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隸不練曹,楷不練歐”?

四為堂主人


首先,“有人說”,就是說這不是大家的說法,或者不是權威的說法。

其次,作為一個學生,書法愛好者,我希望這個問題,不是想肯定,提倡什麼,也不是要否定褒貶什麼;還希望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讓我們這些學習的人得到指點,明確方向,增長知識,儘快進步;更希望討論有助於書法藝術的提高、發展,讓更多人熱愛書法,敬業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其三,至於說,“隸不練曹,楷不練毆”,為什麼?我想,最好還是想先聽聽這樣主張的朋友怎麼說,他們最有發言權,而且應該優先。大家討論起來才能有的放矢。











安東佚夫


"隸不練曹,楷不練歐"。說法不全面,但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

比如說《曹全碑》:

字體秀麗縱逸,看著秀潤,其實內含筋骨 ;而且要求筆法有篆書中鋒用筆的功力。對於初學者來說,以為入門容易,其實難以駕馭和臨寫,寫出綿裡藏針,秀外勁中的筆力更難。

所以,從歷代直到當今,學此碑者不少,但能如學《張遷》《石門》《禮器》《乙瑛》那樣,得到書壇認可,或者我們能一提起某某名家,是《曹全碑》的風格,使人一看就知道他曹全寫的好的名家,寥若星辰。

都說《石門》難,《張遷》難。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大家如何清代何紹基,鄧石如,近代梁啟超,康有為,當代林散之,龔望,甚至當下風頭甚勁的張繼,都接近追求以上碑帖風格臨摹。還有現在的國展,作品會,也大都是寫上面碑帖風格的居主流,而很少有寫《曹全》的體式。

因此"隸不學曹"還是有一定根源和傳統經驗在裡面。有人就問為什麼?原因在開頭已經說了一點。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原因,特別針對開始學隸書,如果沒有一定基礎和功力,直接上手《曹全》,筆法架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拳繡腿的花架子,很容易學。但是學到一定階段,就會難以深入,特別是普遍出現越寫越老練,以為用筆過熟而張揚,不自覺的流於油滑,柔媚無骨,逸態媚而流俗的習氣。而這種定式本人很難看出,大多是盤觀者清。

另外由於筆力不到,出現當縱時放不開,當收斂筆時止不住,易寫得輕飄,使整個結體失去情趣,看起來柔弱無力。

然而這並不是說就不能學《曹全》,而是我們知道以上學習的坑和漏洞,然後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練習,及時修正,那進步肯定就快了。在這一點上說,喜歡《曹全》想學就學。沒那麼多清規戒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持之以恆,沒有學不好的書法。

再說"楷不練歐":

是自古以來的特別是清代到近代的看法。主要來說就是從唐以來,講究"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就是說唐楷基本把楷書已經規範化,精準化,用現在流行語將書法"套路"化了,按理這樣更好,對於初學者一筆一劃,沒有不好的,但這裡面最規範極致的就是歐陽詢的字體,俊俏險勁,用筆達到了黃金比例尺度,無懈可擊。

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由於太規範,考試,公文,學習都要提倡歐陽詢風格,幾百年下來,逐步完善成了固定的字體格式,就像現在的美術字,仿宋體,失去了書法藝術的創新,趣味,變化的靈動性。所以為書法家們群起而攻之,貶之為"館閣體",所以飽受詬病,就出現了約定俗成的"楷不學歐"。

客觀說無論《曹全》還是"歐體"字確實俊美精緻

初學階段明白了一般人對它的顧慮和評判,心理有了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且它們本身就是高度成熟的用筆結體,我們只要喜愛,可以在初學階段臨摹歐陽詢的《九成宮》,漢隸《曹全碑》。打下較好基礎後,再轉益多師,再旁通百家,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張勁逸


“隸不練曹,楷不練歐”是一些追求所謂“創新”和“藝術”的流行書風崇尚者的觀點。這裡所說的“曹”是指《曹全碑》、“歐”是指歐陽詢的歐體楷書。他們說“隸不練曹,楷不練歐”,完全是因為這兩種字體太過完美,而都很講究法度,練習這兩種書法容易使自己的字走向“油滑”和“俗氣”。

