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導語:

在美蘇冷戰長達46年的時間裡,雖然沒有再一次爆發世界大戰,但局地地區的摩擦依舊不斷。今天我們要盤點的一場海戰,就是在冷戰時期爆發的一場世界上著名的現代海上局部戰爭——

英阿馬島海戰

馬島,阿根廷將其稱作馬爾維納斯群島,而英國則稱為福克蘭群島,從命名這一點來看,英阿雙方在馬島上的問題上都不願意讓步。

馬島位於南大西洋的西側,由西邊的大馬爾維納島(英稱西福克蘭)和東邊的蒙萊達島(英稱東福克蘭)這兩個大島,和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有大約15800平方公里。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這座島距離阿根廷只有560公里,距離英國卻有13000公里,但即便如此,英阿雙方在馬島的歸屬權上還有著巨大的爭議。

在阿根廷的歷史學家看來,馬島是在1520年由麥哲倫探險隊中的一位葡萄牙人發現的。而英國卻堅持認為,馬島是英國航海家戴維斯在1592年首先發現的,後來又在1690年由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並命名了"福克蘭海峽"。

對於馬島的主權問題,英阿雙方在1770年到1982年這近150年中,已經進行了反覆多次的談判,但卻始終沒有什麼結果,英阿雙方各執一詞,並且都不肯讓步。因此,有關馬島主權歸屬問題的認定,也一直沒有什麼結果。

到了1982年的2月,英阿雙方長達一百多年的談判最終破裂。阿根廷政府最終決定要用"其他形式"來解決馬島的歸屬權問題,而這裡"其他形式"就包括武力的手段。

在1982年3月18日,阿根廷派人在島上插上本國的國旗,這一舉動引起了英國的強烈指責與抗議,英阿雙方的關係也因此再一步惡化。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後來,令英方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阿根廷竟然率先使用了武力手段,在1982年的3月28日出兵,緊接著又在4月2日和3日登陸了斯坦利港和南喬治亞島。而阿根廷的這一行為,可以理解為點燃馬島這個炸藥桶引線的火柴棒,是導致馬島海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阿根廷的舉動如同當頭一棒似的,使英國受到了極大的震動,英方根本沒有想到阿根廷會突如其來地發難,英國的政府、軍方也根本毫無準備。

好在,當時的英國首相是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她很快就引領著英國迅速反應了過來,於當晚就召開了內閣緊急會議,又立即組建起了戰時內閣,隨後還決定緊急派遣南大西洋特混艦隊重佔馬島。而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在兩天以內完成的,從這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出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鐵的決心",以及果斷、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至此,英國和阿根廷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博弈正式開始,這場博弈也不僅僅是在海面上,而是一場集合了水下、水面、空中和電磁力量的四維立體化的海戰。換句話來說就是,英阿都動用了海陸空三軍,進行了一場由電子化技術支持的海戰。

雖然,長達74天的馬島海戰以阿根廷一方的失敗而告終,但阿根廷同英方一樣,在這場博弈中,也顯現出了諸多的閃光點。

下面我就先分別從阿根廷和英國兩方面,來盤點一下雙方的突出表現,再從整體上評述一下這場馬島海戰。

1、 英艦"謝菲爾德"號的沉沒

英阿馬島海戰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從4月2日到30日,是阿方佔據戰爭主動權的第一階段;5月1日到20日是英軍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的第二階段;5月21日到6月14日,是英軍重佔馬島,也是馬島戰爭的最後一個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裡,英軍不斷擴大海空方面的封鎖,又在5月2日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使得阿根廷一方損失慘重。

為了報仇雪恨,也為了不讓英方逐漸把握住主動權,阿軍在5月4日對英艦"謝菲爾德"號進行了襲擊,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要知道,阿軍的飛行員要精確地打擊到"謝菲爾德"號,並將其擊沉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因為"謝菲爾德"號是一艘現代化的戰鬥艦艇,艦上搭載了遠程對空警戒雷達、空警戒導彈、電子偵察設備等一系列當時最先進的設備。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謝菲爾德"號上的艦員們也因此斷定阿方的飛行員根本不可能躲過這些設備的探測,這就給了阿方飛行員一個可乘之機。5月4日,處於二級戰備狀態的"謝菲爾德"號,本該對雷達探測信號保持高度的敏感,但卻因為英方對於自己的這些先進設備過於自信,在進行衛星通信時,關閉了艦上的雷達。

