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韓信位列“漢初三傑”之一,是對其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正如劉邦評價的: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如題,如此強悍的軍事天才,又是怎樣橫空出世,威震華夏,被後世尊稱為兵仙和戰神的呢。

韓信成名之前的史料不多,我們透過《史記•淮陰侯列傳》的隻言片語,簡單的分析一下。

一、韓信不僅善於立志,更是能忍常人之不能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開篇講到韓信落魄到需要別人接濟的程度。但從兩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點端倪。

一個是信誓旦旦用口頭承諾的回報換取當下“口糧”。

面對亭長妻的“不為具食”,韓信的態度是:

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面對漂母的“數十日飯信”,韓信的態度又是: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韓信無任何的謀生手段,面對別人的接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他心裡可能覺得自己是績優股,給一飯食是當下最好的投資吧。

另一個是忍辱負重,留下有用之軀。

後面面對鄉里少年挑釁,依然能夠忍受胯下之辱,原因為何?韓信自己給出了答案:

“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很顯然,忍受胯下之辱只為功成名就、衣錦還鄉。

二、韓信肯定是熟讀兵法的

背水一戰後,韓信對戰役有一段總結,極為精闢: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對《孫子兵法》的熟練程度,絕非一日之功,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韓信應非貧苦人家子弟,有可能是沒落的貴族家庭,要不然無法接受如此良好的教育。

三、超強的戰略眼光

韓信拜大將之時,天下形勢的分析,堪比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隆中對”。不管是對項羽“婦人之仁”評判,還是對還定三秦、東出爭霸的分析,眼光狠辣,精到準確,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總而言之,我更願意相信是時代選擇了韓信,也造就了韓信,略不世出的國士無雙,留給我們太多津津樂道的故事。


山河明月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韓信是淮陽人,出身貧苦,從小生活過得很艱辛,很多時候都要為衣食而憂,年輕還曾受過胯下之辱。

然後,韓信也並非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的。韓信投軍後,先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又投靠項羽,做了郎中。他曾經屢次向項羽獻策,都沒有被採納,在項羽軍中感到懷才不遇就轉而投奔劉邦。

投奔劉邦之初,韓信也並沒有受到劉邦的重用,真正發現他才幹的是蕭何。因此,就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諺語。



那麼,蕭何是如何發現韓信才幹的呢?

韓信有次犯事被處以死刑,同夥都被殺掉後,輪到了韓信。當時,監刑的是蕭何,韓信對蕭何說:“漢王難道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蕭何聽他說話氣度不凡,長得也是相貌堂堂,於是就免除了他的死罪。

後來,通過與韓信的交談,蕭何認為韓信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推薦給了劉邦。起初,劉邦並沒有太當回事,只因是蕭何推薦的,只好封韓信做了治粟都尉,說白了就是一個管理糧餉的事務官。韓信覺得沒有什麼意思,決定離開劉邦的軍隊。



蕭何得知韓信要跑路了,慌忙中也來不及跟劉邦說。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正為部下頻繁逃跑煩惱的劉邦,聽說蕭何也跑了,又氣又急。

過了幾天,蕭何回來。劉邦責問他為什麼逃跑?蕭何回答說為了追趕韓信,並向劉邦表示韓信是個傑出軍事的人才,普天之下再找找出第二個,即“國士無雙”。如果劉邦只想在漢中踏踏實實當個漢中王,那韓信可有可無,如果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別無他人。


劉邦聽到蕭何對韓信的評價極高,就打算讓韓信當個將軍。哪知蕭何又說,如果只封個將軍,恐怕韓信還是要走。劉邦說那就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如何?蕭何表示同意,並建議舉辦隆重的拜將儀式。

劉邦聽從蕭何的建議,宣佈擇日舉辦拜將儀式。劉邦手下的將軍聽說要舉辦拜將儀式,紛紛猜測會不會落在自己頭上。結果,居然是毫無名氣而且還逃跑的韓信,全軍感動非常驚訝。


從韓信封為大將軍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劉邦的獨到之處。聽蕭何之言,便封寸功未立的韓信為全軍統帥,在這重大的抉擇上基本沒有猶豫,表現出劉邦的極強的決斷力。

而事實上,韓信也沒有令劉邦和蕭何失望。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韓信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也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韓信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心恬澹


