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歷史上真有這句話嗎?

少凡君


“臣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平身吧!”“謝皇上”...... 這段對話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在清宮劇裡頭經常會有它的身影。
但其實,這樣的叫法是不對的,實際上在清朝是很少需要這樣喊的,眾多的清宮劇把我們給帶偏了。


真的山呼“萬歲” ?

首先,“萬歲”這兩個字肯定是存在的。

在先秦的時候人們開心的時候會說“萬歲”,用來表示自己內心的愉悅感。在“完璧歸趙”的故事裡,秦王拿到了和氏璧後他是很開心的。

而秦王身邊的人看見了秦王得到和氏璧這件寶貝,也替他感到高興,紛紛高呼“萬歲”。
但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萬歲”一詞是和皇帝直接掛鉤的,“萬歲爺”指的就是皇帝。


除了皇帝,唯一能夠稱自己是“萬歲”的僅有太后。除了這兩人之外,沒有人可以自稱是“萬歲”的。如果有人和“萬歲”兩個字扯上關係,那就大事不妙了。

宋朝時,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喜歡喝酒。喜歡喝酒原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喝酒後容易誤事,容易說錯話。

曹訥在一次喝醉酒後就碰上了倒黴事:他自己對自己說了一大堆的醉話,這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他還“令人籲萬歲”。

事情被傳出去之後,曹訥惶恐不安,感覺自己會受到嚴重的處罰。

果然,曹訥最後被杖責而死。

魏忠賢大家熟悉吧,在明朝中後期絕對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甚至是皇帝,他都不放在眼裡。但即便是如此,他也不敢說自己是“萬歲”,只稱自己是“九千歲”。

多爾袞——大清能夠入主中原的重要人物,清朝著名的攝政王,可以說也是個擁有無上權利的人。但這麼強的他,也不敢稱自己是“萬歲”,只稱自己是“千歲”。


因此,在我國很長的時間裡,“萬歲”一詞僅適用於皇帝。

那“萬萬歲”又是怎麼回事呢?

“萬萬歲”其實跟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關。

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女皇帝。“唯一”是現在的我們來評價她的,但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對於武則天當皇帝是不認可的。

當時,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對於武則天當皇帝掌權,民間、官場裡都是有不少人在指指點點的。


再加上武則天她掌權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七歲了,這麼高的年齡還當皇帝,在我國曆史上除了她就沒有第二個人了。

這麼高的年齡還要當皇帝,能不能把國事處理好?因此,武則天受到的壓力很大。

壓力大,自然需要放鬆解壓,她很喜歡別人能夠吹捧她、誇誇她,讓她能夠開心開心。

有一天,武則天在金鑾殿把翰林院的所有學士集中起來,想出題來考考他們:

她脫口說出了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雖然學士們想出了一堆的答案,但武后聽了都不滿意,甚至覺得他們回答得沒什麼水平。這時,有位學士看出了武則天想讓人誇的心思,就然後大聲的說到:

“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聽了之後,直呼大妙,不僅重賞了說出這句話的學士,還將這句話推為傑作,“萬萬歲”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清朝時很少需要連呼三聲“萬歲”

我們看清宮劇的時候,“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是經常可以聽見的,無論是臣子們見到皇上,還是皇帝上朝時都要這麼說,但實際上是不需要這麼叫的。

其實,在普通的日子裡,大臣們見皇上只需要正常的請安即可,即甩兩下袖子,再跪下磕頭,說“臣恭請皇上聖安”之類的話就行了,只有在重大的節慶場合裡面才會出現“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樣的說法。


所以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句話是存在的,但並沒有像眾多清宮劇,如《還珠格格》、《延禧攻略》那樣說的那麼頻繁。電視劇裡演的,更多的是讓我們看著舒服,聽著爽快些,不一定都符合事實。就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樣,明明這句話是在朱元璋之後才用在聖旨上的,但在電視劇中,明朝前的聖旨就已經出現這句話了。


小小嬴政


沒有這回事哦。

在歷史上的清朝,臣子們見到皇帝是不能呼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這都是清宮劇的杜撰。

清代沒有在行禮時喊“萬歲”的制度。

  • 如果皇帝想要召見某位大臣,這位大臣在覲見皇帝時,先進入皇帝辦理政務的殿閣內。

  • 大臣跪下請安,通常會說“臣XXX恭請皇上聖安”,或者“奴才XXX恭請皇上聖安”。


隨後,大臣起立,然後走到皇帝坐的炕前,在鋪好的厚墊上跪下,聆聽皇帝的訓示。

皇帝和大臣交談完畢後,讓大臣退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跪安”。

至於比較重大的禮儀,如皇帝、皇太后過生日,或者大朝會的時候,也不會喊萬歲。

根據《清會典》規定:

