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窯子文化

響應“封建王朝的號召”

 

  • 春秋時期的男人逛窯子,藉口是響應封建王朝的號召”,因為齊國的相國管仲設立了“公娼”,號召男人有事沒事時都來逛逛,在財政上多多支援當時國庫銀兩。
  • 據史料記載,當時有位叫譚秀的小官吏,家中有個厲害的老婆,得知自己男人逛窯子,非常憤怒,找來一幫親戚到官衙修理譚秀。
  • 同僚都勸譚秀躲開,譚秀卻鎮定自若地對眾人說:“何懼?王有言乎!”就是說,怕什麼?咱們逛窯子是相國大人允許的,大王也支持。這一藉口雖然雷人,卻一直延續到明代朱元璋開國初期,老朱同志也開過“公娼”。
古代窯子文化

“仁恕”

  • 儒家思想奠基人孔丘先生做夢也沒想到,他的“仁恕”理論經過董仲舒在西漢時期的大力推廣,居然變成男人逛窯子的藉口,九泉之下,嘴都氣歪了。
  • 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長安任職,卻不准他攜帶家眷,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司馬相如無奈,只好逛窯子解決。
  • 有一天,君臣筵宴,劉徹就此事取笑司馬相如,還問他為何不在長安娶小妾。司馬相如想了想說:“仁者,道也。道者,陰陽也。
  • 臣狎妓,為陰陽故,未娶,為恕也。”劉徹聽後,竟然頗為讚許。
  • 在這裡,司馬相如的藉口很明顯屬於聖人之言。
古代窯子文化

尋求愛情、演繹佳話  

  • 到了唐宋時期,男人逛窯子的藉口得到了進一步昇華,更加具有文化色彩,更加重視情趣和品位。
  • 青樓的妓女為了迎合男人的這種昇華,她們一改過去的沒文化,在詩詞歌賦、吹拉彈唱上下功夫,而且摒棄禮教束縛、性情放蕩,成了女人中的佼佼者,男人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 所謂文人愛妓女,正是這樣的結果使然,並不是文人集體下賤,而是除了妓女有些文化、可以溝通之外,當時實在沒有其他的女人可以與文人擦出火花。
  • 於是,在男人中出現了尋求愛情、演繹佳話的藉口。
古代窯子文化

“無品”文人

  • 宋代柳永是典型的“無品”文人,他一生都在窯子中討生活,與妓女們的關係可以用水乳交融來形容,他把自己的才能儘量發揮在詞的創作上,以此博得坊曲娼妓們的青眼,並將此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
  • 柳永的詞完全是為妓女創作的,內容幾乎都是“羈旅悲怨之辭,閨帷淫媟之語”,情感也大都發生於“偎紅倚翠”之時,取材多半是出自“煙花巷陌”,同時大半是在“淺斟低唱”中做成的,堪為宋代文人逛窯子的代表。
  • 文人士大夫如此,下層老百姓逛窯子同樣也有藉口,宋代的社會風氣和唐代有十分相似之處,從文人雅士到一般市井中人,幾乎人人都能夠吟詩誦詞,風雅得很。
  • 趙炎認為,這種風氣的形成,與歌姬舞女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分不開。
  • 據《夢梁錄》記載,一到傍晚時分,百姓就紛紛湧向街頭,聽戲的,喝茶的,搭訕妓女的,甚至還有約會的。
  • 老百姓逛窯子的藉口,除了消遣,多半也有風雅之故。
古代窯子文化

酒色遣懷、排解失意

  • 在歷代男人中最有市場的逛窯子藉口,莫過於酒色遣懷、排解失意。
  • 人這一輩子,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遇到坎坷挫折是難免的,失意呼叫轉移,逛窯子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 以秦觀為例,他在黨爭中非常失意,宦途多舛,一生潦倒,所以也只能以酒色遣懷。
  • 他的詞從未接觸國計民生,只是抒發自己的“情”與“愁”。
  • 秦觀所交往和“戀愛”的異性,大多是以伎藝和色相供人玩弄享樂的歌妓舞女。可以說,秦觀逛窯子的藉口就是“失意”。
  • 有個宋人筆記裡還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真宗年間,汴梁城裡有個鐵匠鋪的老闆逛窯子,按照當時民風,似乎不會有人計較,偏偏就有好事者來湊趣,問他怎麼啦?這個鐵匠說,別提了,鋪子連續三個月虧本,鬱悶。
古代窯子文化

  • 上述五種藉口,有的很雷人,有的很實際,幾乎都與文化有些關聯,使得男人逛窯子也有了濃郁的文化味兒。
  • 窯子文化在古代特別是唐宋以後社會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妓女們作為文學主體或是創作對象,被文化完全滲透,又將其反作用於社會生活,成為男人逛窯子的藉口。
  • 這種蛻變和昇華使逛窯子成為一種文化內容,飽滿而人性化。
古代窯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