而在此之前,阿軍的飛行員憑藉著自己過人的駕駛能力,讓"超級軍旗"式戰鬥機幾乎是貼著海面飛行,以此來躲過英國艦艇的雷達探測,並最終鎖定住英艦"謝菲爾德"號,成功發射了一枚"飛魚"導彈。

本來,在"飛魚"導彈被髮射以後,以"謝菲爾德"號上的先進設備,應該是能探測到這個不速之客的。但是,由於我們上文說的,英艦人員關閉了艦艇上的雷達探測,所以一直到"飛魚"即將命中目標時,"謝菲爾德"號上的艦員才用肉眼觀察到了這枚導彈。

結果可想而知,在"謝菲爾德"號的艦員觀測到這枚"飛魚"導彈後的短短几秒鐘之內,"飛魚"導彈擊穿了"謝菲爾德"號,造成了艦上設備大面積的損壞,又引發了大火。經過艦員們幾個小時的撲救,仍舊改變不了"謝菲爾德"號無法挽救的事實。最終,艦長不得不下令棄艦,這艘造價2億美元的新艦,在六天後徹底沉到了海里。

也許大家會認為,阿方突襲英艦的成功是運氣使然,但其實阿方早在馬島戰爭以前就大力地培育飛機駕駛員,又在5月4日之前,對"超級軍旗"號戰鬥機和所要發射的導彈進行了多次的發射和調試。所以,從這兩點看來,"謝菲爾德"號的沉沒不僅僅反映出英軍因盲目自大而缺乏該有的戒備,還能反映出阿方準備行動的超前性和預謀性。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2、 拖垮阿軍的海上戰略投送

上文我們盤點了阿方在第二階段擊沉英艦"謝菲爾德"號的事件,現在我們再來說一說英方卓越的海上戰略投送的能力。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了,英國距離馬爾維納斯群島有13000公里之遠。那麼,英國究竟是如何遠距離支撐這樣一場長時期的博弈的呢?這就不得不詳細地說一說,英國在整個戰爭期間建立起的這個強大的海上運輸體系了。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在戰前,英方組建起的戰時內閣已經分析過這場遠距離奔襲將會面臨的難題,比如巨大的作戰物資消耗、長達13000公里的補給線、繁重的海上運輸任務等等。

除此以外,英國也得出了僅靠軍隊無法完成這些任務的結論,所以英方決定徵用民用商船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將一些遠洋客輪改造為運兵船、醫院船等等,又將一些貨船改裝為運送彈藥和其他物資的倉庫船和補給船,這就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海上支援隊伍。

被徵用的這些商船還由原本的船員駕駛,但英軍給每艘商船上都派出了專業的海軍人員。與此同時,英方還特別照顧到了原本的這些船員,當商船進入到危險的作戰區域後,每位船員將得到額外的補貼工資。如果這些船員在戰爭中像軍人一樣表現突出的,政府還會對他們進行嘉獎。

雖然英國政府徵用商船是短時間內決定的迫不得已的辦法,但政府相應的保障措施和該有的褒獎與承諾,都是十分到位的。因此,那些受到徵用命令的商船,哪怕要他們立馬卸下本來的貨物,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戰場。

再後來,英軍又根據已有的海上運輸線路和美國交付給英國使用的阿松森島,建立起了海空補給的中間站和梯次鏈接的補給鏈,大大提高了英軍的海上運輸效率。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商船作為戰略部署的關鍵性作用--補給

