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滅明的李自成沒有什麼出名的手下,而滅秦的劉邦和滅元的朱元璋手下那麼多名人?

小小棣


劉邦也好,朱元璋也罷,手下都是能人倍出,猛將如雲,韓信、張良、蕭何、徐達、常遇春……簡直張口就來,可為什麼李自成同樣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而且也殺入了北京城,過了一把皇帝癮,建立了大順政權。

但世人皆知李自成,對其手下將領卻一概不知,要知道在明末的眾多起義軍裡頭,李自成可謂是最出風頭的一支,難道他起義全憑他自己嗎?

肯定是不可能的,若李自成真是光桿司令,他絕不可能打入紫禁城,推翻大明朝,他的手下必然有出色的謀士和將領,那麼為什麼世人對他們都從來沒有談起過呢?

其實也很顯然,無論是劉邦建立的漢朝,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正兒八經傳承數百年的王朝,期間湧現了無數的風雲人物。

而他們曾經的追隨者,作為開國功臣,自然會被載入史冊,民間為了紀念他們,也有很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千百年來口口相傳,被傳頌的多了,知名度自然就高了。

可李自成不同,他雖然推翻了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是他的政權存在的時間太過短暫,甚至都不被承認,就更加不要說傳承了。

隨著大清鐵騎的入關,一個如日中天的梟雄就這樣隕落了,此時距離他稱帝也不過月餘。

作為一個失敗者,本身就沒有傳頌的價值,要知道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古往今來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只有霸王項羽,李自成顯然還不夠分量,更何況他手下的那些個大將了,甚至連載入史冊的機會都沒有,如何還會為人所知。


古今嘚吧嘚


歷史是寫給勝利者的。

劉邦、朱元璋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都是成功的勝利者,他們的手下肯定也跟著出名了。

李自成雖然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自己又很快被消滅了,沒有建立自己的政權,從這一點上來說,他不是最後的勝利者。

後人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他和他的手下都成了反面教材,這也是為什麼他的手下都不出名的原因了吧!

當然,歷史也是公平的,如果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放鬆了自己和對手下人的要求,大肆搶奪,殺人放火,可以說無惡不作。明朝滅亡後,許多地方的官員,仍然手握重兵,例如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他們也是在觀望,可是李自成不想著怎麼收服人心,統一天下,還把吳三桂的小老婆搶了過去,吳三桂能不反抗嗎?

歷史這是一面鏡子,他總會客觀的反映出任何事件、人物的真實的面貌,你覺得呢?就像下面這個傻子,再怎麼甩鍋,也不會改變歷史的真實面貌!



北方的鐵拳


你的感覺非常正確

李自成能攻進北京城,實不是他的團隊有多厲害,而是大明朝爛得實在不能再爛了。

若不是崇禎疑心重,喜歡殺大將,自毀長城的話,李自成根本贏不了

從史料上看,李自成手底下的幾個人

沒文化的:劉宗敏

劉宗敏,陝西藍田人,跟李自成是老鄉。劉宗敏是打鐵出身,身材非常魁梧,打仗從來不怕死。在李自成成功的路上,劉宗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李自成在潼關被圍的時候,劉宗敏可以說是一直在李自成身邊,跟他一起突圍。所以,李自成對劉宗敏非常器重,把他看成好兄弟,兩人之間更像是兄弟關係,而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劉宗敏掌握著大順軍最精銳的部隊,在軍隊中很有號召力,雖然他沒什麼文化,說話直來直去,但是在軍隊中他穩坐第二把交椅。

沒有文化註定了劉宗敏的能力有天花板。


有一點文化的:李巖、宋獻策

宋獻策是卜卦人。宋獻策身高不滿三尺,精通河洛之術

李巖,原名李信,些二人在李自成營中算是有才能的人,比較有遠見,但他們的意見早期還能被李自成採納,後期就不行了。

剛進北京城,李巖便向李自成提出,要嚴肅軍紀,不要擾民、儘快招撫吳三桂父子,這些重要建議。李自成早就被勝利衝昏頭腦,即批“知道了”,但並不採納,更不執行。


牛金星

牛金星在李自成的隊伍裡,成為了二號首長。就連最早李自成以“但得宋某一人,免屠城”迫降的宋企郊,雖貴為六尚書之首的吏政府尚書,也屈居下位。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牛金星以左輔兼天祐殿大學士。但他心胸狹窄,又是一個典型的權力控,進北京城後以宰相弄權,每天導演登極禮儀,勸進李自成稱帝,卻不想辦法正確招撫坐擁數十萬大軍的吳三桂。