歷史書要認真讀,反覆讀,讀多了就能讀出一些名堂出來了。

韓信的崛起,讓人感覺很意外,一個窮小子,又沒錢又沒人脈,也沒打過仗,怎麼突然間就冒出來了呢?為此,我又反覆讀了《淮陰侯傳列》,看出一些名堂出來。

第一,韓信並非沒打過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韓信並沒打過仗。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拜他為大將。一個沒打過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將。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看未必。

我們來看看《淮陰侯列傳》記:“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起兵之後,韓信就仗劍前去投奔。那麼韓信在項梁軍中是扮演什麼角色呢?史記沒有明說,但是從“居麾下”三個字來看,不是去當小兵的。我們講“麾下將領”、“麾下謀士”,可見韓信是有軍職的,而且史記還特地用“仗劍從之”四字,為什麼要突出“仗劍”二字呢?就是去打仗的啊。因此,韓信並非沒有打過仗,而是與秦末其他英雄豪傑一樣,是第一批參加武裝鬥爭的人,全程參與反秦戰爭。

再繼續看:“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項梁敗亡後,韓信轉而成為項羽的部下,項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麼官職呢?我查了一下資料:“郎中,官名,始於戰國。秦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郎中是一個不低的官職,“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因此,這是一個武職。大家注意,《史記》從來沒有說韓信沒打過仗,只是因為記得簡略,大家誤以為他沒打過仗。我認為,韓信是全程參與項羽的戰爭,如果他只是“內充侍衛”,怎麼可能屢屢向項羽獻計呢?可見韓信一直就呆在項羽軍中,而且不是文職人員,就是一個軍官的角色。直到秦國滅亡後,韓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劉邦。

第二,韓信為什麼“未得知名”?

在《淮陰侯列傳》裡,兩度提到韓信“未得知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項梁麾下,一次是在劉邦麾下,史書都用“未得知名”來形容其尷尬處境。

未得知名,不是說項梁、劉邦不知道韓信的名字,而是說對他不重視。為什麼不重視呢?兩次不受重視,是有區別的。

項梁不重視韓信,應該有兩點原因:其一,項梁是楚國貴族出身,對韓信這樣平民出身的人,難免看不起;其二,韓信曾有過胯下之辱,在當時被人認為很怯懦。

劉邦不重視韓信,原因與項梁不同:其一,韓信投奔劉邦時,戰爭已經停止了,沒有可以表現才華的機會;其二,當時投奔劉邦的人太多了,劉邦縱有識人之才,也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說,韓信在項梁、項羽麾下時,受到壓制,沒有出頭之日,沒有機會建立卓越功勳。因此他投奔劉邦時,並沒有一份亮眼的簡歷,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第三,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

韓信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他沒什麼人脈,懷才不遇。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再從《淮陰侯列傳》的幾個細微之處,來說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韓信與項羽集團幾個重量級人物的關係。

首先是韓信與龍且的關係。龍且是項羽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關於龍且的一些情況,我有過專門一篇論述,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韓信後來與龍且在濰水大戰,來看看龍且是怎麼說韓信的:“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大家注意這句話,“吾平生知韓信為人”,顯然,龍且的這個評判,是對當年還在項羽麾下的韓信的評判。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龍且與韓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幾面之交,怎麼會說出“平生知韓信為人”這樣的話呢?同時也說明,韓信在項羽軍中,不是一個小人物,能夠能項羽集團二號人物龍且混得很熟。

龍且對韓信的印象是什麼呢?後來他又說了一句話:“固知(韓)信怯也。”這是在濰水之戰時,韓信故意示弱,龍且就說:我早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的人。可見,龍且與韓信雖然熟,但是心裡還是瞧不起他的,估計與韓信的胯下之辱有關係。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龍且與韓信很熟,但是認為韓信膽小。

再來說說項羽集團另一個重要人物鍾離昧與韓信的關係。

看看《史記》的寫法:“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鍾離昧是誰呢?以陳平的說法,他是項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范增、龍且與周殷,可以說是項羽親信中的親信。

以史記的說法,鍾離昧與韓信關係是很好的,似乎是因為兩人老家離得近的原因。鍾離昧與韓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項羽的親信鍾離昧、龍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別是鍾離昧,兩人是好朋友啊。後來項羽死後,鍾離昧被劉邦通緝,就逃去投奔韓信。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兩人關係不是一般的好,應該是很鐵的。

