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偶老人為啥喜歡找老伴?孩子不同意父母找老伴,該怎麼辦?

新大風歌


人越老越孤獨,有個伴能說說話,可以牽手夕陽,病了有人照顧,餓了有老伴做飯,還像個家的樣子,出門遇見村裡的人,就聽不到單身咋個不好的議論,單身因為兒女阻止的議論,單身因為哪裡有毛病的評論。

  1. 隨著社會的發展,子女們都出外打工,有的把娃娃留下,出門開支又大,工作又不穩定,為了娃上學,只有留下孩子;有的把娃帶著走,到了城裡上學,總比農村教育條件好;有的給錢,但又條件不好,帶上老人不方便,內心糾結;有的根本不管死活,到了城裡,只顧小兩口過得舒服,一切聽媳婦安排;有的接到城裡,過久了,嫌棄老人太髒,又送回去,到老了這生活習慣能改變嗎?過不習慣的寧願回去,很多男老人不會做飯,政策這麼好,為啥不要老伴呢。
  2. 老劉的老婆前些年因病而走了,兒子怪這老頭子沒照顧好他媽,從畢業後再沒回來過,女兒嫁得遠,也很少回來。從此就一個人孤獨的過著,他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每天的工作就是扛著鋤頭到田地裡去。世事難料,想破天也只有面對,每天吃啥都困難,反正餓不死就行。有一天婦女主任知道了這個情況,為他介紹了一個對象,他不相信,因為他掙的錢已經全部給了兒子,現在已經一貧如洗了,女方好呆有個在小區澆花剪枝的工作。相親那次對方根本就沒看自己,條件就像一把刀,殺人不見血,還好經過婦女主任的多次工作,他這憨厚老實且勤快的本性被女方看中,雖然相差十歲,命運也將他倆拴住了。他想,這世界還真是好人多,好好再活一把,共產黨天是紅色的天,他心裡無比的激動。後來的故事,聽說他住到了她家,又生了一個娃,生娃那天老劉剛剛五十歲。
  3. 王昆這幾年當包工頭髮了財,父親去世得早,都是母親一把拉扯大的,自從買了房就把媽接來住,一個在外打拼,很少回來。去年結了婚以後,媳婦老是嫌老人髒,生活習慣差,看哪都不舒服,為了兒子兩口子不再吵架,一氣之下跑回老家。不久之後經人介紹,就跟人家領證過去了,兒子無奈之下,只有祝老媽幸福了,再跟媳婦吵架也沒意義了,畢竟媳婦懷上了。

孤獨是人生的天敵,誰也怕極了;隔代生活模式是一面牆,各有天地,既遠不相容,既近血肉相連;兩代人思想永遠是個結,老人是改不了,越老越固執,無法交流的天空是灰的,可人人喜歡藍藍的天;男老人不善於做飯,沒個伴只有對天花板說話,年輕人那飯做得傷胃,不死也半條命;人心天都管不住,猜兒女們的心太煩太累,有個伴好些;夕陽西下,我們的心在返老還童,我們願牽伴的手,這是私蜜之心,兒女們又忙,管都不管,只以為吃好睡好,帶帶娃就行;我們老人的世界只在老人堆裡,也愛開玩笑,不能順他們的意,找個老伴看你咋笑話去,社會好了,也會保障我們的權益。

隨著老年化程度加劇,願天下做兒女的,都給份愛心,別為了私心去阻止,還老人們一份美麗的世界,過一個安詳的晚年,謝謝天下懂父母心的人。


情櫻靈動


大家好我是婷婷LOVE嶽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家我媽媽42歲就胃癌去世了,到現十一年了,我爸爸一直沒找,我們家兩女兒,我是姐姐還有個妹妹,我們一直都很支持爸爸找個老伴,畢竟“少來夫妻,老來伴”,跟爸爸談了很多次,爸爸就用妹妹做擋箭牌,說妹妹還沒結婚,等她成家立業了,我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在找,當然來我家給我爸爸說媒的還是挺多,其實在這方面我和妹妹挺開明的,因為“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老人喪偶後,身邊即使有很多兒女,即使兒女再怎麼孝順,那也不如身邊有個老伴,來的實際。在想想,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除了要面對工作,還得照顧自己的兒女。這種情況下,難免就會無暇顧及留守在家的父母,對他們缺少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精神上更是替代不了。如果有老伴呢?那就不一樣了,他們之間會互相攙扶,相互理解。老人在生活中,有的時候,真的只有老伴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兩人相扶到老,至少在生活中,再不會那麼的枯燥無味。能夠安享晚年,我們在外奔波也就安心了


婷婷LOVE嶽嶽


因為我就是農村的,根據我對農村老人的瞭解,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農村喪偶老人找老伴;一方面是因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半載的回家看看,他們有很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獨守老人,

