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伯克希爾為何從不分紅

在一次會議上,關於股東投票權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有人提議可以讓股東委託一個代表,前來股東大會上投票,進而知道董事會更換在任的管理人員,或者甚至將公司掛牌出售。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公司到底是該聽董事會的還是該聽股東的,理論上股東是所有者,董事會是經營者,董事會的經營決策嚴重影響股東們的權益。有些公司董事會相當激進,賺了錢他們拿獎金,而虧了錢,則是全體股東承擔損失。但是如果完全聽股東的,似乎也有問題,股東很分散,很難形成有效的決策。如果賦予股東巨大的權利,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怎麼用,所以有人說,其實股東權益並非沒有保證,他們可以選擇賣出股份,遠離自己不喜歡的管理團隊。所以公司治理問題,就是股東和管理層權利之爭,到底該聽誰的?

巴菲特發表看法,他說在伯克希爾,我們是所有分公司的唯一股東,董事會代表分散的股東採取行動,實際操作中也會有兩個問題,首先資金配置,作為股東通常不會關心相對規模,只關心總體盈利,也就是這個生意以後怎麼做,分散的股東通常是不關心的,他們只關心現在賺不賺錢。另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能找到合適的經理人。巴菲特說經理人很糟糕,他倒是不怕,怕的是經理人很平庸,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人問老巴,你怎麼發現這些平庸的經理人呢?要知道他們通常都會隱藏的比較深,巴菲特回答,如果你運營的是一個球隊,你很容易就找出那個庸才,他說對於董事們來說最大的激勵就是面子問題,也就是得讓媒體發揮作用,這才是促使董事會做好本職工作的推手。老齊給您翻譯一下,巴菲特的意思就是,找出經營的庸才,你就必須發動輿論監督,陽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劑,那些整天藏著掖著,不讓報道不讓說的,十有八九就是庸才。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企業家可以低調,但企業不能低調,如果一個從來都不顯山不漏水的企業,他很難有很好地表現。明星企業的前提就是要被外界感知。反過來說,你如果不知道這個企業是做什麼的,那麼他也很難具備爆發力。

有的時候大股東也並不會對公司的治理很上心,比如美國教授退休基金會,他們共持有1600家公司的股票,換句話說他們進行全市場配置,所以根本不會像巴菲特那樣去關注每個公司的業績和治理結構,而在美國這樣的機構很多,在全球排名前25名的大公司中,他們可能擁有相同的25家機構股東。這其實就是一個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機構選擇被動投資,這是因為他們發現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研究去找出問題,有些得不償失,或者說判斷公司的品質問題太難了,解決公司的治理問題更困難,所以他們乾脆選擇了迴避這個話題,只追求市場的平均收益。

芒格說,如果股東們總是輕易的就能把公司賣掉,那麼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裡,很多公司都該被賣掉,而不是繼續經營下去,但這個結果會讓很多經理人緊繃神經,並不利於企業做好。甚至會為了短期利益放棄長期利益。巴菲特補充說,作為一名股東,我只關心兩個問題,一是找到一名一流的經理人,二是這名經理人,自身的利益和股東利益衝突的時候該如何幹涉。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要讓股東們定期對CEO進行評估,而且CEO還不能在場,如果當你的生活完全依賴於公司的業績收入的時候,你就不會手軟,更不會委曲求全湊合混日子,但很可惜,這種事不常發生,特別是上市公司,大家對於CEO,反應並沒那麼激烈。總是願意在給這些經理人更多的機會,但巴菲特也說,他覺得一個5分的CEO變成5.5分是可能的,但是讓他變成8分的CEO是不可能的,所以你還不如把這個5分的開掉,重新物色一個8分的CEO。

第二個問題,一個優秀的CEO,也會經常跟股東利益發生衝突,比如他的薪酬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多賺錢,但股東們花錢聘請CEO則希望少花錢,另外還有對外併購的問題,如果董事會或股東們不同意也是對CEO的否定,此時,董事會就要有一個立場問題,希望董事會能站在股東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也同樣能兼顧CEO,兼顧公司的長遠發展。

巴菲特說,很多愚蠢的收購都是以戰略規劃的名義完成的,如果一個董事會通過複雜的過程,詳細審閱一份戰略規劃,他自己就會非常謹慎,到最後會變成責任不清,管理層說我們按照規劃做的,所以以後出了問題不賴我。愚蠢的收購,往往會讓股東們付出慘痛的代價。老齊給您翻譯下,巴菲特的意思說,收購的風險要大於所帶來的收益,很多公司都是收購之後出現了巨大的問題,放眼整個世界,成功的併購案並不多。所以在股市上,併購題材雖然被投資者所熱捧,但是這些東西幾乎很難反應在業績增加上,往往還會帶來一場災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找死也許比等死威脅更大。

所以巴菲特強調,他們要買的公司,要有出色的經濟能力,還要有公道的價格,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他們的投資總是非常聚焦,但在投資策略中,關係根本就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他承認很多基金在複製他們,但是其實他們沒有複製任何東西,關係投資可能是個關鍵。

芒格補充,他不認為有真正的關係投資存在,比如杜邦投資通用汽車,這可能被大家認為是個關係投資,很多人都在說,這筆投資的目的是賣掉更多的汽車油漆。在硅谷關係投資很多,大量的風險投資基金進入高科技領域,他們也希望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但如果他們覺得公司發展方向不對,就會採取行動,但其實他們最關注的還是如何退出的問題。而巴菲特的策略則完全不一樣,他一旦進入一個生意,可能再也不想退出。這也是別人無法複製巴菲特的原因,大家可以想想,你買股票之後,真的就不想賣了嗎?

所以這就是巴菲特之道,他把自己跟偉大的生意拴在了一起,他不做資產配置,而是聚焦投資。

熟悉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從來不分紅的,為何會這樣?巴菲特說,這取決於他們所有股東的意願,他們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讓股東們來自己選擇股利政策,他們提供了集中方案,無股利,20%的低股利,最後90%的人都同意了他們不分紅的政策。由於美國股票分紅,是要交比較高的稅收,一進一出還有手續費,所以分紅會影響投資者的複利積累。當然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有這個自信,錢在他的手上,效率更高。

而關於回購自己股票的問題,芒格也解釋,這其實就是內在收益和現金收益的比較決定的,如果內在價值大於你的現金收益,當然應該回購,相反如果你能找到回報更高的項目,那麼自然就不必回購自家股票。一切選擇都源於機會成本。不過巴菲特也補充,雖然他是公司的大股東,伯克希爾也是一些公司的大股東,但是股利政策,他願意聽取小股東的意見。

巴菲特講,1美元的流轉,創造的市場價值大於1美元,那麼股東們可以選擇把股利,進行再投資,獲得更大的回報,這種時候,他們認為,採用不分紅的方式顯然大於我們直接把現金分給他們,所以不必給大家更多的選擇權,因為每個人都會願意這麼做。芒格也說,如果發現1美元的留存收益,創造的市場價值小於1美元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分紅,這是他們的臨界點。一旦分紅,我們的分紅額度可能會超過收益的100%。老齊給大家翻譯下,巴菲特的意思講,一旦留存收益不能創造更多收益了,他願意把收益全都分掉。

在股東會上,還有人提問,伯克希爾為什麼不回購股票。這應該也是一個好選擇啊?芒格搶答,如果其他機會更好,肯定會從其他地方買股票。特別是在大熊市的時候,比如73年-74年,從其他地方買入股票的回報率要超過回購股票。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為何從不分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