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蒙古軍隊長期圍攻,孤立的襄陽城,為何能堅守6年?

李鑫


宋元襄樊大戰,是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雙方都拼盡全力在戰術、技術上壓倒對手,各種創新層出不窮。

假如從雙方軍事戰術、技術鬥法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打上6、7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南宋的防禦體系:依託江河,充分發揮水軍優勢。

襄樊地形,西靠山,其他三面靠漢水,又與對面的樊城互為犄角,自然易守難攻。

不過,從古至今,襄樊易手次數並不少,光南宋一朝,就曾數次易手!

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看你如何依託他來構築防禦。

在南宋抗元的防禦體系中,襄陽是中路防禦的戰略支撐點。南宋調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營襄樊。

他們屯田、屯糧,保證襄樊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時,增兵修城。城內不斷建造營房,擴大駐軍;同時,加築城牆。加固後的襄陽周圍九里,對面的樊城周圍四里半,防禦力大增。

隨後,宋軍又在襄陽和樊城間深植立柱,以鐵橋相連,既阻斷敵軍“插足”,又聯絡兩城。

一句話,此時的襄陽兵精糧足、城高牆厚。

以當時的情況看,南宋的這個佈局,襄樊不只是能守6年了,敵軍根本就打不破!


首先,襄樊依託漢水,擁有優勢水軍的宋軍可以隨時支援,元軍根本困不住襄樊。

其次,靠山夾水,敵軍不論來多少兵,受空間所限,每次能登岸作戰的兵力都很有限,何以攻破堅厚城牆?

襄樊,困不死,也攻不破!足為大宋屏障!

元軍的初期思路:以陸制水

還是那句話,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

缺乏水戰基礎的元軍要找到破解之道,也是要慢慢摸索的!

南宋襄樊的防禦體系,顯然是吃定了元軍水軍薄弱,無法封鎖江面。

采石之役中的霹靂炮。

自宋以來,遠射、投石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水岸的陸軍對江面水軍的威脅大大增加。

宋元水戰,如丁家州大戰中,我們都會發現:元軍沿岸發砲對宋水軍的打擊的威脅極大。

因此,元軍的對策就是:以陸制水。通過在江岸造圍牆、築堡寨、立水寨,來封鎖江面!

元軍以經營榷場為名,在襄樊附近築造工事,站穩了腳跟。並以此為依託,不斷擴建,封鎖江面。(呂文德也是昏了頭,大宋要考核他的GDP嗎?為了搞活經濟,這種條件都答應)

蒙軍開始在白河口等地築壘,封鎖江面。

從此,原本無孤絕之危的襄樊,陷入圍困了。



滔滔漢水並沒有讓襄樊避免成為孤城。整個襄樊之戰期間,宋軍只有兩次以非常方法進入襄樊。襄樊,在此戰中就是一座孤城!

單純以陸制水破產,發展水陸聯合作戰。

南宋援軍奮力救援,城內宋軍也拼力破圍。

交戰後,阿術發現不對勁了,他所依仗的蒙古軍在這種地形打仗真不行,於是請調漢兵。

劉整多次建議“造戰艦、習水兵”,蒙古人可能覺得這方法太笨,一直不肯採納。

1269年7月,江水上漲、流速快,夏貴趁水入襄樊,運送了大量急需的物資!


這些,蒙古人明白了,江水原來這麼任性,只靠立寨子扛不住呀!

1270年,蒙古才採納劉整建議,開始大造戰艦,打造水軍。

有了水軍後,劉整就囂張了,蒙古軍依託水軍掩護,漢水上建設實心臺,上放置弩炮,控扼江面!

此後,水陸聯合作戰,成為後來滅宋戰爭沿江作戰的主要套路。

宋軍:靠悲壯的智慧支撐

與蒙古軍戰略層面艱難的摸索發展相比,宋軍的對策就悲壯得多。


先說正常套路吧。張世傑、夏貴、范文虎都出兵救過,但除了夏貴利用漲水混進去一次外,都被擊退了。

尤其是,范文虎等人自恃與賈似道的關係,不願聽從李庭芝的調遣,“日攜美妾走馬擊毯”。

宋軍不要說像蒙古一樣,在戰略層面上調整,就是統一指揮都做不到!

