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粹,為啥如今京劇、豫劇、越劇、秦腔的觀眾大多為老頭老太太?

生命燈塔


從前娛樂項目少,可供挑選的不多,所以戲劇應運而生,成了普羅大眾可資欣賞的最主要的文化藝術形式,以至於每到一處都是萬人空巷,十里八村的眾鄉鄰們集中在一起,人山人海看大戲。戲劇也緊隨時代潮流,長盛不衰,並牢牢佔據主導地位。其中以京劇、豫劇、黃梅戲、秦腔等為代表的各地劇種都能蓬蓬勃勃發展起來,各展所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可以說,上幾代人大都是看著戲劇從小長到大,又一塊變老的。戲劇的地位在他們心目中也早已根深蒂固了,戲劇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幾句臺詞、幾段唱腔都能讓他們記憶猶新,念念不忘。經過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他們對於戲劇展演也日漸精進,以至於他們興致來時都能做出幾個規範的動作,都能模仿名角唱上幾句或幾段戲劇,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也足以讓他們情難自已併為之自豪。

然而到了近現代,隨著電影、電視、網絡媒體等新的傳播技術手段的不斷推陳出新,戲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時代快節奏的變化和要求,而顯得無比落寞了,戲劇原先的霸主地位也緊接著一步步地退讓至次席乃至末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先前熱衷於觀看戲劇的老觀眾們也一代代地老去或正在變老,可是新的觀眾群體又後繼乏力,所以現在戲劇的境遇非常尷尬,尷尬到每逢劇團演出,坐在觀眾席上的也基本上都是一些老粉絲,即老頭老太太們。

總體來看,戲劇沒落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1.戲劇舞臺的容量小,出場的人物少,場景固定且較少變化,所以難以展現恢宏的場面,起不到震撼人心的作用。2.戲劇的唱、念、做、打等各個環節都過於程式化,伸展性不強,每出戏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看起來都是老一套,不能給人耳目一新。3.戲劇節奏慢。為了人物心裡變化和情節表達的需要,唱腔中往往夾雜著很多的慢板、緩調和拖腔,有些劇種的拖腔尤其長,這些無疑都使戲劇變慢了節奏。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戲劇的這種頹勢呢?

答案是唯有創新。戲劇要想吸引到年輕人,就要堅持揚棄,就是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發揚自己的長處。那麼戲劇的長處究竟在哪裡呢?這就要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譬如戲劇的人物少場景小看似是劣勢,但反過來看,這些恰恰都是戲劇的靈活性、變通性之所在,如果堅持從人物少、場景小這個特點出發進行創新,或許會大有可為。另一方面要拋棄自身的不足,譬如唱腔中儘量減少慢板、緩調和拖腔,使戲劇同歌曲一樣變得輕快起來,去適應當今生活的快節奏。在堅持自身揚棄的同時,戲劇還應該與時下流行的文藝新型式結合起來,以適應當下的舞臺表演。譬如,戲劇可以和小品結合起來,創作一些輕時尚的戲劇小品;戲劇和相聲結合起來,創作一些戲劇相聲,可以做到有說有唱,說唱逗哏,這些似乎還是能夠嘗試的。總之,只要堅持走創新之路,相信戲劇終會佔有一席之地的。





夢裡遠山


其實中國傳統戲劇始終魅力不減。但很長一段時期,年輕人與它們接觸不多、理解不夠,因此造成了如今看來似乎主要受眾只是老年人的尷尬局面。關鍵在於要有人帶著入門,多給年輕人接觸傳統戲劇的機會。

若有幸走入傳統戲劇的世界,會很容易淪陷的。我說說自己和秦腔的緣分吧。


我是90後,說起我們這輩人,就我身邊的人來看,若說愛秦腔,真是少之又少。我只知道我一個表弟,他自小毎逢有戲必和爺爺或外公同去。小時候他每每會被大人叫到人堆裡,為大家表演幾句我們小朋友都聽不懂的秦腔。這真是難得的天賦了。


我少年時才對秦腔突然開竅。是有一次陪外婆走親戚,親戚家附近在搭臺唱秦腔,大家都端起小板凳過去看。因為我再找不到別的娛樂活動,又聽說戲臺下賣的麥芽糖和擀麵皮極好吃,我便跟著同去。我搬著板凳、端著吃的,第一次和外婆坐在一起看戲。秦腔咿咿呀呀的唱腔我根本聽不懂在說什麼,只覺得臺上紅紅綠綠的衣著一派熱鬧。偶爾有面孔中央塗白的角色做著搞笑的動作惹人注目,唯這樣的環節我能跟著一起樂。但巧了,我外婆有個特點,特別喜歡跟身邊人交流觀看心得,之前和她一起看電視劇時就發現她有這樣的特質,看秦腔真是幫了我大忙。

