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哪種方式更聰明?

菩薩我想對你說


歷朝歷代對於宗室的管理都十分重視但也頗敢頭疼,賜予重權怕出現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徹底撒手不管,害怕出現北宋末年那樣被外敵捲包會。而明清兩朝都是在吸取前朝的得失之後,各自採取了不同的宗室管理方式。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宗室制度更合理更科學。



明清兩代宗室的最大區別在於明朝宗室就藩地方,清朝宗室不就藩。還有就是明朝宗室不理國政,而清朝宗室始終處於國家核心領導層。明朝宗室嫡長子始終不降爵。而清朝除了十二家鐵帽子王之外,所有宗室一律逐步降爵直到最低。在這一方面清朝更加合理和妥當。


明朝宗室就藩地方給地方府衙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到最後一省的賦稅居然不夠養活朱元璋這些拉拉孫的。崇禎年間,女真阿濟格進犯山東,將山東魯王等數十名宗室擄走。雖然阿濟格劫掠甚多,但轉年山東府庫就有銀子了。對比之下,清朝宗室的開銷比明朝要好一些,起碼在面上可以。清朝宗室的負擔比明朝要強的多。

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宗室造反,明朝自朱棣造反成功以後。就徹底把宗室當豬養了,實際上就是把宗室在地方圈禁,不得離開就藩之地,不得有兵權,地方行政權。明朝雖然有太監專權,但始終沒有後宮干政和宗室輔政的形式。在防範宗室這個問題上明朝做的太謹慎,太嚴格。以至於到了晚明,整個宗室沒有一個好樣的。清朝宗室雖然有權力,但無兵權,晚清是後宮垂簾。所以並沒有攬權的宗室。多爾袞是意外。



對比之下,清朝宗室管理的就很好,遠支宗室給鐵桿莊家養活我。近支宗室處於國家核心階層。這大概和清朝是遊牧出身。出於對漢族的不信任。也只能信任宗室的原因。所以清朝宗室人員的能力都不弱,也變相促使了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高於明朝皇帝。


但無論明朝宗室的就藩,還是清朝的不就藩,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寄養在百姓身上的寄生蟲。清朝親王一年俸祿一萬兩,糧食,布匹,其他生活用品不算。而清朝一品大員俸祿不過300多兩。明朝親王一年糧食就一萬石。他們完全成為了國家的最大負擔和造糞機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

明朝自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朱氏子孫進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兒子都是王爵,兒子的王爵又由嫡孫繼承,一直到該門戶無子嗣繼承自動就斷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須要就藩。

就藩顧名思義,就是封你在什麼地方,你到了16歲就趕緊去封地待著,不準在京城晃盪了,至於王爺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肅,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說了算。

王爺到了封地不需要幹別的,基本只幹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後,不但不得參與當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給當地府衙報備,有些事情甚至要上報朝廷,比如娶什麼老婆,生了什麼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對藩王的管制很嚴格,說到底那是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樣學樣,就對藩王進行了嚴防死守。

照理說,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實用,而且很安全,實用就是用藩王守邊疆,戍邊,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會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緊,朱棣也不會造反。而內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豬”,對政權毫無威脅。

到了清朝時期,清朝皇帝學聰明瞭,首先進行了軍事改革,兵、將分離,就算是皇室子孫統領兵權,只有指揮、調動權力,卻不能長駐軍中,讓將領和兵營實行分離,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爺可以直接統兵出征,就與這種軍事指揮權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

清朝也實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孫都是王爺或者郡王,只是等級不同,但他們和明朝的王爺有很大的區別——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爺必須定居在北京城,至於出差公幹那是另外回事,這種制度對於王爺來說很不錯,至少在一線城市有套氣派的別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爺的待遇差不多,一般來說也只忙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清朝對待王爺的看管簡單的說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給予實權,要有異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爺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實權卻沒有,除非是那些輔政親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爾袞,清朝後期的恭親王,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對皇權的威脅並不大,究其原因還在於滿清的政權制度限制了親王覬覦皇權。

