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栽竹不斷線 環境改善在攻堅,“竹綠礦區”建造肥城“後花園”

挖坑、扶苗、覆土、澆水、整理竹畦……3月22日上午,記者在湖屯鎮東穆河村看到,黨員幹部正忙著栽植竹林,一排排新栽植的翠竹迎風搖曳、綠意盎然。

三年栽竹不断线 环境改善在攻坚,“竹绿矿区”建造肥城“后花园”

東穆河村所在的肥城市因煤而興,煤礦開採區形成塌陷地,隨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塌陷地治理也迫在眉睫。

肥城市委書記常緒擴對記者說:“聚焦環境改善,我們踐行‘兩山’理論,算好經濟賬、生態賬、長遠賬,深入實施‘竹綠礦區’行動,充分利用竹子四季常綠、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特點,加快北部礦區塌陷地生態修復,把塌陷區變成‘河清湖秀、竹林搖曳’的肥城後花園。”

在肥城,像這樣的“竹綠礦區”行動三年不“斷線”,已成為該市環境改善攻堅的重要內容。截至2019年底,全市在採煤塌陷地上栽植竹林14700餘畝;今年內,竹林面積將達到3萬畝。

肥城市把採煤塌陷地納入北部城區規劃,列入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範圍。自2018年,通過“生態修復+新舊動能轉換+城市空間修復整合”的綜合治理模式,該市開始實施“竹綠礦區”行動計劃,誓將北部礦區打造成林水共生、綠色生態示範區。

為讓“竹綠礦區”見真功出實效,肥城“先規劃、後指導、再發展”。2018年初就邀請國際竹藤中心專家會診把脈、科學規劃,一個以竹林小鎮為點、以東西兩大片區為面、以三大竹林幹線為線,點線面交替的竹林景觀佈局應然而生。緊接著舉辦“北方竹子資源利用與竹產業發展”培訓班,不同領域的9名權威專家專題授課、現場指導。

在竹苗竹種篩選上,栽植適應北方環境的品種,確保竹子成活率不低於85%、連片不少於5畝,達不到要求的進行補植。同時轉變栽植模式,由分散零星的各村栽植或個人栽植,轉到大戶手中,並鼓勵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讓有意願的地方園林企業參與其中,使竹林栽植更加專業化,確保“專人栽、專人管、專人護、專人負責”。

眼下正是植樹好時節,“桃鄉增綠”行動在肥城開展得如火如荼。像往年一樣,市大班子領導現場指導,督促相關鎮街區落實栽植地塊,加快栽植進度,並帶頭揮鍬剷土,栽下挺拔的竹苗,帶動竹林栽植工作有序進行。

市委舉旗定向,鎮街全面發力。湖屯鎮嚴把選苗關、栽植關、養護關,累計栽植竹子130萬餘株,發展竹林面積3900畝;高新區到外地學習竹林培育先進經驗,致力於走竹林產業三產融合發展之路。石橫鎮多部門配合、如期清障,保證按期栽植,和興潤園林公司簽訂工程合同,保證栽植面積統一、栽植密度高。

拉長竹林產業鏈也是“竹綠礦區”的應有之義。肥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殷錫瑞說:“隨著竹林栽植規模鞏固,我們要大力發展竹產業,培育發展竹文化生態旅遊,助推北部城區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該市規劃發展竹林旅遊、竹纖維製造、竹飲製品、竹製日用品、竹筍加工、竹炭加工等竹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我們把竹林與東興茶文化產業園、荷塘月色景區無縫銜接,形成人工培育的灌溉式、園林化竹林景觀帶,打響‘品茶、觀荷、遊竹海’生態遊品牌。”老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孫棟介紹說。

“縱深推進‘竹綠礦區’,同時開展全域植綠增綠,實現城區土地、宜林荒山、道路沿線‘三個綠色全覆蓋’,以環境改善的攻堅,換取發展的全面振興。”常緒擴說。(□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言明 劉濤 通訊員 宋傑 李勝男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