外婆熱心地跟我講,男主對女主說了什麼呀,那個鐲子生了什麼事端啦之類,每一幕都說得明明白白,我漸漸看進去了,那感覺其實就好像是完全不懂韓語,但對著字幕完全看得懂劇情。我外婆就成了我的人工字幕。那出戏叫《拾玉鐲》。那是我此生看懂的第一場秦腔,也是我最喜歡的。


以前覺得秦腔是很土氣的一種藝術,只是人興之所至的創造,沒什麼根基。後來,我讀“三言二拍”,似曾相識,感覺很像一出出秦腔在我腦海上演。果然,讀到了一則“十五貫”的故事,我驚歎,那不就是我看到的秦腔《十五貫》嘛。

秦腔跌宕的劇情我早早領教,而用詞的講究和對人物複雜內心的挖掘與呈現待我日後看了幾次劇場裡有字幕的秦腔才有幸見識。印象最深的是《司馬遷》,文臣死諫功臣死戰的士的傳統、君臣共此明月的場面都把我看哭了,而帝王的那句“沒有寡人之刀,何來子長之筆”初聽太過諷刺,回味時又讓人無奈。君臣本相知,又何至於此呢?那場《司馬遷》讓我萌生了想讀秦腔劇本的想法,只是至今還未實行。


若有幸入門,必會感慨傳統戲劇的世界真是太有魅力了。願對傳統戲劇好奇的人都能找到位帶自己入門的人,去一睹這個世界的魅力。


張晴柔


對於傳統戲劇我們的宣傳不夠,往往讓聲光電等佔用,人的感情的投入越來越少,這些傳統戲劇主要是講中國人民的情感、喜怒哀樂、兒女情長、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還有那數不盡道不完的民間小兒女們的情歌互答。再者,任何藝術形式都有起承轉合的規律,二百年前的徽班進京,到今天電影、電視、互聯網5G,多得數不過來的藝術形式,有人愛看電影,有人愛聽流行歌曲,有人喜歡相聲,這是真情快意人性,怎麼能只有一種藝術形式呢?

傳統藝術滋潤了老一輩的老百姓,在傳統中獲得人生的體驗是令人常思常樂的一件事,現代藝術開闢了青年人的胸懷、視野,帶給他們不同的人生體驗,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豈不快哉!


月下蕉客


京劇、豫劇、越劇、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劇種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文化藝術發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現在的欣賞群體之所以退化到幾乎只有老年人這一群體,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戲劇受到了現代文化藝術和外來文化藝術的嚴重衝擊,主角地位被逐步取代。如外來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藝術也擠上了中國文藝大雅之堂,流行歌曲、電視劇、電影、小品、各種舞蹈等現代文化藝術形式深受人們追捧。

二、戲劇藝術的內容嚴重缺乏創新,主要內容還是反映封建社會舊時代的東西,陳舊乏味,缺乏吸引力。

三、文化教育對戲劇的不重視,導致現有戲劇人才的缺失和戲劇藝術後繼乏人。從幼兒園到高中,主體文化教育中根本就沒有戲劇的半席之地。年青人根本不瞭解它。

四、隨著時代發展,戲劇已與人們現實生活情趣嚴重脫節,已經不是一種喜聞樂見、易學易懂的藝術形式。它的高雅反而變成了土裡土氣,它的高深的藝術性反而變成了一種孤傲晦澀。

我們只有從少年兒童抓起,重視我們的國粹,挖掘它的文藝價值,弘揚它的藝術瑰力,不斷改造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讓它再一次成為新時代文學藝術的主角。





陰晴雨雪皆為詩


這些國粹也須改革,也要與時俱進,這樣才會有新的觀眾。其實,當年的樣板戲就是一個不錯的償試,不能因為政治原因而因噎廢食。

若不然,這些個國粹就真的或許已經在變成古董而躺在博物館裡,去參觀的人都是那些上了年紀或專業的研究者等。

必須賦與這些國粹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其重新大放異彩。



筆端蘊藏千點紅


第一,古代京劇、豫劇、越劇、秦腔的劇情表演節奏太慢。

第二,這些劇裡所演視的故事知識年青人在上學時都已經學過,都瞭解了。

第三,自從有了電視、電腦,特別是智能手機以後,新聞、歌曲、跳舞等大量吸引人的信息視頻都一齊湧向了年青一代人的眼簾。

第四,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在加快,特別是年青人,還想掙錢養家餬口幹事業,工作之餘的時間很短,想學習這些大量的知識,像古代戲劇戲曲秦腔裡一個字拉音好長時間,一個故事情節要演講半天,這樣什麼時侯才能夠最全面地掌握瞭解這些知識和新鮮事物呢?

