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2560餘年建邑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史稱中吳要輔、八邑名都

常州


常州2560餘年建邑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史稱中吳要輔、八邑名都


常州是一座具有2560餘年建邑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吳文化、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史稱“中吳要輔、八邑名都”。

一、歷史文化悠久

考古成果表明,常州地區是人類最早生活的區域之一。溧陽上黃水母山發現的“中華曙猿”化石,距今4500萬—4000萬年;金壇薛埠和尚墩遺址是省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40—20萬年。神墩遺址,距今約7000年,這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在現在常州市域範圍內生息繁衍。境內的圩墩遺址(約6000年前)、寺墩遺址(約4500年前)、淹城遺址(約2800年前)、闔閭城遺址(約2500年前)等全面、連續地展現了在中國東南部人類聚落髮展的進程。公元前547年,吳王餘祭封胞弟季札於延陵,開啟了常州2560餘年的建邑史。秦代置縣,漢改毗陵,三國時期又置典農校尉,自西晉以來常州一直為郡、州、路、府治所,是江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文化底蘊深厚

常州地處吳、楚、越的交匯地帶 ,文化源於吳,歷于越,經於楚,體現吳越交融、包吳納楚的地域文化特點。從序列完整的史前文明,到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再到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及傳承地,至明清,通變創新的常州文化達到鼎盛,經學、史學、文學、藝術、醫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季札開邑以來,常州精英薈萃,名人輩出,所出傑出人才數據統計位居全國第四位;陸游盛讚:“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常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特別是近代孕育了以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常州三傑”為代表的革命先驅。

三、整體格局尚存

常州的城市形成和發展,與區域內存有古運河、明運河和關河水系緊密相關。常州古城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從古城城池選址、變遷及其營建技術等來看,均與運河水系緊密相關。常州古城選址於長江、太湖、大運河三水高地上,因河而生,因河而盛,並形成了“三河四城”獨特古城格局,和“水陸並行,長街沿河,短巷向水”的街巷肌理,是江南太湖流域低窪地勢營城技術和古城形制的傑出代表。

四、歷史遺存豐富

常州市擁有世界遺產1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歷史文化街區4片,歷史建築226處。歷史文化遺存門類較為齊全、名人故居眾多、集中分佈於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特色鮮明。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8項,其中1項列入世界名錄,13項列入國家名錄,53項列入省級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價值特色鮮明

常州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價值較為突出:擁有獨特的“城河相套、三河四城”古城格局;是吳文化、齊梁文化重要發源地及傳承地,歷來文昌星聚;是江南三大行政中心之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擁有江南運河的起興段落和江南聚落的全面連續見證的遺址群落,並且在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和民族工商業發展史上也具有獨特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