因此,說韓信沒有人脈,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四,綜合評價韓信的潛伏期的表現

我把韓信拜將之前的時期,稱為他的潛伏期。這一段時間,他當真是默默無聞嗎?細細考究歷史細節,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

首先,韓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脈網絡。

他與鍾離昧是好朋友,交情絕對不同一般;他與龍且是很熟的,儘管龍且看不起他。另外,韓信與項羽的關係,也是比較親密的。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與之談到項羽時說:“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然後他分析了項羽的種種弱點,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近距離觀察得出的結論。

後來武涉遊說韓信,曾說:“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韓信回答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所謂執戟,是秦漢時對宮廷侍衛官的稱呼,因值勤時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韓信竟然是項羽身邊的侍衛官麼?我想有這種可能。否則他怎麼能與龍且、鍾離昧混得熟呢?

到了劉邦陣營後,韓信在人脈資源上仍然可圈可點。蕭何是漢的第二號人物,韓信跟他同樣混得那麼熟。大家想想,無論在項羽集團或是劉邦集團,韓信跟權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嗎?因此,韓信的崛起,背後是有人脈資源的。

其次,韓信並非未嘗用兵。

韓信參加軍隊的時間,比起劉邦、項羽只晚了一點點。之前誰也沒有指揮過軍隊,大家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僅是劉邦、項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統統一樣。所以不要對韓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難道劉邦、項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嗎?沒有誰是天生會打仗的,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麾下幹過,難不成別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觀?顯然這不合常理。韓信在項氏叔侄手下,就久經沙場了,只是一直沒有獨當一面、統領一軍的機會而已。

後來韓信對武涉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直到投奔劉邦,韓信才有單獨領兵的機會,不再受人掣肘,讓自己的軍事才華有了淋漓盡致的表演。

我認為韓信在項羽麾下,不僅打過仗,而且還打得不錯。但是他善於以智取勝,所以項羽、龍且這些恃勇而驕的人,打心裡並不欣賞他。


君山話史


韓信,貧民出身,早期生活艱苦,經常要向周圍的人乞討而得以生存。秦末參加反秦鬥爭而加入項羽的行列,然而卻不受項羽的重用,多次進諫不被採納,萬分無奈去投奔了劉邦。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劉邦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先後平定了魏、代、趙、燕,被封為相國,繼而擊敗齊國被封為齊王。次年圍剿楚軍,大敗楚軍並迫使項王烏江自刎,自此位列西漢開國功臣之列。

韓信,天生的將才

世人都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確,韓信似乎就是為行軍打仗而生,是天生的將才。

想當年,劉邦為了削弱項羽的勢力,命令韓信帶兵攻趙,當時趙軍有20萬大軍而韓信只有一萬餘人的士兵,為了激勵士兵的鬥志打敗趙軍,他下令將軍隊駐紮在河岸邊,交戰後,漢軍無路可退只能浴血奮戰,後韓信派部分騎兵從後面攻擊,前後包圍了趙軍並最終擊敗了趙軍20萬大軍,這場戰役成為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一戰。

劉邦與項羽對峙陷入困境之中,韓信帶兵進攻齊國,不料楚軍前來支援,形勢於漢軍相當不利,千鈞一髮之際,韓信命人用草袋攔住淮河水並向其中加入木枝。開戰之日,韓信徉敗逃跑,齊軍與楚軍順勢追擊,韓信下令移走草袋,淮河水瞬時猛增,楚軍被四下衝散,沒淹死的也被木枝戳傷,韓信遂大勝。

楚河戰爭末期,40萬漢軍與10萬楚軍於垓下決一死戰,其中漢軍以韓信為首,韓信首先出擊不利而退下,又命左右兩翼繼續進攻,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又帶領大軍進攻,楚軍敵不過只能後退,繼而被漢軍包圍。晚上韓信命令士兵唱楚歌,致使楚軍思念家鄉,無心再戰而軍心散漫,項王看已無勝算只能率領部分騎兵逃出,後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無路可逃只能自刎。

出身平民的韓信為何能夠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韓信出身很普通但他的為人一點都不普通,由於出身平民,相較於趙括、項羽出身於貴族,韓信更懂得平民的想法,能夠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為韓信之後輔佐劉邦奠定了基礎。