在我們農村也沒有棋牌室、老年活動中心等愉樂場所,所以他(她)更顯孤獨與寂寞,如果有點啥事,那就是孤立無援,沒人幫助,找個老伴也能相互關照一下。

另一方面多數老年人的思想觀念封建保守、勤儉樸素,看著現在的年輕人睡懶覺、鋪張浪費啥的也順眼,所以婆媳之間、翁胥之間的關係不好相處,不如找個老伴離開,眼不見心不煩。

說到父母一方離世以後再找老伴,多數子女持反對態度,不同意父母再婚,他們也有擔憂,一怕父母到對方家裡受氣,受到不公平待遇。再就是怕以後的養老以及因為財產問題產生糾紛。

如果自己親生父母先一步離世,對方不願意離去,由於他們身體逐浪衰弱,疾病日漸增多,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受過他們對自己的恩惠,還要為他們支付很多的醫療費用,甚至還要將對方養老送終,感覺不應該,即使對方有的願意離去,也要分割父母的財產,也將會產生糾紛和許多麻煩,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多數子女才不同意父母的再婚。

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做子女的也不應該剝奪父母的的幸福生活,而父母的幸福也應該是我們做子女大的最大心願,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把這些利害關係向父母講清楚,在婚前雙方把這些事情進行協商,在雙方都能接受的情況下,簽訂一個協議,去有關部門公證一下,免去後顧之憂,之後我們做子女的就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他們,以使雙方老人能夠互助互愛,共同渡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老牛拉破車


農村大多數喪偶老人都原意找老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太孤獨,很無助。常常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更別說寒冷地冬天,連個捂腳的人都沒有。可想而知是怎樣度過一個個漫漫長夜。而如果家人外出打工不在身邊,有個生瘡害病的事,也沒個照應。

有些兒女雖然在身邊,但其實大部分老人還是喜歡單獨居住的。因為他們吃不到一起,再說人老了不是咳嗽,就是鼻涕一把。也怕兒女們看不慣,嫌棄自已,還下如一個住自在些。

那麼一個人住就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老頭沒人幫忙洗衣、做飯、就是做也只會做簡單的飯菜,

生活單調、泛味。老太婆雖然洗衣做飯沒問題,但有點吃力的活,比如到山上砍柴、鋸柴擔柴,種點菜園翻一下地就不行了。如果找個老伴這些困難就迎刃而解決了。

雖然說大部分喪偶老人原意找老伴,但農村地處偏僻,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保守封建。有的兒女怕別人看笑話,說閒話。也有人的怕他們生活在一起時間長了會產生矛盾隔閡。或者因贍養問題引起的不必要麻煩,更怕一方去世後因財產分割問題引發糾紛。

所以作為雙方子女的晚輩們,必須打破封建的傳統思想,設身處地的去多替老年人著想。把得失看淡一點,讓老人們自己去選擇晚年的幸福生活。只有這樣喪偶的老人才能過得開心、快樂,身體也會更加健康。子女們也少了很多麻煩,還多了一層親友關係,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為呢。


青秀河山


我來回答這問題,農村喪偶,四十多左右的男士都希望找,條件不好的,就沒希望了,女士喪偶比較好找,多數不找,為了孩子。

喪偶的男士再續賢,家門都來祝福,賀喜,擺幾桌酒席,有的還大辦婚宴。

女士喪偶就不同,她漂亮,賢惠,丈夫去世她才三十出頭,她坐家招夫,幫丈夫把這個家撐起來,男士也是喪偶,願意來她家過日子,可丈夫的家門為難她說:“你坐家招夫,只能私密過,家門有事不準帶去,你們可以去,他不能去……”

男士受不了他丈夫家門的歧視,後來走了,走時說:“你丈夫的家門去部車把我接來,把結婚證拿了,就這麼簡單……”




芳草212856302


這不僅僅是農村問題,北上廣深一線大城市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最主要的核心問題是擔心老人的生前財產被轉讓或身後財產被另一方子女繼續。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財產公證或者按現在流行的中老年再婚並不領證,僅僅是一個互幫互助互相依靠的形式。這在北上廣深己非常流行,也容易被子女接受。一旦一方生病不能自理了,就各回各的家沒有任何財產糾份在我的中老年相親群中就是這樣,所以成功率很高。


卓悅悅ZYY


  • 這個問題很好,誰都希望自己的父母過得好點兒,父母找老伴兒也實屬正常。生活中,能如願地找到和自己共度晚年的可以說是不乏其人;也有很多孤寡老人最終卻還是難以如願。如願不如願,一定有諸多原由在其間,在這我就簡單說說。

喜歡找老伴的父母是為了其後半生不再孤單寂寞和生活有保障,這個是主要原因。平時子女都不在家,行單影只,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特別是晚上倍感孤寂,生活極為枯燥無味,一日三餐就隨隨便便敷衍著,只是為了填滿肚子,能跑能動也就罷了,倘若有個三病兩痛的恐怕連吃飯喝水都成問題。子女都有子女的事,特別在這個時候,誰都不希望給對方添麻煩,如果這個時候,有個老伴就省事多了。

