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讓日軍夢寐以求的大佐都有哪些權利和待遇?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達到?

Crazy歷史


二戰中日本的軍制和世界各國都不太一樣。這是因為日本雖然在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向歐洲列強尤其是德國人學習軍隊管理制度,建立常備軍,但是日本人畢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日本武士道精神也是根深蒂固,所以還保留了一些自己特有的稱謂,這個很好理解,北洋軍不也有過不規範的“鎮、標、協”等軍事建制。

所以日本的大佐是一個什麼樣的等級呢?

二戰日軍軍銜等級以及其所對應同時期中國軍隊軍銜等級從上到下分別是:

大將—— 將一 ——上將;
中將—— 將二 ——中將;
少將—— 將補 ——少將;
大佐—— 一佐 ——上校;
中佐—— 二佐 ——中校;
少佐—— 三佐 ——少校;
大尉—— 一尉 ——上尉;
中尉—— 二尉 ——中尉;
少尉—— 三尉 ——少尉;
準士官—— 准尉 ——准尉;
(無對應軍銜)—— 曹長 ——軍士長;
曹長—— 一曹 ——上士;
軍曹—— 二曹 ——中士;
伍長—— 三曹 ——下士;
上等兵—— 士長 ——上等兵;
一等兵—— 一士 ——一等兵;
二等兵—— 二士 ——二等兵;
(無對應軍銜)—— 三士 ——三等兵。

由此看來,大佐在日本的軍階中算是中等偏上的高級軍官了

實際上能當上日本大佐的軍人都不簡單,不只是要戰功卓著,還要自己的出身符合要求。和解放軍不一樣,當時的日本封建勢力遺留嚴重,軍隊也受其影響等級森嚴。

當時的日本軍官一般出自中等以上社會階層的家庭,而一般士兵則出自一般的中下層家庭。在日軍中當軍官不是靠積功積勞就能上位的,而是要看家庭出身。假如家庭出身好,從一開始就上軍校,那麼起步便是中尉排長,後邊再逐漸提升,在退役之前提升為大佐還是有可能的,當然為了這一點點可能,幾十年或許就過去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日本在二戰期間的官職一共有三級,分別是將,佐、尉,細分九等,大中下,也就是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等等。題目中的大佐,就處於第四級別,再向前一步就是將軍了。

一般,日本的將軍是不出現在戰場上的,據統計,從918事變開始,八年抗戰,我國打死日本將官總共才50人左右,可以看出當時的將軍數量實在是不多,在將軍如此少的情況下,大佐就是當時級別最高的軍官了。

大佐的權利

日本的將軍一般都是坐鎮後方指揮全局,那麼大佐都在前方擔任什麼職位呢?一般大佐在部隊中任職多為聯隊長,再有就是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師團長就是將軍了),所以師團參謀長,就算是平級,地位上也是比旅團參謀長高的。

我們以聯隊長為例子,日本兵種有很多,其中步兵聯隊大約3800人,騎兵聯隊大約1400人、炮兵聯隊2500人左右等等,除了騎兵外,人數都在三千到四千人。

當時的日本聯隊是分散兵力最強的戰鬥力,在往上旅團級別作戰就屬於大規模作戰了,所以大佐也就是能單獨碰到的最高級別的長官,可想而知幹掉一個大佐也是十分不容易了。

就好像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帶領新一團一炮幹掉坂田聯隊長之後,整個晉西北都知道這件事,影響很大。

大佐的權利就是管著這幾千人,說讓往東就不敢往西,說讓攆狗就不敢抓雞。更實際一點的說,“九一八事變”中,是板垣徵四郎等幾個佐級軍官商討之決定的發動進攻,當時任職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大佐,以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發佈命令,直到戰爭之後,將軍們才反應過來,但是也得到了認可,可想而知,當時日本軍隊大佐的權利有多大了。

至於大佐們的待遇嗎,戰鬥時期,整個聯隊都是他的,要什麼有什麼,然後國內給他們開的工資是4000+日元一年(當時的日元沒有這麼廉價,如果換算成現在的日元的話,大約是在一千兩百萬日元左右)薪資水品也是十分高了。

准入門檻

當時日本軍隊的官員都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學校是天皇開的,而是當時日本只有這一所能夠培養士官的學校,從這所學校畢業後,才能在軍隊中管人,一般畢業之後就是少尉軍銜。