韓信年輕時窮困潦倒形如乞丐,但身邊卻時常佩戴一把劍,當時身旁佩劍是十分尊貴的象徵,有一天有兩個屠夫攔下韓信對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但其實是個膽小鬼,如果不怕死就拿劍殺了我們,否則你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思考良久最終從他的胯下鑽過去了。

正是當時韓信的容忍成就了後來的韓信,正值陳勝起義,其將領項梁率大軍經過韓信的家鄉,韓信果斷的加入了項梁的隊伍,而平時讓韓信受盡屈辱的小人都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從中可以看出韓信的堅毅與果敢。韓信義無反顧的參軍也成為韓信出人頭地的第一步。

其實韓信在項梁的軍隊裡面並沒有被賞識,頂多算是溫飽的狀態,當然相比於在家鄉乞討還是強很多的。後來項梁戰死,韓信順勢歸附於項羽但依舊沒有出頭,於是韓信選擇投奔了劉邦。

這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畢竟當時項羽勢大,而劉邦只是個被排擠在漢中的將王,事實證明這麼做是對的,韓信先被蕭何賞識後經舉薦被劉邦賞識,令其覺得相見恨晚,韓信選擇跟隨劉邦也是成功的開始。

韓信之所以會成功與他的機遇選擇密切相關,但也與他出色的軍事指揮領導才能不可分割。歷代軍事家大多出身於貴族,而韓信的優勢是喜歡讀兵書,韓信擅長兵法,很善於靈活用兵,面對不同的形式他可以提出不同的策略,他指揮的井陘之戰、淮水之戰都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爭。

如果當時項梁的軍隊不經過韓信的家鄉,韓信可能一直靠乞討度日。如果韓信沒有選擇投靠劉邦的軍隊,那麼他可能一直在項羽的軍隊中默默無聞直至最後戰死在某場戰爭中。

因此並沒有什麼橫空出世之說,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韓信本身有著很好的自身條件,而當機會來臨時韓信抓住了它,當面臨選擇時,韓信又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所以韓信逆襲了,他成為了名垂千古的將領。


史論縱橫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早期的韓信,的確可以說是沒錢沒人脈。但是,要說他沒有打過仗,就不對了。真實的情況是,韓信在沒投靠劉邦之前,就具備了一定的實戰經驗。

那麼,橫空出世的韓信,為何能夠縱橫天下?

01.早期的韓信,真的是沒錢、沒人脈:

韓信出身貧困人家,再加上沒有什麼聲望,不能被舉薦做官。因此,韓信經常到別人家裡,去蹭吃蹭喝。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所以,早期的韓信,就跟流浪漢一樣,經常餓著肚子。說他是沒錢、沒人脈,也是挺符合情況的。

02.韓信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

前面我們說了,早期的韓信,經常餓肚子。但是,你別說,儘管韓信經常餓肚子,但是,他卻有著遠大的抱負。

韓信畢生的夢想,就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四方。

因此,沒多久,韓信就跑去從軍了。韓信投靠的是,當時反秦勢力中,聲勢最大的項梁、項羽軍隊。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但是,項梁、項羽都沒有重用韓信,深感懷才不遇的韓信,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就離開了楚軍,投靠當時的漢王劉邦。

所以,從韓信參軍到項羽進駐咸陽,進而分封十八路諸侯的這一段時間裡,韓信跟著項羽的楚軍,四處征戰,最後還能活下來,肯定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這為韓信日後領軍征戰四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03.韓信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

既然韓信能夠做到縱橫天下,除了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肯定還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關於韓信是否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在《史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是,我們不難求證這一點。因為我們通過很多的歷史案例,都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古代的打仗,光靠有一定的實戰經驗,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反向推論:韓信肯定是掌握了豐富的軍事指揮知識。

04.總結:

人還是應該有夢想,並且要努力地實現夢想。就像韓信一樣,儘管早期的他,沒有錢,也沒有人脈,但是,這些問題,都沒有讓他停下追求夢想的腳步。

最終,靠著自身的實力和機遇,裂土封王,算是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參考文獻:《史記·淮陰侯列傳》

老爹有話說


打仗這種東西,是講究天賦的。如果先天有天賦,後天又努力,那基本上無敵了。如果再加上千載難逢的機遇,就可以像韓信一樣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了。