雖然阿根廷在前期一直佔據著戰場上的主導地位,但英方硬是憑著自己卓越的海上運輸鏈逐步拖垮了阿根廷。當兩方在戰場上交鋒時,英國的這條海上運輸鏈也從未拖累前線部隊一時半刻。由此看來,英方強大的魄力和應變能力是十分值得稱讚的。

3、 對英阿馬島戰爭的總體理解

前文我們已經對英國、阿根廷雙方在馬島戰爭中的卓越表現進行了盤點,接下來,我們就從整體大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場現代海戰。

首先是阿根廷一方,阿軍是這場海戰的發起者,從戰場的角度來講,的確是先下手為強,但阿軍發動這場馬島海戰的時間點並不是一個恰當的時機,因為當時的阿根廷正面臨著國家經濟衰退、政局不穩的局面,並且當時的美國和法國都宣稱站在英國的一方,所以阿根廷在國際上也未能得到強有力的援助。

而現代的海戰,絕對不是把握住軍事上的一點先機,就能獲得勝利的,而是應該通過綜合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多方面的優勢,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勝算。很顯然,阿根廷未能做到這一點,這也是導致阿方最終失敗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阿根廷雖然佔據著地理上的優勢,相比英國而言,阿根廷距離馬島要近得多,但阿軍並沒有合理地運用地理優勢,制定相應的軍事策略,反而被英國以一條拼拼湊湊的海上運輸隊伍給拖垮,這一點是十分不應該,也十分令人惋惜的。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英國一方。很顯然,英軍在此次馬島戰爭中的表現是十分優秀的,最突出的表現是政府和軍隊的快速反映、突然性和整體性作戰這兩大方面,

政府和軍隊的快速反映,主要就是上文提到的迅速組建臨時內閣,建立海上運輸隊伍等等。可以說"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雷厲風行的特點,給政府和軍隊方面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即便英國一開始處於被動的局面,但他們依然很快地扭轉了局勢,將戰爭的主動權搶奪到了自己的手裡。

在英國逐漸佔據主導地位了以後,英軍又通過非常規的登陸作戰,擴大了戰場上的優勢。雖然阿根廷極力地抨擊英軍這種違背海戰規則的小規模的突擊隊作戰形式,但戰場上哪有什麼既定的規則可言,與其說英軍的這種作戰方式是打破常規,不如認可它是英軍在軍事策略上的一種創新。

綜上所述,英阿馬島戰爭的得與失都不是毫無理由的。雖然阿根廷與英國都有著卓越的戰果,但相比而言,阿根廷的作戰方式等各方面,都達不到一個現代化海戰所該有的標準。

而英國的表現與成果都是突出的,雖然在"謝菲爾德"號被擊沉一事上,英軍表現得並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是掉了一個大鏈子,但英軍整體性、突然性的作戰方式和政府軍隊的快速反應,又很快地將這方面的不足給調整過來了,也正是因為如此,英國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歷經74天的海上博弈,盤點英阿雙方在馬島海戰中的卓越表現

總結:

首先,我們討論了英阿馬島戰爭的起因與背景,分析了英國與阿根廷雙方必有一戰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

其次,我們回顧了英阿馬島戰爭是由阿根廷一方率先發起的,英國雖然感到震驚,但也很快調整了過來。

再次,我們重點地分析了阿根廷的飛行員擊沉英艦"謝菲爾德"號這一卓越戰果,瞭解到這一事件背後,英軍艦員的盲目自信,還有阿根廷在戰前準備這方面的超前性和預謀性。

接下來,對於英國建立起的超長距離的海上運輸線路,我們又進行了重點的評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政府的魄力,以及迅速的反應能力。

最後,我們又從整體、大局的角度對英阿馬島海戰進行的兩方面的分析,既分析了阿根廷一方失敗的幾點原因,也分析了英方成功取得勝利的幾大要素。

由上可見,英阿馬島海戰作為一場現代化的海戰,有太多值得深思又值得借鑑的經驗與教訓。所以,在盤點的時候,我們的重點不應該在偏袒哪一方和批判另一方上,而是應該著眼於雙方的優和劣,汲取這段歷史帶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