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童年缺愛,長大越會愛上冷漠的人?

三品眾


沒錯,我也是這樣。不顧一切去愛他。可以愛上所有人卻沒有辦法做到去愛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低,別人稍微給一點點好就會受寵若驚感激涕零那種。只能通過不斷地把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付出給別人來幻想著對方可以像自己付出的那樣對待自己,雖然往往並沒有什麼卵用。寧願被傷害也不願意去傷害別人,因為負罪感比受的傷害要更痛苦。明明知道自己是不對的,明明知道自己要好好愛自己,可就是做不到。可以很輕易地愛上一個人,也可以很徹底地放下一個人,不管之前戀愛過幾次再次面對新的愛人的時候也會像面對初戀那樣。如果像松子那樣運氣不好的話,真的太痛苦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松子的一生是悲慘的,這對大多數人而言,那樣的遭遇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可松子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過對愛的追逐,對生命的追逐,即使遭遇那樣沉重的苦痛,她也未曾放棄過。她似乎有一種強大的可以支撐內心的信仰,讓她像一隻飛蛾一般,明知前面是花火,仍義無反顧往前衝。她把所有悲傷和痛苦埋在心裡,然後還世界一個燦爛的、傻傻地笑。

松子本來有不錯的資質:美麗的長相,性感的身材,熱情的性格,樂觀的精神,唱歌的天賦……卻過著讓人悲嘆的人生。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裡的“社會漂移學說”:有一些原本智商不錯,資質不錯的人,由於心理問題,從不錯的社會階級不斷往下飄移,最終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松子的內心從早年起便從未被滿足過,“未被滿足的,則永遠掙扎”。松子的人生,很好地詮釋了精神分析中 “強迫性重複” 的概念。我們都有一種傾向:將早期的關係轉移到現實關係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修正早期不好的體驗,獲得新的體驗。童年時爸爸的冷漠、忽略、偏心,甚至是精神上的虐待,讓松子持續深刻的體驗著:“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愛的”感受。七歲的松子在偶然知道扮鬼臉可以讓父親對自己笑,就一直養成了這個習慣,直到她長大,大到二十多歲,只要一有人吼她一感到壓力,就會控制不住的扮鬼臉。松子從小都是為了取悅別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心理學上把這個叫做依賴性人格障礙,她把所有的快樂和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企圖通過自己的一味付出取得一份稍微好一點的愛。只要有光她就義無反顧的去了,她什麼都不在乎。所以她和第一個作家男人在一起時,不在乎作家打她,讓她去做脫衣舞女郎,她覺得即使這樣也比一個人好。所以她在作家死後做了岡野的情婦,即使知道他只是在貪念她的身體,松子還會跪在地上求他不要走。所以她和街頭混混在一起都不會過問自己的鉅額錢財去了哪裡,只要有人陪就好。所以她和學生阿龍在一起後哭著說,“即使和他在一起會下地獄她也願意。”她這一生啊,差點掐死妹妹,離家出走,殺過人,當過土耳其脫衣舞女郎,孜孜不倦的去愛人,卻得不到善終。她不是沒有試過自殺,但是她心裡想活下來,她說活下來是為了愛 。你問她懂愛嗎,我想大概不懂,像飛蛾撲火一樣,看見光看見溫暖她就奮不顧身。這種邊緣性人格,這種渴愛症,在心理學上具體解釋過:童年時的痛苦體驗,使人的個性心理發展產生了社會化阻滯,從而對人生對某些事物具有一種超出常人的敏感的獨特體驗。這種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的心理和性格。無所倚恃的人生是非常難以為繼的,童年受的傷會一輩子難以痊癒。松子的一生,是被人嫌棄的一生,也是讓人敬佩的一生。一生受傷,一生想愛。久平渚說:現在還來得及,回頭是岸,重新來過吧。可是,是不是真的來得及呢。是縱身跳下懸崖,還是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我們,是否有我們自己的答案。











遊子在路上


你好,我是zM唐寧,針對題主“有的人童年缺愛,長大後越是找冷漠的人”我想說的是,由於原生家庭因素影響,孩子長期缺乏和父母愛的溝通的,或是長期在家暴,冷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社交,人格,感知等方面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

由於現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的留守兒童,孤獨地渡過了自己的童年,青少年時期,長期以來對父母愛的渴求,關注得不到回應會形成內向,自閉,冷漠的性格特徵在戀愛時期會形成兩個極端,一種是以愛為生,必須對方全身心,全時段放到你的身上,這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愛情,多數情況下會以全身傷痕結尾。還有一種就是從小的經驗告訴她,我如果愛你,你可以對我好,但我絕不會在語言,或行動上來告訴你,不拒絕你,就是最大的讓步,外人看著如此冷漠的你,也只能有冷漠者來靠近你了。

就像是原生家庭中家暴里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一方面想擺脫家暴對她的影響,另一方面卻在生活中潛意識裡讓兩人成為了又一個家暴案發現場,那是因為多年家暴耳儒目染中她學到的是母親如何在家暴中解放自己,及面對家暴時別人對她的同情,她會在兩人發生口角時從而說出媽媽對爸爸說的話,讓談話者暴跳如雷的跳入家暴的坑裡。這就像是一魔咒,一邊想要擺脫,一邊不知不覺中在此越陷越深。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面對人生重要選擇時請選擇讓你開心大笑的那個,而非因為錢,或權,你想要溫暖有愛的家時,只有你是溫暖有愛的人才會收穫幸福的家。


ZM唐寧


為什麼有些人童年缺乏關愛,長大會愛上冷漠的人呢?這個得分兩種情況來定:我身邊剛好有這兩總類型的人。第一種由於從小缺乏關愛,所以性格比較孤僻,也不願與外向的人交往,所以造成長大後也喜歡跟內向話不多冷漠的人交往。第二種雖然也從小缺乏關愛,但是由於人家積極面對生活,積極對待過往遭遇,所以性格使然,面對的圈層更加廣泛。我相信沒人會喜歡上對自己冷漠的人,所以更多的要改變自己,不要過於保護自己,多多接納身邊的人。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的,願世間的人鳥風蟲,都能對你溫柔以待


賀師兄


上帝給你關上門,必然為你打開窗。

個人覺得童年缺少愛的人,內心還是比較強大的,不過性格也容易走向極端,變得冷漠。

這樣的人不奢求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不會希望別人會感同身受理解自己,更不會祈求憐憫。

至於長大越會愛上冷漠的人?

這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冷漠的人身上感受到共鳴吧,覺得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吧。


妙不可言的點滴生活


他可能會內心深處產生同病相憐的感覺吧。

童年缺愛的人必須逼迫自己去堅強,自己去面對一切,自己也會變的有些堅強而冷漠,而當他遇見另一個冷漠的人的時候,內心會想著他與我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經歷呢,就會產生一絲絲憐憫和想著去呵護她的情愫,所以兩個人就可能會走到一塊。


千清逸悠悠球


童年缺愛自身冷漠,遇到同樣冷漠的也會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歸屬感吧!



叫我公瑾


我認為童年缺愛是因為大多環境導致,環境讓他感覺到需要愛,也許小的時間沒有一個人關心他飢寒,所以慢慢長大後,自己有了愛別人能力後,就會把愛拋出去,尤其那些比較冷漠的,給他感覺就是別人也許需要這份愛,所以長大後就會慢慢愛上冷漠的人。



濤張


個人的成長經歷塑造著一個人的個性,長大後性格一致的人更容易融入一個圈子,想必這就是原因


成成觀影視


因為人的本性如此


青春不老1980


性格習慣,雙方都是那種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