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了他?這些手下為什麼要背叛岳飛?

唯戀無名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岳飛被害的主要原因和誰是主兇說起,否則都是牽強附會驢唇不對馬嘴。

談及岳飛之死,單一採用宋史的說法是很籠統的,太祖趙匡胤之死就用了十七個字概括,其他重要人物的死亡也基本如此。岳飛被害死也是很簡單:“歲暮,獄不成,檜以小紙遞入,遂報飛死”。

一目瞭然秦檜是主兇,何以證明呢?有人會說秦檜之罪就是誣陷岳飛,和議亂政,可惜這不是原罪,秦檜的原罪是叛國!金天會八年,金國上層在黑龍江柳城議會,由於多年征戰金國也不堪重負,會議制定了“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的新對宋策略,決定派出內應潛回南宋執行這一策略。完顏兀室建議派出張孝純,粘罕反對說此人名聲不好秦檜可以去。最終決定由秦檜潛回,建炎三年,秦檜跟隨撻懶(完顏昌)的金軍秘密回到南宋。《大金國志卷七、卷二十四》《金國南遷錄》。

回到南宋的叛徒秦檜經過多年努力取得趙構信任後,開始著手破壞南宋的政治、軍事。起初岳飛並非被殺害的目標,起先是殺韓世忠罷免岳飛,由於岳飛不合作並私下告知韓世忠自保,韓世忠躲過一劫,於是目標換成了岳飛。此時張俊已經投靠秦檜,非常賣力的蒐羅所謂岳飛謀反的證據,由於岳飛長期歸屬張俊部下,張俊很快就幫助秦檜找到了突破點:王貴曾經臨陣退縮被岳飛實行了軍法差點砍了腦袋,後經過眾人求情才打了幾十軍棍。王貴肯定嫉恨岳飛,於是張俊找到王貴說到此時,讓他舉報岳飛的“罪證”,王貴並不買賬,說這種事在軍中是常事不會嫉恨岳飛,張俊隨即翻臉拿出王貴家人犯罪的證據,威脅王貴如果不合作就把他的家人交給朝廷治罪。王貴怕了,無奈在自己部下王俊所謂“舉報”岳雲張憲書信“謀反”的舉報信上簽字畫押。

所謂岳家軍許多將領都一起舉報岳飛父子、張憲謀反純屬扯淡!秦檜及其黨羽拿著寫好的誣告信根本就不讓他們看內容,只管簽名就行,很多人不明就裡簽了名。就這樣在大理寺的詢問中都不能作為證據,連秦檜的黨羽都看不過去,最終只能拿出不要臉的:莫須有!!

只有王貴的部下王俊背叛了岳飛,背叛了自己的靈魂!



狼行千里aa1970


背叛岳飛的部將共有四人,即中軍統制王貴、岳家軍統制傅選、前軍副統制王俊和踏白軍統制董先。這四人都是岳飛手下猛將,均在關鍵時刻因各種原因背叛了主帥。

眾所周知,岳飛手下猛將如雲,除了上述四位外,還有張憲、岳雲、楊再興、徐慶、姚震、牛皋、吉青等。其中張憲和王貴別譽為岳飛的左膀右臂,隨岳飛時間最長。

我們先簡要的介紹一下背叛岳飛的這四位大將。

王貴,相州湯陰人(今河南湯陰),是岳飛的結拜大哥。此人一生謹慎細緻,是岳家軍中的大管家,軍中地位僅次於張憲。跟隨岳飛大戰宜興、討伐曹成,收復襄陽、鄧州等地,克復鄭州、洛陽,大敗金兀朮。

王貴官至承宣使,在岳飛賬下任中軍統制。岳家軍歸隸樞密院後,王貴改任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岳飛遇害後,王貴引病辭職,十一年後因病去世。

傅選,原為江西大使司統制官,紹興三年調往岳飛部,任岳家軍統制。先後與徐慶平定筠州叛兵,與岳飛屢敗楊麼水軍,與王貴、董先在唐州大敗金兀朮。紹興十一年,改任鄂州御前背嵬軍同統制。

王俊,原為東平府雄威將,在靖康年間屬範瓊部下,範瓊被捕殺後,在平定平定楊麼叛亂後,歸岳飛統領。此人一直沒有獲得什麼軍功,但卻官至張憲副手。因此有人懷疑王俊是張俊安排的臥底,最終才善終。

董先,河南洛陽人,是大將牛皋的好友,自偽齊歸來投奔岳飛。董先軍功沒得說,但卻好財利酒色,岳飛對此比較厭惡。先後攻京西,克鄧州,與王貴戰唐州、克金兵,岳飛去世14年後,侍衛步軍統制董先卒。

這四人背叛岳飛的過程: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達成議和,此時的岳飛已經賦閒在家多時。金兀朮向秦檜修書,言明非要殺死岳飛才能實現兩國真正的議和。一年前,岳家軍在潁昌大敗金軍,金兀朮因女婿被殺而要報仇。

金兀朮的密信讓秦檜寢食難安,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只能遵照執行。秦檜開始藉機瓦解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使三人賦閒在家。當初秦檜在陷害韓世忠之時,岳飛曾通風報信,秦檜得知後對此痛恨不已。

在秦檜的授意下,張俊開始編造謠言陷害岳飛,秦檜趁機指使其黨羽右諫議大夫万俟卨(mò qí xiè)彈劾岳飛,要朝廷罷去岳飛樞密副使的職務。秦檜的其他黨羽,如御史中丞何鑄、羅汝楫等人紛紛參與彈劾。

宋高宗因母親迴歸之事也對岳飛不滿,積極配合秦檜進行誣陷。岳飛蒙受不白之冤,決定上章請辭,高宗隨即解除了岳飛的樞密副使職務,僅保留少保的官階。罷官只是秦檜陷害岳飛的第一步,之後王貴登場。

王貴曾在潁昌大戰中有怯戰的神色,岳飛本要將其斬殺,因眾將懇求方才赦免。王貴還因部下縱火,而被打過一百軍棍。秦檜本想利用二人的嫌隙進行挑撥,誰知王貴根本不吃那一套,張俊又以王貴家眷為要挾。

