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蓋在二戰期間是很落後的步槍嗎?

瀟泊兔


此一時,彼一時,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當年抗戰軍民稱為“三八大蓋”的步槍,侵華日軍步兵槍械“三八式步兵銃”,當然性能十分落後了,每次扣動扳機,只能“啪”地射出一發子彈,然後得手拉大栓,完成退彈殼、待發彈上膛等動作。

儘管二戰時,美國大兵普遍裝備了8發漏夾彈倉供彈的M-1加蘭得、德軍裝備了10發彈匣供彈的G-43、蘇軍裝備了10發彈匣供彈的SVT-40半自動步槍,但對於大都數參與戰爭的交戰國軍隊來說,栓動步槍依然是步兵最主要的槍械。

除了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裝備了2只5發彈夾裝彈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意大利軍隊裝備了6發彈倉供彈的卡爾卡諾M-1938式步槍子彈容量稍高以外,大都是5發彈倉供彈的手動步槍,包括國內軍迷言必稱的毛瑟98k,即德國軍隊二戰時制式步兵槍械,也是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

因此,二戰除了美軍以外的所有參戰國軍隊中,5發栓動步槍是步兵槍械的主流,當然美軍在二戰前期裝備的也是5發彈倉供彈的M-1903式春田步槍,1943年開始給步兵班裝備了一把裝上觀瞄鏡的M-1903A4狙擊步槍,意味著所有參與國軍隊都裝備了栓動步槍。

三八式步槍除了口徑較小隻有6.5毫米,有效射程較近以外,網絡上查到的數據為460米,而毛瑟98k有效射程竟然高達800米,相對此槍三八式步槍的有效射程就弱雞了。

但三八式步槍後坐力非常小,適合東方人使用,射擊時易於掌控,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的特點,日軍單腿跪姿射擊時,400米內的命中精度非常高;相反毛瑟98k發射7.92毫米子彈,後坐力就比較大了。

此外,三八式步槍長度可謂全球第一,全槍長將近1.28米,加上長長的三零式單刃軍刺,從網絡上流露出圖片來看,二戰時期日軍步兵基本上都沒有上軍刺的三八式步槍高;由於全槍重量不足4公斤,因此三八式步槍特別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拼刺刀。

憑藉長長的三八式步槍,日本軍隊的拼刺技術也是一流的,如同其一流的槍法,這些都得益於這把一戰前夕就開發的三八式步槍,一直打到二戰結束,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因此,與二戰其他栓動步槍相比,就整體性能而言,三八式步槍並不落後。


國平軍史


實際上,三八大蓋在二戰中還是有那麼一點點落後的,即便不和加蘭德、G43、SVT這類半自動步槍比,和其他栓動步槍比,還是略顯落後,只不過沒那麼明顯。

三八大蓋這把槍其實並不能算是二戰的步槍,它是1905年的步槍,屬於一戰十年前的槍了。那個時代,步槍要的就是威力大,射程也要遠。同時期的毛瑟、勒貝爾、莫辛納甘等步槍的槍口動能都在3000焦以上,而三八大蓋的6.5*50mmSR的槍口動能也就是2600焦,威力是比其他步槍小。

而如果到了二戰,有了輕重機槍,有了各類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還有坦克飛機等,對於步槍的威力來講,要求也並不是那麼高了,這會兒交火距離也變短了。這麼看的話,三八大蓋在那個時候,也算是可以了,他這個2600焦的槍口動能足夠用了。他這個子彈初速度慢,一兩百米的存能還可以,超出這個距離了,殺傷就不怎麼樣了。

通常一二百米的交火距離,三八大蓋並沒有劣勢,這個距離上,三八大蓋的威力足夠用。而且其精度夠用,三八大蓋使用的6.5*50mmSR會讓後坐力比較柔和,沒其他步槍後坐力那麼大。而且6.5有坂彈的彈頭細長,近似流線型,對精度幫助很大。這點上看,三八大蓋其實還能算是領先一點的。

而且它用的還是毛瑟系的,閉鎖強度、可靠性都還非常不錯。毛瑟的槍機在那個年代是最棒的,而且三八大蓋的槍機還在毛瑟槍機的基礎上有所改進。他這個槍機成本低,可靠性也不錯。