所以現代的年青人大多都不喜歡看古劇。我猜,就是若干年以後,現在的年青人變老了,也很少會有人去看古戲古劇的,他(她)們的思想和現在的老年人不一樣。

但是,京劇、豫劇、越劇和秦腔必竟是我們的國粹,我們決不能廢棄,可以把這些知識珍藏保存起來,以後還要不時的拿出來播播演演,讓我們的後代永遠知道、永遠記住我們的老祖宗還給我們留下過美好的文化遺產!


聽風播語99621235103


秦腔在陝西早就淘汰了,除了喪宴沒人聽。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這也是為什麼西安人早已不會唱秦腔,頂多喪宴上出現一下的原因。

有些人提到了寶雞地區。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寶雞西府話與西安關中話完全不一樣。 寶雞話更接近甘肅隴東慶陽平涼話。或者說寶雞講甘肅隴東話,不講陝西西安關中話。

寶雞人愛吃西北漿水面,西安人愛喝中原河南胡辣湯。

本來就應該陝北劃歸寧夏;漢中劃歸四川;西安關中劃歸中原河南;寶雞劃歸西北甘肅隴東。


用戶67724358697


你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出的,是在戲院看到的還是平時對社會調查來的?是在那個地方的調查結果?

別的地方,別的劇種我不知道。但在雲南昆明京劇我是最清楚。

現在昆明的戲院看戲的幾乎沒有70歲以上的老人,我算例外。

因為現在的老人,幾乎都是買新房,搬離市中心。離市區較遠,自己開不了車,行動又不便。自己晚上出去子女也不放心。

傳統的戲票只是一兩元,現在幾十到二三百。不管有錢無錢的老人,都捨不得花這麼多錢去看戲。而且前些年戲票曾高到幾百上千,很多人一聽就失去了興趣。結果是幾年至幾十年的不看戲,現在票價降下來了都不知道。

還有是出現電視機到後來的電腦,手機。玩手機,電腦,看電視花費低,又方便,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看戲的動因!

所以我在戲院看到的是這麼幾類人。

一是真正喜歡戲的人,而且還多是年輕人。

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及他們的家屬,這些人從不買票看戲,專等發票。

三是一些經濟條件好,玩厭了其他東西,想探尋一下戲劇魅力的的人。

所以現在戲院看戲的恰好以年輕人為多!

至於拿個收音機聽,除非是很喜歡,又懂戲的。一般人根本無興趣,因為無字幕,又無視覺上的享受而導致很少有年輕人聽。而且年輕人也忙,無工夫去聽。所以聽戲的當然是老人多了!

所以現在到戲院看戲的多是年輕人。用收音機聽戲的以老年人居多!

有些人也在電視上看戲,由於無法進行臺上臺下的交流,看多了也覺得索然無味。用手機電腦看,屏幕小,音質也比現場差。所以也無法領略戲劇的魅力!所以用手機電腦看戲的人也不多!


乾杯安德烈


先聲明,我是九零後,但是我挺喜歡聽評劇和京劇的,《花為媒》、《鎖麟囊》……雖然現在的京劇不比從前,但是仍舊是有年輕一輩喜歡的。

1、傳播方式:尋找年輕的方式進行傳播,比如短視頻剪輯的京劇名段在B站很多,我也是在那兒愛上京劇的。

2、普及京劇,讓人們意識到京劇的美,並不是咿咿呀呀,擠弄嗓子,也並不是僅憑運用戲腔的流行歌(當然,運用戲腔的流行歌也有推廣京劇的作用)。京劇是戲——劇情發展,人物裝扮,發音的韻味………太多太多需要普及的了,若是還像舊社會,你藏一套,我藏一套,也難怪京劇會沒落。

3、京劇不要亂改,把根守住,再去創新,最近還是有好多新劇不錯的,但是有個別披著京劇創新的名號,改的稀裡糊塗,不忍直視。

……





三鬼


這個低跟地域文化有很大關係。

京津一帶喜歡京劇的人多。

河南則喜歡豫劇,山東則喜歡梆子。

戲曲、書畫類畢竟是小眾文化。

價值觀的不同也是很大一方面,如今年輕人的娛樂方式已經跟祖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上網,玩遊戲,看直播啊,若沒有從小薰陶,誰還能聽懂戲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