無奈之下,王貴為保全家人只能被迫屈從。再說王俊,身為前軍副統制,不僅沒有什麼軍功,還擅長坑害無辜。遭到上司張憲的多次打壓,因此心有怨氣。在秦檜黨羽林大肆造謠之際,王俊被秦檜相中。

王俊還串通收買了姚政、傅選和董先三個統制。同年九月,王俊向王貴投呈誣告狀,誣陷張憲圖謀威逼朝廷將軍權交還岳飛。隨後王貴違心地將狀紙轉交秦檜黨羽,之後張俊拿著誣告狀將前來鎮江的張憲逮捕。

在一系列的連環誣告之下,宋高宗下令將岳飛送至大理寺審訊。一個月後,岳飛被逮捕入獄。在這設計縝密的誣陷案中,王貴、傅選、王俊和董先都背叛了岳飛,王俊直接參與了誣告狀的草擬,他的罪行最大。

其他三人雖然罪行稍輕,但對岳飛的死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讓人不能寬恕的是他們的背叛行為,為後世人所不齒。他們背叛岳飛的原因也很多,有的為了保全自身利益,有的為升官發財,還有報仇的。

綜上,背叛岳飛的四個部將分別是王貴、傅選、王俊和董先。陷害岳飛的罪魁禍首是秦檜、王氏(秦檜老婆)、張俊、王俊、万俟卨,他們的跪像也在岳飛墓前受人唾棄。


野史也是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岳飛手下有四大將軍,這四大將軍都背叛了岳飛。為什麼背叛岳飛呢?原因很簡單,跟著岳飛沒前途。同樣的問題什麼叫前途呢?答案是錢財和官職。

事件回顧

第1位背叛岳飛的人,他叫王俊。簡單來講,他是一個有能耐有本事有野心,希望能夠進步的人。王俊最開始的時候死心塌地跟著岳飛,甚至成為了岳家軍的2號人物,但奈何貪心不足蛇吞象,王俊最終離開了岳飛,並且在離開之前狠狠的踹了岳飛一角。

第2位背叛岳飛的人叫王貴。王貴和王俊之前就有一腿,雙方之間也有著某種貓膩和聯繫,正是在這種貓膩和聯繫之下,兩個人的關係越走越密切,最終給了岳飛一下子。

第3位和第4位分別為董先和傅選。他們背叛岳飛的原因相差不大,為了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主子給賣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好像自古以來越是忠勇之士、越是俠肝義膽之徒,往往下場就越悽慘,好像壓根兒就沒有人願意追隨他們。

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不對,是兩個.......)用兩個成語來詳細解說,一個叫陽春白雪,一個叫下里巴人。這兩個詞語本身都是褒義詞,但今天我們要賦予他們另一種韻意,那就是曲高和寡。

岳飛做到了極致,俠肝義膽他是頭一位,忠勇他也是頭一位,因為無論是武略還是謀略、訓練行軍的辦法,他都是剛剛的。似乎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難得住岳飛,而且很多情況下岳飛能夠做到一言九鼎。

當然誇岳飛的話不用多說,大家也都曉得,可這樣的人很難讓人去追隨,因為岳飛就如同一縷光一樣,一絲不染。與此同時,後面還有一大片的黑暗,把這束光給圍住了,大片黑暗告訴這縷光,只要你屈服於這一片黑暗,你就可以擁有高官厚祿,可以擁有數不盡的錢財。

岳飛堅持了一生,守住了自己的底線。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岳飛,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走岳飛那條路,於是岳飛之前的兄弟夥伴們為了某種利益紛紛離開了岳飛。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背叛岳飛的部將有五人,即:

王貴、王俊、傅選、姚政、董先。

王貴

先來說說王貴吧。

王貴,相州湯陰人,於北宋末年投軍,很早就追隨岳飛征戰,岳飛因出於同鄉之宜和對其才能的欣賞而屢屢提攜王貴。

藉著赫赫戰功和岳飛的照顧,王貴官至中軍統制,和前軍統制張憲一起,被岳飛視為最值得信賴的左膀右臂。凡是軍中要事,岳飛肯定會找這兩人一起商量後再做定奪。


當時,宋金之間的議和即將達成,而岳飛堅決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由此,岳飛就遭到趙構、秦檜等君臣的嫉恨。宋高宗趙構因擔心岳飛阻撓議和的進程,就在岳飛北伐事業即將大獲成功時,連發十二道金牌,讓岳飛班師回朝,並將軍隊交由王貴統領。

岳飛班師回朝後,就被解除兵權。

隨即,岳飛遭到秦檜、張俊等人的誣告,被打入牢獄。而為了蒐集岳飛的“罪證”,秦檜和張俊就引誘王貴一起誣告主帥岳飛。


王貴在穎昌大戰中有怯戰的表現,事後,王貴遭到岳飛的訓斥和責罰。王貴還曾因為部下縱火而被岳飛下令打過一百軍棍。

秦檜和張俊本想利用兩人的嫌隙,讓王貴誣告岳飛,但遭到後者的拒絕。秦檜見王貴不肯乖乖就範,又用王貴的隱私來要挾他,最後王貴不得不聽從秦檜和張俊的安排。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記載:

會秦檜主和,命飛班師,憲亦還。未幾,檜與張俊謀殺飛,密誘飛部曲,以能告飛事者,寵以優賞,卒無人應。聞飛嘗欲斬王貴,又杖之,誘貴告飛。貴不肯,曰:“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檜、俊不能屈,俊劫貴以私事,貴懼而從。

在王貴的配合下,秦檜和張俊等人利用捏造的證據誣告岳飛,最終,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賜死於大理寺獄中。


