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代表全國57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他們是:上海小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長沙小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陳公博。旅日小組周佛海。對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南陳北李”李大釗、陳獨秀因各在北京和廣州工作脫不開身,而沒有出席大會。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

鑑於當時黨員人數少,只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胡喬木說:“‘一大’開過了,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

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時,只有幾十名黨員,波瀾不驚,沒有什麼影響。在血雨腥風裡的步履維艱。他們沒人、沒錢、沒地位,沒影響,有的只是一顆信仰之心。憑著這顆初心,一支僅有50多人的小組織最終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政黨。

中國共產黨“幼年”時期遭遇各種背叛和圍追堵截,幾次瀕臨生死境地。從1927年4月至1928年上半年,死難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工農群眾和其他革命者達33.7萬人,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最小的只有16歲。世界上再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遭到如此殘酷的屠殺與背棄。每一個轉彎點,對於共產黨人來說,都是一次事關生死考驗。

1938年春,中央決定組織建黨紀念日活動,由毛澤東與董必武商量,把黨的生日定為7月1日。毛澤東介紹中共一大的情況,講述中國共產黨怎樣由“簡”到“巨”的過程,他說:“事情總是不完全的,這就給我們一個任務,向比較完全前進,向相對真理前進,但永遠達不到絕對完全,達不到絕對真理。所以,我們要無窮盡無止境地努力。”到了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全國黨員人數300萬,此前犧牲的黨員360萬。

本來有著一樣的初心,但卻有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歸宿。從1921年到1949年,28年奮鬥歷程裡,有人經受住了考驗,也有人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當逃兵,逃避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被歷史遺忘在角落裡。

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參加一大的13個人,大浪淘沙。最終堅守見證開國大典的僅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

毛澤東:領導建立了新中國。

董必武:與毛澤東走到了最後。

4人犧牲。

王盡美:1925年犧牲,27歲。

鄧恩銘:1931年犧牲,31歲。

何叔衡:1935年犧牲,58歲。

陳潭秋:1942年犧牲,47歲。

7人脫黨或被黨開除。

陳公博:1923年,脫黨,當了漢奸,1946年被處決。

周佛海:1924年,脫黨,當了漢奸,1948年因心臟病死於監獄。

李達:1923年,脫黨。

李漢俊:1924年,脫黨。

包惠僧:1924年,脫黨。

張國燾:1938年,投靠國民黨,被開除黨籍。

劉仁靜:1930年,被開除黨籍。

13名參加一大的共產黨員代表,只有董必武堅定地與毛澤東經過了長征,全程參與了革命解放戰爭,成為國家功勳。

1921年6月,上海黨組織董必武、陳潭秋代表湖北共產黨組織赴上海出席“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董必武被編入幹部團隨大部隊轉移。半百董必武當了婦女隊的“鬍子隊長”,他率領30名革命女戰士安然完成了長征。中央紅軍總部為董必武等老同志每人配備了一匹馬。董必武那匹馬不是用來馱書,就是用來馱糧食,要不就是讓傷病員騎著,自己拉著韁繩在前面引路。

毛澤東覺得有疚於這位年事較高的老戰友,決定不再讓他擔任婦女隊長,將其調至林伯渠主管的“沒收徵集委員會”任委員,兼任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黨支部書記。毛澤東還將一雙未捨得穿的膠鞋,送給了董必武。

到達陝北後,董必武任中央黨校校長。董必武在處理繁重工作的同時,對支出精打細算,賬面上有六角錢的多支出。為此,董必武在機關大會上作了檢查,並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

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1947年,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由董必武出任共產黨經濟“總司令”,負責組建華北財經辦事處,建立共產黨的“戰時經濟內閣”。1948年11月22日,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在華北銀行總行簽發了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貨幣的訓令。12月1日,董必武宣佈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套人民幣正式發行。這兩件事,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為即將建立的新中國的經濟穩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建國後,董必武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

董必武十分低調謙遜,他曾說:“我現在老了,做不了什麼事了,跑跑龍套就是了。其實我的一生也只是跑龍套。”當時外國國家元首來訪多是以董必武代國家主席名義邀請的。1975年,董老已90高齡,雖然病魔纏身,仍堅持國務活動。1月16日,他接見了馬來西亞首任駐華大使。這是董老生前最後一次外事和國務活動。

一大13人,4人犧牲7人脫黨,只有經濟總司令與毛主席成為正國級

1975年4月2日,90歲的董必武在北京逝世。

毛澤東聽到董老逝世的消息,一天不說話,也不吃東西,孤獨地放了一整天宋人張元乾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的唱片,寄託哀思。重病纏身的周恩來在病榻上親自修改了中共中央為董老擬的悼詞稿。葉劍英在代表中央致的悼詞中深情地說:“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輩子做好事,不愧為無限忠誠於黨和人民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