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喪偶以後,老年人只剩活著”,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在我看來,很多老年人身上會存在這種情況,但並不是全部。

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會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而進步,因此年輕的一代所接受的思想和老一輩的是不太一樣的,他們對人生的經歷體驗思考也是不一樣的,彼此不太會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老人喪偶之後,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他們失去了自己摯愛的人,失去了精神上契合的人,失去了靈魂。儘管一些老人們表面上看起來與往常一樣,雲淡風輕,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私底下翻過多少次老照片、有過多少次自言自語、流下了多少眼淚。而此時的大多年輕人會因為忙著自己的事業、忙著自己的小家庭,把孤獨的老人拋在腦後。或許年輕人們會偶爾打打電話,問問父母最近身體情況怎麼樣、缺不缺吃的、缺不缺衣服。但是我們想一想自己與父母打一通電話需要幾分鐘?一個月會有幾次通話?一年又有幾次通話呢?從本質上來講,難道老人缺的是你那一分鐘的寒暄?他們缺的是可以傾訴的人、缺的是陪伴!只有我們年輕人做到了這些,孤獨的老人才會覺得精神上富足、才會覺得自己並不是苟且的活著。

當然孤獨的老人並不能整天沉溺於失去另一半的痛苦悲傷中,而是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去做自己這輩子想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使自己對生活充滿熱情希望。老人們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覓尋不曾出現的答案


看到這個話題,我想起我身邊的兩個老人。



某甲(女),退休教師。喪偶後追隨獨生女兒生活。女兒 在外打工,生活工作也不穩定。於是甲隨著女兒搬來搬去,四處漂泊。女兒上班時間也不固定,大多時間還是甲一個人待著。內心特別失落和孤獨。


某乙(男),農民。乙有三個子女,都在外過的不錯。六十歲時,妻子去世,埋完妻子便跟兒子來到城裡。兒女都很孝順,爭著讓他去住。好吃好喝好招待。但是乙還是有說不清的不自在。比如不讓吸菸,每天洗澡,兩天換洗一次衣服,時時處處沒有自己家的溫暖。

甲和乙分別代表著兩種人。退休人群和沒收入人群。但無論有沒有錢,喪偶老人依然融不到兒女的生活中。在他們心中,沒有老伴的生活突然間失去了生機。


也許我們真正老了 ,只剩下一個人時,才能夠體會到那種內心的孤獨,才能領會到人生的真諦。


風平浪靜丶丶丶


我,八十一歲,教高中語文的退休教師,老婆七十四歲,她慢性病五、六種,我每日為她按摩早晚兩趟,晚上睡覺前,熱水為她泡腳兼給她按摩,用她的話說“沒有你這個老頭,我早就死了。”我倆在當地是一生有名的鴛鴦一對,倆人一生笑得多,有摩擦,但很少,更沒有打過一次架。她天生的溫柔和勤儉勤勞。我在文革中幾年挨鬥挨跪捱打,寫不完的檢討,她身懷雙胞胎在橋下挑沙石方掙全家生活,照顧和伺候公公婆婆,這個出院,那個又進院的我父母多病,還有一個小女孩,都是她一人操心碎心把這個不堪之家,被她支撐住了。我挨關,不能進家受監督勞動,晚上跪在地上低頭認罪,一身傷巴痕跡。終於盼到了人民勝利,粉碎了“四人幫”,我恢復了高中語文教學,她也不退休工資。我上各級電視臺20多臺次,出名了。如今我家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父母在世時,被當地居委會評上了雙文明戶和五好家庭戶。可是,現在老婆的身體很不好,我的身體特別健康,我真怕她先早走,肯定她要比我走得快走得早。我多次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她走的悲劇,想到她走的兩眼閉目,不忍離開我的神態,她眼眶還流淚水,我撲在她身上號哭,從此,我變成木頭人。我也分明知道,人老而死,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規律,什麼從容對待,我也在這方面作好思想準備,幾十年的身影未離的感情,風吹雨打,酷熱寒霜,倆人熬過走過來了,但面對一人先死,痛苦的永別,叫我難以承受。文革殘酷衝擊我,我挺過來了,老婆先死,我心上一塊可愛的肉,割了下來,叫我像天昏地暗,留下我八十多歲的人,度日如年,度時如年,度分度秒如年,有安樂死,我會立刻簽字按手印。不寫了,我眼被淚水全迷糊了…。


快樂每一天7496


人老了,喪偶後的生活,作為80後的我或許沒有經歷就沒有感同身受,不能隨便瞎評論。我就來說說我身邊的老人喪偶後的生活吧。

陸奶奶,今年七十多歲了,喪偶,孩子常年都居住在國外,目前在上海獨居。每次看到她,她總是忙忙碌碌的,不是去上老年大學,就是約了朋友吃飯,偶爾也會和一群老年人報團去旅行,每次見到她她總樂呵呵的,從她的環保袋中拿出巧克力,牛肉乾要分享給我們吃。