如果要比較明、清兩朝對王爺制度的管理來看,大清的制度更聰明,明朝的制度更實用。


沉墨I方之城



以實際效果來看,當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聰明。

因為清朝的藩王不允許離京,等於處在天子眼下。

而且關鍵是藩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兵權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個差去外面帶兵平亂啥的。也就是藩王並沒有兵權,但藩王有參政權,可以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可以說發揮的作用還不錯。

像晚清的恭親王,有著鬼子六之稱,可以說在風雨飄搖之際,對於穩定晚清局勢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當然個人認為明朝其實也不錯,不過明成祖朱棣給帶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大封諸王,但也沒讓這些藩王當做圈養的豬啊,而是讓他們擔負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比如說九大塞王負責抵禦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對於塞王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朱允炆打爛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後,當然削藩王兵權,使藩王成為被圈養的豬一般。所以說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想到的是朱棣後面給用廢了,沒辦法只能跟著廢了…


宋安之


在古代皇帝的兒子並非只有一個,可是天子之位只有一個,所以說在自己眾多的兒子當中,只能有一個孩子可以能當上天子,而其他的皇子就有點尷尬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朝不讓王爺們留在京城,而清朝卻偏偏相反,從來不讓王爺們離開京城,這兩種方式,哪種更聰明呢?

假如我們從歷史的結局來看,可以說清朝不讓王爺們離開京城的方式,更適合一些。

但是也不能說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就是錯誤的,當初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後,就想了一個辦法,讓自己的後世子孫都可以分到一塊藩地。

然後讓這些子孫們如同眾星拱月一般保護著正中間的天子,可以說朱元璋的初衷其實並沒有錯。

並且當時朱元璋就是這麼幹的,讓自己的兒子們守衛四方,可以說在大明王朝最初的階段,整個大明的戰鬥力幾乎是數一數二的。

在那個時候北方的瓦剌不服,直接帶兵去平了他,可以說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漢族的小寵物,時不時的就要帶兵讓他們聽聽話。

可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哪就是自己有這樣的威望,可是自己的兒子、孫子還有這樣的威望讓四方的藩王們都聽話嗎?

就好像家長認為一件很簡單的事,可自己的兒子就是幹不好一樣,說白了就是沒有代入到兒子,或者孫子的身份上面來想問題。

所以當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的江山被自己的叔叔給奪走了,然後朱元璋半輩子的努力全部化為烏有。

其實也不是朱元璋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只能說時間已經不夠了,在朱元璋的有生之年,已經來不急改變這個問題了,只能留給兒孫們自己想辦法吧。

反正對朱元璋來說,這天下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誰當天子其實是無所謂的,只是這種坑兒子的方法,卻讓大明的天下到了後期,負擔越來越重,一直到無法承受為止,整個大明也就走到了盡頭。

而清朝的方法明顯就是衝著明朝的制度改變而來,看似解決了大明王朝的漏洞,但實際上卻相當於提前把這種隱患給爆發了出來。

康熙的時期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正是因為皇子們都在京城,誰都有機會奪得最後的寶座,於是就形成了無數勢力開始明爭暗鬥。

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康熙其實想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可是最終得到天下的卻是四阿哥一樣,因為大家都在京城當中,只要自己的手夠快,也許寶藏會落到自己的手上也說不定。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大清王朝每次新皇即位的時候,總是出現各種的大小動作,因為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隨時都有可能讓整件事情發生翻盤。

可以說不論是明朝讓王爺們全部離開京城,還是大清將所有王爺全部留在京城,都是為了防止發生變故。

只是明朝的制度更能保障天子即位的穩定性,而大清的方法卻是提前將矛盾暴露了出來。

如果從皇室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或許明朝的方法對皇室的保護力度更高一些,而清朝的方法很容易產生無數的變故。

並且因為藩王們有著實權守衛四方,在最初的階段會讓整個國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但是如果從天下的長治久安來看待問題的話,只能說明朝的分封制度會給天下留下巨大的後患,而清朝雖說在即位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慌亂,卻可以將很多問題一次性解決。

說白了就是明朝的方法會讓問題先易後難,到最後因為負擔太重,從而讓整個天下直接崩盤,而大清的方法卻是先難後易,雖說初期會遇到很多問題,可是當這些問題被解決之後,就是一馬平川。