王俊

王俊,外號王雕兒。這個人沒啥能力,但反覆無常,尤為善於出賣同僚。

王俊是第一個跳出來誣告張憲謀反的,他將上司張憲逮捕後,對他使用了各種酷刑,要張憲誣告岳飛父子,可張憲堅決不從。後來王俊就自己編造口供,並呈交給秦檜。

可以說,在背叛岳飛的部將中,王俊的罪行最大,因為他直接參與了誣告狀的草擬。


傅選、董先、姚政

在秦檜、張俊對岳家軍威逼利誘時,這幾個人選擇了背叛,附會王俊一同誣告岳飛。概括來說,背叛岳飛的部將中,王俊的罪行最大,其次為王貴,餘下的幾人罪行稍輕,但這些人的背叛行為,同樣為世人所不齒。


金兔歷史


岳飛手下有著名的10大將,後來背叛岳飛的有6人,分別是:王貴、王俊、傅選、姚政、董先、龐榮。

一、王貴

王貴是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岳飛麾下中軍統制,岳家軍的二號人物,王貴與前軍統制張憲是岳飛的左膀右臂。官至武安軍承宣使、鄂州駐紮御前諸軍權都統制,接替岳飛掌握兵權。

王貴往鎮江樞密行府參見樞密使張俊,遭到脅迫,返鄂州後,於九月被迫接受前軍統副統制王俊的誣告狀,遞發鎮江樞密行府。宋廷遂據以設置冤獄,殺害岳飛等人。然而在此冤案中,王貴本人仍受牽連,說他與張憲共同接收岳飛策動謀反的書信,當即焚燒。 岳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危困,遂引咎辭職。

公元1153年八月,王貴病死。 公元1158年,宋廷追贈王貴為寧國軍節度使。

二、王俊

王俊也是岳飛手下大將,他是岳家軍三號人物張憲的副手。

王俊原本不屬於岳飛手下,靖康年間他隸屬範瓊,範瓊被張德遠捕殺後,王俊歸受李綱領導圍殺楊麼,後來岳飛平楊麼,王俊才歸順岳飛。

王俊刁滑無能,生性險薄,俗名王雕兒,但可能有後臺,所以岳飛不得不用。

最後岳飛被罷兵權,就是王俊首先告發岳飛,才釀成冤案。 但王俊最後竟得以善終,他有可能是張俊安排在岳飛軍中的臥底。

三、傅選

傅選原參加過王彥的八字軍,後被南宋朝廷歸入岳飛部下,隨岳飛參加鎮壓楊么起義和北伐,後來在趙構、秦檜的授意下,張俊暗中對一些岳家軍將領威逼利誘,而傅選就選擇了跟隨王俊,誣告張憲,進而誣陷岳飛謀反。

四、姚政

姚政是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建炎四年(1130)與岳飛殺建康留守司統制劉經,並有其軍。紹興三年(1133)任岳家軍正將,屢戰有功。紹興九年(1139)任岳家軍遊奕軍統制。紹興十年(1140)岳家軍北伐,與張憲趕順昌援劉琦,戰臨穎獲捷。紹興十一年(1141)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姚政也跟隨王俊,誣告張憲岳雲起兵謀反,進而誣陷岳飛謀反。

五、董先

董先是河南洛陽人,南宋建炎中從京西制置使翟興抗金,權任商虢鎮撫使,後偽降劉豫,旋歸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 年)因李成南侵失鎮,詔隸岳飛軍,任踏白軍統制。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 )攻京西,克鄧州。 紹興六年(公元1136 年)與王貴取盧氏縣,戰唐州、蔡州,皆大捷。紹興十年(公元1140 年)隨岳飛北伐,從牛皋、傅選等戰漢上,以功除正任承宣使;與王貴、岳雲戰潁昌,再克金兵。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 年)董先與王貴、王俊等一起誣陷岳飛謀反。先後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侍衛親軍步軍統制等職,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 )病死。

六、龐榮

龐榮原為扈成軍中統制官,扈成死於與戚方的火併後,龐榮輾轉代領人馬投奔岳飛,後來亦成為京湖宣撫司重要統制官。

在張俊對一些岳家軍將領威逼利誘的時候,龐榮與傅選、姚政等將領因附會王俊告首狀各有遷轉,正是這些人在忠誠與背叛上選擇了後者,靠著出賣從前的主帥來升官發財!

總而言之,宋高宗趙構是殺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岳飛在迎二帝回朝、建議立儲君、拒絕趙構屠城命令、30歲做節度使與趙匡胤自比、淮西大戰提出圍魏救趙等很多事情上激怒了趙構,加上趙構必須以殺害岳飛為代價從金朝接回母親韋太后。


在趙構的主導下,秦檜、張俊、楊沂中等人都參與陷害岳飛,楊沂中負責誘捕岳飛,張俊負責分化瓦解岳家軍將領。

因為張俊、楊沂中等抗金名將都是趙構的親信,而不是秦檜的親信,正是在趙構的主導下,岳家軍將領土崩瓦解甚至對岳飛落井下石,最終造成冤案。


厚德載物49847


背叛岳飛的將領其實是秦檜等人為了謀害岳飛的棋子,對於岳飛“定罪”的意義並沒有相傳的那麼大,若將岳飛抗金前後事件連貫來看,只能說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的岳飛墓前跪著五個銅像,其中的秦檜夫婦為罪首、張俊為主要操盤手、万俟卨為審案執行者、王俊便是背叛岳飛提供假口供之人,但此處還漏掉了另一個主要背叛者王貴,以及附和的董先與傅選。


君令臣死的理由

“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題翠巖寺》

近些年流行一種說法是岳飛的政治敏感度與其軍事天賦極不匹配,常將“迎二聖”掛在嘴邊的岳飛引發趙構不滿,最終導致莫須有之罪。其實這種說法我認為太過淺薄,因為最早提出迎二聖口號的就是趙構那句“同徯兩宮之復”,趙構這個口號出於建炎元年(1127)應天府的登基大典之上,這是一句富有拉攏民心目的的政治宣言,這個口號並非岳飛附和,而是南宋上至百官、下至百姓都激盪於心的復國信念,岳飛只不過藉著這個浪潮作詩一首,以此表達內心驅除韃虜的志向,唯一不同的是岳飛用行動證明了這個口號是有可能達成的,這才可能會引起趙構的不安。但就整個抗金過程來看,這種不安並非迎二聖的口號帶來的,而是岳飛的個人行為讓趙構覺得難以駕馭。