領導無能,兄弟們只有依靠自己的熱血了!

襄陽城內,為了保持與外界的信息聯繫。呂文煥派人潛水出去聯絡。

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偶然的機會,元軍發現了這個套路,就讓人在河邊看著,發現有移動速度不正常的水草就撈上來!於是,勇士潛水的路被堵死了!

襄陽城外,李庭芝打探到漢水上游有一條叫青泥的支流可通襄陽。於是,讓人100艘聯體船。三艘一排,中間一艘裝載貨物,兩側都是無底船。又招募3000勇士,由張順、張貴兄弟率領,勇猛進發。在激戰中,蒙古軍跳到兩側無底船時,紛紛落水,被宋軍殺死。宋軍英勇突破,射傷劉整,進入襄樊。襄樊士氣大振!

見到張順的屍體,宋軍無不感動鼓舞!

可是,這支英勇的民兵,在隨後試圖聯繫范文虎裡外合應時,被元軍殲滅,全部壯烈犧牲!

面對志在必得,組織嚴密的蒙古軍,大宋正是靠著這些勇士,悲壯地支撐著局面!

技術、戰術創新的結果,壓倒了悲壯的堅持

在漫長的對峙中,悲壯的宋軍逐漸削弱,而不斷變革的元軍優勢不斷加強。

首先,擁有強大水軍的元軍,有條件對襄樊城之間的連江鐵橋攻擊了!於是,在水軍的掩護下,元軍切斷鐵鎖,焚燒浮橋,徹底切斷了襄樊兩城之間的聯繫。

這樣,鐵打的襄陽和紙糊的樊城分開了。


回回炮,成為壓倒襄樊守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1273年,元軍用這種產自西域的回回炮,猛轟樊城。樊城城破,英勇的樊城守將死戰到底,全部犧牲!

隨後,元軍又移炮轟襄陽。

外援斷絕、犄角已失。或許是保全自己,或許是為了保全城中百姓,呂文煥投降。襄樊之戰結束!

襄樊之戰,南宋盡力了。

南宋精心打造的防禦體系,是靠譜的。大宋將士也都是好男兒,血戰到底,悲壯激烈。

依賴這些,襄樊堅持了6年。

對蒙元來說,要打敗這種精良防禦體系+堅強不屈戰士組成的對手,只有不斷革新戰法,更新技術。而不論是技術應用,還是戰術創新,都如十月懷胎,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就是襄樊大戰持續如此之久的原因。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原因兩個字:地利 襄陽和樊城隔漢水互保 利用漢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增援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

一江兩城,南襄陽北樊城。東南西北四方陸地包圍對於襄樊是沒有用的——因為可以利用漢水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員和物資。

你攻打樊城,襄陽支援;攻打襄陽,樊城支援;同時攻打,外地可以通過漢水航運增援。

這是襄陽能夠堅持和蒙古堅守多年的原因。佔有水師優勢的南宋,可以從杭州、揚州、武漢等地源源不斷的通過長江和漢水增援襄陽。

第二個原因是襄陽修建的城池堅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壞不了。打不開城池缺口,蒙古軍就無法進入城內——別和我說爬雲梯,那是電視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現實中在重大攻城戰中用處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雖然被四方困守,但後發支援源源不斷進入襄樊,這就是襄樊能夠堅守幾年的原因。

蒙古能夠攻破相反,也是因為破解了這兩條:

1、招募遼東、朝鮮擅長水戰的人,組建蒙古水軍,能顧抗衡南宋水軍,阻止了南宋水軍對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斷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成功研製的回回炮,輕鬆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後勤支援被切斷,蒙古就這樣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本人有幸到襄陽城一遊。看到的襄陽甚是壯觀。襄陽為何能堅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裡面。