其實他們不光這樣評價《曹全碑》和歐體楷書,對於館閣體他們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但真讓他們寫寫這樣的正統書法試試,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初學書法,尤其是兒童或學生初學書法,隸書一定要從《曹全碑》開始,而楷書則應該從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學起。

《曹全碑》是成熟漢隸中最華美的代表

《曹全碑》是漢隸書法的典型代表性字碑。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記述的是漢代郃陽縣令曹全率部抗擊張角起義武裝的事蹟,由晉朝王敞、王敏等人立碑,相傳碑文由王敞撰寫,但碑上的書法是否由王敞所書,則無從考證,這也是漢隸碑帖一般沒有書法家名字的通例,確實很遺憾。曹全是漢初名相曹參的後代,用現代的觀點看,曹全鎮壓農民起義是不正義的,但在當時卻是朝廷褒獎的功臣。

明萬曆初年,《曹全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碑下部的裂紋據說是出土時損壞的痕跡。該碑出土後被移到郃陽縣孔廟中保存,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文物部門將其移至西安碑林安放,遺憾的是,在這次移動過程中又使下部一個字損壞。但好在及時被國家文物部門保護起來,否則在“文革”那樣的浩劫中,這記述鎮壓農民起義“反動事蹟”的碑,肯定會被革命小將打爛的。

《曹會碑》因硬質似玉,刻工精細。字體清秀華麗、飄逸飛揚,是歷代喜愛漢隸書法的書家必須臨習的重要碑帖。《曹全碑》字體內斂含蓄,比較適合用來寫一些裝飾性強的中堂、書房聯等,也可以用來書寫小字隸書作品。我常常用這個字體抄寫經書,很有禪意神感覺。

歐體楷書的典型代表《九成宮醴泉銘》是唐楷學習的首選碑帖

《九成宮醴泉銘》碑成碑於唐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該碑現存於陝西省麟遊縣。碑高247cm,寬120cm,厚27cm,碑陽為銘文正文,共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 碑陰記述建碑籌款人情況,字跡較之碑陽率性。這面碑由歐陽詢76歲高齡時書寫,代表了其書法的最高水平,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正書”,而歐陽詢的楷書在當時被冠為唐楷之首,由此,《九成宮醴泉銘》當之無愧的應為楷書碑帖天下第一了。

學書之初,我曾經專門跑了一趟西安,想一睹原碑的風采。當時我以為這塊名碑一定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之中,但去了以後才知道它被收藏在九成宮的舊址麟遊縣,並專門建設了博物館,被當地政府作為鎮館之寶珍藏。雖然至今我沒有見到這塊碑的原貌,但感覺它被專門收藏於獨立的館內,倒也是它應有的歸宿,不似在那碑林裡數千塊千古名碑擠在一起,被人看得眼花繚亂、顯不出他的珍貴地位的好。

《曹全碑》和《九成宮醴泉銘》雖然是兩種不同書體的碑帖,其成碑年代也相差甚遠,但其華美的風格卻是一脈相承,建議學習者將這兩個碑結合起來學習,會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方圓居文化


隸不練曹,楷不練歐,聽起來似乎不合常理,其實大有深意。這個說法的意思,並不是否定隸書的《曹全碑》,楷書的《九成宮》,恰恰相反,是對它們藝術成就極高的肯定和推崇!

既然如此,為什麼勸世人不要練呢?很簡單,眾所周知,藝術這東西,是需要天賦的,而且若再論成功,那麼天賦的佔比甚至要在99%以上,也就是說,在100個人裡,至少會有99個無論再怎麼比別人努力十倍百倍,都註定難成大器,因為在藝術領域,天資所限是神仙都沒辦法的事。而作為隸書之蘭亭的《曹全碑》、和唐楷之巔的《九成宮》,其筆法之精微、筆端之才思、包括作者人格之氣象,對於大多數的凡夫俗子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及根本無法領會其萬一的。用句俗話說,那些曠世奇才們的鉅作,你們這些俗人,看看就好,妄想邯鄲學步就太自不量力了,唯一的結果只能是窮極一生落個畫虎不成反類犬。就像馬拉多納踢球是藝術,你們卻只是踢了個球。。