最後還挑唆李自成殺死了李巖,趕走了宋獻策。他應該是李自成兵敗的罪魁禍首。


戰鬥力低下

比如李自成親率的數十萬精銳部隊,攻克北京前夜,被周遇吉在寧武關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城中缺糧,其他地方的明軍見死不救的話,根本也打不進北京城。李自成軍隊在最強的時候,戰鬥力也就是如此水平。

郟縣之戰初期,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也是被名將孫傳庭率領的幾萬人殺得潰不成軍。李自成賬下的幾位親信和將領,竟然都想抓李自成嚮明軍投降。

倘若不是崇禎皇帝關鍵時候瞎指揮,而葬送了大好局面,估計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到大明朝。


總而言之,李自成的部隊,始終不能稱為正規軍,最多算是一群合夥的散兵遊勇、烏合之眾。真的沒有什麼戰鬥力,後來被清朝八旗兵追著打,絲毫不奇怪。



沒有可執行的政治綱領

所提出了政治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但是糧食從哪來呢?

自己又沒有什麼什麼解決方案,只能採取最簡單粗暴的辦法:

吃大戶。軍隊所到之處,專抓豪強、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家產)來餉軍”。


因此,也無法得到中低產階級的支持,更不要說地主階級了。


“走一路吃一路”的辦法,短期能解決問題,如果不生產,只是搜刮,坐吃山空是遲早的事,人心遲早被“吃盡”。

所以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北京城的百姓不但不支持,反而都行動組織起來,追打大順國的士兵,那些大順佔領地的老百姓也紛紛響應,把李自成派來的官員殺死趕跑。這就是民心向背,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勝者王侯敗者寇

李自成敗了,所以他手底下人的名氣自然大不到哪去了


國內ERP專題


確實都不出名,除了劉宗敏有點名氣(還是因為霸佔陳圓圓逼反了吳三桂),別的都不行。簡單來說三個字“沒人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明粉還是明黑,甚至是教科書,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宣傳李自成手下那些將領。

一、古代

1、李自成的大順:滅亡太快來不及著書立傳


題主說到劉邦、朱元璋手下的將領,那能一樣嗎?劉邦建立漢朝,西漢東漢加起來三百多年,有《史記》、《漢書》為這些將領立傳,自然廣為傳頌。明朝也有二百多年,也有正史記載。況且明清還是古典小說的巔峰,靠著《大明英烈傳》這樣的小說,將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等等吹得神乎其神。自然為人津津樂道。

再看李自成這邊呢,他確實滅了明朝,可正月建立政權,三月打進北京,四月山海關戰敗,月底匆匆登基,隨後落荒而逃,之後一路慘敗,到次年五月李自成就在九宮山掛了。之後基本就是流亡狀態。這種政權的武將,都沒享受過安定的日子就草草收場了,誰給你著書立傳?

2、清朝:視李自成等人為賊寇


雖然清朝後來通過李自成的大順取得了明朝的江山,但清朝顯然也沒領李自成的情,相反,為了統治的“合法性”,清朝還宣稱為明朝“報仇”。將李自成視為賊寇,倒是對明朝皇帝“尊敬有加”。安葬崇禎,康熙還拜謁明孝陵,清朝皇帝也派兵看守十三陵。但李自成、張獻忠這種起義軍,清朝就是一個字:殺!

也就是說,清朝,即使你可以吹明朝,卻不能吹李自成。民間的小說、戲曲、評說,誰敢給李自成的將領編故事?那是要抓起來的。就算有也沒人愛聽愛看啊。民間只有崇拜封侯拜相的,誰崇拜幾個月就死翹翹的?

二、現代

1、明粉:恨他們


現在的歷史愛好者,可是有不少明粉,這些人對明朝崇拜有加,自然對滅了明朝的李自成咬牙切齒。畢竟,沒有李自成他們瞎搗亂,光靠清朝在關外鬧騰,也滅不了明朝。這種政權的將領,明粉怎麼可能喜歡呢?

2、明黑:鄙視他們

有粉就有黑。也有人不喜歡明朝,那就會對滅了明朝的李自成他們刮目相看嗎?才不是呢。他們就算喜歡清朝也不喜歡李自成的大順。邏輯很簡單啊,他們覺得明朝已經這麼爛了,你滅了明朝居然還守不住,倒臺這麼快,哪裡值得人喜歡?

