母炮和5門龍炮等輕型野戰炮,則用於攻擊出城反撲的俄國人。上述五種火炮還有45門存放在璦琿各處的軍火庫以資調用。

因此,相對於雅克薩城裡只有區區三門火炮,且只能依靠木城防守的俄國人,清軍在重火力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說到底,滿清皇室玩海禁、吹噓騎射,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康熙不是不知道火器的厲害,他怕的是漢人也知道了火器的厲害。閉關鎖國,大家見識不到外面的世界,八旗軍只要裝備比漢人更精良的火器就可以。這是人家維持兩百多年統治的根本要素啊!


冷兵器研究所


到底是誰給你的錯覺,竟然認為清朝不用火器?

到底又是誰讓你產生誤解,認為清朝堅持海禁?

這兩句後都是錯誤的。清朝在對俄的兩次雅克薩戰爭中,就是靠著火器取勝的。不僅如此,清朝也沒有堅持海禁,搞了300年海禁的其實是明朝。

早在雅克薩戰爭爆發的三年前,也就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朝就開始部署火器,以便消滅俄國在尼布楚、雅克薩的據點。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派到黑龍江流域偵查的副都統郎坦奏請:

  • 今臣等愚意,欲取雅克薩諸城,非紅衣炮不可破。記奉天府有紅衣跑數座,若速遣官至奉天府,得二十跑,即可濟用。俟來春冰未融化之時,預運于吉林江口。


這個時候,戰爭還沒有開始,清朝就已經計劃使用火器了。等到戰爭真正開始了,就是成千上萬的火器運到黑龍江地區。

再說說海禁的問題。

真正搞了300年海禁的,其實是我們大明朝。清朝海禁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持續時間是順治三年(1646)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只有37年時間。

明朝海禁的時間,大約是清朝的10倍了。


清朝入關初期的海禁,只是為了防範沿海的反清勢力。

等到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從鄭氏手中收復後,清朝立刻解除海禁,不僅鼓勵本國商民出海貿易(明朝一直嚴禁哦),還開設四海關歡迎外國商民來華。

總而言之,這兩個問題都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