朱爺爺,喪偶十多年,和兒子住在一起,平時不太和其他老人來往。兒子兒媳上班,每天早上起床後朱爺爺都會自己出去買大餅油條豆漿,中午愛吃骨頭菜飯,各種小館子解決午飯,偶爾也會自個兒跑到真如吃碗羊肉面,一下午要麼曬曬太陽聽聽收音機,要麼看看喜愛的戰爭片,等到晚上和兒子孫女一起晚飯。看似孤獨,有時候他一個人也落得自在。

翟奶奶,80多歲了,多年喪偶,常年和孫女居住在一起。大女兒退休了,白天每週有五天會來陪伴翟奶奶,有時候幫她配配藥,更多的是和她一起吃個午飯。

人老了,老伴去世總有先後,通常都認為先走的那位比較幸福,留在世上孤獨老人遭罪,或許很多時候是這樣的。孩子長大成年,要麼成家立業要麼遠離身邊,只有老伴一直在左右。幾十年的相依為命,突然剩自己一個人了,一時間很難適應也是人之常情。這時候建議為人子女多關心關心父母,有條件的接到身邊照顧,對於老人的興趣愛好給予支持,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如果老人有再組織家庭的想法,孩子也要看具體情況給予支持。讓老人安享晚年。讓老人不再“只剩活著”。


Alexandria成長記


提問者你好,我是一個剛失去父親的人,思來想去,還是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認為人老了,喪偶之後的老年人也要勇敢認真的生活,而不是僅僅是活著。

年前,我的父親因病去世,我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家裡就剩下一個六十出頭的母親,回來辦喪事的時候恰逢疫情,把我和姐姐都困在了老家,這樣也正好能好好陪伴一下母親。兩個多月過去了,說已經接受了事實是不可能的。生我養我小三十年,陪我長大的父親一下不在了,是真的很難接受,更何況母親是和父親一起經歷風風雨雨四十多年呢?

作為女兒,我每天都有很努力去埋藏好內心最脆弱的那跟弦,生怕自己的情緒會帶動母親的難過。可是她看到父親遺物的時候仍然會嚎啕大哭,我心裡也難過,可是我還得繃住,不斷跟母親講,他去了也好,就不用受病痛的折磨了,可是我的心裡卻在想,爸爸,我真的好想你呀---終於,那天我去給父親註銷戶口,工作人員問我和他是什麼關係的時候,我還是沒忍住,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落---

父親去了以後,母親總說她活著沒有盼頭了,我說你還有我,我就是你的盼頭。老人不就是盼子女嗎?人來這花花世界一趟不容易,上輩子是積了多少德才會有這輩子,為什麼不培養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什麼不去認真、勇敢的繼續好好生活呢?我想等疫情結束後,我的生活穩定一點就把母親接過來一起住,看著我組建小家庭,讓她開心開心,不枉費這輩子生我養我!希望提問者也要努力好好去生活!加油!


Balala小妖精


我也是剛剛喪偶,我的年齡還不到六十歲,心情還沒有從喪偶之痛中拔出來,身體卻每一天疼痛難忍,現在不敢想退休金夠不夠的事,但是身體的不適就令我無所適從,聯想到往後餘生都要在這種身體心境下去活著,真的就沒有了往前看的勇氣,無依無靠,養的還是兒子,根本指不上,一個月都沒有一個電話,聯繫你就是要錢,真的感到很孤苦……


用戶4875657960483


其實人在中年就已經看淡生死,因為看得多了,親人離開的也多了。所以,太能看淡生死離別。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但在我身邊,我的親人離開,我親眼所見,留下的另一個,還很堅強,每天還在為兒孫忙碌,照看孩子,做飯。

我記得我大伯母是比我大伯早去世三年,留下我大伯一個人,在兒子家,每個月的工資發回來,一部分給兒子交房貸,一部分留下來做生活費,自己還要買些營養品,每天還要接孫女放學,晚上做飯,等兒子兒媳婦下班回家一起吃飯。

還有中老年喪偶的,我的一個遠方親戚,她老公,五十歲因為肝癌去世,留下她和一個沒成家的兒子,她每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去一個老人家做陪護,晚上在那老人家做飯,洗衣服,因為離自己家近,所以她就這樣忙碌著,就為了能給兒子買房子,結婚。

你說人走了一個,另一個就剩下活著嗎?不是的,所有的人都有著忙不完的牽掛,不是走了另一個,不傷心,而是必須接受的事實,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切,而是要為活著的人,自己的親人,孩子,還要忙碌著。不是嗎?