岳飛的第一次出格行為是“靖康之變”後,時為軍中小將的岳飛,面對趙構南遷的計劃上千言書,雖不知這個上書是怎麼被趙構看到的,但給予的回覆是“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也就是說岳飛不知天高地厚,卑微小臣也敢輕言國家大計,這也正應瞭如今所說的言輕莫勸人,岳飛因此事被革除軍職、軍籍,並被趕出軍營。

“二帝蒙塵,賊據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岳飛

到了趙構稱帝的下半年,岳飛又隻身投入張所軍中,並因勇謀被張所提拔,分撥於名將王彥麾下,而此時的趙構有意向金乞和,於是有意打壓主戰派。先是將李綱罷相,後將張所發配嶺南,裁撤河北西路招撫司。此時的岳飛正隨王彥攻打衛州,成為歸無定所的孤軍,王彥作為這支孤軍的統領,面對聚圍前來的金軍,決定堅守石門山。而岳飛年剛二十五,正直年輕氣盛,先將自己的領導王彥痛罵一頓,再私自帶領部眾出戰迎敵,雖成功奪下新鄉縣,卻暴露實力,引來金軍主力,至七千餘宋軍折損過半,岳飛突圍之後率殘眾轉戰太行山區,進行遊擊作戰,與王彥分道揚鑣。這一次出格的行為是岳飛難以駕馭的開始,之後多虧宗澤為其洗白汙點,並多加教導,才收斂心性。但岳飛是個倔脾氣,後來王彥也歸為宗澤帳下,且級別比岳飛高,王彥再令岳飛駐守榮河亦遭到拒絕,宗澤只得從中調和,將岳飛留在身邊。



宗澤去世之後,杜充繼任東京留守,成為開封軍區的前沿總司令,而隨著金人南下,趙構繼續南遷,杜充打著勤王的口號放棄開封率軍南下,這也直接導致後來的開封陷落。趙構向金請和無果之後,金兀朮繼續向南用兵,杜充不聽岳飛建議,至宋軍屢次戰敗,最終建康城也陷落,杜充降金。岳飛則獨立於邊境發展,且獲得了軍民之間的良好口碑,不僅收編了潰散於建康城外的宋軍,還連戰連捷痛擊金軍,最終收復了建康城。時地方人民傳唱“父母生我易,公之保我難”,大江南北將岳飛傳唱為再生父母,岳飛也是在此之後得到了趙構的第一次召見,可能趙構也好奇這位百姓口中的再生父母、軍中領袖到底是何方神聖,好奇的背後有沒有一點畏懼就不得而知了。


(趙構與岳飛劇照)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乞出師札子》

趙構接見岳飛之後撥調兵馬充實其軍,牛皋和董先就是此時被岳飛所得,此後,岳飛便帶領岳家軍所向披靡的收復了襄陽等六郡,又於紹興五年(1136)平定了洞庭湖附近的農民軍勢力,繼而於次年兩次北伐偽齊政權,在此之間繼續壯大了岳家軍實力,可謂是名利雙收。又是在岳飛獲得如此收穫之後,趙構再次接見岳飛,這次接見是在趙構的寢宮之內,並受到趙構“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的高度認可。如果將趙構此話當作正面理解,那就是在褒獎岳飛的戰功,若從反面理解,或許帶有試探和敲打之意。



因為此次召見趙構口頭答應岳飛撥調劉世光部五萬軍給岳飛,岳飛慷慨激昂謝恩之後便上了一道《乞出師札子》,強調北伐決心,此時再不說迎接二聖,只說迎韋太后回朝,將太上皇的遺體帶回,並將欽宗寫為“天眷”,表示趙構為正統,欽宗為高宗的親眷而已。此札子一出,趙構便收回撥調五萬軍的口諭,史料中說這是秦檜和張俊做梗,但我覺得雖然岳飛言語委婉,但還是表露了對迎回徽欽二帝的念想,說明趙構此舉應該有試探之意。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岳飛因為此事撒手不幹了,留下一封辭職信,未等批覆就回到老家,趙構連忙請人前往邀請,才將岳飛尋回軍營,這可以說是岳飛難以駕馭的另一件事。



沒等岳飛迎回二聖,宋庭就得知金人要將宋欽宗的太子趙諶送歸南宋,這顯然是金人擾亂宋朝內部的小伎倆。按理說此時的外臣理應都閉口不談,但不知岳飛是否想表忠心,針對此時插嘴建議趙構立其養子(趙構唯一一個親兒子已亡)趙瑗為皇儲。這個忠心表的有點太失臣節,按照岳飛自己的話說是“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但趙宋開國以來,太祖杯酒釋兵權奠定了文人議政的格調,怎麼能容忍一個武將指手畫腳皇帝家事,岳飛的這個不顧形象的愚忠行為確實成為趙構反感他的一個因素,甚至可能引起趙構對其野心的猜忌。

“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信誓,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趙構

與皇帝家事如出一轍的便是戰與和的議論,趙構作為南宋皇帝,需要通盤考慮,立足未穩之時不可能拿全部家當賭中原興復,相比之下的金朝在強大經濟實力下,三年一大徵,打的南宋疲於應付。而在紹興七年(1137),金主動向宋議和,同意歸還黃河以南故地,並放回趙構生母韋皇后以及宋徽宗梓宮,岳飛則向趙構諫言“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雖然岳飛是一片忠心,但趙構所言皆屬肺腑,自己的父母都不在乎,還談何國家。岳飛言論之間矛頭直指主張議和的秦檜,秦檜誤國則是趙構用人不明,哪個皇帝喜歡臣下這麼暗諷自己呢?在議和達成之後,南宋朝廷大赦天下,岳飛拒絕附和,並對朝廷嘉獎的開封府儀同三司之官拒授再三,最終由趙構特下“溫詔”才勉強接受。