唐代的另一位書法家李邕也說過類似一句狠話:似我者俗,學我者死。現在看來,並不無道理。以歐楷為例,歷史上學歐有成就的少之又少,近現代更是幾乎一個都沒有。清代的姚孟起黃自元,也僅是中下之資,除模仿外並無任何高明之處。現代的田氏二兄弟,更是中等都不入流,寫的字不僅外形單一,筆法神韻簡直無一是處,從藝術的審美考察,連一絲一毫的亮點都絕無僅有,筆劃氣息懨懨,半死不活,橫彎豎虛,撇浮捺呆,通篇看去猶如病危之際的一個猥瑣小人……既便如此,仍有大量粉絲匍匐在地極盡崇拜吹噓之能事。由此可見,凡夫俗子們所代表的大眾審美,水平之低有多麼的驚人!


另一方面,田氏兄弟雖資質平平,但至少是從小接受家學,經過了數十年的嚴格訓練的專業寫手,幾乎耗盡一生都在寫著所謂的歐楷,結果不照樣連歐楷的皮毛都沒學到嗎?歐楷之難,由此也可見一斑。至於《曹全碑》,當然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隸不學曹、楷不學歐,其實是無數失敗者、過來人、用無數慘痛教訓換來的一句警言和忠告。用意是給基數巨大的普通愛好者一個警醒,在藝術的世界裡,如果沒有點天份和悟性,那麼千萬別鑽牛角尖,有些東西,並不是你想碰就能碰得了、拼命努力就會有所得的,一介俗人,學什麼都難免市井之氣,但把藝術巔峰的封神之作練成俗不可耐的東西甚至傳播於世,那就不僅是在浪費自己生命,而簡直是在侮辱前賢、流害人間、罪莫大焉了!

試想,真正的天才需要像田氏兄弟那樣悶頭練一輩子嗎?王獻之七八歲開始學寫字,不到二十歲已名動天下。有些東西,真不是隻有努力就可以的。重要的事一定說三遍,天賦,天賦,天賦,因為能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太少了。看到評論裡那些急眼的人了吧,至少這些人都是連最基本的悟性也談不上的,包括所有的田氏門人,我敢斗膽在此斷言,無論什麼名頭、無論自我感覺多麼良好,但無一例外、百分之百、絲毫不帶誇張的說,這些人,都是蠢材中的蠢材,藝術二字,今生與他們不可能有半點緣份。

補充一下:

鑑於近來評論裡許多人表示不爽,特作一下補充說明。

1、本回答僅是基於“隸不練曹,楷不練歐”這個說法,所作的一個解釋和闡述,本質上來說,所陳述的觀點代表的持這個說法的人,而並不是我本人,所以你們不爽就去找發明這個說法的人,跟我急除了證明你們的弱智之外,毫無用處。

2、人家說“隸不練曹,楷不練歐”,本來是一番良苦用心,讓入門者少走彎路。就因為涉及到了“天賦”問題,碰到了某些蠢材的痛點,未免讓他們惱羞成怒氣急敗壞了點。但你們的叫囂本身毫無意義,因為我是不是凡夫俗子、跟別人這種說法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但你們是不是蠢材,從你們的留言已經暴露的再清楚不過。

3、再強調一下,這種說法是一種好意,但你們非要理解成“沒有天賦就什麼都不要練”,智商如此,我也沒有辦法。記住,哪怕你真的蠢成了豬,也沒有人可以剝奪你吃飼料的權利。人家說隸不練曹,歐不練楷,只是針對初學者、入門者,但除了曹歐,還有大把的碑帖可以練啊,連站都站不穩,你就想飛,不怕摔死嗎?