  • 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

在行禮的時候,通常會有引導禮儀的官員發出指示,讓大家“跪”,然後叩頭三次;接下來發出“興”(起立)的指示,大家站起來;如此反覆三次。

總而言之,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歷史上沒有發生過。


HuiNanHistory


歷史上確實有這句話,但到了清朝已經被廢除。

清朝為了顯示與前朝的與眾不同,建國時已把跪拜時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這種禮儀給廢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恥辱的禮儀跪安。皇帝召見一位官員時,官員先跪一隻右腿,然後左腿跪下的同時右腿起立,最後右腿起立,跑到皇帝面前的墊子上,跪著和皇帝說,完事害的跪著退回去。清朝宣揚自己是禮儀之邦,禮儀非常繁瑣複雜有:一肅、一跪、三叩及六肅、三跪、九叩。同時清政府為了彰顯自己滿族優越的地位,規定這種禮儀只能適用於滿族和蒙古族,漢族不得使用這個禮儀。

但是當這個禮儀遇到洋人可就不好使,乾隆時期英國使臣想要拜見乾隆皇帝,因為不肯行跪拜禮儀造成雙方僵持,最後乾隆妥協允許英國使臣行單膝跪拜禮儀。到了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經歷第一次戰敗見識到洋槍火炮的厲害,道光皇帝竟然不敢見外國使臣,因為害怕外國使臣連單膝下跪都不需要做,直接行使鞠躬禮儀覲見。堂堂天朝皇帝天潢貴胄怎麼能和番外蠻夷同起平坐,如果這樣做豈不是被天下臣民所恥笑。

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到同治皇帝時期,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找了個理由認為外國人是禽獸,不要和他計較允許外國使臣行跪拜禮儀。


陸棄


現在的電視劇,尤其是清宮劇,很多都是內容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編劇寫得爽,觀眾看得過癮就行,在很多清宮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大臣們老早就要去上朝,皇帝來了開始晨議前,上朝結束後,大臣們都要行叩拜大禮,然後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句話嗎?在平時上朝的時候,大臣們都要三呼萬歲嗎?

三呼萬歲,其實是山呼萬歲,歷史上還真有這句話,在古代一直都講究君權神授,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到嵩山太室山去祭天,就在隊伍登山的途中,忽然隨行的官員聽到有人在山上高呼“萬歲”,一連喊了三聲,於是山下的官員就問山上的人,你們有沒有在山上喊“萬歲”?山上的人都說沒有喊,但是卻說聽到山下有人高呼“萬歲!”,於是大家都說道,這時山在對漢武帝高呼“萬歲!”,這件事就被當成是祥瑞的徵兆記錄下來。(這顯然是有人糊弄漢武帝啊!)

雖然這件事完全是人為的,但是被這樣一記錄,在之後的朝代就被當成了一項臣民朝見君王時的禮儀制度,將這項禮儀稱為“山呼”或者是“嵩呼”,這項禮儀在之後的朝代,逐漸被規範化了,比如群臣前來朝見皇帝時,大臣們向皇帝跪下之後,朝廷有專門執掌禮儀的官員,這個官員就會高喊“山呼!”,然後這些官員們就會給皇上磕頭,一邊高呼“萬歲!”,司儀官再次高喊“山呼!”,大臣們在叩首高喊“萬歲!”,司儀官最後一次高喊“再山呼!”大臣們叩首後齊聲高呼“萬萬歲!”所以其實這個過程是

分步驟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除此之外,這句話也不是天天都會喊的,雖然上朝商議國事的時候,的確是有一些禮儀要求的,但是平日裡大臣對皇上就是正常的請安就行了,比如“臣/奴才恭請皇上聖安!”,只有到了大朝的時候,大臣們前來向皇帝朝賀,這時候才會有一整套非常嚴格的禮儀制度,比如清朝的大朝儀就規定了親王,郡王,大臣們朝見皇帝時的次序,還有必須要注意遵守的禮儀,大朝時間一般是古代的元旦,也就是今天的春節,皇帝的生日那天,所謂萬壽無疆的萬壽,還有冬至三個重要節日。