3、吃瓜群眾:成王敗寇,敗軍之將何足言勇

對明朝不吹不黑的,也不喜歡李自成他們。畢竟,成王敗寇,歷史愛好者喜歡秦皇漢武,喜歡唐宗宋祖,誰喜歡幾個月就玩完的人?遙想李自成當年……你都吹不出來。

4、教科書:一句農民起義軍就概括了


因為某些原因,教科書倒是一度對李自成這種起義軍評價不錯。但是,教科書一向推崇“人民大眾的力量”,記錄這種起義軍,說個首領李自成的名字就夠了,其他的將領,不重要。

所以,不管打了多少勝仗,都要有人吹,有人誇才行。李自成手下這種……得了吧!


伊耆角木


中國農民起義軍,反抗封建統治階級自大澤鄉陳勝吳廣以降,歷朝歷代特別是在王超末期多有出現,中國農民自古就比較忠順,不到萬不得已生存不下去他們都堅持守著一畝三分地安貧樂道。

而農民起義軍能夠成功的卻微乎其微,明洪武皇帝以貧民身份成為大明朝太祖皇帝,是上下五千年獨一無二的人。當然他的成事,並不完全依靠農民起義軍。兩百年後,歷史就是這麼戲劇化,給大明朝掘墓的居然也是一位農民,河南的李闖。

題主提出的問題:同樣是覆滅一個王朝,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名將輩出,為何李闖麾下卻籍籍無名?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相比於李闖,漢高祖與明太祖,他們都穩住了局面,並使得國祚得以傳遞幾百年,享國已久,他們的軍法戰策得以印證,並未後被所記錄神話,自然廣為流傳。而李闖攻入北京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吳三桂引領清軍返工,惶惶如喪家之犬,後再也無法再回巔峰,死於九宮山。

其二,領導者個人色彩能力超強。朱元璋與劉邦,更多的是在後方當做用人的領導者,很少親自衝鋒陷陣,而李闖就像項羽一樣,帶兵打仗本身就是一位軍師強人,在如此強大的領導下,麾下那些有軍師才能得人,未必有機會展示其才,因為沒有機會,所以項羽本隊裡除了他自己與亞父范增,都是名聲不彰,李闖部下劉宗敏與李巖,卻也沒有什麼名氣。

劉邦曾談論他部下與自己人才的比較,曾有一段言論。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此為一道理也。


北望大坡灘


這個就叫倖存者偏差。或者簡單來說就是劉邦朱元璋最終勝利了,他的手下也跟著有更多的機會留下名。李自成失敗了,自然隨風淹沒了。

事實上,無論古今,能做出這麼一番事業的,哪個不是有牛逼閃閃的過人之處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張定邊可能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然而人家基本公認是元末第一猛將,差點弄死朱元璋。但因為它屬於失敗者陳友諒陣營,所以他的知名度甚至沒有勝利者朱元璋手下二流的沐英出名吧。

再舉一個例子:劉邦手下你都聽說過一些,而項羽手下的人你是不是就很陌生了。

一言以蔽之:倖存者偏差,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勝利者的語境裡,能留下個記錄就不錯了,你還想出名?


丁強888


李闖手下名人並不少,主要是文人太少,武將多,文武雙全的就李信兄弟,文人有牛金星,宋獻策,武將劉宗敏,高一功,袁宗第,田見秀,賀錦,劉芳亮,李過,劉體純,郝搖旗,後來的李來亨。

李自成主要是一沒有穩固的根據地,而佔領北京後,認為傳檄文而定天下,沒政治方向,失掉民心,三,敗於清軍後,沒有戰略部署,殺害李信兄弟,失掉軍心,而丟掉河南這必爭之地,失敗的太快,所以顯不出來有能人,而後期與明朝合作,打擊清軍也是出了人材的,歷史材料不少,但宣傳不多。


小辮子強哥


和起心動念有關。劉邦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巡遊,當時劉邦就發誓,這才是我向往的,所以劉邦他從內心骨子裡就以秦始皇為榜樣,做個成功人土,做皇帝.朱元璋是他自己比較喜歡結交有能力的人,而且自己也心狠手辣,就是為了目標,他的手腕比較重。李自成的不能統稱為起義軍,他的很多人是流寇,而且他的理念和他們兩個不同。就好比一個人素質不高,又不善於學習,所以高人就進不到他這個圈子。後來就是進了北京城,他想和崇禎皇帝談他想作西北王,其實這個時候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面對當時的複雜的社會形勢沒有充分考慮清楚,所以他只能作為一種曇花一現。


金陵魔王


這真是一種錯覺,李自成又不是光桿司令,當時對明朝不滿的大有人在,這些人自然而然投奔義軍,所以李自成也有謀士武將。

為什麼大家感覺沒有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自成沒能坐穩龍庭。如果他像劉邦、朱元璋一樣坐穩了,他的手下也就出名了。