二戰時期,各國步槍都截短了槍管,而三八大蓋還是那個長度,一戰以前那個時期的長度,1905年那會兒的步槍的長度。這點看上去是落後那麼一點,但是在中國戰場上看,這個長度還算是不錯,沒啥太大問題,最簡單的就是拼刺刀有優勢。

總體上看,三八大蓋其實並不怎麼落後,但是其威力上確實有一定問題,遠距離射擊,彈頭存能太低,也是有一定問題的,所以他推出7.7mm口徑的九九步槍。


軍武文齋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在當時來看性能並不落後,但是也說不上有多優異,算是中規中矩的一款步槍吧。而三八大蓋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它的長度,與同時期的其他栓動步槍相比,三八大蓋在尺寸上明顯是要長上不少,槍管長度79.7釐米,全槍的總長度達到了127.6釐米,加上刺刀的話長度更是可以達到166.3釐米,而同時期其他步槍的長度基本上是在110~115釐米左右(三十年代後興起“短槍流”),比如李恩菲爾德的長度為112.9釐米,春田M1903的長度為114釐米,以及毛瑟98k的長度為111釐米等,在長度上都稍遜於日本的的三八式步槍。

而三八大蓋的接近1米3的長度帶來的既有優勢,又有缺點,先來說缺點,缺點就是:過長的槍管會導致步槍的重心前傾,也就是說,在無依託射擊情況下,士兵的左臂會更容易出現過負荷的情形,尤其是當使用者的體型並不十分高大的時候,這種情況會尤為明顯,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是相對較矮的,只有1米6多一點,還沒有加上刺刀的三八大蓋高。所以,尺寸偏長的三八大蓋對於矮個子的日本兵來說,長時間無依託射擊會很容易導致託槍的左手過負荷。▲從左至右: .303 British、6.5×50mm和.30-06

那麼,長槍管帶來的好處又是什麼呢?額,就是相對較好的操控性和穩定性,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三八大蓋使用的是6.5×50mm有阪步槍彈,7.92x57mm步槍彈相比,口徑和裝藥量都更小(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照顧矮小的日本士兵的),所以開槍時帶來的後坐力也就更小,然後因為長槍管帶來的重心前傾,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子彈擊發時的後坐力(這樣理解,後坐力使槍口往上跳,而重心前傾則是使槍口往下壓,互相抵消),所以,這樣一來,理論上就提高了三八大蓋的操控性和穩定性。

▲非船尾型和船尾型彈頭

最後再來看三八大概使用的6.5×50mm有阪步槍彈,這是一種“非船尾型”的彈藥,也就是彈頭的尾部是平直的,沒有向內斜切,比如上圖所示,就是船尾型和非船尾型彈頭的區別。非船尾型的彈頭氣密性更好,燃氣的作用面積也更大,但是缺點就是氣動性能差,更容易產生空氣渦流,能量衰減更快,遠距離存速性能差,所以,6.5×50mm有阪步槍彈依賴彈頭的高長徑比以及槍管長倍徑、短纏距所帶來的彈道穩定性在中近距離上殺傷力很好,但是由於遠距離存速性能較差,削弱了高長徑比彈頭在高速性能下的翻滾能力,因此,距離較遠時,6.5×50mm步槍彈的殺傷力就不怎麼樣了。


哨兵ZH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日軍並沒有大量裝備衝鋒槍,大部分士兵用的都是“三八大蓋”這種拉栓式步槍,而在人們印象裡,西方士兵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與衝鋒槍,顯得火力十足,但事實上,二戰前中期各國的主要步槍都是拉栓式步槍,如德制毛瑟98k、美軍的春田步槍等,三八大蓋則是拉栓式步槍中的精品。

和普通的拉栓式步槍一樣,三八大蓋也是以5發單倉供彈為主,所以對於使用拉栓式步槍的士兵來說,必須要練出一手好槍法,才能在戰場上立功。三八大蓋採用的是6.5毫米小口徑子彈,這樣一來其射出去的子彈非常平穩,故而其精度高,射程也遠,擊中400多米的單體目標根本不是問題,再加上此槍後坐力小,便於新兵訓練,此槍自然被日軍所推崇。從射程、精度等方面來看,三八式步槍並不遜色於當時德制毛瑟98k等拉栓式步槍。

