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只學一個字帖,能不能弄懂書法?

千千千里馬


要想真正領略書法之美,只學一個字帖是不夠的。

第一,要想真正學好書法,必須有區分好壞書法的眼光和見識,而這種眼光的形成,需要開闊眼界。

為了方便理解,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葡萄的種類有很多,有巨峰葡萄、玫瑰香葡萄、醉金香、夏黑,還有紅提,有一個人只吃過紅提,所以在他的意識裡,葡萄就是紅色的,果肉硬度大,比較脆, 其他品種的葡萄他沒有見過,所以他不會對葡萄做出準確的概括和判斷。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太恰當。就是說,如果只學一家,是不可能真正弄懂書法的。

學好書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見識和眼光,不去多看各個名家作品,怎麼能知道什麼樣的是好,什麼樣的是壞?不知道如何區分好壞,又何談在書法領域有所成就呢?

書法中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規矩,行書有行書的規矩,楷書有楷書的規矩,篆書有篆書的規矩。只有看的多了,才能真正領略他們的區別和共通之處。中國書法之海浩瀚無邊,湧現出許許多多名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 、柳公權、蘇軾、歐陽詢、黃庭堅 、趙孟頫,這些書法家寫的字或秀美,或厚重,或粗獷,各有其風格。要想學好書法,需要把眼光練好,多看名家,分辨書法好壞。

如果僅學一家,僅僅臨摹的像,那麼打印機和機器人完全可以完成這個工作。學習書法不僅僅要臨摹的像,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首先要能分辨好壞。

第二,要學各家,但是並不是越雜越好。

現在也有很多人陷入了這樣的誤區,今天看著這個好學這個,明天看著另一個好,又換了。所以最後寫出來是四不像,基礎都沒打好,線條輕飄沒有力度。

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先掌握好一家,學好一種字體後,再學習其他。

可以從隸書或篆書開始臨摹,隸書線條變化比較少,相對來說簡單,之後可以學習歐體楷書,再然後可以學習顏體和柳體,之後可以學習王羲之行書。柳體相對來說較難,初學者不建議直接學習柳體。

第三,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書法不是一天練成的。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隨意劃拉兩筆都可自稱練書法,但成為真正書法家的少之又少。這個時代給了我們海量的信息和極大的便利,學習書法非常便捷,我們可以從網上找到各個名家的字帖、書籍,快速的掌握各種速成技巧,然而譁眾取寵、功利主義的人也大有人在。

希望大家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對待,一步步努力,任何事情,不付出時間和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

不要把書法當成任務,不要把書法看的太困難,書法也是有情感的,是會跟人交流的。希望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能用書法揮灑心情,從這曲曲折折的線條中體會到美,體會到情感的藝術。

希望可以幫到你


對景觀詩


這個問題乍一看很簡單,當然能。然稍微細想一下,這樣做成功的機率相當低、耗時相當多,取此道的書家極少。

學字帖有兩個目的,傳統教育中最常見的是寫好字,懂一點書法原理,不致於拿起毛筆心裡發毛。鄙人4歲被祖父訓練開始寫毛筆,直到我少年時代他還在說“叫你學是要你能寫字,不要在紙上狗扒田,不要被人笑話沒文化”,這是他從解放前的私墪教育而來的經驗之談,在老人家的督導下,我練過四年的顏體,童子功。如果僅停留在這個程度只能說能寫好點的字,略懂一點點書法的道理啦。

學字帖的第二個目的,是對書法真正有追求,要學習掌握書法的藝術真髓。這個目標在人生中真正確立,我相信是童年之後。隨著年齡身心發育,你的“胃口”自然會放大,視界擴寬,只關注一個帖子不念其它,其實不可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要經歷閱觀三千這一環節,這不是不專一,是個自然的過程,不然你所謂的“專”與真正的“知”之間是連接不上的。況且,懂書法,你不接觸理論,不思考書法史各種現象,可以嗎?書法是一門實踐的藝術,理論是每一代的創穫、每一個公認大家的經驗與作品的成敗總結,理論的透析把握必然會返回具體作品的分析閱讀中加以檢驗,這時豈不更不能只在“一帖”中打轉?

想象中,我們好象可以一輩子只跟一個帖子,弄通弄透,最後又能寫出自家風格。但我以為這又一個想當然:

首先,辦法很笨,成本很高。不要以為這是捷徑,不,這是條荒蕪荊棘之途,沒有歷史上一個個巨人的肩膀,你會事倍功半。好比站在一個固定地點要獲取全宇宙的數據,一個帖子能夠藏得下,能傳遞得出多少兩千年書法史的“全信息”?