虎頭山小妖


因為明清這兩個朝代的體制比較接近,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會拿來做比較。就以為明清的藩王為例,明朝藩王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到封底就藩,未經許可不可離開封地,更不得擅自入京。而清朝則是相反,則是必須留在京城,未經許可不得離開京城一步。

題主問到這兩種方式,哪種更聰明!要像素說,這要從各朝代的綜合情況說起。明朝王爺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的王爺則是不能離開京城。這裡面都有每個朝代自身的考量在裡面。但說白了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力,以保證皇權的穩固,且都有自己的優劣點在。


一、明朝藩王不得進京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諸子封王的考量在於對外蒙古部族的抵禦。朱元璋時期,雖說作為蒙古共主的元朝已經被推翻,但,蒙古的主力還在,他們只是離開了中原,躲在長城外的大草原裡,且具備一定的實力的,不可不防,但將鎮守地方的權力交給武將們,朱元璋又不是很放心。思來想去朱元璋決定採取了“皇子守國門”的方法,讓自己的子孫們守住大明的國門,朱家人守天下,這才安心。



但,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嗣較多的,且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如寧王朱權、燕王朱棣等。為了防止發生像玄武之變那樣兄弟相爭的慘劇,朱元璋在分封諸王的同時,規定藩王不能夠隨意的進京,甚至沒三年一次的進京面聖都要錯開時間。連朱元璋自己駕崩之時,害怕皇太孫朱允炆無法抵禦自己的叔叔們,還下了死命令不準藩王進京弔喪。


二、清朝王爺不得離京

清朝的情況與明朝有大不同,因為清朝的王爺與明朝的大不同,並不具備相應的實權。唯一有實權的便是入關初期冊封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藩王。但,自康熙平定三藩後清朝便再也沒有冊封過一名藩王。

清朝,不能離開京城的是那些皇子貝勒和所謂的“親王”們,他們除了得到皇帝的許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外出辦事,否則其餘的時間裡都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京城,根本沒有所謂的藩王。

三、哪種方式更聰明


總得來說兩者各有優劣,明朝藩王不得入京直接切斷了藩王與權利中心京城的聯繫,可以很好的維護皇權的權威,效果還是有的。至於朱棣的靖難之役,則是朱允操之過急的削藩破壞了其平衡,所引發的一場大的運動。但,遠離京師的藩王們,手握軍權實權,嫣然小朝廷,這些有兵有將的藩王們成了皇帝們無法安睡的存在。


清朝因為吸取明朝的教訓,這些王爺們不得離開京城,必須時刻在皇帝的監視之下。這樣子問題也很容易顯露出來,他們在京城很容易將觸手升到朝堂之上,如慈禧、慈安與恭親王奕欣聯手,發動政變,廢掉了顧命八大臣,這便有了後面的慈禧亂政。

同時,這些腐敗的八旗王爺們,因為身在京城,極其容易參與政治,一個個都成了貪圖享樂,魚肉百姓的“周扒皮”!


像素說


明初朱元璋稱帝之後就一口氣將自己二十多個子侄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不讓他們再進京了。目的為了對外抵禦蒙古。雖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勢力仍不減當年,國內反動勢力又蠢蠢欲動。本著讓皇子守國門的策略,朱元璋讓其他王爺帶領軍隊駐守邊疆,成為明朝一根頂天立地的頂樑柱。對內呢可以讓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點錢讓子嗣去外地駐紮從而遠離政治中心。

對比明朝,清朝則採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後,清朝再也沒有冊封過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許皇子們隨意離開京城,除非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開。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爺們的日子過得比明朝王爺相對苦一點,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幾等。在下行政策後,朝廷再也不擔心王爺在外頭鬧事,也不必操心勞神王爺是否大手大腳花錢。

總體來說,皇帝們要根據不同的國家因素來進行相互制衡,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響,這兩種做法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利,每個方法都有缺點和優點。

於明朝而言,不允許王爺進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破壞中央集權,必須進一步剝削藩王的權力,賦予他們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於清朝而言,不允許王爺出京的做法會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與亂臣賊子勾搭在一塊,更容易干涉朝政。在歷史上,九子奪嫡、辛酉政變等史實,其中都能窺得王爺的身影。


Sylar弈


我們先說明朝,讓王爺不留在京城的利弊。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他就開始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了。對於朱元璋來說,若是把自己的兒子外派到地方去。