不過三八式步槍也有缺點,那就是其為了追求超遠射程,犧牲了殺傷力,此槍膛線的纏度太過密集,從而使子彈轉速快,飛得更遠,在擊中目標後子彈直接一穿而過,造成貫通傷,而其他步槍在擊中目標時,子彈和彈頭會翻滾、碎裂,給目標造成更大殺傷,所以只要不被三八式步槍擊中要害,是不會立刻死亡的。

其實一支槍械落不落後,那要看和誰比。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雖然裝備了中正式步槍,但大部分部隊仍然使用的是漢陽造步槍,漢陽造步槍能打兩百多米就不錯了,性能方面根本沒法和日軍的三八式相比。再加上當時中國軍隊醫療水平也差,缺乏藥品,即使是貫通傷,也可能要了戰士的性命,而且三八式步槍的長度比當時所有的步槍都長,日軍在拼刺方面也佔盡優勢,所以三八大蓋在當時來說一點都不落後。


兵說


三八大蓋在二戰期間並不算很落後的步槍,大致和蘇聯的莫辛納甘、德國的98K、中國的中正式等拴動步槍相當,略差於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但是比部分中國軍隊使用的漢陽造要先進。

三八大蓋其實就是三八式步槍,因為其槍機上的防塵蓋而得了這個外號。三八式步槍是日本陸軍於1907年正式採用的標準步槍,其性能大致和其他國家同時期的拴動步槍相當,最大的區別是三八式步槍使用了6.5毫米子彈,成為當時口徑最小的軍用步槍。

6.5毫米子彈最大的缺點是在遠距離上殺傷力不足,此外其過於穩定的彈道很容易穿透人體,造成的傷害反而小。不過其優點是後坐力較小,相對來說更適合體型較小的東方人。

三八式步槍另一個缺點是其研製在一戰前,還是沿用了老的思路強調長槍管,以增加射程和方便肉搏。但是在坦克出現以後,步兵的實際作戰距離大多在400米內,過於強調遠射程毫無意義。而且機槍、衝鋒槍等自動武器大量裝備以後,肉搏戰的機會也少了很多。因此二戰時各國大多縮短了槍管長度,以減輕槍重和方便攜帶。

但是日本由於資源匱乏,因此還是很強調肉搏戰的重要性,所以並未改進三八式步槍,使得它成為二戰裡最長的步槍,從這點來說,未免有些不合時宜。不過在抗日戰爭中,日軍因為訓練較好,中國軍隊火力貧乏,因此肉搏戰還是發揮一定作用。而且日本老兵利用三八式步槍的遠射程,也給中國軍隊製造了不小的威脅。

所以總的來說,三八式步槍並不落後,和當時各國使用的拴動步槍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距,只能說因為需求不同有所區別。而相比中國軍隊裡裝備數量不少的漢陽造等老式步槍,還要先進的多。能使用上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對於當時的部隊來說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不沉的經遠


從性能而言不落後,三八式的槍機是毛瑟系。機頭兩片對稱的大閉鎖凸榫讓他有優秀的閉鎖和承壓能力,厚重的約束式抓殼鉤讓他的供彈拋殼很可靠。

槍機還相對於毛瑟做了簡化,生產更容易。機匣上有洩壓孔,防止彈底破裂之後燃氣糊射手一臉。

很多人吐槽它的子彈一穿兩眼,實際上6.5x50SR彈在200米之內的殺傷力不亞於7.92彈。較短的纏距讓它的彈道軌跡非常穩定,當然,非艇尾設計的彈頭和較輕的質量在遠端表現確實很糟糕。


如果一定要說三八哪兒落後的話,那就是長度了,但這也是相對於二戰而言。

三八大蓋127公分長,而二戰大多數步槍已經縮到110公分左右。但畢竟三八是一把1905年出的槍,而在當時而言。這個長度不算長,只是日本基本沒在一戰中正兒八經幹過陸戰,還沒短步槍的意識。加上沙雕日軍對於拼刺的迷之執著...


