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親自剝桔子給兒子吃,母親讓兒子快逃,原因為何?

wiuyo


太祖朱元璋就是麻雀變鳳凰的經典例子。他從一文不名到建立大明江山,其間有太多的閃光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不知為何?這好像扎著一些人的心了,想方設法地要黑朱元璋。有關他的野史能有一籮筐,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非要把他描述成一個嗜殺成性的暴君,就比如說開國30多功臣讓他誅殺殆盡,其實這都是不瞭解明史的人的謠傳,仔細研讀明史,你就會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

當然話說回來君心難測,畢竟高處不勝寒,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朱元璋作為一個布衣皇帝,他怎能不時刻惦念著自己的江山,哪怕有一丁點的風吹草動,他也要拿出十二分的警覺。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鑑於前朝皇子們為爭奪皇位殺的頭破血流,所以他早早定下規矩,皇位繼承是立嫡立長。

那大兒子朱標立為太子是一點毛病都沒有。朱標也是聰明睿智,仁慈寬厚,在朝中大臣裡也是威信極高,老朱也是非常的喜歡,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

可是天妒英才,朱標早早去世了。這讓朱元璋犯了難,是繼續立別的兒子為太子?還是按長子長孫立孫子為太子?

論能力,兒子中燕王朱棣最為出眾,但他排行老四,有點輪不到。其實老朱也曾考慮過朱棣,但是劉伯溫暗示過他太好戰,不太穩妥。

最後老朱還是立了孫子朱允炆,從立嫡立長的規矩上是說得通的。別人服不服不說,但朱棣肯定是不服氣。

朱允炆又是個比較書生氣的人,老朱知道朝中很多人他根本震不住。為了給他鋪平道路,老朱把冒頭的人都殺了。朱棣也時常做一些小動作,這讓老朱對他也提防起來。

一日老朱做了個夢,夢中有人逼他交出金鑾殿,這是要篡位。他湊近一看,此人正是兒子朱棣。這讓老朱心裡打翻了五味瓶,畢竟虎毒不食子,他不想殺自己的兒子。



所以把朱棣招回京城,想試探一下。他領著眾臣子和朱棣來到城池向陽門,指著城牆說,你們看城牆築的多牢固,我大明江山是固若金湯啊。所有臣子都連聲附和,唯獨朱棣說了不同看法。

朱棣說,城牆雖牢固,但正對著紫金山,如果敵人在紫金山上架炮來攻,城池就很危險了。眾人聽了皆很吃驚,這時候老朱不動聲色地拿出一個橘子,剝了皮,連絲絡都扒乾淨遞給朱棣,朱棣不以為然的吃了。

馬皇后得知此事後,大感不妙。忙對朱棣說,兒啊,快逃吧,你這是要沒命了。

你處處表現自己,這是徹底激怒父皇了。他剝橘子連絲絡都扒乾淨,這表明要對你剝皮抽筋呀。於是連夜將他護送出城去。


這個故事也太牽強附會了。老朱本沒想殺兒子,如果真想殺,誰又能保得了?老朱也知道朱棣情商低,何必用這拐彎抹角的方法,朱棣哪能領會得了?


說史聽濤


朱元璋給兒子剝桔子吃的事,既非正史、也不屬於野史,而是近些年來網絡上編出來的扯淡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據說是明成祖朱棣。

原來,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後,某日做了個夢:有個身披黃金甲的人,帶著四個隨從到金鑾殿,向他索要皇帝的寶座。情急之下,朱元璋就扔出了個桔子,結果被金甲武士伸手擋在一邊。

夢驚醒後,朱元璋想起夢裡的人很像是朱棣,就把他從封地叫了過來,然後笑呵呵地給他剝了個桔子吃。

朱棣吃後,去見自己的生母,把這件事告訴給她,結果對方聽後大驚:吾兒命休矣。剝桔子的意思,就是你父皇要剝你的皮啊!

朱棣聽到後嚇到了,馬上逃回自己的封地,裝瘋賣傻才躲過了朱元璋的殺害。

我只想送給編這種故事的人兩個字:扯淡!