第一,襄陽佔據地理優勢

襄陽有一個美成“鐵打的襄陽”,這個美成怎麼來的我們看一組數據

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這是明朝就有的規模!幾百年經過幾次大水也有修繕。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勢之險要。

襄陽城周圍湖泊溼地眾多,河道縱橫,十分不利於大規模兵團作戰,這也干擾蒙古士兵的作戰能力。

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這麼寬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有哪個兵團可以剛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戰

我們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騎兵,除了騎兵基本上就沒別的作戰兵種了。蒙古水師最初就是用來運送糧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類的小船。

十三世紀的中後期,已經佔領了黃河南北的蒙古統治者,為了攻破宋軍的水路防禦,消滅江南盤踞南宋,決心要擴建水師。

為了提高水師的戰鬥力,蒙古統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漢人投降將領例如劉整等,負責前線督造戰艦,同時又操練了水師7萬餘人,日夜訓練。大多數蒙古水師都是漢人為主。只是權利在蒙古將領手上。

第三,南宋還在

南宋當時還沒有被消滅,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陽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給襄陽從水路運輸補給。在與元軍作戰過程中,南宋水師是南宋軍中僅存的自信,也是後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軍水師訓練成熟,這一面遮羞布就蕩然無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時間攻取襄陽城後,一路南下,勢不可擋,僅用2年時間就將南宋全部滅亡。


丘比特懶


在南宋與蒙古的45年滅國級戰爭中,光襄陽一地,就斷斷續續打了38年,由於窩闊臺與蒙哥對宋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對襄陽不是特別重視,當蒙哥死在釣魚城下,到忽必烈北返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時,宋朝及時的收復了襄陽。



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之位後,在南宋降將劉整“無襄則無淮,無淮則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議下,忽必烈迅速將戰略進攻放在了襄陽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議下,早於蒙古之前就意識到襄陽的重要性,於是對襄陽城進行大力整頓,加固城防,積蓄糧草和武器,已經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進攻的準備。

兩大帝國,一南一北,在襄陽一帶展開一場大決戰,襄陽不敗,則南宋不滅。



可是隨著元朝攻勢越來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賈似道蓄意隱瞞之下,堅守了六年的襄陽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後,守將呂文煥心灰意冷的打開了城門,向蒙古軍隊投降。

面對二十多萬元朝軍隊的長期圍困,襄陽城是如何堅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

元朝與南宋之間的襄樊之戰,是一場經典的攻防戰。

元朝軍隊由阿術任統帥,南宋降將劉整輔助,發動襄陽之戰。作為進攻方,元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地理問題。

襄陽和樊城中間隔了條漢江,南北對望,兩城有鏈橋相接,糧草與軍人互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之稱,相較於樊城,襄陽的地理位置就太優越了。

襄陽城地勢很高,北面、東面、南面被漢江環繞,且江水寬闊,而西面是萬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峴山,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保護,襄陽城下的護城河,也是中國自古至今最寬的護城河,有將近兩百米寬。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元軍進攻所面對的第一關。




南宋對襄陽進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經營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陽被元軍控制在手裡,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是防衛元軍的戰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復襄陽。

由於連年戰火,襄陽城殘破不堪,成了易攻難守之地,而元軍對襄陽城也不太重視,對殘破的城市沒有進行修繕,這就給了宋軍得手的機會。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達率領二萬一千宋軍,打敗盤踞在襄陽的元軍,一舉收復襄陽、樊城。

李曾伯下令對襄陽和樊城城防進行加固,使得襄陽城防周圍長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兩個月在城內建造一萬間駐屯營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對襄陽的改變仍舊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議在襄陽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六條建議,但是宋朝只採納部分建議。

由於宋朝也開始重視襄陽,雖然重視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對襄陽進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儲蓄糧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得襄陽漸漸恢復生機。

到1267年前,經過十幾年的重點經營,襄陽已經是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長江中游的門戶。



元軍戰術一:以堡壘圍困襄陽

襄陽城不好打,是元軍的共識,但是處在秦嶺淮河薄弱之處的襄陽,作為南宋最後一道最要緊的防線,決定了襄陽是元軍繞不開的戰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陽,元軍才能無後顧之憂。

為此忽必烈也犯了難,這時候劉整又出了一條計謀,建立堡壘對襄陽進行嚴密封鎖,斷絕襄陽一切外援,將襄陽和樊城徹底圍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壘,難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嗎?