但是這些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人,一般混到頭了也就是中佐(一輩子到頭了),幾乎沒什麼希望晉升將軍,晉升將軍的門檻是需要在陸軍大學畢業的。一般陸軍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就會分配到參謀部任職,也就是佐級軍官,這個時候,只要是有晉升機會,就是陸軍學校畢業的佐級軍官先升級了。

^上圖為日本陸軍大學

不要小瞧陸軍大學,它可是士官學校畢業生的夢想,想進入陸軍大學,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大尉軍官,,後來改為有兩年以上隊務經驗的中尉或少尉,同時得到所在聯隊聯隊長的推薦。陸軍大學畢業前六名還會被天皇授予軍刀,這六人就被稱為軍刀組,二戰期間日本的甲級戰犯都是軍刀組出身。

說回大佐,這個職位在軍隊中是個坎,多少士兵也只能想一想,並沒有機會升到這個職位,想當大佐,首先你得在陸軍大學畢業,之後才有機會爬到這個位置,一點一點熬出頭。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日寇一個步兵聯隊編制為:人員3747,馬526匹,各種槍2590枝,各種炮14門,擲彈筒76門,非機動車256輛。

日寇的一個步兵聯隊最高指揮官軍銜一般為大佐,一個聯隊的戰鬥力可以抵抗中國一個步兵師。

日寇聯隊有日本天皇授予的軍旗一面,這面旗幟是聯隊創建之初授予的。

獲得大佐軍銜且執掌一個聯隊,就可以經常和軍旗接觸,相當於面見天皇。

保護軍旗對日寇而言是光榮的事,他們全聯隊陣亡前,通常都會把軍旗燒掉。

一般能做到日寇大佐這個位置的人,都是不簡單的人,他們不僅要有更高的指揮能力,而且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跟更徹底的執行力。

日本軍隊沿用了佐官這個比較傳統的稱呼,而沒有使用西方校官,就是看重佐官這層次對軍隊的影響力。

對於每一位日本士兵來說,能夠被提拔到大佐那是畢生的夢想。

當時日軍對於沒有出生背景的士兵最多就是升職成少尉,只有在軍校畢業受到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認可以後,才能允許再次升職。因此大佐一職是日寇基層軍官最在意的軍銜,一旦得到就意味著得到日寇軍部對他能力的認同。

日寇的大佐軍銜相當於中國的大校軍銜,屬於將官級別。

二戰日寇的軍銜分為將、佐、尉三級,每級又分為大、中、少三等,一共三級九等。

獲得大佐軍銜就相當於准將了,再立功的話就可以升為少將了。

大佐的實際權力比較大,可以掌控一個聯隊,而日寇的一個聯隊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團。

大佐可擔任的職務有: 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

師團參謀長雖然主要以大佐擔任,但由於其屬於不同的系統並在師團長 (中將) 身邊工作,實際權力比下面的少將旅團長還要大。

師團參謀長在日寇內部也被視同為將官!

據粗略統計,在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共擊斃侵華日軍大佐83人,活捉1人。


紳藍冷風


大佐這個軍銜不值錢,真值錢的是將官。大佐之所以看上去很厲害,是因為日軍聯隊長,旅團長這些職位,一般都是大佐擔任,但是真正把握日本陸軍權力的,是陸軍參謀本部,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參謀長這個職位。

眾所周知,日本是典型的門閥統治,軍官的孩子還是軍官,政客的後代還是政客,對於普通人出身的軍官來說,也就是能做到中佐,有能力者熬資歷拼功勳,也就能升到大佐,擔任聯隊長,參謀長一類的職務,可以算是正八經的高級軍官了,但多半還撈不到權力崗位,這是他們仕途的終點。而門閥子弟,從陸大畢業開始,起點就是他們的終點。

對於門閥子弟,多半還是能達到他們父輩的高度的。但對於普通人出身的軍官,到了大佐,就是仕途的透明天花板。想打破天花板,要有潑天戰功,這就是大佐們喜歡搞事出風頭的原因。掌握作戰計劃制定權力的大佐參謀長們喜歡搞事變,這是他們的晉升之道。掌握指揮權的大佐聯隊長們喜歡激進的作戰方式,這也是他們的晉升之道。日本軍隊屢屢下克上,最終在不斷擴大的戰爭瘋狂中走向滅亡,一個原因就是普通人出身的軍官得不到晉升的途徑。


