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臨近,從目前形勢考慮,農村禁止掃墓好不好?

老村好農


這幾天看新聞報道,不少地方的民政部門發出通知,禁止在清明節期間群聚性掃墓祭祖活動,提倡居家追思和雲掃墓,我認為各地民政部門用意是好的,在疫情防控期間,不扎堆不集聚,能減少不必要的病毒感染,對自己對親屬對社會都是在做貢獻。



提倡網上祭祖掃墓活動

農村雖然地廣人稀,倒也不能抱有僥倖心理,認為不會有感染病毒的幾率。這個還真不好說,新冠病毒是不分貧富貴賤和城鄉差別的,誰家都有先祖,都抱有清明節氣追思之心,但要以大局為重,在清明節期間農民也不參與上山掃墓祭祖活動,也是移風易俗文明祭祖的轉機,可能會對後代子孫產生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效果。不過綜合網上各地民政部門發出的通告,有的是禁止,有的是暫停,有的更進一步,提倡網上祭祖,居家追思,雲掃墓等。

現場祭祖確實有感染病毒的風險,據報道,西班牙某北部城市舉辦葬禮,由於現場人數眾多,新冠肺炎患者被確診高達60例,可見集聚性喪葬活動被感染的幾率有多高!國內一個例子是來自重慶,重慶是某地農村一人去世,參加葬禮的村民6人確診,106人被集中隔離觀察,代價可謂不低。以上都是官方報道的數據,可以參考“齊魯壹點”的圖文報道。評估,不管是集聚性現場掃墓祭祖,還是一人現場掃墓祭祖,都有被感染的風險,那麼各地農村清明節掃墓被禁止或者暫停,是正確的決定。


提倡線上祭掃活動

農村人向來有重視傳統孝道文化的美好作風,也是優秀民間習俗文化的傳承者。但有個詞叫“以大局為重”,當一個社會它有發生了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當國家動員全體成員要怎麼做的時候,民俗文化要給社會穩定大勢讓路,舍小家為大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國外,每個民族都有團結一心共同抵禦病毒的義務和責任,這是更大的道義,要高於傳統的祭祖掃墓活動。在新的社會,有的傳統習俗要保留髮揚光大,有的卻要走進歷史的長河之中,比如古人穿的長袍馬褂,留的長髮扎辮等習俗,不也在不知不覺當中被我們自己所拋棄了嗎?那麼,購買喪葬用品,燃放煙花炮竹等現場掃墓祭祖活動,也會被新的祭祖習俗所取代,比如文明祭祖,手捧鮮花祭祖,是不是更有意義的呢?

任何時代都有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見解,當然是可以開民智允許發聲的。但是“畢竟東流去”,現在更多的城鄉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新生事物更感興趣,比如網上祭祖掃墓、現場鮮花文明祭祖活動等,越來越多地被接受,不是說這樣就對先祖大不敬,是“數典忘祖”的行為。從古代走到現在,城鄉居民的祭祖掃墓活動又改變了多少的呢?以前親屬故去,作為後世子孫是要守孝三年的,現在還有嗎?畢竟每個時代,都會有新的祭祖掃墓活動出現,喪葬文化也在不斷地改進,時移世易,我們的思維方式也要去適應、擁抱變化。



疫情防控期間暫停現場掃墓祭祖活動

作為我們的先祖最希望看到後世子孫是什麼樣子的?健康平安、大有作為、子孫綿長,那麼疫情防控期間,什麼是先祖們想看到的?不要被病毒感染,要好好活著,做好自我保護,這就是告慰先祖的最好表達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