每逢這三個節日,皇帝都是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所以清宮劇有事沒事都在大殿上朝,這也是不符合史實的,上朝後清朝的大臣們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同時要奏起禮樂,在一系列活動完了之後,鳴鞭三次,然後皇帝起駕回鑾(雍正王朝就有此場景),但是山呼萬歲這一項禮儀在清朝時就已經被取消了。在朝儀更加複雜的明朝,大朝時群臣跪拜完之後,會有人像前文一樣帶著群臣高呼“萬歲”的,所以山呼萬歲的場景只會出現在公元前140年之後到公元1661年以前,清朝是不會有山呼萬歲的場景。

我們想象一下,山呼萬歲的場景肯定是很壯觀的,帝王們也一定非常享受,不然也不會一直沿用那麼久,雖然一些清宮劇和古裝劇也還是挺不錯的,但是還是應該符合史實,如有錯望指正,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萬歲”作為吉祥祝福語,在歷史上是肯定存在的。


關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一段演進的歷史。

古人飲酒、祝壽啊等喜慶場合,都可以高呼“萬歲”,也就是“萬年”的意思。“萬歲”這個詞,最早見於西周春秋時期,在一些巫祝儀式上也很常見,現在一些詞語比如“萬壽無疆”,和它的意思比較接近。至戰國時期,人們遇到什麼開心事,需要祝賀時,也都會呼喚“萬歲”表示高興。


我們都知道藺相如送秦王和氏璧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記載,當藺相如手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秦王接到和氏璧十分開心,展示給身邊的美人以及左右人等觀看,眾人為秦王開心,於是在這個喜慶的時刻大家高呼“萬歲”。

曾經的“萬歲”一詞是可以上下通用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萬歲”並不是僅有皇帝才可以用,而是不論貴賤都可以百無禁忌。

大呼“外歲”作為臣子對皇帝朝拜禮儀的一部分,最早是從秦始皇開始。《史記》有記載秦始皇登殿,令群臣“上壽呼萬歲”一事。只是這個儀式未能成為定製傳承下去。


到了漢代,漢武帝劉徹為了顯示皇帝地位的尊貴,就利用“萬歲”精心炮製了一個關於“三呼萬歲”的神話。《漢書》有云,元封元年,漢武帝正月去華山巡幸,到達中嶽時,隨行人員都聽到山中有三呼萬歲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山神。

於是武帝和山神進行了一場人神對話,真實玄之又玄,神之又神。


其實最可能的情況是,漢武帝到達華山,假意聽到了“萬歲”呼聲,轉身跟左右人說,“你聽到沒?有什麼在叫我萬歲哩!”有大臣聰明機靈,腦子轉得快,就附和說:“是哩,我聽到了,應該是山神吧!”。於是眾人皆頓首稱是。

好吧,作為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吧。

此後,“萬歲”一詞就成為皇帝專有了,臣民百姓頂禮膜拜皇帝時都得“三呼萬歲”,成為對帝王的特稱、尊稱。

“萬歲”成為朝拜帝王不可缺少的裝X口號。

到了宋代,“萬歲”更是不能喊錯,喊錯或不喊都要被懲罰。雖然並沒有明文法典規定見到皇帝一定得喊“萬歲”,但在歷代朝儀中卻記載很詳細,違反或逾越都將嚴懲不貸。

北宋的大將曹利用的侄子曹訥,在一次喝醉酒後,“令人呼萬歲”,如此作死的僭越行為,在被人告發後,直接杖斃而亡,真是No Zuo No Die。


“萬歲”之後還有“萬萬歲”稱呼, 據說來自武則天。

據說武則天稱帝后,喜歡眾人吹捧,一日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答對子,隨口說句上聯“玉女河邊吹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雖是滿腹經綸,此時卻有江郎才盡之嫌,此時又來了一位非常機智的馬屁精,對了一句“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哄得武則天那叫一個開心,從此“萬萬歲”也流傳朝野間了。


這當然不是真的,不過是個民間故事,史料中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記載。

但是呼喚皇帝“萬歲”,從漢以來卻越來越盛行,以致於在元代“山呼”禮儀已經非常完備而繁瑣了。“萬歲”也似乎自此變成了一個象徵皇權專制的名詞。

日本也學到了三呼萬歲的精髓。

日本人向來從中國學去不少東西,連三呼萬歲這樣潮流儀式,也學得是像模像樣。

1889年2月11日是日本的紀元節,明治天皇在這一天要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並在代代木練兵場舉行閱兵儀式。

屆時本來預備的儀式是,帝國大學等文部省直轄學校的師生員工們,列隊向皇宮外苑敬禮,但是光敬個禮,連聲音都沒有,看上去未免沒什麼架勢,死氣沉沉。於是教授們開會研討,選中呼喊“萬歲、萬歲、萬萬歲”口號,以壯大氣勢。