韓信的軍事能力

秦末漢初,楚漢爭霸,正是將星閃耀的時候,名將一抓一大把。楚軍方面,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本身就是統帥兼名將;漢軍方面,彭越、英布也都是當時名將,但這些人跟韓信比起來還是差的很遠。看看後世給韓信的名頭,軍事家、兵家四聖、兵仙、神帥……就知道韓信的影響力,即便在兩千年的時間跨度內評選十大名將,必定也有韓信的名字。

蕭何評價韓信說“國士無雙”,劉邦評價韓信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而韓信評價自己帶兵的本領則是“多多益善”。要知道,帶兵打仗不是數錢,絕不是越多越好,人數越多,統率難度越大,韓信如此自信,充分說明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是超一流的。

換句話說,劉邦如果沒有韓信,根本不可能擊敗項羽,消滅割據,統一天下。蒯通在說服韓信時,認為楚漢命運繫於韓信一人,韓信幫助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取勝,這絕非吹捧韓信的馬屁,而是對當時天下形勢和韓信能力的客觀評價。

韓信的早年經歷

一般來講,古代的絕世名將,都是從小兵到小官,再從小官到大將、名將,一仗一仗打出來的,打仗不是紙上談兵,必須靠實戰積累經驗,沒有任何帝王會讓一個沒有打仗經驗的人上來就當大將,統帥千軍萬馬,像趙括這樣一出場就擔任統帥的,結果都會死的很慘。

但韓信是個例外,他出身平民,年輕時性格放縱,不拘禮節,眼高手低,混得很差,以至於經常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還整天抱著個寶劍換來換去裝逼,惹得人人厭煩,連母親死了都沒錢辦喪事,很被人看不起,所以才有漂母救濟、胯下之辱的故事。

秦末群雄四起,韓信感覺自己機會來了,就跑去投奔了項梁、項羽的部隊,但一直默默無聞,得不到重用,畢竟誰都不可能讓一個看似很平凡的人一上來就當將軍。韓信得不到重用,後來投奔了劉邦,依然只能做小官小吏,只有蕭何通過交談發現了韓信的才華,所以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正是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才重用了韓信。

韓信之所以橫空出世,縱橫天下,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他的軍事天賦。史書沒有韓信苦讀兵書的記載,但他卻熟諳用兵之道,後世大量軍事典故都與他有關,而他最大的用兵特點是靈活,不拘泥於兵書記載,擅長活學活用,這種靈活絕對是出於天賦,像趙括這種紙上談兵的將領,就是缺乏靈活的反面典型。

二是因為劉邦的信任重用。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將,而且一用就是大將,讓韓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糧餉管理員,一下子成為統軍大將,讓全軍上下大跌眼鏡。韓信得到統軍征戰的機會,使得天賦與實踐相結合,才有了輝煌戰績,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可否認,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就是天才!

韓信在橫空出世之前,鑽過流氓的褲襠、蹭過朋友的乾糧、忽悠過洗衣服的大娘,卻並沒有表現出驚人的智慧,也沒有展示過財力和人脈。

可是,韓信加入劉邦的隊伍之後,馬上就表現出驚人的軍事天賦。

韓信在軍事上有多厲害呢?請看他的對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摧枯拉朽一路平推到秦都咸陽,所遇秦軍無不望風而逃。這時,章邯帶著一幫囚徒,將陳勝吳廣給滅了;當時,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多達幾十萬!

平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章邯風捲殘雲般地順手滅掉其他起義。

接著,項羽出場了。

項羽帶領3萬楚卒,大破章邯40萬秦軍,又大敗劉邦率領的60萬漢軍,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無人可擋。如果沒有意外,得天下者,非項羽而誰?

