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毀約潮,大家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李李6595


一般來說求職的歷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磋商,包括面試

二:發offer,只有雙方信息、職位、薪資、報到時間均清晰確定的才算offer

三:簽約,用人單位發了offer,你表達了同意之後,就算簽了一份約,後續籤正式文本的勞動合同,只是進一步明確而已。

很多時候畢業生和企業互為備胎關係

企業找學生面試,一般會有二到三次面試,但過程拖泥帶水,幾輪筆試幾輪面試,多級面試異常耗費時間和精力。有時候一套流程下來可能需要三四個月。而且最終還不一定錄用。

既然企業與學生互為雙向選擇的關係,那麼學生也不願意在一棵樹上吊死。即使其他企業不來挖人,學生也會多找幾課樹試試。很多企業的校招,其實很多時候是奔著學生勞動力相對比較便宜而去的。那麼也沒法指責學生,就業奔著更高多 勞動報酬而去,留不住人,無非就是給學生開的價錢低了,待遇差了。人被其他高待遇的企業挖走了。

提前最好準備

所以在一二階段,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求職者,都可以騎驢找馬,可以隨時退出或拒絕,不存在任何法律或道德上的制約。

至於到了第三階段,簽約之後再違約,那自然按照法律合同辦理。學生違約,只要履行了違約責任,也不應再在法律和道德上被附加任何責任。

大學畢業生頻繁違約,說明的是當代畢業生對於企業和自己薪資總體的要求的提升,不能說明其他什麼。

綜上,請求職的同學們務必騎驢找馬,如果果你因為用人單位任何沒有法律效力的承諾,而被吊住,是自己太天真,也無從指責用人單位。


禾朗星


【蕗蕗老師說】

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次疫情的影響。在這次疫情中,很多民營企業無法正常營業,輕則營業額受損,重則直接倒閉。因此,導致很多人,尤其是還未踏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對於民營企業的經營狀況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前不久我還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一位網友剛過完春節大假就盼著返崗上班,好不容易等來了公司說讓他返工的通知,還沒高興幾天,又收到了公司倒閉的消息,只能另謀出路。相信這位網友的經歷肯定也是很多人現實生活中遇到過的,不知道大家現在是否都找到了合適的新工作?

應屆畢業生可能是出於謹慎,也可能是出於擔心,毀掉民營企業的offer,更願意去國企,即使薪水要降低很多,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承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害怕自己的工作會因為公司的狀況受到影響,這種心理我覺得很正常。畢竟走出校園後,花銷一下子就會多起來,一旦沒有工作了,拿什麼養活自己呢?

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還有眾多民營企業依然堅挺地在經營,甚至經過了這次疫情會變得更好,最近世界各國都在從中國採購各種物資,這難道不正是民營企業翻身的契機嗎?所以我們還是要對民營企業保有信心,他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好,他們的員工薪水和待遇肯定也不會差。

另外,還要給這些毀約的應屆畢業生提個醒,不管去哪裡工作,建議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最好能在心儀的公司實習一段時間,試一試自己是否適合那裡,以防正式入職之後才發現很多地方自己都不適應。一般來說,大學生能去實習的地方大多都是民營企業,對於國企的瞭解並不多。

不管應屆畢業生做出什麼選擇,我覺得只要你們自己當下滿意就好,即使不滿意以後還有改變的機會,最重要的還是選擇一份自己喜歡、也適合自己的工作,要不然真的很痛苦。

以上僅代表我蕗蕗老師的個人觀點,如果你們有不同見解,也歡迎來和我討論,感謝你們的關注!


蕗蕗老師


目前,整體經濟未來趨勢判斷都是偏向悲觀。在這種悲觀情緒的籠罩下,避險傾向被大大放大,穩定性被擺在第一位。

所以即使高薪的民企職位,在這一階段吸引力也是沒有有國家作為背書的國企職位來的有吸引力。

相信,後期隨著行情變好,情況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天人何意


1.這是個別現象,能找到工作就不錯了,毀約的是少數,佔整體的比例很低;

2.民企比國企更有競爭力,從發展來講,他的選擇未必是明智的;

3.他會很窮,而且保持很長時間,有可能是10年甚至更久。


麗講娘


今年嗎?我只聽說好多用人單位毀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