當紹興十年(1140)金人再次毀約南下,岳飛在這一次對金作戰中完勝金兀朮,戰爭打到最後,金兀朮欲放棄開封城時,得到一漢人的指點“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嶽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這便有了金人聯絡秦檜謀害岳飛一事,朝廷內部在秦檜等人的運作下,將勝利在望的岳飛召回臨安,接踵而至的則是金兀朮重新奪回被宋軍收復的河南大部分地區。回朝的岳飛心知前功盡棄,於是請求辭職回鄉,趙構不準,又令其參與了次年的對金淮西戰役,這也是岳飛最後一次抗金戰役。

岳飛案的主謀及背叛者

  • 幕後大佬趙構

上文以大量篇幅講到了高宗殺岳飛的理由,綜合起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皇帝猜忌武將,這一點是由北宋立國以來的軍事系統瓦解所造成。自宋太祖開始,北宋全國的正規軍分別劃歸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兵司三衙掌管,但軍隊調用權力又歸樞密院掌控,這種形式有效的消除了武人專權的隱患。而靖康之亂後,宋政府的正規軍編制基本被打散,抗金武裝大都在戰爭中建立,常由各鎮招撫司自行募兵,這種私募武裝雖為國效力,卻是實打實的私人武裝,三司與樞密院都無法調配,他們皆以主將作為最高領導,如“岳家軍”、“韓家軍”、“劉家軍”都形成將領擁兵自重的隱患。岳飛的岳家軍在戰爭中逐漸壯大,並在河南、淮西等地贏得當地民心,他們雖然是趙構自保河山的精銳,但岳飛動則擅自出兵、一言不合辭職離營,這樣難以駕馭的將領,手中重兵在握,怎能不成趙構的心頭之患。加之岳飛治軍有方、口碑極佳,敢諫逆耳忠言,若在唐太宗這樣的皇帝面前,他幾乎是完美的不可挑剔,宋高宗草創之際怎能不懼?



其次,淮西事變成為轉折,越是擔心什麼就越是發生了什麼,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劉光世所部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頂替劉世光的監軍呂祉,帶領全軍四萬餘人,百姓十餘萬叛投偽齊。這便是趙構擅自撤換私募武裝將領帶來的惡果,這個惡果也直接導致了南宋北伐策略的停止,南宋由反攻中原轉為長江沿線的防禦態勢,提出這個換人策略的宰相張俊因此卸任,繼而由主和派頭領秦檜出任宰相。這說明南宋國策方針此刻已經發生了轉變,風向標指向了議和,這也為主戰的岳飛埋下禍根。此後岳飛頻繁上書請戰,抵制議和進程,這不僅讓趙構厭煩,更是與秦檜政見不合,這裡就有了一些見風使舵之人附和秦檜,岳飛政治敏感度的缺陷也多指此事。相比之下,韓世忠、劉光世、王俊欣然接受趙構的加官進爵,以表服從,岳飛則一再推授開封府儀同三司的提拔,就像個哄不好的孩子。


(秦檜與岳飛劇照)

最後,岳飛挑戰了趙構的底線,岳飛忠義流芳百世,甚至為了抗金大業,沒能為死去的母親守孝。自古忠孝難兩全,可趙構就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金人提出議和的條件中涵蓋了誅殺岳飛一條,給出的回饋則涵蓋了送還趙構生母韋太后一條。金人點名要殺岳飛,常理說來岳飛應閉口不言,趙構也會念及其功勞,在談判中給予爭取,大不了解除一切職位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夫,但岳飛心存復興之志,仍然堅持抗金思想,這是明擺著不讓人家母子團聚,趙構便也不會再為其性命考慮,一併接受了金人的議和條件。但也有學者提出金人提出了“釋母必殺岳飛”的交換條件,此一條若成立,那麼岳飛就成為趙構救母的獻禮。

  • 趙構的幫兇秦檜

由於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渲染,將秦檜描寫成主導岳飛一案的罪魁禍首,將所有的謀劃全部算在秦檜頭上。其實在秦檜去世以後,趙構為許多人平反,也有諸多大臣上書為岳飛鳴冤,可趙構偏偏就是不肯為岳飛恢復名譽,由此可見禍首還得是趙構本人。秦檜作為主和宰相,趙構身邊最信任的大臣,成為此案的臺前真兇並不奇怪。且岳飛一案在史料裡被稱為詔獄,也就是皇帝欽命的案件,罪犯的罪名必須由皇帝親自下詔才能定罪,這件事可操作的餘地在於司法程序之中,但宋代大理寺審案在審訊、詳斷、判刑、評議、定判、複核等程序中皆有嚴格規定,秦檜也許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完全操控案件走向,非趙構本人不可。


而就當時的大環境而言,秦檜正忙於主導議和大業,且面臨不殺岳飛,難成議和之困局,這便為秦檜提供了誅殺賢良的內在驅動;恰逢高宗動了殺心,因而岳飛一案理當是高宗與秦檜唱的雙簧戲,一個臺前,一個幕後,臺前這位自然就遺臭萬年。

  • 審時度勢的“伯樂”張俊

張俊按道理來說算是岳飛的伯樂,位列南宋四大中興名將之首,在岳飛還沒有打出名聲之前,就已經與韓世忠並稱趙構的左右手。所以在岳飛飛速成長之後,張俊的內心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嫉妒岳飛的勢頭,但這個嫉妒之心不至於轉化成謀害他的理由,因為張俊還是一個頗有格局的人物。紹興十一年宋金議和後,趙構分別將張俊、韓世忠、岳飛調離軍隊,安排到臨安樞密院任職,張俊很清楚的看到了趙構的心思,於是向趙構提出收回宣撫司兵權,這個建議非常迎合趙構的思想,很快便落地實施。次年,張俊再請求交出樞密使一職,得到趙構恩准之後,獲封清河郡王,做了個逍遙快活的“地主老財”。

由此也能看出,張俊是個非常善於把握機會的人。在任職樞密使時,與岳飛一道巡查楚州韓世忠舊部,鼓動岳飛一起分解楚州軍,這便是迎合趙構收回兵權的思想,可惜岳飛並沒有答應此要求,因此回朝的張俊“建功”不成,打起了排擠岳飛的念頭,便有了與秦檜合作的一系列事件。張俊作為一個機會主義者,此時陷害岳飛與當時提拔岳飛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能夠實現,所以這樣的人不便用善惡來評價,這是政治鬥爭的一部分。