“萬歲”一次大概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那時倭王武大王,也就是雄略

天皇在公元478年,還向南朝的宋朝遣使進過貢。

(雄略天皇圖)

1919年3月1日朝鮮民眾高呼獨立萬歲,舉行示威遊行,對這次的反日運動也叫做“萬歲事件”。再之後, “天皇陛下萬歲”,又變成了“民主主義萬歲”,也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了。

如今遇到什麼歡慶、幸運的事,我們偶爾也會喊聲“萬歲”。記得高考後那日,大家從二樓把學習資料、書本盡數扔到樓下,一邊飛撒一邊呼喊“萬歲”的樣子,正是青春最美好的回憶了!


山主有言:所謂“萬歲萬歲萬萬歲”只是一句口號,但這句口號卻承載了近三千年來的政治變遷。皇帝消失了,皇權編織的神話已經記憶深刻。


莫山主說青史


有兩個說法。

一是秦始皇開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要求文武百官在朝拜時齊聲高呼“萬歲”,自此遺留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相傳武則天稱帝后,喜歡別人吹捧她,藉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因為她“名不正”。但武則天又不好直接吩咐下人拍自己馬屁。有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說出了上題: 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搜頭腦風暴,對答了很多句,武則天都不甚滿意,直覺掃興。這時,有位慣於溜鬚拍馬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后興高彩烈,推為傑作。從此,“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在朝野之上遺傳推廣下來。



老黃曆史觀


古裝劇中官員們上朝見皇帝時都會跪拜,然後高呼三聲萬歲。但真實的歷史上卻並不是這樣,清朝官員們是沒有喊萬歲的習慣的。

古代官員們對皇帝高呼萬歲,這種禮儀相傳是從漢朝開始的,不過當時萬歲這個詞並不是皇帝專用,普通人道賀的時候也可以用。民間很多普通百姓遇到了喜事,大家也喜歡用萬歲這個詞來道賀。

一直到唐朝,史書上也有很多關於普通官員之間稱呼萬歲的記載。一直到了宋朝,萬歲才慢慢的變成了皇帝的專屬用詞,當時一個官員在家中讓僕人稱呼他萬歲,被人舉報後被砍頭。

不過萬歲雖然成了皇帝專用,使用場合卻和古裝劇中演的不同,電視劇中官員們上朝時候都要高呼三聲萬歲,甚至單獨見皇帝的時候也是這樣,這其實是不對的,真實的情況是臣子們一般都是在重大節慶場合才這樣。

比如史書就記載過宋朝皇帝冊封太子時候,臣子們上前行禮,然後三呼萬歲。

再比如唐朝有次過年,君臣們都在一塊慶祝新年,歌舞之間臣子們高呼三聲皇帝萬歲。

可是清朝卻不這樣,清朝是沒有對皇帝高呼萬歲的習慣的,不光是私下場合,還是節慶場合都沒有,頂多私下叫一聲萬歲爺。

至於上朝時候文武百官跪拜,然後一起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種事情更加不存在的。翻遍清朝的史書,又或者是官員們的日記等等,都沒有過這樣的記錄。


漂浮菌


“萬歲”在我國來歷來已久,但是據記載,在戰國時期,“萬歲”就已經正式用於君王,表示慶賀。

“萬歲”是什麼時候開始用在皇帝身上呢?

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群臣上朝時就要山呼“萬歲”。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記載能夠證明。

而漢朝時期不光是皇帝,就連皇太子都能稱“萬歲”,甚至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

從漢朝一直到唐朝時期,對於“萬歲”這一稱呼的管控並不嚴格,沒有達到“上綱上線”、意圖謀反的地步。

“萬歲”什麼時候成為皇帝的專用名詞?

在北宋時期,對於“萬歲”的稱呼就已經極為忌憚。

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喝醉酒發酒瘋“令人籲萬歲”,被殺。可見宋朝皇帝是極為小氣的。

到了明朝時期,就更嚴格了,就連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都只敢稱“九千歲”,可見管控極為嚴格。

“萬歲萬歲萬萬歲”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據說武則因為得位不正,再加上是“女皇”於禮不合,因此特別喜歡別人的吹捧。

甚至於武則天專門出了一個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讓滿朝文武出下聯,但是沒有一個讓武則天滿意的。直到有一個善於揣摩上意的大臣對上了:“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極為高興,這個“萬歲萬歲萬萬歲”開始流傳開來。