把皇宮當成你家了吧?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朱元璋是何許人也?他殘暴至極,如果他想要殺人,根本不需要用桔子這種智障理由去試探,直接殺了就行了。

更何況,朱元璋的殘暴主要是對準了功臣集團,對於自己的子孫,他可是基本捨不得的,還指望藩王們保護朱允炆免遭朝臣架空呢。

更可笑的是,這道題底下那些一本正經答題的人,你們的腦子呢?


HuiNanHistory


不知何時起,朱元璋為兒子剝橘子的故事在網上又熱了起來。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朱元璋立國後,有了睥睨天地的權力,卻為繼承人的事情頭疼不已。朱元璋最看好的兒子朱標英年早逝,他將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繼承了朱標的仁愛品質,卻沒有可以言說和服眾的功績。因此,立儲一事上,眾王子虎視眈眈,覬覦皇位者不在少數。

為此,朱元璋小心謹慎,時刻提防。但後來還是有一個皇子讓朱元璋感到了威脅。話說,一天朱元璋帶著群臣觀看巍峨高聳的城牆。臣子都說,城牆如何高聳,足以抵擋千軍萬馬。這時候一個皇子出來說,城牆高是高,但是如果有人在紫金山架炮,便可破了這堅固的城牆。眾大臣聽了,不住誇讚。朱元璋則默不作聲,他順手拿起了一個橘子,去皮去毛,猶如抽絲剝繭,只見橘子上絲絡全無。朱元璋然後將整個橘子讓皇子吃下。

皇子很高興吃掉了橘子,而且回頭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聽了臉色大變,說你父皇剝橘子分明是在剝你啊,你趕快逃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吧。皇子聽了,一路逃到了北京。

這個故事情節生動,並未見諸官方正史。很多人將其歸為野史或民間傳說。在故事裡,朱元璋之所以有心殺掉這個皇子,是因為之前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個穿著黃金甲的人帶著四個侍衛給他討要皇位,朱元璋受到威脅,驚恐之下便醒來了。從此他對這個皇子暗下殺機。

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其中母后又有馬皇后和碽妃之分(全因朱棣的生母有爭議)。但好在故事脈絡比較清晰:有個非常有見地的皇子讓朱元璋在立儲一事上感到了威脅。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這皇子就是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朱棣之前,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哥朱標、二哥朱樉、三哥朱棡。朱標是嫡長子,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后,朱標順理成章成為太子。朱標一身儒雅,仁慈寬厚,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而且在諸王中很有威信。然後,朱標卻是個短命的主。朱標受父命巡視關中後,返京後不久患病,第二年便去世了。

要知道,封建社會素來有“立子以嫡以長”的傳統,這已經流傳了幾千年,而且大家都是這麼做的。立儲,老大為先,如果老大沒了,輪到老二,然後是老三老四。朱標死後,按理說皇位應該由老二或老三繼承。但是這兩人也不爭氣。老二朱樉在功績上不足服眾,而且在藩國多過失,更遺憾的是在朱標死後僅三年,他也跟著去了。老三朱棡則驕縱一場,在藩國多行不法,朱元璋對他一直不滿意。

如果按照立儲的傳統,這皇位是要落到老四朱棣頭上的。朱棣很有才能,而且在諸多皇子中表現的極為搶眼。朱棣早年時就“民間細事,無不究知”;成人後,又就藩燕京北平,並組織多次軍事行動,挫敗了蒙古乃兒不花、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部,為大明守好了北大門,在朝野的影響很大。綜合來看,朱棣無論在聲望上,還是在家族尊序上都是諸王之首。

儘管朱棣有壓倒性優勢,但朱元璋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對朱標舊情難忘,並很快將這種感情轉移到朱標第二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身上。所以,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之母很快得以扶正,朱允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幾乎就是朱標的翻版。朱標死後,朱元璋對他的感情,尤其對他父親一樣濃烈,甚至還要深刻。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不夠眾臣的反對,將朱允炆作為皇儲的最佳人選。

所以,朱棣的出現直接對朱元璋立儲的如意算盤構成了威脅。或許這就是人們編造朱元璋剝橘子的故事,而又流傳很廣的原因。

後面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朱元璋死前下了密命,駙馬梅殷輔佐皇孫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上位沒多久便急於削藩,從此有了改變大明命運的靖難之役。如果回溯到朱元璋立儲上來看,這個結局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史趣