劉邦有張良、陳平、蕭何、韓信,朱元璋有常遇春、徐達、李善長等等,要謀略有謀略,要戰力有戰力,人才濟濟。神奇的是,劉邦和朱元璋的心腹干將幾乎都是他們的老鄉,這讓人不得不問一句,莫非李自成的家鄉沒有能人?當然不是。

李自成也有劉宗敏、李巖、牛金星、宋獻策等手下。

雖然劉宗敏是個專門壞事的,有勇無謀,居功自傲,李巖卻是出色的謀士。正是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為李自成聚攏百萬大軍,他還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

但這樣一位目光長遠的有識之士,李自成卻防備他,最終在牛金星的攛掇下殺了李巖及其兄弟。

至於牛金星,本事是有的,卻心胸狹窄,只因李巖比他有能耐,他就把李巖視為仇敵。而且為人功利,熱衷於登極禮儀,不斷勸進李自成登基為帝,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製造了藉口。後投靠清廷為官。

宋獻策本是牛金星推薦入夥的,但他和牛金星不是一路人,反而和李巖成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李巖被殺後,宋獻策憤而出走,下落不明。

由此可見,李自成軍中不是沒有能人,而是他不能知人善用。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李自成、劉邦、朱元璋都是出身於草根的起義者,但李自成和劉邦、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的。我們可以從時間、過程、結果來比較。

從時間來看,李自成於崇禎二年起義,崇禎十七年弄垮明朝,用時15年;劉邦公元前209年10月起義,公元前202年2月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稱帝,用時不到7年;朱元璋1353年加入義軍,1368年稱帝,也用了15年時間。

從過程來看,劉邦和朱元璋不管起事時有多麼艱難,一旦成了氣候,就沒有被徹底打下去的時候,李自成則不然,好幾次差點被滅,最慘的時候,只剩下17個人。但實際上,劉邦和朱元璋所處的環境,比李自成更為複雜艱難。

大部分時候,李自成只有明軍這一個對手,劉邦除了和秦軍打,還要對付項羽及其它諸侯;朱元璋也如此,除了剿滅元軍,還得和張士誠、陳友諒等“友軍”交戰,敵人更多;

從結果來看,劉邦打敗秦軍和項羽,建立強盛的漢朝,使“漢”之名傳揚至今;朱元璋打敗元軍和其他義軍,建立傳承兩百多年的明朝;而李自成雖然覆滅了明朝,卻沒有主宰天下的實力,很快被清軍和吳三桂打敗,不知所跡。

總之,李自成無識人用人之能,也缺乏帝王該有的雄才大略,因而失敗。而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失敗者的手下也就不為人所知。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李自成滅明,那是勢,並不是真正實力具備了。而且,他手下,確實是有一些能人的,不管是文的、武的,還是文武雙全的,都有。

比如,文的有:牛金星、宋獻策;武的有劉宗敏、李巖;這四個,都是將相之才。其餘沒這四個有名的,也有幾十餘人,李自成的大順朝,還是有人才的,但為何,李自成的大順朝,沒了呢:

第一,當時明王朝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只是,由於當時實在是天災太多,又是地震,又是冰雹,又是全國普遍降溫,又是蝗災,簡直不要太亂了。

而且,明末代皇帝崇禎帝,雖然勤奮有謀略,但太多疑,不善用人,做事有始無終,這樣的君主,太平之時可以,亂世,那就完蛋了。

而且,崇禎帝不善用下,無謀略,缺少軍餉,大臣家個個家有千萬白銀,卻一毛不拔。他在亂世沒有強硬手段,只能眼看著大明王朝完蛋。

第二,李自成起兵時,遍地是饑民,所以,很多人願意跟著他一起起兵。而守衛各府的將兵,實力強的,要麼直接放他們過,比如大同府;要麼實力弱的,被流民衝散了。

這樣導致李自成竟然越來越強,兵強馬壯,把北京城給佔了。

第三,佔了北京城後,李自成本來該,一是招攬明朝守邊的大將們,一切不變,繼續守好邊,還要獎賞他們;同時,管理好北京城事務,安撫各府。

但這些,他都沒做,只顧著封賞手下,內部開始亂爭,還佔了不少明朝守邊大將的女眷傢俬,比如陳圓圓。

這些作為,逼著守將們,大開邊門,和女真人(也就是後來的清朝)一起把李自成給滅了。

所以,李自成和他的手下,基本上是自己作死的。

沒辦法,一群平民,奪了天下,沒有治天下的意識和能力,確實也坐不穩,為清朝作了嫁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