但是在清朝的各項記載裡都沒有顯示,上朝的時候要喊“萬歲萬歲萬萬歲”。

反而是在明朝時期,舉行“大朝儀”的時候,會有專門的太監組織文武大臣“山呼”“萬歲”。

太監喊一聲“山呼”,群臣喊“萬歲”,第三次的時候喊“萬萬歲”,合起來才成為“萬歲萬歲萬萬歲”。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一、萬歲的演化

“萬歲”本是萬年、永遠存在的意思,後來演化成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在隨後演化成上天及皇帝的別稱。

①《戰國策·齊策四》記載,“﹝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裡“萬歲”就是祝賀、稱頌的意思。

②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臺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這裡“萬歲”就是對皇帝的別稱。

“萬歲”其實最早還不是皇帝專用名詞,只要做了值得稱讚的事情,就會用“萬歲”來表示稱讚,《史記》中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人稱呼為“萬歲”;“萬歲”也有用作人名,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被封為廣宗王。

宋朝以後,“萬歲”成立皇帝專用名詞,大臣、民間不得擅用。據說北宋大將曹利用從子曹訥,在一次酒醉“令人籲萬歲”,被人告發,杖責而死。明朝魏忠賢權傾朝野,自詡為“九千歲”都不敢稱“萬歲”。這時,“萬歲”就是最高封建統治者代名詞,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就是大不敬。

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由來

“萬歲!萬歲!萬萬歲!”據說來源於武則天。

武則天登基稱帝后,為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就曾多次改“年號”。“天冊萬歲”“萬歲通天”“萬歲登封”這些年號都冠以“萬歲”,以表示登基即位順應天意。

“萬萬歲”的來歷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恭維,以此證明自己即位合法性。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得掃興。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頓時興高采烈,推為佳作。從此,“萬歲!萬歲!萬萬歲!”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安定郡小書生


眾所周知,秦始皇勢創皇帝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之前的國家領導人都稱為“王”,那麼給皇帝請安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也是隨皇帝制度一起誕生的嗎?


其一:“萬歲”的用法

其實,最早的時候,萬歲是百姓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並不是皇帝專有。秦漢時期的“萬歲”就相當於現在的“棒極了”,是百姓的一個口頭禪,通常用來表示一個人的開心,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來形容所有人。渴望長生不老的漢武帝曾經想把這個詞語據為己有,但街頭巷尾都在用的詞語哪裡會有那麼好禁止,人們仍然會在一個聚會的大場面上用萬歲這個詞語。直到到了宋朝,皇帝明令禁止,萬歲這個詞語只能屬於皇帝使用。

其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出現

皇帝渴望長生不老擁有萬世的權勢和富貴,為什麼還要疊加使用呢?是真的因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嗎?這個傳說來自於武則天,我國的第一位女皇帝,在男權社會里擁有至高權利的武則天也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非常在意這些小細節。一日,武則天在朝廷上和大臣們對對聯,武則天出上聯:“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位學士搜腸刮肚,也沒有對出讓武則天滿意的下聯來,這時一個善於奉承武則天的大臣登場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則天聽完後興高采烈,從此萬歲萬歲萬萬歲也就流行開來,成了哄皇帝給皇帝請安的一句奉承之詞。



其三:清朝給皇帝請安的說法

我們最常見的“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是在一些清宮劇中,但是一些歷史學家也曾經闢謠過,當時的請安詞壓根不是這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樣,都是越來越趨向於懶惰,有時候連朝都不會去上,即使去上也一般走一個過場,皇帝和下面的大臣都離的很遠不會齊聲喊萬歲。皇帝有一個專門的機構,這個機構會專門記錄皇帝何時在何地接見哪個大臣,這個大臣一般在太監領進來以後,進入一個自己該站的區域,然後下跪簡簡單單說一句:“臣某某恭請皇上聖安。”然後聽皇帝的意思再決定下一步的做法。而且根據記載,萬歲萬歲萬萬歲不會連著喊出來,也有一個專門的太監,在一起給皇帝請安行禮的時候他會說“一呼”,然後眾位大臣齊喊“萬歲”;他再說“二呼”,眾位大臣齊喊“萬歲”;他最後說“三呼”,眾位大臣再喊“萬萬歲”,這樣才能整齊不會亂。



中國古代是十分注重這些禮儀的,尤其是在皇帝方面,比如皇帝的自稱之詞“朕”、“孤”一般人就不能隨意使用,皇帝的萬歲皇后的千歲也都是有具體的規定。但隨著歷史的逝去,有些記載已經模糊,電視劇的發展也歪曲了很多歷史,想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也就變的更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