煮酒閒話


二戰中,相較於其他參戰國,日軍的軍隊系統和軍銜系統有著自己的特色,比如各國軍隊通用的是班、排、連、營、團、旅、師、軍這樣的配置,而日軍則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這樣的配置,指揮官配置方面與其他國家大致一樣,但依舊有不同的地方,就拿題目中的大佐一職來說,其權力可大可小,主要看其擔任的是什麼職務。

在舊日本軍隊中,軍銜為大佐的人可能擔任的職務有: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由於參謀系統與作戰系統不屬於同一個系統,所以參謀長的權力就要大上很多,拿師團參謀長來講,舊日本軍隊中師團長的軍銜一般為中將,而旅團長的軍銜則一般是少將,但這裡軍銜為大佐的師團參謀長其權力就要比佩戴少將軍銜的旅團長大上許多,而職務為旅團參謀長的軍官其權力又要比同是大佐級別的聯隊長的權力大。

在日本出版的舊日本帝國《陸海軍將官人事總覽》一書中,只有大佐軍銜的師團參謀長也位列將官序列,由此可見,擔任師團參謀長一職的佐官軍官也可以被看做是“准將”,但其他未擔任此職務的佐官則不被看做“准將”,這就是職務帶來的權力提升。如果想有一個清晰的對比的話,那就是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軍隊相比,聯隊長相當於“上校”軍銜,旅團參謀長則相當於“大校”軍銜,師團參謀長則相當於“准將”軍銜。

至於如何達到這一級別,普通士兵就不用想了,因為只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出來的人才有可能到達這一級別,普通士兵能達到的高度是伍長、曹長、軍曹,最多到達准尉這一級別,至於大佐想要再升一級成為實質上的將官,也相當困難,如果只有陸軍士官學校這一個學校背書,那除非這些大佐們能拿到天大功勞才有可能晉升,但如果是出身陸軍大學或者海軍大學,那就不用操心了,因為畢業出來就算是進入日本軍隊核心隊列裡頭了。

拿日軍參謀本部出身於陸軍大學和海軍大學的佐官來講,別看只是佐官參謀,但日軍的軍事進攻計劃幾乎均是由他們制定,那些派遣軍中的將官只有聽令的份,哪有反駁的餘地,再比如大本營中的參謀黑島大佐,敢和南雲吹鬍子瞪眼,敢和聯合艦隊的參謀長對著幹,這便是出身陸軍大學和職務所能帶來的權力,所以在日本軍隊中,大佐一職權力小的只能指揮一個聯隊,權力大的能參與整個日本軍隊軍事戰略的規劃。

至於那些出身陸軍士官學校或者海軍兵學校的大佐們,只有戰功是晉升的唯一渠道,這便是日軍大佐敢於私自行動甚至直接挑起戰爭的原因,拿七七事變中的一木清直大佐來說,為了晉升,領命去瓜島與美軍作戰,最後全軍盡沒。所以,二戰中,日本普通士兵就不要夢寐以求大佐這個職位了,至於出身陸軍士官學院的軍官們,達到大佐這一步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但要謀上師團參謀長這一職位競爭就比較激烈,這裡還要涉及到出身的問題。


戰甲裝研菌


日本的軍銜制度跟別的國家有所差異,分為將佐尉三級九銜: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其中佐官級相當於其他國家的校級軍官,大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將,大尉相當於上尉,其他軍銜基本一樣。



大佐這個軍銜按級別只相當於上校,但權力卻不是普通上校所能比擬的。日本的大佐會被授予聯隊長的職務,聯隊也是日本獨有的作戰單位,只有聯隊才會被日本天皇授予軍旗。一個齊裝滿員陸軍步兵聯隊有3747人,包括各類軍官、士官和士兵,下轄3個步兵大隊、1個裝備4門70毫米92步兵炮的步兵炮中隊、1個擁有大車和騾馬運輸中隊、1個聯隊指揮部、1個彈藥小隊等。



相比較於其他國家不足兩千人的團級單位,一個日本聯軍已經差不多夠一個旅的兵力了,所以有時候一個日本聯隊可以追著一個師甚至一個軍跑,除了武器、人員素質的差別,還有就是一個聯隊人數真的不少,當時吃空餉的部隊太多,很少有滿員的。