再說有的子女對此事持反對太度,其想法是多個老人多份負擔,更何況其經濟條件還不允許。即或是有條件的,他們還害怕騙婚的人,把老人的錢財騙走了,這年代,騙子還是有的,不得不防。

  • 還有一類子女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難處,其到處為自己的父母找老伴兒,在網上,甚至到處託人際關係,可謂是用心良苦,這類子女多為孝子賢孫,所以,很多父母在後人的關愛下,如願找到了老伴兒。

當然囉,子女反對怎麼辦?作為老人一定不能與其對著幹。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才是,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晚年搞得雞飛狗跳,而導致後人離婚。找老伴兒一事應該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兒,順其自然吧,看開點兒吧。想明白了,興許還能多活一段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李易知


突然喪偶,老人突然感覺很孤獨,適應不了沒有老伴的日子,所以喜歡找老伴。

父母找老伴,孩子不同意。首先得考慮孩子為什麼不同意,如果單純的是因為財產不同意,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很自私,只考慮自己,沒有考慮父母的喪偶之痛和孤獨感。如果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可以跟父母好好談談,說說利弊,實在談不攏,可以找自家長輩跟父母說說。

在這裡,祝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健康長壽,安度晚年。



煙臺小崔說事兒


俗話說的好,“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

我認為男性老年人,在農村只要家庭條件充許,大多有這個願望。

其原因:

一、孤獨。現在年青農村人大多外面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雖不愁吃穿,但自從老伴去世後,日子過的落寞。平時總可以叨叼幾句話的人,沒有了,自然就多了份孤獨。即便是兒孫繞膝,常有人陪伴的老人,也願有知己的話找一個人來傾聽。

二、飲食。平時習慣了老伴的熱粥、熱飯,一個人了就想著湊合,有時涼一口,熱一口,吃飯沒了滋味。甚至變的生活沒了規律,中午十二點了,還是忘記了做飯,一個人獨坐發呆。即便能有兒子兒媳婦給做飯,但大多時候不隨自己胃口,不想給兒子,兒媳婦添麻煩,就不想說出來。

三、安全感。老人大多喜歡農村,不習慣大城市生活,更喜歡自家小院裡的雞叫,狗跳,綠色的小菜園。但老年人身體不比年輕,頭疼腦熱更是常事,有個伴在一起彼此照顧,送點水,遞點藥,會感到心安。萬一發生點腦中風之類的事,有人及時發現,不至於延誤了治病的時間,必竟兒子不能日日夜夜陪伴。

而做為兒女們,大多不同意的原因:

一、心中有個坎,疼愛自己一生母親去世了,怎麼可以接受一個陌生人來做自己的母親?而且還要為其養老送終。

二、農村人心裡還有一個習俗想法,那就是讓老人再婚,是自己不盡孝道,供養不上老人,才讓老人想再婚,讓自己面子上過不去。

但是我想,現代新時代,人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都在提高,思想境界也變的開闊,包容。如果老人身體健康,有這個願望,做為胸懷寬廣的兒女們就應支持,其碼老人身邊有個伴,少了你工作、生活上的許多牽絆,這也算是兩全其美的事,不是嗎?


荷鋤種香人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有的農村老人們失去了另一半,單身了,這部分人,有的是中年,有的相對年齡大一點的,因此為了解決後半生幸福,減少孤單、寂寞的心理,喪偶的老人們,就去尋求另一半的幸福,這部分人,多數都在年齡六十歲以下的,條件不好的超過六十歲以上的喪偶老人們,都是忍著不敢邁出尋找另一半這一步,有的是兒女們干涉,有的是怕村裡人說閒話,農村特別 封建 迷信 主要是怕別人說閒話 給自己造成的壓力,除了國家給予的養老費用和國家的新農合醫保,其他的養老保障都是靠承包地的收入,所以很現實,沒有經濟基礎,老人們誰都是不敢邁出這一步,每天都要面臨,吃喝拉撒,找個老伴,生活窘迫,有壓力,還有來自兩個家庭的原因 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老人們也不甘落後時代的發展,年輕人享受的老年人們同樣應有,農村老人們再婚 不再被往日的封建思想束縛,也不再是孩子們干涉 不敢向前邁一步,都是能打消顧慮,衝破傳統觀念,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農村的老人們都體現出來。單身的老人們沒有後顧之憂,只要兩位老人真心的喜歡著對方我們做晚輩應該成全老人在一起生活,他們大半輩子為這個家付了那麼多 難到到老了你沒時間 關心 陪伴老人 連他想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生活都不給麻 我們做兒女的應該體諒老人 因為 你們家裡的老人辛苦大半輩子 臨老了也有選擇享受後半生快樂的權利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