項羽沒有得天下,韓信,就是那個“意外”。

韓信加入劉邦集團時,劉邦剛剛被項羽打了個灰頭土臉。可是,在韓信出任漢國大將後,十面埋伏、背水一戰、暗度陳倉、拔旗易幟,打了無數個以少勝多的勝仗,不僅扭轉了戰局劣勢,還幫劉邦統一了中國。

比如說,在滅趙之戰中,韓信率1萬人,大敗20萬人的趙國,活捉趙王歇。

不難看出,韓信在這一系列戰鬥中表現出的軍事天賦;在這些天賦之外,韓信還有一個常人難及的軍事素養——強大的心理素質。

滅趙之戰中,韓信以一萬敵二十萬,就這還將僅有的一萬兵力分成兩路,一路2000兵力去偷襲趙軍老巢,一路8000人背水一戰、正面迎擊敵人主力。如此冷靜地與敵人周旋,即便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沒有人脈、沒有財力、沒有打過仗的韓信,之所以能橫空出世縱橫天下,離不開他強大的心理素質。

韓信的心理素質,在年輕時,卻不止一次顯露過。

《史記》記載,韓信年輕時候,是淮陰當地的一介布衣。很小的時候就失了雙親,因為貧窮,韓信幹啥啥不行,想當官沒人推薦,想經商沒那腦子,想出賣力氣放不下身段,終日抱著一把寶劍,四處蹭飯。

嗯,是的,你沒有看錯,韓信有一把寶劍。

不用想,這把寶劍乃是韓信的家傳之物,這把寶劍也是韓信身份的象徵——先秦時期,能夠佩寶劍出門的人,起碼也是個落魄貴族;若是平民帶著一把寶劍,早就被某些單位帶走了。

恰是憑藉這把寶劍,才使得韓信不用幹活能有飯吃。《史記》記載:

“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譯文:韓信有事沒事兒就去別人家蹭飯,導致很多人都討厭他。

想來也是,韓信一大小夥子,有胳膊有腿兒,乾點兒啥混不了一口飯吃?天天跑別人家蹭飯,能讓人看得起嗎?

可是,韓信完全不在乎!照樣幾個月如一日般地,一到飯點兒就到別人家蹭飯。要是隔三差五換一家還好說,韓信專挑一隻羊薅,直接把女主人給搞煩了。有一次,韓信又踩著飯點兒過去了,女主人正在刷鍋…

韓信是極聰明的人,他豈能不知女主人何意?

但是,韓信窮歸窮,好歹也是貴族呀!好歹也是要面子的呀!不就是蹭你們家幾頓飯,至於讓人下不來臺嗎?再者說,韓信大老遠的來蹭飯,心裡承受了多少壓力,你們這些土豪心裡沒個數?

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自此,韓信再也沒到這家蹭過飯。

可是,韓信這麼個落魄貴族,不在這家蹭飯,總要到別家蹭飯的不是嗎?淮陰雖大,也扛不住他天天這麼蹭飯呀!

於是,韓信便搞了根魚竿,到城外釣魚,欲以此謀生。

以韓信的志向,釣魚不是長久計啊,再者說,釣不到魚豈不是又要餓肚子?

有一次,韓信連續幾天沒釣到魚,餓得實在走不動道時,看到河邊來了個洗衣服的大娘,便蹭了大娘一頓飯。

此後半個月,韓信天天蹭老大娘的飯,蹭的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你看,如果不是心理素質過硬(臉皮夠厚),有哪個落魄貴族肯天天去別人家蹭飯呢?又有哪個落魄貴族會蹭一個生活艱辛的老大娘的飯呢?

韓信就敢!

仗著這過硬的心理素質,韓信還承受了“胯下之辱”這樣讓人看不起的舉動。大丈夫能屈能伸,可是,像韓信這樣屈到“縮卵”的大丈夫,真真不多見也。

韓信投靠劉邦之後,也因這份強大的心理素質,得到了上級的賞識,從而拜為大將。

可以說,如果韓信沒有這份心理素質,早就埋沒草莽間、泯然眾人了。

有資格楚漢爭霸天下的,要麼是項羽這樣有實力的貴族,要麼是劉邦這樣的會來事兒的,韓信兩樣都不佔的落魄貴族,想混出頭很難啊!幸好,韓信心理素質夠好,才能捱到劉邦重用。


祗樹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黑柴


在封建社會,平民大兵讀書的微乎其微,韓信被蕭何賞識,是因為韓信大量的兵法學識,這在兵營是很罕見的。

幾次軍隊的調度和沙演,韓信的準確預判,讓蕭何確定韓信有帶兵超能,故以人頭作保推薦給劉邦(劉邦當時的將軍一方面沒人能獨當一面,另一方面害怕本部人爭權導致軍權分裂),標準的千里馬碰到伯樂。

沒有人能平白無故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