明朝,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吧!明朝有一個一直飽受爭議的開國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並不是生在名門望族的人,所以他比起一般的皇子繼位的皇帝來說更加的能吃苦。他在做皇帝之前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謀生,還經常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們。



每次有什麼好吃的,他總是想讓自己的弟弟妹妹們吃。後來因為戰爭他和自己的家人們分開了,他也因此走上了行走江湖混飯吃的道路。但是他並沒有什麼才藝,打工也沒有什麼老闆願意接受他,所以他為了生活,不得已去山上做了一個和尚,混口齋飯。

朱元璋雖然不是普通在皇室長大的皇子,但是他卻有著皇帝們都有的一個壞毛病。做了皇帝之後的朱元璋變得十分的小心眼和多疑,總是像一個戀愛中的女人那樣猜忌其他人,懷疑其他人要奪他的皇位。他如果單純的猜忌其他人倒也情有可原,可是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有一次因為猜忌自己的兒子,他還差點把自己的兒子給殺掉了。這個兒子就是朱棣,他從小非常聰明,可以輕鬆的分析出戰爭的局勢,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會帶兵打仗了。作為一個皇子,他所擁有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天資聰慧的他因此有了很大的進步。

他從小帶著部隊去前線作戰,保家衛國。慢慢的,他覺得自己應該有更高的榮譽,自己完全有能力做皇帝。可是古時候的繼承多采用的方法是嫡長子繼承,而他並不是皇帝的第一個孩子,所以基本上他繼承皇位的機會是很渺茫的。不過事情總是有轉機的,在一次戰爭中,他的三個哥哥全部都戰死了,只有他善於作戰而存活了下來,他也因此獲得了繼承皇位的機會。所以他就更加努力的學習,每天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想要讓皇帝認可他。但是朱元璋卻並不想讓他做皇帝,所以對他的努力一直視而不見。


朱元璋從平民一步步走到今天至高無上的皇位,中間經歷了很多的困難挫折。因此他十分害怕自己一直以來守護的江山會消失。因為他這種心理,很多無辜的大臣和百姓都枉死了,他的兒子也險些死在他的手裡。因為對朱棣並不感興趣,所以朱元璋並沒有給過他太多的寵愛,而是一直小心的提防著他,害怕他殺害自己奪取皇位。要不是這個孩子的媽媽感覺到了朱元璋的異樣表現讓孩子提前逃跑了,恐怕明朝的新皇帝早已經換人了。

不過這一切也和朱棣情商低,不知道什麼話可以說有關。當初朱元璋和自己的大臣們討論國家治理和發展方面的問題,朱元璋對自己的治理很滿意,說國家現在已經是發展的最佳程度,以後應該也沒人能夠超過他了。按理說在場的人應該立刻順著他的話誇獎他,可是這個傻兒子太想表現自己了,反而趕緊跑出來說這個國家還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然後列舉了一堆百姓反對的不好的制度。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不過這麼沒情商的兒子,別說朱元璋,就連是現在的我們也不喜歡吧。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給他剝了一個橘子讓他吃,其他什麼話都沒說。朱棣感覺很奇怪,回去之後就告訴了自己的媽媽。他媽媽一聽就知道了皇帝的意思,趕快讓兒子逃跑,她知道皇帝要來殺自己的兒子了。朱棣不解,他媽媽說你爸爸這是暗示他要剝你的皮啊!朱棣嚇得趕快逃跑了。後來朱元璋果然帶了很多人來殺他,幸虧他跑的早,這才逃過一劫。朱元璋給兒子剝橘子吃,其母知道後驚慌失措:快逃,你爹要殺你!


小馬論古今


要說現在的自媒體為了博取眼球,提高閱讀量,除了要取一個驚悚的標題,居然不惜招搖撞騙了。一個橘子就能說出來要,把他兒子扒皮抽筋,這想象力得多豐富???難道就因為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傳給了朱允炆?

我還想說朱元璋給朱棣波橘子吃,是想讓朱棣掌管大局呢。後來朱元璋實際上傳給了朱棣,這是建文帝假傳聖旨給扣下來了,因此建文帝上臺之後擔心藩王發現這個秘密開始削藩,結果朱棣還是發現了就造反了,然後再告訴你,這件事已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已,而民間議論紛紛,你看這是不是也很合理?