  • 審案程序中“策反”的岳飛親信

在審理岳飛案件時,万俟卨首先誣陷岳飛與其子岳雲給張憲寫信,令張憲謊報軍情以動搖朝廷,以此設法讓岳飛回到軍中,但因張憲並沒有配合,故而此案沒有成立。最終定下的罪名是淮西戰場遲滯不前,這個罪名使岳飛被罷黜樞密副使一職,充“萬壽觀使”的閒差,岳飛則自請回廬山老家賦閒。但這個罪名並未將岳飛置於死地,於是便有了進一步“策反”岳飛舊部提供謀反證詞的舉動。
(王貴劇照)


“檜、俊不能屈,乃求得貴傢俬事以劫之,貴懼而從。”——《金佗稡編》

人都是有弱點的,在秦檜等人的“策反”中也是抓住了岳飛舊部的弱點,當然,針對岳家軍裡的這些硬漢,屈打成招是不可能的,如“張憲、岳雲露頭赤體,各人杻械,渾身盡皆血染,痛苦呻吟”這般慘狀依舊不吐半字。所以張俊等人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針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辦法,如王貴曾在郾城大捷後的肉搏戰中怯戰欲逃,戰場上被岳飛痛罵,戰後又要將其斬首以定軍心,好在岳雲等人求情才作罷;王貴手下士兵曾盜取老百姓家裡的蘆筏,岳飛知曉後又將王貴仗責一百。秦檜便拿此兩件事誘導王貴就範,可王貴並不在意這些事,但王貴家人曾犯法未責,秦檜便以此事相挾,王貴這才順從了秦檜之謀。

“自出身以來,無非以告訐得者,軍中號曰王雕兒,雕兒者,擊搏無義稱也。”——《三朝北盟會編》

王俊這個人曾為東平府一小卒,因為檢舉揭發而當了都頭,這就導致他得到的提拔經驗就是揭發別人,史書中則說他“自是以告奸為利、不問是否”。而在軍中,嚐嚐也獲得戰功,但皆未獲得升遷,並因此對岳飛有看法,而每次又都是因為告發別人而獲得提拔,因此更堅定了他這個人生信條,軍中則稱他為“王雕兒”,所謂的雕就是毫無情誼的抨擊他人。更巧的是在軍中,王俊為張憲的副手,張憲秉承了岳飛賞罰分明的治軍理念,估計王俊也不是個守規矩的人,故而常受張憲懲罰,因此心中頗有怨言,正愁沒人揭發張憲的秦檜抓住了此事,便成功將王俊“策反”。



在宋代史料中說董先與傅選也一併附和秦檜,提供了假證詞,但並未詳細記載。而在諸多野史雜論中以董先好色、傅選貪財而被收買,這個可能性有,但並不會太大。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秦檜等主和勢力已經崛起,岳飛失勢已成定局,這些手下舊將本來都是“半路出家”投靠的岳飛,並不像張憲這樣至始至終跟隨,故而樹倒猢猻散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

綜上,導致岳飛冤案的核心在於他與宋高宗兩人,君臣關係從曖昧走向破裂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以來局勢的變化,以及由康王變成高宗後的適應與調節。岳飛至始至終的精忠報國未能打動趙構的抗金絕心,草創之際求穩的心態不可能支持岳飛的北伐事業,且由於岳飛勢力龐大後過多的插嘴國家大政,成為趙構心頭之患,金人的議和條件便成為壓死岳飛的最後一根稻草。至於岳飛手下的“叛徒”,都是一些微小到塵埃裡的棋子,政治家如何擺弄已經身不由己,假如沒有王貴,還有李貴、張貴提供偽證,故而無需過多在意叛徒這個問題,在證詞呈上之前,岳飛的結局已經註定,只不過需要給天下一個交代,但這個交代也成了“莫須有”,叛徒之名有些冤枉。

參考資料:《三朝北盟會編》、《金佗稡編》、《宋史》


棍哥觀史


實在弄不懂前面那幾個人的混賬邏輯,據實舉報岳飛就是背叛?幫助岳飛欺騙朝廷就是忠義?請問你們這幾個振振有詞的“嶽吹”,駐鄂州御前諸軍(岳家軍)的軍官們到底是朝廷的軍官還是岳飛的私兵將領?他們拿的是朝廷的俸祿還是領岳飛的銀子?請你們認真看看究竟有多少人“背叛”了岳飛。

王貴 ;承宣使,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中軍統制,行提 舉岳家軍一行事。

牛皋 ;四廂都指揮使,承德軍承宣使,樞密行府提舉一行事務,鄂州御前諸軍左軍統制。

傅慶 ;鄂州御前諸軍前軍統制。

龐榮 ;鄂州御前諸軍右軍統制。

董先 ;承宣使,鄂州御前諸軍統制,侍衛親軍步軍統制。

姚政 ;鄂州御前諸軍遊奕軍統制。

傅選 ;鄂州御前諸軍背巍軍統制。

李道 ;鄂州御前諸軍選鋒軍統制。

李山 ;鄂州御前諸軍破敵軍統制。

王俊 ;鄂州御前諸軍前軍副統制。

綜上所述,岳家軍十二營主將中有九營主將都證明岳飛確實有書信指使張憲“異動”,而參與岳飛父子和張憲之間書信往來跑腿的六名岳家軍幕僚孫革,於鵬,智浹,僧澤一,王處仁,蔣世雄(此六人均被判決徒刑,流行)都已經招供了岳飛致信張憲,岳雲,令其“措置別作擘畫”的事實。如果一定要把舉證岳飛稱之為“背叛”的話,那麼這麼多人都“背叛”了岳飛,說明岳飛要麼是人緣太差,要麼是罪證確鑿,否則堂堂的“嶽”家軍,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指證岳飛呢?


