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的來源是什麼?

璜少643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著現實利益與文化基礎,並不是空穴來風,它甚至影響了中國與世界長達幾千年。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指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可怕後果。在千百年的生產勞動中,人們接觸到了磁鐵礦,於是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我國古代的指南針有司南、指南魚和指南龜、羅盤等等。

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旅行、軍事、生產、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


火藥

火藥一開始並不是朝著武器的方向,而是作為醫藥被髮明的。古代煉丹家在探索中偶然把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了能引爆的火藥,而當時這三種東西是作為治病的藥物,所以被取名“火藥”,意思是“著火的藥”。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們為滿足皇帝長生不老的願望,進行著各種醫藥實驗。在一次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的試驗中引發了爆炸,再經過多次實踐,最終找到了火藥的配方。

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藥應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石機把火藥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裡,火藥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裡的火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自從有了語言和文字,人們就被一個問題困擾著,那就是書寫的載體。最早是刻在石頭、木頭和骨頭上。但是這樣無法攜帶,容量也有限。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但是此時甲骨和簡牘依然很笨重。

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它們比起竹簡和木牘便於書寫,輕便,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

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但是受原料和工藝的限制,產量很低。到了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這裡需要指明的是,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並不是紙的發明人。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造紙術解決了人們書寫的問題。但是隨著時代在發展,信息量也逐漸增大。於是,人們又遇到一個難題:如何快速地批量複製文書?

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了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宋仁宗時期,刻字工人畢昇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裡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活字印刷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寫在最後

中國的四大發明來源於生活實際,又運用到生活實際。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發展,為人類提供了巨大便利,促進了時代的快速發展。


縱橫捭闔談天下


造 紙 早在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倫發明“蔡侯紙”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新疆羅布泊和西安灞橋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但這些紙都比較粗糙,原料是麻或絲絮。

東漢時,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開創了以樹皮、破布、麻頭、魚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此,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火 藥

火藥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達的冶煉技術有密切的關係,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製礦物藥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藥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雖然沒有煉出長生不老的丹藥或金銀,但是煉丹工匠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硝石、硫磺與含碳物質在一起加熱後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次次爆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製,將會製成會爆炸的火藥。

火藥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藥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於這種火藥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是“飛火”,即火箭。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軍事上廣泛應用火藥,出現了許多火藥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出現了利用齒輪控制的觸發性地雷與線香控制的定時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火藥傳到歐洲,引起了武器製造業和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對歐洲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指南針

中國早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時期,人們在尋找鐵礦時就發現了磁鐵,並知道了它們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們開始利用磁鐵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製成勺狀,使用時將它放置在一個光滑、水平的底盤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其轉動;當它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則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製出磁針。這種經過磁化了的鋼針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針了(由於磁針軸受地球磁極的影響,而且地磁軸與地球自轉軸有個11度多的交角,磁針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實際上是地球磁極的南北方向)。指南針的製做方法各種各樣,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線懸在空中。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是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所以,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後來的海船上,都裝有指南針。12世紀末,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