如果朱元璋不喜歡朱棣,怎麼會讓他做燕王?定在北京?要知道朱棣的行宮可是北京故宮啊,這比其他任何藩王的宮殿都要大。但是為什麼傳大寶給了朱允炆?歷史上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中國自古就有選長不選賢的傳統,朱棣雖然英明神武,但是並不是皇長子,建文帝雖然也不是皇長子,但他是皇長子的孩子,巧不巧的是皇長子朱標的第一個兒子死的比較早,朱允炆成了實際上的皇長孫。加上朱允炆的性格比較平和,更加適合治理太平盛世,以及手下各位大臣的舉薦,被定為繼承人也是正常的。

所以說奉勸那些,自媒體號別為了一點兒閱讀量就造假,受迫害精神症太嚴重了。


喝水的二鍋頭


唉,朱元璋一介草根,當了皇帝,傳說變得好多啊。吃個桔子,弄出這麼大動靜。

我這感慨還真不是空穴來風。但凡民間出身的人,一旦坐了高位,種種細微處,總被無限放大。

據說,當年朱元璋討飯時,累了,抱著討飯棍睡著了,這時,一個道人過來,發現朱元璋雙手抓著棍子四仰八叉地睡著,又抱著棍子側睡一下。

道人一看,咦?前面是個天,後面是個子,此乃天子呀,納頭便拜……

好了,廢話少說。說回朱元璋剝桔子。

這個故事我小時候看過,說的是朱元璋殘暴,為保太子位穩固,對其他兒子防範甚嚴,尤其不喜四子朱棣,這日,見他立在旁邊,就拿了一個桔子,剝好皮,擇去細絡,遞給他吃。

朱棣生母見了,大驚失色,忙悄悄拉過兒子:“不好,你父皇要對你剝皮抽筋,速去封地。”

於是,朱棣趕緊回燕地去啦,躲過了老爹的魔爪。

故事肯定只是故事了,廣大人民群眾把皇帝佬兒看得好神,給兒子剝個桔子就意會成這樣,那要是讓朱標喝骨頭湯,還不得把皇后嚇死啊。


錢多多讀文史


這其實是個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有天夜裡,朱元璋做了個奇怪的夢,夢中他正在宮裡吃橘子,突然一個蒙面武士帶著一群蒙面刺客,手持明晃晃的利刃,凶神惡煞地衝進了皇宮,蒙面武士一邊快步衝過來,一邊大喊:“皇位是我的,快點還給我!”


朱元璋大喊救命,可是喊了一陣,連一個侍衛也沒來。情急之下,朱元璋抓起了桌子上的橘子擲向了蒙面武士,武士用刀輕輕一劃,橘子成了兩半,隨後武士將刀揮向了朱元璋。

完了!老命休矣!朱元璋臨死之前想看看到底是誰要殺他,於是伸手抓向了武士的面具,武士猝不及防,面具被朱元璋撕掉了。

剎那間,四目相對,朱元璋驚呆了,大喊一聲:“老四,原來是你,你要謀反嗎?”

就在這時,朱元璋突然嚇醒了,渾身被汗水浸透,朱元璋說的這個老四就是朱棣,這是他的四兒子。


朱元璋一夜沒睡好,翻來覆去地想,這個夢難道預示著什麼嗎?現在太子朱標死了,我正想將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難道朱棣圖謀不軌、意圖謀反?這不得不防啊?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下了道五百里加急聖旨,命令朱棣立即回京面聖,當時朱棣遠在封地大燕,幾天之後,朱棣見到了聖旨,立馬收拾行囊,快馬加鞭地朝著京城趕來。

來的路上朱棣一直在想,父皇所為何事呢?難道準備將皇位傳給我?朱棣內心一陣竊喜,恨不得立刻飛到父皇身邊。

幾天過後,朱棣終於到了京城,顧不得休息,徑直來到皇宮面見朱元璋。


只見朱元璋正在剝桔子,剝了一個又一個,已經剝了一盤子,全都剝的乾乾淨淨,桔子上的絲絡也清除的一根沒有。

朱棣有些莫名其妙,跪在地上奏稟道:“父皇,兒臣來遲了!”

朱元璋勉強擠出了一絲笑意,說道:“平身吧,我兒辛苦了,來,吃個桔子吧!”