其次,能讓一個追求書法藝術的人肯花一輩子跟從,那這個帖子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你跟他學,即便臨寫得比原本還要好,也寫到天下最好的地步,那也不過是個“複製品”,發明者不是你。這無論在傳統中還是在現代都不會被很高看的行為,那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真正要懂書法,要分階段,要設計,要研究,要比較,要交流,要取捨,要拓展。打基礎的階段,集中一段較長時間只攻一帖,把它弄通弄透,這的確很必要,學書之人不可缺少,尤其20歲之前,你沒有這樣一本深深地印在腦海裡的帖子,你對書法的感覺“專”不起來。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走出去,如同“遊學”,你不出門怎知祖國山河氣象,怎能最後超然象外,筆端有情?

“博”與“約”在書藝探尋上,始終存在的。鄙人不贊成一帖到底,書法探索上這個不可行,也沒有必要。


南山陽


可以肯定的說,能。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說:“昔人學書,得佳書數行,專心研習,便可名世”。古代的字帖可不是我們現在這樣印刷機一開,想印多少印多少。能得到一個拓片,都是十分的珍貴。他們能夠把字寫好,原因就是能在資源難得的情況下,專心研習手中不多的字帖。


我們現在的字帖十分豐富,古今名帖,沒有你找不到,見不到的字跡。給我們現在的書法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在古代,除了皇宮能有大量的名作收藏,一般的人哪裡有機會得到名家字跡可見?在古帖的跋語中,常常見到“某某、某某同觀”。能見到一眼,都是莫大的幸運!今天的書法水平整體低於古代人,除了毛筆書法退出了日常書寫的這個事實外,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不能用心專精在一本字帖的研究上。隨便一個學習書法的人,哪個不是鍾張羲獻,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的挨個臨遍?而哪個不是連皮毛都沒有碰到就更換字帖?


皇帝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按理來說他們應該比其他人更能成為第一流的書家才對。但事實上皇帝的書法並不比當時的一流書法家好。或許會說,皇帝不可能有太多時間練習書法。大臣就可以喝喝酒,寫寫字?其實就是挑選的太多,今天看著這個好,明天看著那個好,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博採眾長,失敗的概率大過成功。


子衿書法


理論上,真正學精學通一部名家法帖,基本可窺個書法大概,大致瞭解書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比如你能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完全學深悟透,你絕對是行書大家。千百年來臨習二王法帖者無數,真正搞懂弄熟的有幾?屈指可數、寥若晨星。



字已經臨摩得很像了,形態,神色,行氣,章法似乎也頗具神韻了,是不是就算是把帖給學好了呢?遠遠不夠。這些只是表象上的形態,說到底還是在仿在摩,只能說手眼摩仿的技巧算是過關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才是筆法、墨法、結字、章法等技巧要訣的規律規則和來龍去脈。



抱庸認為,在學書的初級階段,用三年五載、甚至十年八載反覆去臨摹習悟同一本字帖,比習練一百本不同的字帖更科學、更划算。厚積薄發,這是大智慧。

帖讀百家,博採眾長,那是書法學習已具備紮實功底,已進入融塑風格階段的需要使然。一定意義上,這是成熟了的書法家的專利。有的朋友學帖沒兩年,就走馬燈似的頻繁換帖,今天歐陽詢,明天柳公權,實際上效果並不好,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可以肯定地答到,書法只學一個字帖,也是能夠“弄懂”書法的。

現實中每個人學習書法目的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學習書法是為了將自己的字寫好;有的練習書法是為了成為書法家;有的練習書法則是想成為大書法家,正是如此,練習書法目的不同,也就決定著選擇了不同的練習方式。

就像建樓房一樣,要建幾十層的高樓,基腳就要打的深一些;要是建低層次的樓房,基腳就可以打的淺一點,如果不管是建高樓還是建低層樓都是“清一色”的打深基腳,那就是畫蛇添足,也就是沒有成本意思,這是一種浪費。

學習書法也是如此,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學習書法都要去練習很多字帖,都要鑽研很多書法理論,都去鑽研古人書法大家的各種寫法的技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生除了書法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個人一輩只在書法上去琢磨,這就只能讓哪些一心想當書法大家的人去幹了。那麼,沒有那麼多時間和興趣練習古人是不的風格的字帖,是不是就不能弄懂書法了呢?當然,這裡最關鍵的是“弄懂”二字,可深、可淺;可有、可無。要說真正弄懂書法的古人比較多;現代弄懂的比較少,正是如此,那就只能說一般性的弄懂吧!