要知道守衛襄陽城的呂文德也是南宋名將,手下軍兵也是一支勁旅,你要設堡壘圍攻襄陽,呂文德定要來進行騷擾,讓你立不住陣腳。

狡猾的劉整玩了一招暗度陳倉之計,派使者帶禮物送給呂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貿易市場(榷場),呂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場建立好以後,蒙古人又以保護貨物,防止被偷為由,建起了圍牆。

此時蒙古人完成了戰略進攻襄陽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個堡壘,不但穩住了陣腳,而且還因此斷絕了襄陽的糧道。

呂文德發現蒙古人意圖之後,悔不當初,立馬派軍隊拔除堡壘,可是穩住了陣腳的元朝軍隊,一次次將呂文德打的大敗而歸,呂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開始大規模建立堡壘,沿漢江兩岸大規模建立堡壘,萬山,峴山,羊牯山等處紛紛建立堡壘,佔據高處,實現對襄陽的嚴密封鎖,然後由劉整訓練水師,打造戰船。



元軍戰術二:圍點打援

既然襄陽與樊城已成孤城,元軍加緊對襄陽和樊城展開進攻,接替呂文德指揮作戰的是呂文煥,他一面組織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請求支援。

由於陸路被元軍徹底封死,宋朝援軍只能走水路對襄陽進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統馬世傑,率舟師增援襄陽,元軍從漢江兩岸的堡壘殺出,將宋軍打的大敗。

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趁春季漢江暴漲,用戰船將糧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7月,夏貴率領五萬宋軍,三千艘戰船增援襄陽,又遭到沿江堡壘殺出的元軍阻擊,大敗而歸。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兄弟率領三千軍士,戰船百艘,對襄陽進行援助,張順在戰鬥中戰死,張貴殺開重圍進入襄陽。

不久後,張貴率軍突圍,被元軍擒獲,至死不降。



元軍戰術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軍將襄陽與樊城之間的鏈橋斬斷,徹底斷了兩城聯繫,一面用7000水師對襄陽加緊攻勢,一面兵分五路,對樊城發起總攻,他們攻破樊城外城,然後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剛剛設計製成的新式回回炮,發射巨石對樊城進行不間斷的轟擊,致使城池斷裂,出現缺口,元軍一擁而入,守將範天順仰天長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樊城城頭上吊自殺。

元軍入城後,立即開始大屠殺,襄陽守將呂文德眼見樊城慘狀,嚎哭不已。

元軍統帥阿術給襄陽送去書信,如果投降,絕不屠城。

呂文煥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望之下,開城向元軍投降。



至此,襄陽在堅守六年之後,終於落入元軍之手,而失去襄陽的南宋,也因無險可守,迅速滅亡。

襄陽能堅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

第二,元軍建立堡壘過程中,和宋軍不斷出擊,反覆爭奪也有關係。

第三,宋朝援軍源源不斷的增援,一直和元軍在漢江斷斷續續打了五年,讓元軍無法集中全力進攻襄陽。


舊史風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第三個兒子闊出糾結蒙古精銳部隊50萬人開始了對南宋的決戰,由此拉開了長達45年的滅宋戰爭。

襄陽這塊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就成為了雙方侵略與防守的焦點,雙方在此經歷了長達38年的爭奪戰。

1235年,蒙古軍隊南侵,兵臨襄陽城下。由於當時的南宋缺兵少將,資源儲備不足加上內部許多人對形勢的錯估,很快襄陽就淪落敵手。

也許是上天眷顧南宋,在蒙古打下襄陽以後,蒙古內部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

1236年蒙古大帥闊出病死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

1243年蒙古新大汗貴由病死

最高層領導接二連三的去世,蒙古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南宋看準時機,於251年,趁勢出擊收復襄陽,也就是這一年,蒙哥成為了蒙古新的大汗。

