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女孩經常對著一隻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但是不願意和父母說話。父母以為孩子得了自閉症,四處求醫。


多次心理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就留下了眼淚:「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沒耐心,經常無意間說孩子:


你別添亂了……

哭什麼哭?

你怎麼這麼笨呢?


媽媽這些情急之下的口頭禪,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為了不惹媽媽著急、生氣,她開始疏遠媽媽,不跟媽媽說話,也不願意跟其他人交往,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跟玩具熊說話。


我們希望孩子滿載本領,展翅高飛,很多時候又在無意識中用這些口頭禪奚落他、打擊他、挫敗他,天底下,真是沒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有個回答: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除了絕望不知道應該怎麼形容。


據某項調查,


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爸媽在我12歲時離婚,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說我沒用,說我是個廢物。


從來都沒誇過我,罵我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


讓他們感覺傷害最深的詞是: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怎麼不去死!


最後,他們把這些語言變成了犯罪的武器:槍,斧子,水果刀…


被不停羞辱、否定、諷刺、挖苦、蔑視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大窟窿,盛放著破敗不堪的靈魂,脅迫他們用偏激的方式發洩創傷和屈辱。


父母的態度裡,真的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上說:


壞會比好更有力,更難忘。那些負面的情緒、情感和記憶會比正面的影響更大。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這些孩子愛聽的口頭禪,父母們不妨多說說:


正面鼓勵


相信自己,你沒問題的!


試一試,成功不成功都沒關係!


多做幾次,會越來越好的!


給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媽媽支持你!


爸媽尊重你。


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感同身受


這次沒做好/考好,你心裡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覺,它叫憤怒/難過/失望/不捨,我也經歷過。


如果你想哭,別憋著,哭一會兒吧!


交出選擇權和決定權


這件事,你自己來決定就好了!


你可以選擇……或……


給孩子中肯的建議


我愛你,但不喜歡你這麼做。


如果再耐心點,相信會更好!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塑造,目標永遠不是完美,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會說話的父母,孩子基本不會差。因為從小被愛,就是一輩子的鎧甲。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孩子犯錯時家長如何說話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家長不妨試試先問以下8個問題:


1、“發生什麼事情了?”——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2、“你的感受如何?”——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

3、“你想做什麼?”——知道孩子的內心想法。

4、“那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辦法。

5、“你這麼做,後果會如何?”——引導孩子思考結果。

6、“你決定怎麼做?”——讓孩子自己思考下一步行動。

7、“你希望我做什麼?”——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位置。

8、“下次我們該怎麼做?”——讓孩子學會反思。


多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


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和財富!


家長如何使用“希望詞”說話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怎麼避免“禍”從口出呢?可事先來作一種句式的練習,然後在生活中嘗試著運用。


具體方法

是:父母希望孩子怎麼樣,就把這個詞說出來。這叫“希望詞”,再找出它的反義詞,然後把反面的說法改為正面的說法。


例一

希望詞:勤快;

反義:懶。

反說:不要這麼懶,你怎麼這麼懶!你真夠懶的!

正說:你勤快一點,你比上次勤快多了。


例二

希望詞:認真;

反義:粗心。

反說:你不要這麼粗心!

正說:你認真一點更好。


例三

希望詞:快;

反義:慢。

反說:你這麼慢!

正說:你快一點,我相信你能快起來。


例四

希望詞:乾淨;

反義:髒。

反說:你弄這麼髒!

正說:你可以保持乾淨一點的對不對?


家長應該如何誇孩子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關於表揚孩子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2.誇努力不誇聰明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


3.誇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家長說話時保持情緒穩定


李玫瑾教授: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出現語言暴力的現象,有幾個原因,脾氣是主要方面;其次,是臨時性發作。比如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或是與同事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回到家裡,就拿孩子當情緒發洩的“垃圾桶”


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比如在小學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對家長“強加”的命令做出反抗,有時候會用很大的聲音表示反對。因為孩子是率性的,不會掩飾自己的情感,對於“憤怒”還不會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下子很難接受,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和冒犯,這時候,最容易出現語言暴力,甚至是肢體暴力。


因此,父母在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把孩子看做一個平等的個體,這是交流溝通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