朱棣起身接過來桔子,吃了一個,味道不錯,酸中帶甜。接著朱元璋又說了一些噓寒問暖的話,什麼邊關冷不冷?百姓生活得好不好?錢夠不夠花?


之後,朱棣就退了出來,朱棣越想越不對勁,大老遠地把我招過來,難道就是給我吃一個桔子嗎?

離開父皇之後,朱棣徑直來到了母親馬皇后那,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給了馬皇后聽。

馬皇后一聽大驚失色,驚叫道:“我兒快逃命去吧?”朱棣一聽慌了神,問道:“咋啦,母后?”

馬皇后繼續說道:“你父皇剝桔子的意思就剝你的皮,抽你的筋啊!你先逃回去,這邊我來解釋,快跑,快跑!”

朱棣恍然大悟,連夜逃出了京城。不久之後,朱元璋駕崩,朱棣僥倖躲過一劫。


一半秋色


又是野史。這個故事裡面三個主角:朱元璋,朱棣以及朱棣的親媽到底是誰?這簡單的一句話中裡面有包含三個小野史。分別為:

野史一:朱元璋的剝橘子代表著給朱棣剝皮抽筋。

野史二:朱元璋為什麼打算殺掉朱棣?因為10歲的朱棣就看出了南京城防的薄弱。

野史三:朱棣的母親到底是馬皇后還是高麗國進貢的碽妃

讓本少校來分別打假,野史打假我是專注的。



1.野史一:朱元璋給朱棣剝個橘子到底有啥意思?

朱元璋曾經給他的四兒子朱棣剝了一個橘子吃(吃橘子是剝完皮後要把橘子瓣上的白筋給抽掉的)。然後朱棣的母親得知大驚失色,對朱棣說:“你父王這是要把你剝皮抽筋,他這是要殺你,你趕緊跑”。朱棣一聽就上馬上跑到了北平(現在的北京),逃過了一劫,朱元璋一看沒有辦法,就封朱棣為燕王鎮守北平。

野史傳聞2: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朱棣呢?因為朱元璋覺得朱棣在性格上最像自己。

有一次,朱元璋帶領皇子們和大臣們一起去看南京城的城防,大家都在稱讚南京城修得多麼固若金湯時候,朱棣說:“這南京城的城牆應該將紫金山也包括進來,要不然的話,敵人在紫金山上架上大炮就可以隨時攻擊南京城”,朱元璋一聽便起了殺心,也就有了上一段所說的給朱棣剝橘子的事。



野史傳聞3:朱棣並不是馬皇后所生,而是高麗國進貢的碽妃所生。

有傳聞說明永樂大帝 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而是高麗國進貢的碽妃所生。 這個說法在上個世紀20年代還曾經引起過辯論。

下面我們對於這三個野史分別進行打假:

打假野史一: 關於剝橘子就是剝皮抽筋的說法的荒謬性

《明史》中明確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而一直到洪武13年朱棣才到北平就藩(《明史.本紀.卷五》)。

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洪武三年,就是1370年。 而明成祖朱棣,是1360年出生。洪武三年的時候,他只有10歲。

一個開國皇帝,一位父親對自己10歲的兒子生出了要把他剝皮抽筋的想法,這是不是也太扯了?太假了?虎毒還不食子,更何況是堂堂正正取得天下的一代帝王,所以這個傳聞是假的。


打假野史二: .關於朱棣看出南京城防的弱點後,朱元璋便起了殺心的說法的荒謬性 。

就算這個兒子天生聰慧,聰明絕倫,可依然是一個只有10歲的孩子。

傳聞中說,朱元璋認為朱棣在在才能上特別像自己,將來肯定會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消除隱患,於是便動了殺心。 少校說以下幾個數據:

1.朱元璋是1328年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的時候,他42歲。正是一個帝王的黃金階段。

2.太子朱標1355年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的時候他25歲。正是一個太子的黃金階段。

3.皇后馬秀英1332年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的時候,她38歲。正是一個皇后的黃金階段(朱元璋最聽她的話)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無論是皇帝太子還是皇后,都屬於人生的鼎盛時期,任何威脅都不是威脅。所以說也野史傳聞的朱元璋對於他10歲的兒子動了殺心完全不可能。



打假野史三: 朱棣的母親到底是馬皇后還是高麗國進貢的碽妃?