在士兵的晉升制度上,日本還是跟世界上主流國家一樣,士兵可以依靠軍功升級,但是頂多只能做到下級軍官,像少尉、中尉等等,佐官級別只能是夢想了,更別提指揮近4000人的聯隊了。想要到達佐官這一級別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上軍校,軍校畢業生出來已經是尉級軍官了,在戰爭中如果立有軍功,那上升速度不是普通士兵所能比擬的。



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各種條件限制下,還是要好好提升一下個人各方面的能力才是重點。


歷史伶俜者


熟讀抗戰史的都應該知道,1944年侵華日軍迴光返照的大規模進攻戰役“一號作戰”,此役動用的總兵力超過50萬人,是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陸軍最大的一次作戰行動,中國戰史謂之“豫湘桂戰役”。而策動和具體負責這個作戰方案實施的,居然是服部卓四郎和島貫武治兩名大佐軍官。

(和平飯店日下步大佐)

服部卓四郎,時任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作戰課長,大佐軍銜;島貫武治,歷任第11軍高級參謀、華北方面軍和關東軍高級作戰參謀、“中國派遣軍”作戰主任參謀,大佐軍銜。這兩個貨在東京一碰頭,認定必須打通縱貫中國大陸的交通線,否則失去海上運輸能力的太平洋戰場日軍就得玩完。

於是兩名大佐帶著作戰班長等一群中佐、少佐擬定完戰役計劃後上呈,作戰部長(少將)簽字、參謀次長(中將)和總長(大將)簽字,再由服部卓四郎正式通知侵華日軍實施,這就是日本軍隊二戰時期的作戰決策體系。很兒戲是嗎?這其實就是大佐級參謀軍官的巨大能量,“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大將只有照辦的份。



還是這個島貫武治大佐,戰役打響前二度出任第11軍高級參謀,在桂柳會戰中公然抗拒畑俊六和岡村寧次(第六方面軍司令)的命令,支持橫山勇擅自行動。同樣,在早年的“九一八事變”中,主謀也是板垣、石原等幾個佐級軍官,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大佐,甚至以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發佈命令,事後也得到了本莊繁中將的追認,“七七事變”呢?決定動手的也是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二戰日本陸軍將官只有三級,不設准將軍銜,而同樣沒有準將銜的民國軍隊,至少上將還是分為兩檔的(特級上將不計在內),因此日本的將官比較“值錢”,如此也就造成了大佐軍銜級別較高,等於一隻腳已經踏入將軍的門檻,無非需要把停年混夠或者獲得功勳。所以,日軍的大佐軍銜“含金量”普遍要高於民國軍隊的“上校”。



從專業的軍制上說,陸軍大佐屬於“一等奏任官”,服役的年齡上限為55歲,晉級“停年”為兩年,年薪4000餘日元(舊幣)。適配職務為步兵聯隊長、旅團和師長參謀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以及軍以上司令部的高級參謀、情報主任參謀、作戰主任參謀等等,在二戰時期屬於高級軍官,幹掉一個頗為不易。

日本陸軍的所有軍官都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這成為了二戰特例,因為日本就那麼一所標準的陸軍軍官養成學校,不過在這裡畢業的軍官一般晉升到中佐就算到頭了,再朝上升非常之難。怎麼才能順利晉到大佐從而邁入將軍行列呢?必須再考進“陸軍大學”深造,關於陸大的具體情況之前有專答,考試和選拔是非常嚴格的,只要一名尉官走進陸大校門,十年之內基本可以晉升大佐。



陸大生多以少尉或者中尉入學,三年期滿後一般以大尉畢業,其優惠就是最低停年到了後肯定升級,而沒有陸大學歷的軍官起碼要熬滿十五年左右才有機會。同時升將官更是一個大坎,就算成績和業績相同,陸大生也是優先升將官(只要不犯錯誤不提前退役),而普通軍官升將官非常困難。 所以陸大的入學競爭十分激烈,存在的64年間只有3485名畢業生。

結論很清晰了吧?普通日軍士兵“夢寐以求”也是白搭,他們沒有陸軍士官學校的學歷,就不算職業軍官,即便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也最多成為士官(曹長、軍曹、伍長)或者准尉,沒可能繼續升遷。而就算是陸士畢業的普通軍官,如果沒考上陸軍大學的話,晉升大佐的路也是非常遙遠,這是由二戰日本陸軍所謂“精英制”的軍事教育體制決定的。