狼的影子716


真正背叛岳飛並充當誣告急先鋒的是兩個人:王貴、王俊。

秦檜陷害岳飛的背景

岳家軍以紀律嚴明、戰鬥力強著稱,被譽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一切都源自岳飛的嚴格要求,岳家軍的將士絕大多數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岳家軍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鐵板一塊,即便是岳飛麾下的將領,也有個別意志不強之人,這些人被秦檜利用來陷害岳飛。

當趙構和秦檜決定除掉岳飛,不惜一切代價與金人議和時,首先需要的是殺害岳飛的理由,而謀反無疑是最有力的,大將張俊向來嫉妒岳飛,首先向趙構上書揭發岳飛與部將張憲通書謀反,趙構下令逮捕岳飛下獄,並徹底查明岳飛謀反一案事實。

但秦檜、張俊根本沒有岳飛謀反的證據,甚至連跡象都沒有,想做實就要有人告發,而且最好是岳家軍內部,秦檜的黨羽使用金錢誘惑岳飛部下告發岳飛謀反,但沒人上當,他們便轉而尋找曾受過岳飛處罰,對岳飛存有不滿情緒的人來發難,結果找到兩個人:王貴、王俊。

王貴對岳飛的背叛

王貴擔任都統制官,本是岳飛愛將,他曾兩次被岳飛責罰。

一次是在穎昌大戰中,王貴怯戰,岳飛戰後怒火中燒,要斬殺王貴以正軍紀,但在諸將說情之下獲免;還有一次是,岳家軍駐地有百姓家中失火,王貴部下有一個士兵趁火打劫,偷了百姓家的蘆筏,岳飛得知後當場斬殺了這個士兵,並追究王貴的領導責任,打了王貴一百軍棍。

秦檜、張俊等人覺得王貴必定對岳飛懷恨在心,於是派人誘使王貴誣告岳飛,但王貴一開始是拒絕的,說“岳飛無論賞罰都是為了維護軍紀,我並不怨恨”。

秦檜、張俊見王貴不上道,就讓人到處蒐集王貴的隱私,過了一段時間,張俊再度出面,拋出王貴家中一些不可告人的私事,用以威脅王貴,要他誣告岳飛。在張俊的威逼利誘下,王貴害怕了,他屈從了強權,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王俊對岳飛的誣陷

王俊,小名喜兒,原本是個劊子手,後來靠出賣同夥被提拔為副都頭,從此嚐到甜頭,專以告發他人營利,大家在背後都叫他“王雕兒”。

王俊隸屬岳家軍後,“從戰無功,歲就不遷”,他認為都是因為岳飛太過嚴格所致,而且這個人人品不正,心術不端,屢屢遭到上級張憲指責,對張憲十分不滿,秦檜一派人過去誘惑,王俊立刻就投向了秦檜的懷抱,秦檜派人草擬了一份“首告狀”交給王俊,指使王俊告發岳飛。

王俊按照秦檜的授意,趁張憲外出時,急忙找到王貴說“張憲與岳飛通書,謀據襄陽為變”,王貴聽了自然心裡有數,讓王俊寫成書面狀紙送來,然後派人專程護送王俊和他親自寫的狀紙急送鎮江樞密行府的張俊處。

張俊收到告狀後不久,張憲與岳雲抵達了鎮江樞密行府,張俊趁機扣押張憲、岳雲,並私設公堂,對張憲、岳雲進行嚴刑拷打,自此開啟了岳飛冤獄,直至將岳飛誣陷至死。

由此可見,王貴、王俊兩人為了一己私利,在誣陷岳飛過程中充當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他們理應受到後人的唾罵,所以河南湯陰岳飛廟、江西廬山嶽母墓前的五個奸臣跪像,其中一個人就是王俊。當然,謀害岳飛的最大元兇還是趙構和秦檜這一對無恥君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公元1142年,正當岳飛帶領他的岳家軍準備收復失地、迎回二帝時,卻被趙構的十二道金牌召回。

此時的秦檜正密謀著為岳飛網羅罪證,為了陷害岳飛,秦檜買通了岳飛手下的幾名將領,並許給他們重金厚利,讓他們栽贓陷害岳飛。

而正是岳飛手下的這三位大將:王貴、董先和王雕,他們的背叛這才導致岳飛加速死亡的。

王貴

他很早之前他就和岳飛認識了,而且還是岳飛的結拜大哥,自從岳飛起兵之後,就一直跟在岳飛的身邊,在抗金的過程中,王貴就相當於是岳家軍中的“管家”,在軍隊中,王貴的地位僅次於張憲。

在跟隨岳飛征戰沙場時,王貴也曾經立下過赫赫戰功。

就在秦檜為岳飛編造莫須有的罪名之時,張俊把目標對準了王貴,隨後張俊對王貴進行了各種威脅,終於,王貴在張俊的威脅之下低了頭,參與到了誣陷岳飛的陰謀之中。

岳飛被害之後,王貴後悔萬分,也自知處境非常艱難,想要在朝廷中繼續待下去是很困難了,所以,王貴在岳飛遇害後不久就辭職了,於紹興二十三年八月病死,王貴病逝之後,朝廷曾追贈了王貴寧國軍節度使職位。

董先

從民間野史中看,董先為人光明磊落,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但是從正史中看的話,董先的為人就完全相反了。

這個人是牛皋的好朋友,藉著牛皋這層關係,他來到了岳家軍之中,之後他也成為了岳飛手下的一員戰將,跟著岳飛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功勞。

但是,董先是一個好酒色之人,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力,這讓秦檜、張俊等人抓住了機會,被拉攏過來之後,董先成為了張俊查處岳飛的重要證人。

在岳飛遇害之後,董先繼續統領軍隊,後來鄂州病逝,官位一度做到了節度使。

王雕

正史中的王雕名為王俊,他之所以會成為岳飛手下的大將,其中原因還在於張憲身上,王雕是張憲的副將,因為在征戰過程中作戰勇猛,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他得到了岳飛的重視。

在岳飛遇難之前,王雕是第一個被秦檜等人拉攏過去的,最後岳飛被罷兵權後,王俊首先告發岳飛,在岳飛去世之後,王雕仍然留在軍中,而且還因為張俊的提拔,在軍隊中步步高昇。