4、曹全碑和九成宮,確實不適合初學者用來入門,就像幼兒園總是先學123,不可能上來就學線性代數微積分吧。另外它們也並不適合用作普及性的專業課題,窮盡一生去鑽牛角尖研究。就像不是每一個物理研究生都適合去專攻《相對論》,因為他們不是愛因斯坦、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成為愛因斯坦。

這麼說你明白了吧,其實蠢點沒關係,別這麼敏感和自卑,何況,我只是闡述別人的觀點。怎麼就刺激到脆弱的你了呢?天才也好,凡夫俗子也罷,都有各自的生活,我並沒有褒貶之意,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不挺好嗎?覺得有理就動腦子想想,想不通大不了不聽就是了。

如果鼻歪眼斜的跳出來瞎咧咧,發牢騷,就能改變人生經歷、把一個蠢材變成天才的話,那別提什麼寫寫畫畫的雕蟲小技了,醫院和教育部都早爭著請你們了。。不是嗎?


事了微燻拂衣去


為什麼有人說“隸不練曹,楷不練歐”?為什麼我沒有聽說過這種說法呢?之前有的人說柳楷不能練,因為太難,很難練出來;有的人說顏楷不能練,很容易練的筆畫臃腫,形如墨豬;有的人說趙楷不能練,趙孟頫的字沒有骨力,軟俗、柔媚;現在又有的人說歐楷不能練。那我請問:我可以學誰的書法呢?難不成只能學田楷嗎?

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哪一個都是需要我們頂禮膜拜的,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經典。有的人說某某的書法太難學了,學不好如何如何。可笑,還沒學呢,先想學不好如何。再學不好也比你現在的好,學書法就是為了學好,練好書法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我們學習書法是因為三個字“我喜歡”,不是因為學習書法“容易學”,輕鬆容易得到的東西是沒什麼價值的。

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趙孟頫的《膽巴碑》這些都是經典法帖,經典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學的東西,哪有那麼多這個不能學,那個不能寫的,只要你喜歡這位書家的字,你就可以大膽地去學,好歹練練都比你不寫好。

隸書是書法中的一種書體,而歷史留下來的眾多隸書的碑刻當中,風格多樣,一碑有一碑之風格,而《曹全碑》作為漢代隸書的代表作,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曹全碑》是明萬曆年間出土的,因此保存的比較好,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可以說是我國漢碑、漢隸的精品佳作。《曹全碑》碑文清晰,結字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它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書風的隸書作品,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

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孫承澤評其書雲:“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興《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

這麼一件漢隸中的經典作品不知為何還有人說:不能學。怪哉!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哦。


翰墨今香


咋一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點暈乎,為什麼會有“隸不練曹,楷不練歐”的說法呢?

隸書也叫“隸字”或者“古書”,是漢字中比較端莊的字體,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而在隸書中比較經典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立於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釐米,寬95釐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裡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敝記述曹全生平。屬於國家級文物,此碑帖記錄草全生平,保存較為完整,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

現在許多書法班學習隸書都從《曹全碑》入手,更有“隸書不摹曹全碑,耗盡筆墨也枉然”之說,所以我不太明白題目中“隸不練曹”是什麼意思?

而楷書歐體是歐陽詢書,歐陽詢是楷書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吸收了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融合了六朝碑書,採眾家所長,形成自己的字體風格,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也為很多書法班所推崇。他的作品中楷為多,主要有《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等。所以我也是不明白為什麼會有“楷不練歐”的說法。

當然 人生百態,各有各的喜好,有人不喜也是有可能的,希望大家都能暢所欲言,共同探討……。




年輪讀書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並不認可“隸不練曹,楷不練歐”這種說法。

為什麼會有人提出這種偏見呢?

本人認為原因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曹全碑和歐楷都比較規範,接近於美術字範疇,書寫時間長了容易養成習氣。

其次:在隸書中,曹全碑表現有些陰柔,不利於鍛鍊筆力,而歐楷又過於方正,字體結構缺少變化。

最後,無論是曹全碑還是歐楷,在現在的書法比賽中都不太受接見,所有導致了好多人不練這兩種字體。

但墨客卻不這樣認為,為什麼呢?