瘋狗的輕武


日本38大蓋這款武器在二戰當中既不算落伍也不算很先進,只能算一款中規中矩的槍吧。雖說這款武器比較長,它也並不是唯一一款長槍,蘇聯的M1931型莫西納幹槍的長度和它其實是一樣長的,而1931型也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用的最多的一款武器。而三八大蓋也是當年共和國開國大典的受閱槍支,而說到解放戰爭,很多人都認為國民黨軍用的都是美械,但其實除了個別部隊以外,雙方都是使用日製武器在打,其中共產黨軍絕大部分武器就是三八大蓋。
抗戰時期


八路軍繳獲的日製三八大蓋,由於是靠繳獲的,無論是子彈還是槍支都必須統一上交,然後配給主力部隊使用,而圖中的就是主力部隊的士兵。

和同時期的栓動步是繳獲的槍相比,三八大蓋有著幾個優勢,長槍管使得它的射程更遠,且彈道穩定,6.5口徑後坐力更小,更適合日本人的體質。雖然6.5口徑是各國主力步槍中口徑最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八大蓋的威力小,在200米內同樣是窟窿眼進碗大個洞出來,電視中"小口進小口出"其實並不合理,因為這種情況是的確有,但那是在400-600米的距離上造成的傷害,因為在這個距離上三八大蓋的彈道比較穩定,所以彈頭飛行穩定,很容易打出"小口進小口出"的情況,但這個距離基本上都是流彈,目視直瞄的話根本瞄不準,正常情況下超過100米瞄準都費勁。


不過日軍的武器在亞洲還算勉強夠用,但和歐美國家相比就不行了,特別是裝備半自動步槍的美軍,不過直接拿M-1半自動步槍和三八大蓋比是不合理,因為它倆存在代差,而日本有沒有升級改進的武器,所以日軍的武器和美軍相比是落後的。但那時候的美軍裝備的確超前,唯一能與之相媲美的估計只有德國和蘇聯,因為美國有的它倆都有。所以和美軍比,三八大蓋在射速方面相差太遠了,但這並不代表著三八大蓋落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三八大蓋在二戰期間與其他國家的栓動步槍相比不先進,但是也沒有落後多少;與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相比,則存在著較大差距。

三八大蓋,是中國對日本三八式步槍的俗稱,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列裝部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主要、最基本的武器,直到越南戰爭期間仍有使用。

38式步槍,口徑:6.5 毫米,彈藥:6.5×50 mm 步槍彈,彈倉容量:5 發,初速:765 米/秒,有效射程:460 米,全長:1280 毫米。

二戰中,受過嚴格訓練的日軍士兵往往能在300米內射殺單個目標,700米內射殺集群目標。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尖彈,這種子彈在400米內有著平直的彈道,非常穩定的飛行狀態,可以在中等距離精確擊中目標。而三八式步槍1280 毫米的全槍長度,冠絕全球,使其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不過,三八式步槍缺少現在小口徑步槍命中目標後所能產生的那種翻滾效果和空腔效應。這主要是由於,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友板6.5mm的全威力步機槍彈,穿透力很強,但停止作用太差,在二百米內,三八式步槍經常子彈打中人體就直接穿過去了,沒空腔,就一個洞,殺傷力有限。

三八式步槍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日本卻依舊沒有徹底替換它的打算。因為絕大多數的敵人,日本用三八式步槍就能解決。

比如,抗戰中,日軍在與中國軍隊的交戰中,中國軍隊除了少數精銳外,絕大多數部隊士兵素質較差,即使拿著先進的武器,也發揮不出武器的全部性能。而使用三八步槍的日本士兵憑藉過硬的射擊拼刺水平,經常可以在壓制中國士兵。

武器需不需要更新換代,不是看服役時間長短,而是要看它還能不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既然三八大蓋依舊所向睥睨,因此日本軍隊也就沒有急著全面替換掉三八步槍的打算。

當然,日本軍隊也深感 三八式步槍威力小,於是在1939 年研製出 7.7 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 Kar98 式相當,不過優先裝備給了關東軍和後來的南方軍精銳師團,中國關內戰場的“中國戰區”還繼續裝備三八式步槍。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被俗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大蓋127公分長,而二戰大多數步槍已經縮到110公分左右。但畢竟三八是一把1905年出的槍,而在當時而言。這個長度不算長,只是日本基本沒在一戰中正兒八經幹過陸戰,還沒短步槍的意識。加上沙雕日軍對於拼刺的迷之執著


來評論一下


二戰中步槍有蘇聯的莫辛納甘、德國98k中國的中正式、美國的M1,還有就是漢陽造,如果槍的性能m1最好,莫辛納甘、98k、中正步槍、三八大蓋在仲伯之間,漢陽造墊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