(雙槍李向陽劇照)


度度狼gg


說起來二戰時期的大佐說值錢也挺值錢的,說它不值錢也不值錢,畢竟佐官在日軍裡面有一大票人,而且上面還有將官。

之所以大佐能成為日軍普通士兵夢寐以求的職銜,主要日軍的軍隊裡面的聯隊長、旅團長等都由佐官擔任,且大佐這個職銜可以說是日本普通軍人升遷的極限。這便是夢寐以求能當上大佐的原因。

那麼日軍的大佐有怎樣的權利和待遇呢,為何讓那麼多的日軍士兵夢寐以求?又需要怎樣才能達到大佐的標準?


在二戰時期日軍的大佐已經是比較高的管制了。按照國際的軍官職位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士兵,而日本則是將官,佐官,尉官士兵,也就日軍的說佐官也就是校官,而大佐則是佐官之中的最高級別,相當於校級軍官裡邊的大校。

簡單的說,大佐相當於軍隊中旅長的職位。我們知道一個普通的士兵想要升遷到一個旅長是多麼的不容易,反過來就能知道到大佐的不容易。



上面說到了普通士兵能夠升遷到大佐已是不易,如果想在向繼續往上提升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在上去就是將官了,可以說這是軍隊的核心人物了,那必須要有相應的背景才有可能。如果這個日軍的士兵剛好上過陸軍大學又有足夠的軍功,還是有機會晉升到將官的,至於普通的士兵或者僅僅是上過陸軍士官學校的,那麼大佐就是他們的極限了。

至於大佐有什麼職權呢,大佐一般作為聯隊長,有4000人左右供自己調配,相當於三四個團左右的兵力,大佐已經在日軍裡面屬於中上軍銜了,所以普通士兵是特別的想爬到這個位置的。



畢竟當上了大佐就相當於,有三四千的人來保護自己,各種高級的武器裝備歸自己所有,是一個聯隊的最高指揮官,還會被普通士兵的尊重、手下獻殷勤,這是一個很好的位置也是普通士兵夢寐以求的。


像素說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將軍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這並非僅僅是因為當將軍難度很大,而是很多時候對於普通士兵而言,根本就不會存在當將軍的機會。

二戰的日本就是如此。

很多影視作品中,大家看到的日軍最高長官往往是大佐,而將官極為少見。

那麼大佐在日軍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二戰時日本的軍銜制度是分開的,即長官和士兵兩種。士兵分為兩級:兵和軍士。從小到大依次為:新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伍長、軍曹、曹長。

長官執行三級九等軍銜制,三級即將佐尉,每一級又分為大中少三等。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佐對應的大體是歐美軍銜中的校。那麼大佐再往上一級就將進入將官的序列,真正成為帝國軍團中最少數的那部分。

所以大佐其實屬於日軍中的高級軍事人員,基本上和我們現在團長一個級別。

在日本部隊的具體設置中,雖然同為大佐軍銜,但是不同的崗位手中的權利也並不是完全均衡。大佐能擔任的職務有: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

在三者當中,師團參謀長的權利最大。因為日軍的師團一般有20000多人,師團長大部分為中將軍銜。那麼作為師團參謀長的大佐因為可以在中將身邊工作,其實際權利可能還要比一般的少將旅團長大一些。

當然絕大多數的大佐擔任的是聯隊長。日軍的一個聯隊大概有3000多人,完全歸屬大佐管理和指揮。這也就是為何在等級森嚴的日軍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佐訓人的場景了。


除了擁有極大的權利,待遇方面也不是普通士兵所能企及的。

根據這份1943年期間的日本陸軍官兵軍銜薪水錶可以清楚的看出,當時陸軍收入和現在的自衛隊相比差異極為懸殊。但是因為幣值不同,所以沒辦法進行數量上的直觀比較。

在上個世紀30年代後期,1克黃金兌換是1.36日元或1.13美元。可見日元和美元在當時的差異很小,絕對不是現在成百的倍數關係。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麼我們將其轉換成人民幣來對比一下日軍的薪水:

一等兵月薪9日元,約為1720元人民幣。

曹長月薪最高為75日元,約為14338元人民幣。這個就比較厲害了。

陸軍大佐月薪最低為59265人民幣。

34倍,整整34倍,大佐和一等兵之間的收入可以說是極為驚人的差距。這也難怪日軍人人翹首以盼想當大佐。無論是權利還是待遇,都遠遠超越士兵,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如此,也可以理解為何日軍的身份等級如此森嚴,由權利和待遇落下的鴻溝完全超越了能想象的範疇。

但是,想要成為一名大佐,對於普通士兵而言,能實現的機會幾乎只有一個——夢裡。因為二戰中日軍實行的是職業軍人制度,軍官的晉升極為嚴苛。需要有背景和軍功兩方面都能達到標準才能夠晉升一級。

所有的尉官以上人員,均來自各級各類軍事院校。而普通士兵往往出身於農工牧商等各種行業。出身的不同直接拒絕了普通士兵在軍銜上更進一步的可能。所以,他們能做的唯有想象。

對於僅僅出身於陸軍軍士官學院的士兵而言,他們想要晉升到大佐還是有機會的,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好在有了可能。

正常情況下,想要晉升到大佐級別,那麼一般需要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

日本陸軍大學是陸軍的最高學府,創建於1883年,1945年被盟軍撤銷,又稱日本陸軍大學校,是培養參謀軍官教育機構。其招生要求極為苛刻。一般要求軍銜在中尉以上,年齡需要在30歲之下,且要在軍隊中服役兩年以上,這幾個條件,就足以將絕大多數人刷下去了。這所學校從成立之日起,就是日本陸軍最高素質戰鬥指揮人員的培養基地,在其存在的時間裡,僅僅有3400名畢業生,由此可見其難度非同一般了。

所以,在其他國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在二戰時期的日本,普通士兵連大佐都難以奢求,更勿論將軍了。


Crazy歷史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佐不過是升將軍的一個臺階而已,不能說夢寐以求的就是大佐這個位置,只是說這位置在日本,是升將軍很關鍵的一個臺階而已。日本的階級固化現象,嚴重的有點變態,歷史上唯一說出來算有點鬆動的,就是明治維新後的戰爭年代,平民子弟理論上有了一個向上可以到頂的上升通道,不過即使是鬆動,也只是鬆動而已,這個通道還是非常狹窄,符合日本一貫的資源集中使用,精英化選拔的社會觀念。


二戰時日本也是一個人口過億的人口大國了,可是士官學校就只有一所,要當軍官,必需是這家士官學校畢業,絕無二話,要是當兵,那就當到死,立下天大的功勞,也只能當曹長。要當軍官,就必需士官學校畢業,那麼考試競爭有多激烈,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這家學校畢業出來,冒死作戰,最後的結局也就是中佐到頭,日本軍銜到中佐這裡就是一個分割性的玻璃天花板,想要跨過這道天花板,就必需要再考入陸軍大學進修,考陸軍大學不光是成績好的事,有前置要求,要士官學校畢業,在軍隊服役兩年以上,軍銜中尉或上尉,且年齡不滿三十的年青軍官,後來放鬆了一大步,就是有資格考試的軍銜放鬆到少尉或中尉,別小看這一步放鬆,少尉中尉一步之差,其實意味著士官學校畢業的,人人有資格考試和一部分人有資格考試的區別,說理論上給平民子弟打開上升通道,說的就是這事。

同時,等陸大畢業後,陸大畢業生在升職上,就一路坦途,前期只要自己別作死,哪怕混年資論資排輩也能混到大佐位置!在日軍內部,到了大佐這位置,就是跨過了玻璃天花板,也可以說已經一隻腳跨進將軍行列,最次也是混日子沒任何功勞,最後退役享受少將待遇。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增強,亞洲無敵是說得上的,所以大佐們為早日當上將軍,一直形成一個激進的少壯派團體,很極端的搶著開戰爭功,不惜綁架國家未來,對我國的侵略,從開始關東軍三羽烏,到辻政信,這幫大佐少壯派,都是傷害最深的人。
當時日本政府給大佐軍銜提供的年薪是四千日元,相當於當時中國四千大洋,不過跟陸大畢業生年停必提的權利相比,錢真的不算什麼,還有陸大畢業每屆最優的六個,會有天皇賜刀,被稱為軍刀組,軍刀組也有非常大的隱性權利,不過這是特例,就不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