就一般性的弄懂書法而言,只要選對了古人的字帖是可以的,這是因為,古人名家的書法來之於“眾家”之長,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練習書法選練古人王羲之的字帖,或者選擇現代啟功大師的書法字帖來刻苦練習,練習個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是可以從中練習知道書法之理的。

相反,現實中,不少人練習書法,今天練習這個書法字帖,明天選用哪個書法字帖,換來換去,不知所云。練習書法貴在入道,要心入、要入手,要字入。書法之道就是選好古貼,專心致志,練習書法要入古出新,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要多一些老老實實的練帖,少一些所謂的創新,這是練習書法之王道。


悟思必得


書法只學一個字帖,能不能弄懂書法?這個問題我想首先需要弄懂書法到底是什麼,只有知道了書法是什麼,你的問題才能得到答案。簡單來說,書法是包含了技巧與神采這兩大方面。那麼只學一個字帖能不能弄懂書法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對所學習的範帖有一定的要求,書法有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學會了一個帖子達到“出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已經懂得了書法,但是,此時只是你的一個高度,不能吃老本,你還需要旁涉諸家融會貫通,那時才是真正的懂書法。

一、書法是什麼

書法是什麼,至今尚未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簡單來說,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方法,但是這樣解釋又過於與寫字和書法混在一起,因此,有人將書法設定了個條件,含有筆法、筆勢、筆意的稱為書法,其中筆法和筆勢是技巧,筆意則是神采,是精神,是書家的性格、情懷、氣質、志向等的表現。

如此的加以定義,也使我們對書法藝術稍微有了一些的瞭解。寫字是書法的基礎,任何脫離漢字的書寫、脫離漢字的造型都不是書法,因此,我們在選擇範帖的時候,需要有完善的教程可以學習,好的教程它本身就是書法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範帖是書家的書法藝術成就展現,不同的書法對書法的理解不同,通過範帖的學習我們也間接瞭解了書家瞭解了書法,因此,這就是我要表達的:當你學會一個字帖達到“出帖”的程度時,可以算得上懂得書法了。

二、懂書法的程度

如上面所述,書法包含技巧和神采量兩大方面。從現實中來說,技巧,包括了筆畫、偏旁部首、結字、章法等方面的內容;神采,則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志向、審美等的體現。

一般來說,能夠寫好字的人都是可以說懂得書法,只是懂得的層次高低如何而已。

這點就像大眾審美一樣,普通大眾對一幅書法作品,他們能夠表達好跟不好的結論,但是,讓他們從書法優劣的評價角度去分析,他們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而這,正是層次的高低問題所在,而非是否懂得書法。

綜上所述

書法的學習,對於先學好一家還是先學習多家的問題也是沒有個結論,他們各有好壞。個人覺得:在符合自身審美的情況下,先精通一家再旁涉諸家是一個比較省時省力的好方法,只是,在前期選擇一家的這個環節上需要慎重,避免開始學習後發現不適合再另找其他家來學,如此就大費周章了。


書法有云


一個字帖只有一種字體。就算你完全弄懂了,也只是懂一種字體而已。書法包括的字體有篆、隸、楷、行、草,比如說草書,你弄懂了,只會草書而已,其它的字體,你不去學,根本不可能懂。那麼你覺得能弄懂書法了嗎?

對於初學者,就應該精學一種字帖。一種字帖都弄懂了學會了或者說掌握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兼學其它字體,這樣進步比較快。如果你同時練多種字帖。把時間分散了,其實進步反而慢了。因此學習書法,剛開始不要貪多。歷史上很多書法名家他的學書路子,基本上很多都一致的,剛開始先學一種,後來再兼學多種。像柳公權,剛開始學習二王。後來也學歐、顏、魏碑等等……還有後來的趙孟頫、董其昌無一不是如此。從上到下學了一遍,臨了一遍又一遍。最終融合各家,自成一體。很多書法家基本上都是這樣學習書法的。如果你只懂一種書體,恐怕很難被大家承認你是書法家。歷史上那些大書法家,無一不是精通各種書體。現在被稱為書法家的也不例外(當然水貨除外)。



xiang古


我認為,要弄懂書法,只學一個字帖是遠遠不夠甚至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

一是,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集文學、文字學、繪畫、舞蹈、音樂等文化藝術於一身,是書者的情感與筆墨氣韻的意象表達,也是筆墨與知識的匯萃。這些豐富的知識決不是學好一個字帖就能增長了的。

二是,中國書法是以中國文字包括約定俗成的草書符號為載體,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寫字的造型藝術。就載體而言,從古至今已知的主要字體大致有五種,即篆隸楷行草。這五種主要字體都有不同法度的結體,學好一個字帖不可把五種字體的結體都能弄明白。


此外,中國書法很講求技法和法度,有些人甚至化了一輩孑的心血去探尋書法的真締,結果只能掌握書法技法和法度的一部分,哪能只學好一個字帖就能把書法弄懂了呢。

三是,中國書法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這期間我們的先人探索出較系統的書法理論用於指導實踐。這些書法理論不是隻學一個字帖就能涵蓋了的。

書法是學出來的,也是練出來的,還是悟出來的。只有廣學博覽和勤學苦練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在書法這一藝術的百花園中摘取屬於自己的一枝。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我只學著做麻辣鴨,你說我能不能弄懂廚藝?

