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公元前632年,楚国于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楚国的疆土开拓方向便开始由主要向北改为向东和向南。公元前622年,

楚穆王灭六(今安徽六安)。公元前615年,楚穆王伐巢(今安徽巢湖)。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钜阳(今安徽阜阳),并于公元前241年又迁至寿春。直至楚国灭亡的公元前223年,寿春一直是其活动中心。

蚌埠地区与楚文化的关系,也是随着这一步步的扩张而愈发紧密的。以郢爯、郢爯金钣,殊布当釿、蚁鼻钱为代表的楚系货币在蚌埠地区多有出土,今天我们就来走近珍贵的楚国金质货币。

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怀远县博物馆藏郢爯金钣

怀远县博物馆藏的这块郢爯金钣,2007年发现于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该金钣长8厘米,宽7.7厘米,厚0.2厘米,重277.8克。正面有21个“郢爯”印戳,完整印文13个,残缺印文8个。该金钣两端凹入,四角外伸上翘,呈不规则正方形,如龟版的下端形状,薄厚不一。币面钤印,阴文“郢爯”二字,为铸造时印模戳记。印的作用在于彰显信誉,故而尽量使金钣的每一处均有印记,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切割出无印记的小块。

对于郢爯金钣的产生时间,研究者意见分歧很大,春秋早期、中期、后期、晚期,乃至战国晚期,均有学者持论。然而,郢爯金钣的演变还是合乎早期称量货币的演变规律的:大体上形状是由不规则趋向规则,由曲版趋向平面,由厚变薄,同一金钣各部分由厚薄不一趋向均匀,印记由疏变密,由少变多,每一印记平均的黄金由重变轻,含金量则由低到高和由不一致到一致,币文写法由古朴、独特趋向战国时期较为通行的篆体。

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爰”与“爯”字体的演变

那么印文上的“郢爯”二字作何解释呢?

对于第一字“”,其位于今湖北江陵,为楚国最鼎盛时期的国都。但在公元前278年为秦将白起攻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仍然用郢的名称,郢已成为楚人国都的代名词。

对于第二字“”,该字早年被普遍释读为“爰”,表重量单位。但是随着古汉语专家将“爰”字与“爯”字的写法从甲骨文、金文到汉代的碑文隶体的演变形态成功排列,并配合新出土文物中的“爯”字,故而得出金钣上的文字应为“郢爯”,而非“郢爰”。

“爯”字本意虽亦表计量单位,但是郢爯与郢爯金钣为称量货币,随需而取,无固定值

,所以“爯”可能是一个纯粹的货币名称。除了“郢爯”之外,还有“陈爯”、“专爯金”、“卢金”、“鼒”等多种印文。第一字多为地名,可能表示该地所铸或经该地政府允许铸造的楚国金币。

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五河县博物馆藏郢爯

1998年蚌埠市五河县刘集镇的一处战国时期窖藏,出土了七块楚国郢爯,均色泽金黄,大小形状不一。怀远县的整块郢爯金钣与五河县的七块方形郢爯,不禁让人疑惑其流通的方式。相较于流通广泛的蚁鼻钱,作为贵金属货币的郢爯,黄金价值高,要求重量准确。因此,为适应楚国黄金货币的流通与使用,用以称重的天平与铜环权便出现了。

一套称重设备基本由一根天平杆、两个铜盘以及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铜环权组成。在郢爯的流通过程中,应当是将所需的黄金数量由金钣上凿下来,经过天平权衡,方知其重量。作为贵金属称量货币,郢爯的实际价值还与其成色相关。郢爯的含金量差别很大,即便同时间、同地点出土的同一印文的郢爯,含金量也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郢爯的含金量高的达99%,低的仅70%,对于大量流通的贵金属货币,已实属不易。

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楚“钧益”铜环权


怀远县博物馆藏楚国金质货币郢爯金钣

用天平测不同大小金钣重量示意图

郢爯,作为国家货币制度的组成部分,随着楚国灭亡而终止铸造。

然而,黄金有其自身极高的价值,且相较于蚁鼻钱这种计枚使用货币,郢爯称重使用,在流通中无须改铸。所以,郢爯在楚国灭亡后继续流通于市,直至汉文帝至汉武帝年间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