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经营短板与疫后改善


便利店的经营短板与疫后改善

本次疫情给零售业带来很大冲击,以更接近消费者为特点的便利店,在疫情期间的普遍没有上佳表现,根本原因就在于便利店业态定位与商品经营上的抗风险性差。

从商圈特点看,国内便利店可分成两类:一是开在商业、商务区满足年轻上班族、商务人士等群体需求的便利店;一是开在社区居民商圈解决便民需求的便利店。

便利店的经营短板与疫后改善

两种不同商圈的便利店,在商品精选上也会有很大不同,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精准是其生存优势,同时也形成其过度依赖目标消费群体却没有全渠道服务其的能力、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

01、便利店的基础品类

便利店的业态定位先天具有满足冲动型、即时性消费的特点,而对于计划性、刚需性民生消费的满足普遍较弱,这一点,可以从其选品和商品结构看出来。

便利店的商品功能大致分三类:

一是杂货品,满足顾客即时性、应季性、应急性和休闲性需求,如烟酒、饮料、方便食品、日用百货等;

二是鲜食品,满足目标顾客一日多餐所需,如快餐便当、关东煮、茶蛋、烤肠、鸡蛋饼、甜点、水果沙拉、咖啡等,围绕目标消费群体的用餐场景组织品类;

三是服务品,发挥便利店营业时间长的优势,最大限度满足商圈内顾客多场景需求,比如代收代缴、取款机、复印打字、彩扩等。

02、功能的差异化与小众化

根据不同商圈,即使同一家便利店企业在商品结构上也有很大区别,这实际对便利店企业提出了更高运营要求与盈利能力挑战。

商业区门店:在鲜食品类方面,首先考验的是便利店企业有没有鲜食品类的生产研发与加工能力,要围绕"顾客一日三餐和夜宵吃什么、喝什么"做文章;在杂货品类要以精致化的个人消费、个性化消费为中心选品,注重商品的品质和与众不同。

居民区门店:居民区的便利店要不要增加主食、蔬果和半成品等品类,这实际给一些模式成熟的知名便利店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在杂货品类上,以"家庭消费"为中心,尽量增加商品宽度,如副食粮油品类和家庭用品,品项更丰富。

03、便利店的疫后改善

在国内,实际上真正日系风格的便利店绝大部分只存在于商业、商务区商圈,按照日系便利店标准,定位社区居民的便利店在中国便利店市场均已发生了业态进化。

一是商品结构上,生鲜成为无法避开的品类。一个趋势就是纯日系风格的便利店业态与土生土长的类似于一手店、新隆嘉等社区生鲜店正在发生品类融合现象,卖菜的开始卖标品,卖标品的开始卖菜。

二是运营模式上,具备数字化运营能力的便利店将越来越有竞争优势。与超市大卖场业态相比,便利店的到家业务应该更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建立了线上运营的体系。

三是功能定位上,便利店应该从即时性、便利性、冲动性消费的场所向计划性、服务性、平台性消费场所进化。比如,增加生鲜品类、线上下单配送到家或到店自提,这就在即时性消费基础上增加了计划性消费;比如增加票务、非处方药以及家政服务等服务,便利店就成了社区生活服务平台。

反思便利店的定位精准,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脆弱性的暴露。要增强便利店业态的生存能力,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精准没有错,便利店需要成长的是拓宽自身商品与服务的功能性,增加多渠道服务目标消费群体的能力。

谁说便利店的到家会不快、卖菜会不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