針對這個野史,少校只說一個事實:如果碽妃真是高麗國進貢的,又生了明成祖朱棣,以高麗國(現在的某國)的民族特性,一定會在他們的歷史上大書特書。

比如他們的歷史曾經記載了:崔志遠,因為他在唐朝當過小官,便在他們的歷史上大書特書,尊重他為東國文學之祖,百世之師。



更比如那個李舜臣,在某國的記載中,李順成率領12艘戰船打敗了日軍的330艘戰船,把日軍趕回了日本,擊沉31艘,擊傷92艘,殺死日軍9000人。 而真正的歷史是,明朝將領鄧子龍,陳林率領的800餘艘戰艦,在露梁全殲日本水師主力,擊沉日軍戰艦400艘,日軍死亡1.2萬人。這才是歷史。

少校舉這兩個例子的是想說明:如果明成祖朱棣的母親真是高立國進貢的碽妃,那麼某國一定會大寫特寫,畢竟按他們的說法是生了一位明朝皇帝嘛,可事實是翻遍某國曆史,也沒有見到一個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我是少校柳下惠,對於野史打假我是專注的。


少校柳下惠


關於朱元璋給兒子朱棣剝橘子這個故事,其實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都是通過一些鄉間野史傳到大眾耳朵裡的,不過既然有這個傳說故事,就一定有它發生的道理。

接下來我就為你講一講這個故事以及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背景,讓你更加深刻感受一下這個故事的意義。


一、剝橘子的故事

這天,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人穿著黃金鎧甲,帶著四個侍衛逼迫朱元璋交出皇位,朱元璋嚇得從夢中醒來,久久不能釋懷,他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總覺得這個夢像在預示著什麼。


第二天醒來,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從燕京封地趕來見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各位大臣在紛紛議論一件事情,說有個地方城牆高聳入雲,根本沒有辦法攻克那座城,這時候朱棣卻站出來表示:要是在紫金山上架炮,再高再堅固的城牆也能攻破。

大臣聽到朱棣的雄才大略,都紛紛表示讚賞,只有朱元璋默不作聲,因為他想起昨晚的夢,還有朱棣剛剛說的話,兩者結合起來,他覺得那個身穿黃金甲逼迫自己交出皇位的人不就恰似朱棣麼。

朱元璋起身拿起一個橘子,慢慢開始認真仔細地剝起來,先把外邊皮剝乾淨,再把橘子上的那些白色經絡也全部剔除,然後遞給朱棣讓他吃。


朱棣受寵若驚,以為是朱元璋對自己要委以重任,幸福的吃下那個甜甜的橘子。見過朱元璋之後,朱棣再去拜見自己的母親,並且很激動跟母親說了父親的舉動。

才說完,他母親就被嚇到了,雙手顫抖摸了摸朱棣的頭,告訴朱棣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你父親剝橘子並且把經絡去除,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你皮剝了,還要剔除經絡,何等殘忍,你快跑吧,切勿逗留。

聽完母親的話,朱棣恍然大悟,連夜啟程返回自己燕京老巢,這才就此躲過一劫。


二、故事背景

上邊這個故事在民間傳的沸沸揚揚,意在說明朱元璋的狠毒殘忍,就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下此毒手,何況是其他大臣呢。

歷史上的朱元璋在故事發生的那段時間裡,確實做了很多殘忍的舉動,原因就是在於朱元璋的立太子之事上。朱元璋一早就把自己嫡長子朱標立為太子,朱標也十分優秀,溫文爾雅,很有威信,得到大家認可。

可是朱標是一個短命的娃,很早就去世,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可是操碎了心。為什麼這樣說呢?



按照古代繼承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所以最開始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做太子,如今朱標去世,按照繼承製度應該輪到老二朱樉,可是老二功績不足以服眾,並且在自己藩國經常做些傻事,讓朝廷大臣笑話,朱元璋有些看不上他。

看不上就算了,他還和老大朱標一樣,短命離去。這樣一來就該輪到老三朱棡了,可惜老三依然是扶不起的劉阿斗,政績不足,難以服眾,和老四朱棣比起來,都相差太遠,可是老四排名又不是最前邊,這就有點尷尬了。

朱棣呢,心裡也十分鬱悶,自己為國家付出那麼多,曾經帶兵打敗蒙古乃兒不花和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部,論功績也有,論才能膽識自己也在諸子之最,不管怎樣這個太子之位應該是自己的。