出於這種原因,很多人都懷疑王雕是之前張俊安排在岳飛身邊的奸細。

而在參與誣陷岳飛的這三個人中,要說最後兩位並不讓人覺得意外,最讓人想不到的就是王貴了,更多的還是出於王貴身份的重要性,在岳家軍中的地位可圈可點。

要知道,當年在岳家軍中除了岳飛之外就是張憲,張憲是岳飛的頭號得力戰將,而王貴的“管家”身份僅次於張憲,這讓他成為了岳家軍的三號人物,岳飛從來都沒有對王貴有過一絲虧待,但不料最後岳飛遇害的推波助瀾者卻有王貴。


夏目歷史君


現在很多人說岳飛之死是因為岳飛過於剛直以致不知變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和同僚關係不好,因為他老是囔囔著“迎還二聖”所以趙構一心想要除掉他云云!還有人說他養私家軍犯了皇帝大忌,當然得死!以致還有人說他的大將都背叛他,可見岳飛有該死的地方!

現代人就喜歡用現在的制度約束去想象古時狀況,總以為現在的軍隊有紀律約束,和民事民政系統界限分明,古代就應該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那麼這些大將就是軍閥這些軍隊就是私家軍,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軍隊是軍閥部隊還是中央統御,要看制度架構和執行情況,要看錢糧甲仗、重要職位人事任免權在誰手裡,並不是看軍紀如何以及軍頭之間會不會亂鬥,如果拿最後兩條看的話,那麼從上古時期直到民國,中國的軍隊基本都是軍閥都是私家軍!

其實岳飛基本上是當時所有大將中的“三好學生”,不但朝廷的詔令都不折不扣的立即執行,而且也不騷擾地方,也不和屯駐地的地方官亂掐架,也不和其他大將打架,也不虛報戰功,也不替自己的親信和親屬亂要官職封賞,率軍征戰時朝廷給予的便宜行事的權力,軍事行動結束後也主動繳還,甚至還上報朝廷說我的屬官名額多了,請考慮裁減一下!

說到“迎還二聖”的口號,當金人有了扶立“丙元午子”也就是欽宗之子、動搖趙構統治合法性的圖謀後,岳飛不但從此在公開場合和奏章中,絕口不提“迎還二聖”,而且對欽宗的稱呼也改成了“天眷”。可見他對政治敏感度並非傳言的那麼不堪。

歷史上的岳飛是文武雙全,戰功卓越,軍事才華突出,為人剛正,私德近乎完美,有著中國傳統中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但絕非剛直耿介不知變通的迂腐之人,只不過他的軍事才華和年齡優勢已經嚴重威脅著金國的生存,以致當時金國實際掌權人兀朮點名要清除他,也因為他的君主趙構是個古今中外都少見的奇葩,放著大好的局面不要只求偏安江南還要得到金國冊封,而秦檜在其中的作用和動機,金人還在議和的秘密條款中要求趙構不許撤銷秦檜的相位,也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秦檜為了陷害岳飛,買通了岳飛手下的將領,讓他們栽贓陷害岳飛,他們分別是王貴、王俊、傅選、姚政、龐榮。

王貴是岳飛的湯陰小同鄉,與張憲都是“岳家軍”的副帥,是岳家軍的主要戰將之一,王貴在岳飛冤案的作用,就是在王俊誣告後,違心的沒有阻撓和壓下王俊的告首狀,而是遞交上去,從而幫助秦檜、張俊陷害張憲,繼而牽連岳雲,迫害岳飛。張俊為了陷害岳飛,先讓張憲副手王俊寫了誣告信,但王俊級別不夠,張俊便想到岳飛的左右手王貴,張俊先是跟王貴提到他之前被岳飛處罰的兩次經歷,想以此引起王貴對岳飛的怨恨,但王貴的態度很明確,他絲毫不怨恨那兩次處罰。然後張俊甩出了王貴的隱私,以此相脅,有說是張俊以美色引誘王貴,王貴上鉤後被張俊抓了把柄,也有說王貴家人犯了重罪,王貴包庇他們,若是被揭發,必定連累王貴丟官甚至獲罪,是以王貴被迫接受了王俊的誣告狀,遞交給了鎮江樞密行府,是王貴的再一次不勇敢,導致了岳飛被害!



王俊是岳家軍中的副統制,是張憲的副手,是一個最慣於反覆變詐、喜歡出賣同僚的人,外號“王雕兒”,先是靠告訐補了本營的副都頭,在後來的表現可以看出能力很一般,在討楊麼無功後,宋廷將他派到岳飛營下,當了前軍副統制,象他這種能力一般的還能當上副統制,很有可能就是秦檜等人有意識的安插在岳飛身邊,就是王俊第一個跳出來誣告張憲謀反,張俊將張憲逮捕後對他嚴刑逼供,要他誣陷岳飛父子,張憲堅決不從,張俊無奈,最後只好編造口供,呈給秦檜,秦檜最後也只能以“莫須有”將岳飛害死,張憲和岳雲一起被害!王俊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通過誣告來升遷!

傅選原是江西制置大使司統制官,紹興三年所部撥歸岳飛,任岳家軍統制,隨岳飛平定楊么與北伐,亦有善戰名聲。

姚政是岳飛同鄉,在建炎三年,駐守宜興的劉經試圖吞併岳飛人馬,劉經的部下王萬將此事悄悄告訴岳飛,岳飛即令姚政馳歸宜興,將劉經斬首,可見姚政曾經也是深得岳飛信任的部下。

龐榮,原為扈成軍中統制官,扈成死於與戚方的火併後,龐榮輾轉代領人馬投奔岳飛,後來亦成為京湖宣撫司重要統制官。

在張俊對一些岳家軍將領威逼利誘的時候,傅選、姚政、龐榮因附會王俊告首狀各有遷轉,正是這些人在忠誠與背叛上選擇了後者,靠著出賣從前的戰友和主帥來升官發財!


那段歷史真的很考驗三觀,越好的人死的越慘,越壞的人越得意!現在還有人不遺餘力的抹黑岳飛!是不是很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