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熱帶國家,一個孩子總是不願意吃飯,有天父親看到鋸成兩半的椰殼很像碗,於是突發奇想地把飯裝在了椰殼裡,沒想到孩子開心地吃了兩碗飯。

這個事情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背後卻反映了很多現象。

對孩子的教育就像是飯,家長怎麼做這個飯,用什麼乘這個飯,都會引起孩子的不同反應,會決定孩子是否能夠接受。


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和體會,當孩子做錯事了,家長如果指責、打罵的話,孩子不但不聽,反而頂撞家長、哭鬧,甚至打砸東西。


家長們可以換個思路,給批評的話裹上一層“糖衣”,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

在這裡明弈為大家分享幾招有效管教孩子的技巧:


1 批評孩子記得要委婉


在少不經事的年紀難免犯錯,但孩子十分敏感,如果用尖銳、粗暴的話傷了孩子的心,那再企圖孩子打開心門,就沒那麼容易了。


批評不是目的,

讓孩子明白事理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

如果直接了當的批評,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難以接受。


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2 通過多種途徑來感化孩子

  • 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用孩子喜歡的卡通形象或者故事人物來做比喻。
  • 通過自身經歷,給孩子講講自己犯錯後受到的磕絆。
  • 旁敲側擊,不直擊正面,提醒孩子應當有規矩。


3 注意場合和時機


有一句話叫做:人前不教子


如果家長是急性子,不管什麼場合,直接就訓斥孩子的話,孩子可能就直接反駁,或者置之不理。


因此批評孩子需注意場合和時機,應當在僻靜的、無人的地方,在孩子和大人的情緒都穩定的時候,先進行鋪墊、打開話題,這樣孩子才能夠聽得進去。

人前不教子,父母無法控制情緒時不教子,孩子情緒激烈時不教子,此時首先應當舒緩情緒,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怒火。


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如果孩子犯了大錯,他本身就有愧疚感和負罪感了,家長此時不要衝動爆發,先給予孩子安全感,慢慢地引導孩子錯誤的嚴重後果,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不要打罵,這次孩子已經能夠虛心接受教訓了。


孩子情緒緩和時,更容易接受大人們的建議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此時孩子已經在心裡產生了預期,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此時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孩子很容易就接受。


4 不翻舊賬


一個稱職的、理性的父母首先考慮的是關注孩子、解決問題

,而不是怪罪、抱怨孩子。

孩子本身就是懵懂的,即使能夠理解一些道理,也需要長久的消化、反思才能夠真正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因此重複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

給孩子一些時間,若孩子再犯,僅針對這次來進行溝通,對事不對人,次數多了孩子自然會慢慢記住。


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家長們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可把孩子之前犯過的錯再拿出來說一通,這樣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很難堪。

還可能會給孩子消極的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5 適可而止


少嘮叨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很強的,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消化、去思考。

有些父母會說這樣一些話:“批評你是為了你好,要是你是別家的孩子,我才懶得說你呢”

家長們以為自己不管說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以為孩子是願意接受批評的。


椰殼效應: 怎麼樣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

做什麼事都要把握一個度,家長們應當少嘮叨一些。

儘量不要重複批評,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表達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反思、總結自己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