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喚女兒為“兒子”30年,結果影響她一生,2歲前注意性別認同

10年前認識萌萌的時候,她剛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幾個月,白皙、可愛的臉龐,每天穿著酷酷的中性服裝。

那時,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明明那麼明媚,她卻要把自己美麗的光芒遮蓋起來。

前一段時間,聽另一個朋友說起她,因為婚姻大事氣得父親頭髮全白了。

原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眼看著萌萌的年紀越來越大,沒房沒積蓄,工作也一般般,家裡人很著急,催促她早點把人生大事解決了,甚至到處為她相親,可她勉強與一個男生談了半年之後就與人家分手了,原因是:她覺得與男生在一起的感覺讓她很難受。

父親喚女兒為“兒子”30年,結果影響她一生,2歲前注意性別認同


為什麼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會變成這樣呢?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自從踏上育兒這條路,越來越喜歡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去探究其背後的成長經歷,因為,每一件事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萌萌有4個姐妹,她是最小的,對於一直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的廣東而言,她出生時,父母當時是非常強烈的渴望能是一個男孩,但父母親是愛她的,由於經濟壓力太大了,生了她之後,就沒有再追生了,但一直把她當兒子養。

她說:從小到大,父親都不是叫她“女兒”,而是直接叫她“兒子”,衣服、玩具都是給她配男孩的,因此,她也認為自己應該是爸爸的兒子,並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萌萌的父親可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只是一念之差,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什麼是性別障礙認同

有一個名詞叫性別障礙認同,是指對自己生物學意義的性別不滿意,並且渴望變成相反的性別。比如,萌萌明明是女孩的身體,卻渴望自己是一個男孩。

性別認同障礙的來由

性別障礙認同來自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遺傳因素,這是跟身體發育有關,天生的;第二個是家庭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比如把男孩當女孩養,或者把女孩當男孩養。

父親喚女兒為“兒子”30年,結果影響她一生,2歲前注意性別認同


大多數人是家庭教養方式影響了孩子對自己性別的判斷,當父母強烈希望有一個男孩或者女孩的時候,會把這種渴望寄託在已經出生了的孩子身上,這種潛意識的觀念,導致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識錯了位。

性別認同障礙的表現形式

2-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開始,在這之前,孩子並不知道性別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通過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而確定自己的角色。

如果孩子在2-3歲時出現以下幾點:

喜歡異性的服裝、玩具或者遊戲,有些男孩喜歡女孩的髮卡,鞋子,衣服和首飾等,有些女孩喜歡男孩玩的槍、車、恐龍玩具等。

喜歡跟異性玩,不喜歡跟同性玩

從語言上也認為自己是異性,比如,明明自己是女兒,說自己是爸爸媽媽的兒子,孩子為自己的性別感到苦惱。

性別認同障礙對孩子的影響:

個性發展會被受影響:女孩會變得同男孩一般調皮搗蛋,男孩會變得文文靜靜。

人際關係受影響:不喜歡與同性夥伴玩,異性夥伴又不能完全融入進去,最後就形成了邊緣人。

婚姻觀受影響:不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對婚姻或愛情會感到很不自在,或者成為同性戀。

父親喚女兒為“兒子”30年,結果影響她一生,2歲前注意性別認同


父母要避免給孩子造成性別障礙

兒女雙全是很多父母的一生的夢想,但有的時候,天不遂人願,有了女兒不一定有兒子,有了兒子不一定能有女兒,不管怎樣都好,孩子來了就歡歡喜喜的去養育他們,不對孩子有任何性別歧視,男孩不一定會沒有女兒貼心,女孩也不一定比男孩差,接受孩子的性別,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最公正的待遇。

有了性別障礙傾向的孩子,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性別塑造

男孩子就當男孩子養,女孩子就當女孩子養,按照孩子的性別正常對待,不要因為自己的願望,就給孩子配置違反孩子性別的物品。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有的孩子在某一段時間之內,會比較喜歡異性的東西,比如男孩子可能會喜歡芭比娃娃或者粉色的東西,這時父母不要因此而給孩子去貼標籤,也不要太過於驚慌,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等孩子玩過癮了,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孩子又會迴歸原位的。

爸爸媽媽的愛都要給足

母愛似水,父愛如山,對於男孩子,父親要多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陪伴孩子玩遊戲,教他一些生活技能,給予孩子認可和鼓勵,與孩子培養更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與同性父母關係越好,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也會越高。媽媽也要幫助爸爸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多在孩子面前誇獎爸爸作為一個男子漢有多了不起。

對於女孩,爸爸也要多認可媽媽,多創造機會給孩子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孩子獲得更多人對她的讚美,即使是外表的美麗,讓孩子為自己是一個女孩而感到驕傲。

父親喚女兒為“兒子”30年,結果影響她一生,2歲前注意性別認同


真心地接納自己的孩子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孩子之所以會不認同自己的性別,主要是來自於父母不認同自己的性別。“你要是是一個女孩子該多好呀,媽媽可以給你買很多漂亮的裙子和髮夾。”“你要是是一個男孩子該多好啊,會很勇敢,很堅強,還能保護媽媽。”這樣的信念都會被傳遞給孩子,造成對自我的否定。

“你是我的孩子,不管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漂亮與否,聰明與否,你就是我最愛的孩子。”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