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平衡?

山海煙臺


攝影到底是拍重要還是後期修圖重要?

很多朋友對這個問題都存在困惑,難取捨。拍攝前直到拍攝結束,這其中包括主題的構思、場地的選擇、服裝道具的準備、拍攝時對模特的引姿、直到測光、構圖、按下快門。

而後期就是無論用什麼方法,讓照片更富有感情色彩,表達出我們的意圖。後期的工作就是將這些高寬容度,顏色精準的照片進行深度加工,修飾掉瑕疵,保留出細節,讓色彩更加偏向於個性化,為照片賦予感情。

即使你人像攝影的構圖功夫再好,你沒有把模特臉上的痘印以及其他皮膚上的瑕疵去掉,出來的效果也很一般,有了優秀的後期,可以大大彌補前期的軟肋,即使前期構圖測光不夠準確,憑藉單反的高寬容度也拉的回來,構圖不好,後期二次構圖一樣無敵,即使拍虛了點,銳化一下也難分伯仲,再加上個性化的色彩和設計,足可以令極為糟糕的爛片起死回生。

但攝影畢竟不是繪畫,不是隨心所欲的。有時候,前期拍攝完全做不到的,我們就會拿到後期進行處理。最正確的做法,是在前期拍攝時就想好了後期處理的方法,選擇合適的拍攝手段,讓前期和後期完美結合,而不是在現場隨便瞎拍,全都指望後期來拯救畫面。











東風記


攝影是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們到底該怎麼平衡?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攝影前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前期包括了拍攝構圖、光線、色彩、色調,參數設置以及正確的使用鏡頭功能。前期拍攝“到位”,能使後期輕鬆再加工“提鮮”。


後期製作是一門專門的學科,我們不能單一的理解僅是後期對圖片的裁剪、調色、修飾,或對不足之處進行修改找正,使用模版、濾鏡、調色、找正……等等,前期與後期二者之間是統一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統一。

如何看待前期與後期?

我們打一個比喻;前期如同為已修建好的毛坯房,這樣進去入住必然會不“舒適”,而“毛坯房”通過後期工匠的“精裝修”,並且按“入住”要求去設計裝修,從而達到空間裝飾精美,使人入住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中享受視覺美。



前期與後期製作佔比應為50:50,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前期不論多麼的“優質”,但依然存在不足問題之處,而通過後期再加工精細製作,就能更完美的詮釋圖片中的“故事”,及攝影作品的靈魂和精髓。


以上僅@攝影微談個人觀點,供參考或討論。


攝影微談


攝影是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平衡?

題主說:

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得有自己的思路和構圖,這是攝影的核心,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的效果可以適當進行後期,但切忌過度修飾. 大家怎麼看?

對此,耗子哥簡單聊一聊:

攝影是什麼?

很多人說,攝影是在生活中發現美,用圖片傳播美。

但稍有經驗的攝友就會發現,其實那種“唯美”的圖片,經常被冠以“糖水片”的標籤在攝影圈裡並不受待見。

那麼攝影究竟是什麼?

最近在論壇的一次討論學習裡面,有個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那就是:

現代攝影已經與單純審美的畫面風格分道揚鑣了,現代攝影的核心價值是圖片主張觀點,與政治密不可分。

耗子哥闡述完兩個關於攝影的觀點之後,再回過頭看題主的問題,真的很簡單。題主的糾結,無非就是對圖片畫面的“真偽”與“美醜”的取捨。

“要不要為了“美”去“作偽”,讓一幅作品失去了真實性?”

而耗子哥認為,這個取捨,由你的攝影題材、圖片用途而定!

1、商業片它們的作用就是“哄”消費者掏腰包,不違法的情況下,它們只求越美越好。

2、至於新聞類的圖片,後期處理就是一個“雷區”,外國有很多新聞圖片社都有類似的“鐵規”,供圖的攝影師要是膽敢上傳經過後期處理的圖片,不僅要丟飯碗,還要面臨高額的違規罰款。

3、一張作品必須有價值,有傳播度,它的真偽才有討論意義。如果一個初學者,拍一堆廢片,還不願意後期,無非就是一堆“數碼垃圾”而已,這樣的玩意就算是它很真,又有啥用呢?(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忠厚老實,也必須建立在他的能力優秀之上才有意義。千千萬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就算他們忠厚老實,又有誰在乎呢?攝影與生活的道理,其實也是相通的。)

以題主作為範例的圖片看,原片就是一張“垃圾廢片”,而處理後的圖片卻是不折不扣的作品,這樣的情況,自然是下重手後期的好。


從耗子胖成豬


您好,以本人的工作經歷,感覺攝影一定是拍比修重要!

