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效應”,高中生再也不用擔心作文深度了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在“發展等級”中要求作文要深刻,給出了三方面的要求:深刻:①透過現象看本質 ②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

③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但對於十七八歲的高中生而言,這些要求的確有點勉為其難。高中生的知識、閱歷有限,看問題常浮於表面。如何達到高考的要求,需要我們思考和改進:閱歷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增長。但多學一點兒知識還是可以的。多一點兒什麼知識呢?多一點“效應”方面的知識,就能使作文深度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下面10種效應,請務必掌握和熟練運用。

一、羅森塔爾效應。也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越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不吝嗇自己對學生的鼓勵、讚美和敢於提出更高的目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要不斷增強自強感自信心,這是成功的必備前提和要素。

有了“效應”,高中生再也不用擔心作文深度了


二、叢林法則。自然界的弱肉強食,在人類社會中就表現為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有深刻的教訓。告訴我們學生必須要少年強則國強,歷史的悲劇將不會再重演。

三、羊群效應。頭羊到哪個地方去,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批評有的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四、青蛙現象。全稱就是溫水煮青蛙。剛開始人在一種舒適區中比較舒服,不知不覺中危險性到來卻感覺不到,最後等到危險來了,卻再也沒有能力擺脫,自己被自己扼殺掉。告訴人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五、鯰魚效應。沙丁魚在運輸的過程中往往會懶惰下來,不願遊動,導致自身缺氧,後來人們放入鯰魚。鯰魚四處亂遊,起到了攪拌作用,促使沙丁魚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不再缺氧,也就不會死了。­給我們的啟示:小到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如果缺乏人才的引入,缺乏鞭策機制,那麼,就會陷入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的局面。同時作為當事者,要敢於接受外部的挑戰,否則也會“缺氧”死亡。

六、高原反應。這是地理上的一種常識,越高的地方氧氣越稀薄,導致人頭暈、噁心。學習知識和技能,亦是如此。學到一定的時候感覺越來越難,甚至感覺什麼也不會了。其實這是進入高原反應期,大腦了暫時進入混沌期,並不意味著此時你落後了。你需要堅持堅持再堅持,下一階段就便適應了,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有了“效應”,高中生再也不用擔心作文深度了


七、木桶原理。決定一個水桶裝水最多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塊,而是最短的。告訴告訴我們要補齊短板。小到一個人,大到看一個國家,怎麼來衡量是否優秀和強大,標準就是看綜合能力和綜合國力,而不是看某一方面,所以必須全面發展個人能力和綜合提高國家發展水平。

八、需求金字塔。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將自己的需求處於社會的低級形態,要追求高級的需求。“吃米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米。”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以實現社會價值為歸宿。

有了“效應”,高中生再也不用擔心作文深度了


九、劣幣驅逐良幣。顯然是金融學領域的理論。社會生活中,有這樣的場景:排隊上車的沒座位,不排隊的搶到了座位;誠實守信人吃虧了,投機取巧的財富增值了;等等。因此社會建立正常的良性機制和法律機制尤為重要,防止劣勝優汰出現。

十、破窗理論。一個窗戶被打破,如果不去及時修理,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壞事一旦做開不去制止會帶來更多的壞。告訴我們,必須防微杜漸,同時堅決不去做第一個打“破窗戶”的人,如果這個“窗戶”被打破也,個人一定要去及時地修理,維護淨化社會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