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山西平遙古城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提起山西,我想,眾多人腦海裡都會躍出“煤老闆”這個詞吧。的確,山西煤老闆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史上的一支奇葩,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土豪”。然而,山西擁有的不止是豐富的煤資源,還有數不盡的歷史文明。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最近在某app上就出現過這樣一段話“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一直以來,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以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而自豪,畢竟放眼於世界,論歷史悠久度,真的沒有國家能夠敵得過我們中國,那麼在中國這眾多城市中,為何會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其實,五千年中國歷史看的不止是山西,更準確的來說是看山西臨汾這座城。

華夏第一都,“晉”之源地

說起臨汾這座城,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瞭解過它?

臨汾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山脈,西接黃河之水,處汾水之濱,與陝西隔河相望,結“秦晉之好”。它不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是孕育黃河文明的搖籃,還是“中國”一詞的起始地。

在《禹貢》中記載,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臨汾屬於冀州之地,而冀州處於九州中央,諸國之中,故稱“中國”,而《帝王世紀》中也曾記載,公元前4700年前,堯帝定都於臨汾,這也是臨汾被後人稱為“華夏第一都”的原因,現如今,臨汾的主城區便被命名為堯都區,也是為了紀念堯帝這一定都的舉動。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臨汾市地圖

堯舜之後,商湯滅夏,武王伐紂,周脫穎而出,公元1042年,西周第二任君主周成王繼位後,封其弟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唐即是指今臨汾所在地。

叔虞從周朝都城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出發後,東渡黃河,來到封地臨汾,並將都城選在今翼城縣,在此落地生根,治理一方(蓋宮室、建宗廟、頒政令、撫百姓等等)。封於唐的叔虞,也被後世稱為唐叔虞,在叔虞兢兢業業,勤勞發奮的20年裡,唐國的農商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民百姓安居樂業。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燮父繼承了侯位。有一次燮父外出巡察時,勘查晉水邊行宮修建進程時,突發奇想,改了封地國號,易唐為晉,山西的簡稱——晉,就是源於此。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西周後期,王權衰弱,諸侯割據紛爭,在不間斷的內鬥外擴中,晉國國土也不斷擴大。隨著西周最後一代國主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迎來了春秋時代。晉國也隨之崛起,在晉獻公時,晉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到公元前636年,晉獻公的兒子重耳,也就是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國新任國君,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躋身“春秋五霸”之一。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成語“退避三舍”便出自城濮之戰

雖然在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但是三分晉國的韓、趙、魏,卻個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十分強大,可以說,如果晉沒有被瓜分,也許就輪不到秦來一統天下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崛起於臨汾的晉國,曾經何其強悍。

歷史的饋贈,文化的傳承

看一座城的歷史有多久遠,有多豐富,有多輝煌,除卻看它的建城時間,更多離不開是這座城留給後世的文化印記。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宋朝,可以說是古代中華文明發展之巔峰時刻,通過前人的諸多創造積累,在歷史的長河中發酵演變, 將華夏名族的文化傳承到極致。而宋朝時的臨汾,也得到了歷史的饋贈,文化傳承繽紛多彩,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些吧。

  • 精神文化的傳承——中國戲曲的搖籃

古時候人們的娛樂生活不像現代人這般,沒有電視可看,手機可玩。人們最大的興趣就是聽戲,電影《霸王別姬》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凡是人的,就得聽戲,不聽戲的,他就不是人”。

而臨汾,乃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在這裡,孕育了很多種的戲曲藝術,很多知名的戲曲家都是在這裡誕生成長,這裡文化底蘊厚實,黃帝的史官倉頡,在這裡造字,堯時的《擊壤歌》,舜時的《南風歌》,先秦時《詩經》裡的《唐風》、《魏風》都是在臨汾誕生,春秋時期,晉國鑄成的編鐘,禮儀樂器等等, 這些都為臨汾戲曲文化增磚添瓦。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北宋年間,臨汾萌芽狀態的戲劇種類就已經很多了,像是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到金代時,平陽戲曲已具演出雛形。