我們經常練習書法的同仁會明白,某一種書體在我們的學習之中只是一個階段,我們段不必把字寫的和某家一摸一樣,這樣就失去了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最後也會淪為“書奴”,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

無論是曹全碑還是歐體,都可以作為我們借鑑的一種書體,所謂“集眾終能成自家”。縱觀歷史上大多書法家都不是固守一貼,而是臨習諸帖,最終化為我用。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時也要去除偏見,如果喜歡某種書體,就要堅持下去,吸收其精華,化為我用,這才是學習書法的根本。




梁園墨客書法


這可能是某些人的偏見,亦或是為了推崇自己最擅長的書體而排他的一種觀點。在其他地方並沒有看到有這個說法。不知來歷。

不可否認,有些字體確實存在不適合一些不同階段的書法愛好者臨摹練習,特別是青少年小朋友。比如草書或大篆。因為不易辨別,也不屬於社會主流通行文字。在學習上的理解難度也比較大。

不過,單純就《曹全碑》和歐體楷書來說,其他地方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曹全碑》和歐體楷書,可以說都是最經典的,有代表性的書體如果我們學習隸書和楷書,應該是首選字帖。

就拿《曹全碑》來說,還是比較適合初學隸書的入門字帖的。


上圖是今人硬筆臨摹的《曹全碑》

這是集字帖。對於《曹全碑》的臨摹教程的字帖還是非常多的。

我們看下圖,橫向點畫要比其他隸書點畫平直許多,豎畫也比較直,可以說橫平豎直。最具代表性的隸書特徵點畫蠶頭燕尾特徵鮮明。顯然最適宜初學人群的臨摹練習。

在結構上也是非常規範美觀的。


比如《石門銘》這類作品就不適合初學入門臨摹練習,因為點畫結構跌宕多姿,變化莫測。

初學書法要先學的規矩然後才能出於變化。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領進門就要以規範經典為主,在形成自己的風格階段,就要出新求變。

至於歐陽詢的楷書,有歐顏柳趙四家之說,一直都是初學書法的首選字帖。




翰墨書道


答:我就是這樣,隸書我練石門頌和夏承碑,楷書我練柳公權和宋徵宗的瘦金體。

石門頌被前人稱:膽小者不敢學,力小者不能學。真是這樣,如果要認真的臨像了,非常費力。真的是“戰進”

夏承碑,我喜歡它的古樸,有力,雄強

楷書我尊柳公權。取法乎上得之於中,要學就學最好的

柳公權楷書最嚴謹,差一點也不行,最吃功夫,也最美。很多名人臨過柳公權,還出版了字貼,但沒一個臨的好的

瘦金書被很多人貶為瘦弱無力。我的看法則相反,瘦金書鐵劃銀鉤,法度森嚴,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也是差一點也不行,沒有絕大的筆力學不了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有的書家善藏,有的書家外露,有的書家求奇。個人認為外貌風格明顯的字較為好模仿,原因是容易抓住信息點。坦胸露乳,紋龍畫虎的壯漢比衣冠整潔的謙謙君子更容易被看破,後者需要交往一段時間,慢慢了解,才可以一步步了知其內涵。曹全和歐體猶如後者,表象上容易給人留下穩正端莊的印象,將內心世界的豐富都深深的藏起來,歐體在點畫的起收筆動作較小,但並不一定動作缺失,可能歐公是位既大膽又謹慎的人吧,動作精微到不容易被發現,有一個雅化的過程,筆畫的情調變化,雖然豐富,但卻很是溫合,後人在臨習時容易丟失一些東西,有時抓住形,抓不住勢,不理解其思想,也就出不了神。我自已在臨習歐體的時候,關注以下幾點。一,先觀察一個字的四角,摸清四至,容易發現外形的特點。二,重點觀察字內部點畫的俯仰向背,聚散開合,這樣可以發現一個字活在哪裡,穩在哪裡。三,看字內空間的佈局,容易體會字內部的張力感,壓力感,可體會出字裡情緒化的部分。四,注意點畫軌跡的變化,尋找筆毫的壓抑感和反彈感,感受其心理狀態。五,點畫傾角及局部中心線的扭動和變化,從變化尋找書家的構字思維。努力瞭解了筆勢,字勢,手勢,沉下心與書家對話了,想辦法與其相知,臨他的字才會出神。也只有這樣,才知道,不習歐和曹這句話是不全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