朱元璋不這麼認為,他有點不喜歡朱棣的母親,於是想了一個餿主意,將自己兒子朱標的二房老婆轉正成為太子妃,這樣一來朱標的兒子就成為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孫子輩中的老大,朱元璋再將立他為太子,也算是按照繼承製度做事。

這樣做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機關算盡,為了讓自己孫子朱允炆成為皇帝后沒有障礙,朱元璋不惜一切代價把開國功臣幾乎殺光,殺完之後還擔心自己的兒子們也會影響到孫子朱允炆的太子之位,隨即產生殺子之意。


朱棣就是兒子當中威脅最大的,朱元璋很有可能把朱棣殺掉,這也就是這個剝橘子故事產生的背景,不過最終朱元璋也沒有殺掉朱棣,並且朱元璋辛辛苦苦殺那麼多人給朱允炆做鋪墊,最後還是被朱棣揭竿而起推翻朱允炆,自己成為皇帝,可悲可嘆。


結語

借用《肖申克的救贖》裡的一句臺詞“有的鳥兒你是關不住的”,確實如此,像朱棣這樣的人,朱元璋大費周折鬧出那麼多悲劇,最後還不是一樣結局,早知結局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把太子之位傳給朱棣,也避免了那麼多流血事件,還可以給自己留下一個明君的形象,不至於晚節不保!



嗔痴歷史觀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朱元璋“慟哭”,白髮人送黑髮人,面對最心愛的兒子的死,朱元璋的痛苦可想而知。

朱標的去世也令朝局發生震動,朱標的嫡長子地位原本無人可以撼動。現在大家看到太子的位置空了出來,於是乎暗流洶湧、蠢蠢欲動。這些事情朱元璋必定是清楚的,一方面朱元璋悲痛欲絕,另一方面則必須儘快定下繼承人,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據說,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個滿身披掛的武士,到了大殿,向朱元璋索要他的皇位。朱元璋當然不會答應,順水拿了個橘子扔了過去,這橘子當然無法禦敵,就在武士舉刀要砍之時,朱元璋從夢中驚醒。

回想之下,朱元璋發現這個武士長得很像朱棣,細思之下,便把朱棣召入京城。燕王朱棣在北平就藩,不是想進京就能進京,也就是說父子兩人可能有些日子沒見了。

朱棣到京,朱元璋便和他閒聊著家常,聊到興頭,隨手從桌上拿了個橘子,剝開皮,並把白絲也剝了乾淨,接著朱元璋就把橘子遞給朱棣吃。

這場景看似很溫馨,其實卻蘊藏殺機,朱棣接過橘子,以為老爹改了主意,要立他為太子,顯得非常興奮。不過吃完了橘子,朱元璋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打發朱棣走了。朱棣出來後去看望母親碽妃(後世猜測可能是朱棣的生母)也有說當時探望的是馬皇后,碽妃(馬皇后)對朱棣說:

“兒啊,你趕緊出城,回到藩地,你爹可能要殺你。”

朱棣再聯想朱元璋把橘子“白絲”都剝乾淨,這明顯就是要把他“剝皮抽筋”,也是要給朱允炆掃清障礙啊,大驚之下不敢多留,急忙回了北平。

當然,上文所說只能當作故事或民間傳說,朱元璋雖說殺伐果決,對官員異常殘暴,但他對自家子弟極好。朱棣作為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坐鎮北平,戍衛最危險的北方邊塞,朱元璋應當是深感欣慰的。

朱元璋絕不會只因一個夢就要想殺朱棣,況且他也沒有那個閒工夫去剝橘子,我們分析下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首先,朱元璋待皇子們極好:

明初,朱元璋設定的親王待遇極高,史料記載:

“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

也就是說親王們每年祿米一萬石,還可以設置幕僚官屬,護衛少的三千,多的一萬九千人。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歲祿才四千石,這和親王的差距仍很大。除此之外,公侯大臣見到親王都要俯首施禮,以示身份區別。

朱元璋嚴苛的刑罰主要針對的是官員、大臣,而對內則是另外一個標準。諸王並非那麼聽話,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已經顯露出端倪。比如齊王朱榑“然性兇暴,多行不法。”晉王朱“然性驕,在國多不法。”