眾所周知,元朝是我國戲曲走向成熟時期,那時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愛聽戲。當時,全國有兩個戲曲中心,一個是帝王所在地,元大都北京,另一個就是今臨汾。其中,“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就是臨汾人,他一生創作了19個雜劇本,其成名作《倩女離魂》,與《拜月亭》《西廂記》合稱為元雜劇中的三大愛情劇。

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裡面總是避免不了悲情因素,自元雜劇進入宮廷之後,這些帶有“負能量”的咿咿呀呀便被禁演了。雖然被明令禁演,可擋不住百姓們的追捧啊,老百姓心中苦悶,總要想辦法吐一吐,於是在黃河,汾河邊上形成了一種民歌,被稱之為“河汾民歌”,由於這種民歌十分接地氣,傳唱的人也就多了,逐漸的形成山陝梆子,梆子戲就這樣出現了。現今仍在演唱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以及西北各地的秦腔、眉戶,都源於梆子戲。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老百姓圍坐聽戲

  • 匠心的傳承——平陽木版年畫


每當過年的時候,對聯,年畫,窗花成了家家戶戶必備的裝飾品,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很多民間手工藝術逐漸的被人們所淡忘,但是“年”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所不能丟棄的。臨汾的平陽木版年畫便是中國“年”文化的產物之一,它是一種集繪畫,雕刻和印刷於一體的民間藝術,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平陽木版年畫製作中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北宋時期靖康之變,在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但是金朝在攻打汴京時還將城裡文物,書籍,以及手工匠人全部帶走了,最後金人選中了臨汾這座城將大部分雕刻木板和刻工安置於此,眾所周知,東漢時期,我國就已習得造紙術,而臨汾不止傳承了造紙術,還因為這些雕刻木板的手工匠人的到來,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民間藝術,《金史·地理志》記:“平陽書藉戶,家置書樓,人蓄文庫”。雕印業的發達以及當時平陽濃厚的文化氛圍可見一斑。

  • 詩詞韻腳的傳承——《平水韻》


眾所周知,古代的文人最愛作詩寫詞,一首詩作的如何且不論,關鍵一點要有韻腳,要押韻,所以韻轍的學習就很有必要,《平水韻》一書就是為此而生。《平水韻》是誰而著呢?據歷史資料記載,是一位名叫劉淵的臨汾人。宋淳祐年間,劉淵在《廣韻》的基礎上,把206韻合為107韻,修訂為《壬子新刊禮韻略》,可惜的是這本書後來失傳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平水韻》,是由金朝王文鬱所編的,有趣的是,王文鬱也是山西臨汾人。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平水韻》

你的根兒在哪,會不會也在臨汾?

上學的時候,同宿舍有一位山西同學,我們兩個姓氏相同,有一次聊天就談到關於祖先根源問,他就曾對我說,說不定咱倆祖先是一個地方的,我應該去他們山西大槐樹那尋個根兒。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一棵大槐樹,魂牽許多代,幾個世紀以來,臨汾市洪洞縣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這是為什麼呢?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元末明初,戰事頻繁,天災也頻繁,乾旱頻繁,尤其對於北方地區而言,更是苦不堪言。後來,元朝覆滅,明朝建立,面對著貧瘠乾旱的土地,明洪武,永樂年間,人們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在臨汾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從平陽(今臨汾)、太原、汾州(其範圍包括今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徙往外地。每次移民遷徙之前,都要在大槐樹下集合出發,因此,這顆大槐樹就成了留在移民們腦中山西老家的最後記憶。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聚集在大槐樹下準備遷徙的人們

據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從臨汾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遷徙人口高達60多萬,涉及800多個姓氏。走出去的山西人,遍佈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甘肅、山西等18個省,這些移民的後代,又帶著“大槐樹的記憶”,輾轉遷徙南方各地,乃至港澳臺和海外,經過數百年的光陰,早已遍佈世界各地。

五千年中國歷史看山西看的是哪裡?


雖然現如今的臨汾與古時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歷史在它身上所種的印記是磨滅不掉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光陰也早已被它刻進骨血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