杜甫有一首絕句,全詩如下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這一首詩是形容如何學詩的,但同樣可以運用到書法當中。第一句可以是說現代那些炒作的書法家寫得不如古人是肯定的,第二句可以是說繼承前輩書畫,學習前賢碑貼應當不分先後的。第三句可以形容說區別,挑選,甚至淘汰那些不好的作品,學習真正的書法傳統。第四句可以形容是虛心向前賢學習,老師越多越好。

而且,書法與性格有很大關係,假如我就是一個木訥寡言的人,魏碑漢隸可以是我的選擇。假如我是風流雅緻,卓越絕塵,那麼臨蘭亭當然是必選。假如我是氣脈奔張,傲骨飛揚,當然是《多寶塔碑》了。如果我生性豁達,渾遇而安,還有比蘇東坡《寒食帖》更好的麼?假如我狷狂灑然,不拘禮法,顯然,米元章是首選,《蜀素帖》更是不可不臨。

然後呢?

因為你臨得再像,就算是臨得百分之百,你寫的也是別人的字,不是自己的。所以必須另行折騰一番,為自己掠奪一些新的靈感和思路,怎麼辦?跨越風格唄!先過渡到智永,然後險峻的歐陽詢九宮,然後可以是柳骨,甚至平復帖都可以耍一下。

因為你每臨一個新字帖,你都會發現不同的筆意和韻味,甚至不同的技巧和結構,互相對照,互相論證,互相質疑,咱不能說取長補短,但總得舉一反三吧!

這和當家長的逼著孩子外去闖蕩是一個道理,不求你飛黃騰達,只要求你平安守法,讓你出去不是掙錢,而是見世面。

古人輕遊也是如此,讀了萬卷書,自然還要行萬里路,開拓視野,結交朋友,都是為了日後能一展所長。

就算是皇上,面對後宮那些女人,不也得雨露均霑麼?!


亦有所思


書法只學一個字帖,能不能弄懂書法?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不可能。我看了很多同道中的書友,都在說可以的,我並不認同。當然從他們闡述地角度去理解並沒有錯,但是很片面。

書法的內容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弄懂書法,那麼我們先看看什麼是書法。說實話,到現在對書法都沒有一個十分明確,而大家又都認可的定義。那我們就先不去定義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看,書法包涵了哪些內容。從技法上來說它包涵了: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佈局、墨色運用等等。從精神層面來說,它包涵了:書家本人的精神、氣質、學識、修養等。

書法的技法很難從一個字帖學到全部

關於書法的執筆,從古到今就有很多種的論述,有的說很重要,有的說執筆無定法;有的是單鉤三指執筆,有的是雙鉤五指執筆;有懸腕、有枕腕、有懸肘等。對於筆來說也有很多講究,不同的書體,不同書家的書法,對筆的要求不盡相同。

天天練楷書的你肯定寫不出行書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感覺,不學習草書你甚至看不懂草書作品的內容。行草書對章法佈局的要求跟楷書對章法佈局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雖然有共同點,但也有很多差異。你天天學習碑刻書法,那我請你給我講講董其昌書法中墨色的運用,你會嗎?

書法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書法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從古至今沒有誰說他把書法弄懂了。拋開上面的這些不說,就是讓你寫一本字帖,寫個兩三年估計你自己都要煩掉了。

對有些人說學習書法要把一本字帖學十年,學到精,學到好才行。那麼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一輩子你只能學幾本字帖啊,我們的書法寶庫那麼豐富,一輩子你就學了那幾樣,可惜嗎?再說什麼是精?什麼是好?是不是要考個《多寶塔》的證書,考個《九成宮》的證書回來,才算過關。對這種說法,我持保留意見。

學習書法,初期我們通過臨摹某一本字帖,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技法,如用筆、結體等等,在這個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個人性情,有選擇地多學幾家的字帖,對書法多些瞭解和認識。從古至今我沒有聽說過哪位大書法家就學了一本字帖就成功了。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記錄了他學習書法的經過:

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王羲之剛開始學習衛夫人的書法,自覺得很了不起了。後來遊歷了一番之後,看了很多書家的作品後,後悔了,覺得當初都白學了。這是什麼問題?這就是見識的問題,你只有多學幾家,你的眼界、格局、見識才能提高啊。

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些拙見,可能跟很多朋友的觀點不太一致,不喜勿噴,歡迎指正。我們以學習交流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