這些可以看出,藩王並非都是省油的燈,哪怕朱元璋對其非常信任,也會經常搞出簍子。然而對於兒子們的不法行為,朱元璋並沒有進行多麼大的懲罰,大多以批評教育為主。甚至有人舉報晉王朱有謀逆之心,太子朱標在旁勸了幾句,也就沒事了。

洪武九年,大臣葉伯巨就曾上疏皇帝,說到“分封逾制,禍患立生”的風險。朱元璋對此勃然大怒,並說葉伯巨是離間他們父子感情,之後葉伯巨便被逮捕並死在了獄中,從此再沒有大臣敢諫言藩王的問題。可見朱元璋對親情十分看重,對兒子們也十分信任,哪怕他們有些“不法”舉動,也不會被輕易懲處。

其次,朱棣的表現異常出色:

對比秦王、晉王等人的表現,朱棣就太過優秀了。洪武二十三年,和晉王一同討伐蒙古乃兒不花,晉王因恐懼不敢進兵,朱棣則火速出擊,大獲全勝。

此後朱棣也經常率兵出征,還被命令節制各諸王勢力,在軍中威名赫赫。朱元璋對朱棣的表現是滿意的,他很清楚朱棣的本事,還是自己的寶貝兒子,擁有這麼個優秀的兒子,朱元璋應是欣慰且自豪的。

哪怕朱棣會有一些小瑕疵,但在朱元璋看來也“無關大雅”。 如果真因為吃個橘子就殺了兒子,別說自己心裡過不去,兒子們也會心寒,大臣們更無法交代。

再次,朱元璋並沒有殺朱棣的想法:

如果朱元璋想要殺朱棣,那就是為了朱允炆,想要保住孫子的江山,就要在生前幫孫子解決掉麻煩。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殺掉藍玉,並藉此案件大肆殺戮牽連官員,馮勝、傅友德、王弼等大將被殺,總共一萬五千人死於非命。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僅隔一年就發生這樣的事,顯然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皇孫掃除障礙。

史料記載:

“戊午,都督楊文從燕王棣,武定侯郭英從遼王植,備禦開平,俱聽燕王節制。”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在朱元璋彌留之際,朝廷仍命令都督楊文、武定侯郭英受朱棣節制,可見朱元璋臨死都沒有打算殺掉朱棣。

朱元璋一生混跡在權謀場中,多少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如果他想要殺人,朱標和馬皇后已死,以皇帝的身份沒有人攔得住他。

在遺詔中,朱元璋對藩王有所顧忌,但也僅此而已: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打算禁止藩王進京奔喪,藉此來限制藩王,不過此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最後,殺伐果斷的朱元璋也不會猶豫不決:

在給朱棣剝橘子的過程中,明顯朱元璋在猶豫著,這很不太符合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是個殺伐果斷的人,不應該出現這種猶猶豫豫的狀態。

朱元璋是個說到做到的人,尤其對於反腐,明初的反腐力度之大,也是史上十分罕見的,還曾有官員因貪汙六十兩就被殺的案例。

朱元璋女兒中最受寵的就是安慶公主,洪武十四年,安慶公主下嫁歐陽倫,歐陽倫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也發家致富了。只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歐陽倫不滿足於現狀,竟然另闢蹊徑,發現了走私茶葉的賺錢之路。

明初,朱元璋頒佈了《茶馬法》,茶葉是國家重要戰略物資,嚴禁走私茶葉,而歐陽倫仗著特權大撈特撈。消息傳來,朱元璋怒不可遏,雖然安慶公主前來求情,但也無法阻止朱元璋的決定,歐陽倫一概人等隨即被處死。

哪怕安慶公主成了寡婦,朱元璋也不會妥協,這就是朱元璋的處事原則。

從此也看到朱元璋懲貪的決心,就連駙馬也一視同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洪武年間,朱元璋大致殺掉了十五萬人,功臣宿將、不法官吏等一併清零,可謂毫不留情。只是對於老朱家的皇子皇孫,則是截然相反的待遇,連兒子都信不過還能信誰,這大致就是朱元璋的想法。

所以,吃個橘子就要殺掉朱棣,這根本就不會發生,如果朱元璋真要殺朱棣,他吃不吃橘子又有何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