中國的攝影群體,無論是紀實攝影的解海龍,還是媒體的攝影記者,大多有一種踏實穩健的工匠精神,植根於實際拍攝的實踐當中,千錘百煉,終成正果!

羅伯特-卡帕的那句“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也詮釋了踏實拍攝的重要性。

當然,強調攝影拍攝,不是要否定圖片的後期修理的必要性。

攝影按照用途的不同,會對後期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是一些創意攝影,則必須依靠後期製作來完成作品,這種後期功底確實很重要。去年底北京嘉德拍賣行掛出一幅酷似攝影作品的人像,被高價拍出,人們驚歎作者的功底,但這幅作品只是像攝影,而非攝影。(如下圖)

如果是新聞紀實攝影,則對圖片的後期有嚴格的限制。一般的新聞圖片只允許對圖片做裁剪和反差的適當調整,而且要準備原圖供查詢。

本人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新華社規定通稿當天21點前截止,新聞性強,同時對攝影作品後期修改有嚴格要求。如果過度修改,超出規定的範圍則有可能被定義為造假,會有不同的懲戒措施。

中外都有銘心刻骨的教訓。

2003年美國《洛杉磯時報》資深攝影記者布萊恩沃斯基,在伊拉克戰爭中因對照片後期處理而被解僱。(見下圖)

那麼如何來平衡攝影中拍與修的比例呢?

本人綜合20年是攝影實踐,感覺要兩條腿走路。在打牢基礎、踏實拍攝的前提下,如果是新聞紀實攝影,則按規定適當進行後期處理;如果是商業創意攝影,則可輔佐精湛的後期,天馬行空沒毛病!


再見伊拉克


攝影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拍攝者的想法,沒有好的想法和思路,拍也是白拍,拍出來的照片沒有多大可看性。


如果要討論攝影中前期拍攝與後期修圖哪個重要,我覺得毫無疑問是前期拍攝更重要。

一幅作品好與不好,主要是看作品的內容,還有就是如何運用合適的元素和完美的形式美,準確的去表現主題內容。因此,前期的拍攝極其重要,包括主體元素的呈現角度、光影的運用、曝光的準確度、拍攝的角度、景別的選擇、構圖方法、色彩色調的搭配等。


如果在前期拍攝的基礎工作沒有做好,不管怎樣進行後期修圖,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比如我們拍攝的照片,不管內容還是形式,本來就沒有多大可看性,再費勁心思去後期修圖,這也是白費力氣。

要清楚的認識攝影中後期處理的目的和作用,後期修圖的目的是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之處。比如照片的色彩飽和度不足,對比度不足,明度或者暗度不足,等等。如果過度後期,甚至很多元素都要靠後期添加進去,這樣的後期修圖,實際上叫圖像創意設計,就不屬於攝影的範疇。



如何平衡前期拍攝和後期修圖?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儘量做到效果滿意,不能一味地想著後期處理。在自己的腦海裡得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哪些地方不足,用後期可以彌補;哪些地方的不足,不能用後期修圖來彌補。比如畫面主體元素的清晰度,無論如何都要拍攝清晰,否則,後期肯定是不能變清晰的。


因此,在拍攝的前期儘可能的拍攝完整,達到自己的基本滿意度。在後期允許的範圍內,進行後期處理後,讓自己的作品錦上添花。


腦攝狼圖世界,愛好攝影,且擅長後期處理,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腦攝狼圖事界


我們平常的攝影創作中,到底是前期拍攝重要,還是後期處理製作更重要?

這個問題一般有三種觀念。一種是前期重要,前期是基礎,後期是手段;一種是後期重要,甚至是”無後期不攝影“;第三種是,討論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更重要,就像討論”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一樣無結論。

三種看法,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各自都有一定的偏頗;不過相對而言,我們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一種。

第一、後期處理和製作的思想和手段由來已久。

攝影的歷史不過200多年,但是就我們懂事和記憶的事實來看,很早就有後期製作的思想和實際操作參與其間。

比如,當年的畫上“紅嘴邊兒”,描上軍裝上的“紅領章”,添加花衣服的顏色;比如添加圖片邊框,添加場景的“明星照”;比如在圖片添加“貼畫”,等等,其實都是後期加工、美化和製作的有效手段,只是這些手段都是純“手工”完成,效率和藝術化程度較低而已,但是,從結果上看,都是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閱讀感和觀賞感,都是勞動的結晶和藝術的昇華,我們無可厚非。

所謂PS手段,也只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的想象更豐富,手段更精緻,效果更逼真,受到絕大數人的青睞甚至追捧,這是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