好處是有很多的:

1、明朝初年,政局還不穩定,正所謂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朱元璋只有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到各個地方去,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

2、對於朱元璋來說,自己的兒子如此的多,能當皇帝的畢竟只有一個,其它的不能當皇帝的,也給他們一片土地,讓他們過逍遙自在的生活。

這樣每一個兒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在有朱元璋存在的情況下,有利於他們家庭的團結國家的穩定。

無疑明朝初年的時候,有朱元璋在的時候,這種方式是比較實用的。

我們再說這種制度的弊端:

1、諸侯王手裡有兵,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招兵買馬,訓練自己的軍隊,一旦自己的勢力增強了,若是他們想要謀反,就會對中央造成威脅。

也就是說王爺的權利太大了,中央遏制起來比較麻煩。

2、若是朱元璋不在了,容易導致朱元璋子孫之間的血肉相殘。正如朱元璋去世之後,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互相殘殺。

儘管說即使有王爺和天子之間的廝殺,大明還是在他們老朱家的身上,但是,這種自相殘殺的結果,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總之,這種把兒子外放到外面當諸侯王的方式,優點和缺點都是一樣的明顯的。漢朝也是用的這個制度,朱元璋就是學的漢朝。

我們都知道漢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對於一個王朝來說,能夠延續四百多年,已經是一個長壽王朝了。

這就是朱元璋選擇外派王爺的原因。

下面我們再說清朝。

清朝在明朝之後,清朝借鑑了明朝的過失。

他們覺得把王爺外派到地方,實在是太危險了,畢竟那樣的話,王爺都是有統兵權的,這樣讓手足之間因為權力相互廝殺,實在是太過於殘忍了。

於是,他們就採用了一個讓王爺留在都城的制度。王爺一生都不能離開都城,他們沒有統兵權,但是,能夠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這樣就避免了骨肉相殘。

但是,這種方式同樣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沒有自己的至親骨肉在廣大領域內鎮守四方了,這就會導致若是偏遠的地方,有起義軍的話可能中央不會及時發現。若是讓叛軍的隊伍壯大之後,再去剿滅他們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這就是王爺留在都城的利弊。總之,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就看是開國皇帝怎麼選擇了?


史學達人


對於皇帝們來說,宗親歷來都是個比較難處理的問題,處理不好必大受其害,比如漢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由宗親引發的國亂。明清兩代帝王在處理宗親問題上採取了不同的方案,明朝是將藩王外放到外地,而清朝則反其道而行之將宗親留在了京城,這是為何呢?

明朝為何要將藩王外放外地?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在明初由太祖朱元璋確定的,在成祖朱棣時期又進一步改制。朱元璋從乞丐通過自己的拼搏一路做到了一國之君,自知得江山的不易,為了鞏固大明江山,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明代的藩王“分封制”便是其中一項最為重要的舉措。

當年朱元璋和他的參謀們在討論前朝滅亡的事宜時一致認為宋元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主弱臣強”,卻得不到宗室藩屏。為了不重蹈覆轍,朱元璋決定建藩,希望依靠朱姓子孫來共同拱圍大明江山,這便是大明王朝“分封制”的來歷。

靖難之役,朱棣以藩王身份位登九五,這讓朱棣覺得藩王同樣也是對皇權的一種威脅,於是大幅削弱藩王的權力,並且還規定藩王不得無故離開封地,進而便形成了“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清朝為何要把宗親留在京城?

對於明朝大部分制度,清朝都全盤照搬,但藩王制度卻是反其道而為之,這是為何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清朝和明朝初期宗親情況的不同,清初的王爺們大多是戰功赫赫的親王或郡王,功高蓋主,權力非常之大,乃至直接威脅到了皇權,多爾袞便是最好的例子。因而順治在託孤時,輔政大臣沒有一個皇室宗親。

