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印象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即是高蹺舞龍,將高蹺、舞龍兩者合而為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現僅存於雷州市雷城南門市。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歷史源流

高蹺龍舞成為民間慶典、祭祀活動的一項傳統節目,從明永樂年間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民國雷州道南印務局黃景星編著《黃司令官平匪實紀·提燈會紀事》載有:“高蹺舞龍十三人,新曆元日。黃司令軍隊提燈。及前此民間賽會,均有此物,故沿用之。”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製作技藝

高蹺龍舞的道具製作也頗為講究,選用生長2年的甲竹削成竹篾片,編織成長50釐米、直徑30釐米的鏤空竹籠,中間套長約138釐米的木棒為龍節,再配合竹篾片扎織成大嘴、大鼻、眼睛、長角的龍頭。龍頭用紙糊好定型,畫上龍頭圖紋;用黃色綢布、鐳射金光紙裁製出龍身麟紋、脊鰭與龍尾鰭紋套在龍節上,製成長布金龍。

高蹺龍舞分十一節,長18米,每節設把柄以便舞動,表演時,一般需演員12-15名。舞者腳踩高蹺板,頭扎面巾,著開肚衫、統褲古裝。龍首以高壯者持之,舞龍身之人多參差不齊,龍尾為矮小少兒。一人前行持龍珠,謂之誘龍。另有一鼓、一鈸、三鑼鼓擊伴奏,渲染氣氛。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特色

高蹺龍舞有完整規範的動作套式龍喚醒、龍躍起、龍騰飛、龍恭禧、龍出巡、龍穿雲、龍捲浪、龍雙舞、龍戲珠、龍高盤等程式,將龍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舞龍者隨著激越的鑼鼓聲點,飛舞翻騰,以原地螺旋跳步翻動,進而左右快騰,形成大圓場騰舞,再轉為大立圓,稱“企龍”,此時龍昂首聳立,態勢雄威,龍身盤桓,蘊含團結和諧、吉祥如意。高蹺龍舞動作剛勁有力,節奏明快,威武雄壯。隊員踩高蹺,如履平地,將龍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其套路技術難度高,驚險精彩,特色鮮明。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傳承價值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歷史淵源深遠,具有中原“龍”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雙重組合,蘊含著厚重的“畏龍、敬龍、祈龍、酬龍”等樸素的禳災祈福的民俗理念,對研究古代雷州人生活生產習俗具有重要的價值。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傳承現狀

近年來,高蹺龍舞面臨著傳承青黃不接的局面,亟待採取有力措施予以保護。

物言非遺 | 湛江“民間一絕”——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雷州南門高蹺龍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