現在的PS手段,可以大大美化畫面,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使得我們的拍攝賦予了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間,甚至可以美化和“製造”出難以想象的畫面,這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魅力,你喜歡它它會存在,你不喜歡它它照樣繁榮,不會以某一部分人、某一個人的不喜歡而煙消雲散銷聲匿跡。

第二、前期拍攝是基礎,後期處理和製作大多是“錦上添花”。

這裡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錦上添花”。運用PS軟件(包含其他的各種圖片後期軟件),可以將原始的圖片進行亮化、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白平衡、銳度等等等等項目的調整與優化;可以對原始圖片進行裁剪、旋轉、扭曲矯正,等等,這些都屬於“添花”範疇。

一種是“妙筆生花”。這個就基本沒有“底線”了。可以讓兩張和多張圖片實現疊加合成;可以讓一張圖片的部分剪貼、添加到另一張圖片上;可以換取畫面主體之外的背景;可以置換人物的衣飾顏色;可以部分置換某一元素的色彩;可以實現人物的“瘦臉”、增肥、增高、調胖等等;,可以在畫面上任意添加、減少、置換一些元素,甚至可以將“人腳”換成“馬腿”,等等,無奇不有,“沒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這都屬於“生花”的範疇。

儘管如此,技術歸技術,底線歸底線,我們也不可一律肆意妄為。對於紀實類、新聞類題材的圖片,我們必須保持和保證其真實性和本原性;對於自己玩玩而已的,純粹屬於“藝術創作”的,那你完全可以妙筆生花、肆意妄為。

第三、前期和後期都重要,實際操作時需要“兩樣貨色齊備”。

言歸正傳。我們平時的拍攝創作過程中,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前期,這是基礎、是根本,也是保證自己的創作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根本保證,不能本末倒置、“背”重就輕。

有最新的2020版PS,可以免費提供給讀者直接安裝,一週內關注《拍客張光林》並私信回覆“軟件”二字,即可獲得下載鏈接與提取碼。


拍客張光林


攝影是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我也很支持題主的看法。

攝影首先得有自己的思路和構圖,這是攝影的核心;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的效果,可以適當進行後期,但切忌過度修飾。

我對於攝影的看法和題主基本相似。

相信大部分的攝影愛好者也會和我一樣,贊同“七分拍,三分修”的說法。

不過我想提出來的是,攝影跟數學解題不一樣,數學解題只存在唯一的答案;攝影可以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不存在唯一的答案標準。

回到問題。攝影師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的答案是因人而異。

修圖師出身的攝影師,會從修圖的思維來考慮攝影。

所以,他們從剛開始考慮怎麼拍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怎麼修圖了……那麼對他們而言,就是修圖比拍攝重要。因為他們拍片的目的就是為了修圖。再講直白一點,他們不是為了拍的更好看才去修圖的,而是為了修的更好看才去拍照的。

如果是因為攝影而接觸修圖的愛好者。肯定是拍攝比修圖更重要。

因為修圖對於他們來講,是對自己前期拍攝的作品的修飾和潤色。他們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好看才修圖的。所以,修圖只是輔助,怎麼拍才是重點。


柳侍墨


一些初學的攝友發出的片子,只是任何人舉起手(相)機都可以得到的場景記錄,往往主題不明、畫面灰暗髒亂、七歪八邪等等,一句話:缺乏美感。所以,練好攝影基本功尤為重要。修片是在好片的基礎上錦上添花的實踐,甚至是為一幅好作品畫龍點睛的重要表達手段,讓構圖更完美,主題更突出,光線和色澤更貼切服務於主題等等。總之二者相輔相成,是打造優秀作品不可或缺的兩個手段,都值得攝友們研究和深造。



屯裡人748


攝影是拍重要還是修重要?我認為是拍攝重要。試想,如果給豬八戒拍張照片,你能修出唐僧的效果嗎?無論是人像、風景、建築,還是拍攝鳥兒、動物等拍攝對象,我們把功夫下在用光、構圖、佈局等技術的運用,爭取把想表達的主題思想,一次性地凝固、表現到作品中,使其一氣呵成。如果一味追求後期修圖,而不注重前期拍攝,即使修圖技術高超,也修不出什麼名堂。

因此,我主張並堅持拍攝放在第一位,適當修圖放在次要的位置。堅持把前期拍攝到位,後期進行適當的修圖處理,以彌補前期拍攝時的缺陷,比如過曝、欠曝等問題,使拍攝和修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河南喜子2019


拍照是基礎,基礎不好地動山搖(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