梅子花鮮


你好,我是百草御膳房,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人老了,喪偶以後,老年人只剩活著。這恐怕是大多數剛剛喪偶的老年人最真實的心情。

我父親68歲那年就去世了,在父親剛走的那幾年,母親的內心一直是十分痛苦孤獨的,心如止水,真正的只剩下活著,對生活沒有了積極的念想,缺少了以前相聚時的笑語和熱鬧。雖然父親在的時候,兩人磕磕拌拌常有爭執,但我知道,母親心裡一直放不下父親,畢竟兩個人一起生活了一輩子,到老了,心中甜苦可以互相絮叨絮叨,並不是每件事都方便向兒女們講的。我能瞭解母親的心情,時不時開導一下母親,講起父親在的時候的好,母親雖不多說,但聽到我們對父親的追思,她還是很欣慰的。

作為子女,不能讓喪偶的老人長期陷入孤獨無助、生無可戀的心境裡。要多給老人溫暖和陪伴,讓他們慢慢從喪偶的痛苦中走出來。時間是最好的撫慰劑,只要每天給老人以關愛,讓他們心情舒暢。我相信他們會走出喪偶的痛苦和孤獨,重新成為家庭中最溫暖的中心,成為兒女常常回家無可替代的理由。





百草御膳房


人老了,喪偶以後是否只剩下活著?不盡然:一個人的一生就像看一本書,不翻到最後不知道結果,人活著就會有開頭和結尾的一天,當一個家庭中有位老人先走了,那剩下的老人是不是活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呢?民間有句老話:好死不如歹活,這是我姥爺他常掛口邊的一句話,因為姥姥走的早,他晚年基本上都在四個兒女處碾轉過活,每家一個季度,正好一年一輪,姥爺性格爽朗,口味清談,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愛素食,每天早飯後自帶小板凳,公園門口看人下棋解悶,有時也湊角打個百分升級開心,生活並不愁苦,也不悲觀,因為他還有四個兒女及孫子們延續他的香火,他也心滿意足地每天看他們的喜樂哀怨,心安理得共享齊人之福。最後他老人獨活三十年,快快樂樂地仙逝於95歲高齡。所以別看老人們老的牙也掉了,背也陀了,像一張舊報紙,但他們內心一點不腐朽,有時甚至老小孩般特別皮,他們也有他們的活著的樂趣,也有他們活著的尊嚴,他們會在油幹燈盡之前,用力回望來時走過的每一段路,在回憶中去會見每一個經過的人,留戀其中的美,反思其中的過,他們知道彌留之際就會很快到來,可在生與死之間他們要做最後的抗爭,因為他們不想這麼快就把人生的這本書翻完,兒女尚在奔波,孫輩尚未成家立業,所以就算幫不上什麼大忙,也希望多活幾年看著他們一天一天過好上日子。那些喪偶或離異的獨身老人們,雖然會因為機體老弱等原因與生活妥協,但決不是苟且偷生只剩活著,他們也是有思想和很多的未了心願,人都有老的一天,老也是一種生活的形態,不能說老了就沒用了,老了活著也沒有什麼意義了,甚至有人會嫌老人活久了會佔用和浪費公共資源,世界是個物質的世界,所有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如何善待生命,如何面對生與死的過程,這是活著的人都要思考的人生問題,先走的人不一定都是遺憾,而留下後走的也不一定只剩煎熬和毫無意義的喘息,人只要還有一口氣,這本書就還沒有收尾。老人們在失去配偶剩下獨自一人面對這世界時,往往更能體會活著的意義,思考人生的真締,在目睹了伴侶先走一步的結局後,他知道了人本就是孤憐憐的來到了這世界,最終還是要獨自一個人回去,所以面對生死和孤獨,他們才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知,很多老人會生活的更樂觀和闊達。


遠方的夢境


世間的家都是由配偶組成,再開枝散葉,結婚時都有美好的祝賀,百頭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正又有多少是白頭到老呢?什麼老年人喪偶之後只剩活著,那中年喪子之後,還不跟著自殺嗎?世上真正白頭到老的也不能同一天死去,總有前後,那麼多的老年喪偶的,古時叫末亡人,都只能坐等死去嗎?哀大莫過於心死,完全依賴對方,失去了後是會惶惶不可終日,真正無病自殺跟著走,怕還沒有人有那個勇氣。隨著時間流失,慢慢的也會恢復過來,人不會象纏樹的騰,樹死騰枯,我老伴出車禍走的,走時女兒還沒成家,要是喪偶後只等死,那未完成的事,一概不管了?後來兒子生小孩,女兒成家都是我一手操辦,本人是農村的,什麼都沒有,沒有別人那麼好命,有工作,城裡人,但就憑一顆不想示弱的心,孫子也大了,女兒也成家了,都有各自的房子,家,外孫女也要中考了,本人也苟活著,要是等死的話,那一切都更艱難加在兒女們身上,沒有不散的宴席,走了一半,只是更艱苦了,未完成的事要獨當一面去完成,背後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做到了問心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