而明朝的藩王制度弊端太多,這也是清朝沒有繼承明朝藩王制度的原因。而把這些宗親留在京城更有利於皇帝的控制。

明清對宗親採取不同舉措的原因還是因為所處的情形不同,相比較而言,明朝藩王制度弊端的確太多,比清代的差太多。


混沌聊史


從結果上看,清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諸侯王造反的朝代。

歷朝歷代,諸侯王造反的基礎是手裡握著兵權。自漢朝一直到明朝,諸侯王造反的規模越來越小,就是因為諸侯王的兵權越來越小。

比如說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後者更是差點把皇帝給挑了。

到了明朝,諸侯王叛變次數明顯變少,比較有影響力的只有明初的靖難之役、明中期的寧王之亂兩起。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朱棣兵權太大,實在是建文帝朱允炆軍事能力太低。

明朝末年,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把崇禎皇帝搞的焦頭爛額。

這種情況下,放在其他朝代,但凡有點兒兵權的藩王,早就另立門戶了。明朝的藩王就不一樣,他們經過明朝官俸一代一代的“飼養”,早就跟一頭頭待宰的肥羊一般,空有一身肥膘,卻無縛雞之力,只能窩在封地被宰。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沒有一起藩王造反。

明面上看,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明朝之後,將自己所有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給他們少量的衛隊(不許超過2萬人),然後由地方財政供養,吃喝不愁,生了兒子還有獎勵,唯一不許的,就是離開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藩王還有進京見老爹的機會;朱棣靖難之役以後,嚴禁藩王離開封地,如有違反,則將面臨極其嚴重的懲罰。

即便如此,明朝在朱棣之後,還是發生了寧王朱宸濠叛亂。

可見,朱元璋的法子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王作亂,卻並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而且朱元璋的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

朱元璋規定:親王每年可領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

在朱元璋時期,以帝國之國力,來養活這些藩王尚不成問題。

問題是,這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因為不能隨意離開封地,只能在家生娃。明朝中後期,明朝的宗室子弟數量多達13萬人!說他們是“豬”也不為過,生下來之後,這些子孫後代全部由國庫豢養。

要養活這些宗室子弟,明政府甚至需要拿出55%的國庫收入。

《阿房宮賦》有云:“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歷代封建王朝都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在新王朝建立之後,都會汲取前朝滅亡的經驗,然後自己警戒之。譬如,朱元璋限制藩王在封地不許走動、不許有太多的衛隊、不許與地方官有密切聯繫等等。

到了清朝,乾脆將所有的藩王圈養在京城——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給他們安全;除了家丁,不給他們任何兵卒。

如此,清朝的藩王就算是有造反的野心,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空空如也的口袋、數著兩隻手可以數的清的家丁,鑽臥室抱媳婦玩兒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清朝雖沒有藩王作亂,可是面對烏央烏央的農民起義,只能藉助外部力量去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由於清廷沒有“自己人”,不得不依靠漢人地方團練。

因此,從皇帝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做法更好。


祗樹


其實,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了,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為藩王起兵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歷史上的藩王作亂

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諸侯,結果引發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周王室日漸衰弱,失去對天下的控制;漢朝劉邦分封劉姓諸侯王,結果漢景帝時直接引發七王之亂,明朝讓王爺出京城,鎮守四方,拱衛王室,結果照樣有王爺犯上作亂。

反觀清朝,不讓王爺出京城,根本沒有單獨出去帶兵的機會,王爺們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監控之中,不給他們作亂的機會。

藩王離京會怎麼樣

藩王離京會有很多種方式培養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朝廷。比如像漢朝、明朝這樣,讓王爺們擁有兵權,並鎮守一方,其結果就是,藩王會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招兵買馬,擴充軍備,以至於藩王實力有時候比朝廷還厲害,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過了。

還有些比如兵權不那麼大的,這些藩王還有可能勾結各種地方上有實力的官員,採用拉攏、利益交換等方式,獲得一些實力強的官員支持,藩王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擁有和朝廷對抗的資本。

不離京的好處

三國時候,劉琦因受到排擠,怕留在荊州會被蔡瑁殺害,求諸葛亮給他出了一招,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於是劉琦申請到夏口帶兵,有了軍權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爺們限制在京城,他們的一舉一動隨時都受到皇帝的監控,想作亂也搞不出什麼大動靜來。反過來,只要離開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這麼多了,離開京城的王爺,想幹什麼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曆史,沒有王爺造反,除了吳三桂,那個都還是分封藩王導致的結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聰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