蒙哥成為大汗以後對南宋念念不忘,想要完成吞併南宋,橫掃天下的壯舉。

於是,蒙哥開始佈置軍隊入侵南宋,不過在釣魚臺一站中,蒙哥中箭身亡。就這樣,蒙古內部的局勢又發生了惡化,直到公元1264年,忽必烈走上蒙古最高權力寶座,並於1267年完成了真正的部署。

當時的蒙古內憂已除,外患也只剩南宋,忽必烈騰出所有精力,陸軍,水軍兩路齊發,對襄陽進行圍攻。

當時忽必烈採取的措施——圍點打援,對襄陽的態度並不是“非佔不可”,而是看準南宋的援兵,力圖通過圍襄陽而殲滅南宋國內有生力量。

在這七年的時間裡,南宋派出了各路援軍。但都慘遭失敗。直到1273年,南宋國內再也派不出援軍,襄陽城內也已經耗盡所有糧草,襄陽失敗已經成為了定局。

1273年的2月份,襄陽失守,南宋失去了手上阻止蒙古鐵蹄南下最大的絆腳石,由此兵敗如山倒。六年後,陸秀夫揹著南宋末代皇帝在崖山跳海自盡。

之所以襄陽能夠在蒙古軍隊的鐵蹄下堅守七年是因為雙方決策的變化,蒙古的本意就是想通過圍攻襄陽來殲滅南宋援軍,從戰略層面上來看,他們達到了。

當然襄陽城堅固的城防也是一方面,自古以來,易守難攻,周圍有群山依靠,襄陽的護城河設計也非常寬,堪稱天險。並且它與樊城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

當然,在此期間幾十萬襄陽民眾的浴血奮戰也然是可歌可泣。


是阿維啊


襄陽保衛戰,是宋元戰爭中歷時最長,戰況最激烈的一次大戰。襄陽之戰持續六年之久,而襄陽一旦淪陷,南宋不到三年時間就滅亡了。那麼,襄陽城為什麼能堅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陽的戰略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南宋初為岳飛收復

南宋之初,襄陽曾是偽齊政權的地盤。紹興四年,岳飛上書宋高宗,認為:“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飛為荊南制置使,收復襄陽等郡。自從岳飛收復襄陽城後,這裡一直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固若金湯,而且儲備有財粟三十萬,軍械武器二十四庫,就算被圍困幾年都不成問題。

到了南宋後期,帝國的防禦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軍區,分別是四川、京湖、兩淮,分別設立制置使,即為三大軍區最高軍事長官。京湖位於三大軍區的中央,連結四川與兩淮,戰略地位最為重要。而在京湖軍區,又以襄陽、樊城為咽喉之地,這兩座城相隔很近,襄陽保衛戰其實應該叫襄樊保衛戰,襄陽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經營襄陽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戰爭爆發。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大舉南侵,其中一路大軍以庫春統領,進攻襄陽。當時襄陽守軍內部分為兩派勢力,一為北軍,一為南軍。北軍將領的權勢在南軍之上,故而兩派不和。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趙範駕馭無方,竟使得北軍將領王旻、李伯淵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搶了襄陽城郭的倉庫,然後放一把火燒了,投降蒙古去了。南軍將領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揚長而去。趙範迴天乏力,只得棄城而走,襄陽遂為蒙古所佔領。

朝廷以名將孟珙為荊湖制置使,詔令他收復襄陽、樊城。1239年,孟珙進攻襄陽、樊城,與蒙軍交戰三次,三戰三捷。襄陽守將劉義反正,打開城門迎接宋軍。

由於襄陽、樊城地處南北要衝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書朝廷:“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當加護理,非甲兵十萬不足守。”朝廷對孟珙的意見十分重視,遂命他把襄城、樊城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先鋒軍”,把息、蔡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忠衛軍”。

此後,襄陽、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經營下,防禦工事幾乎無懈可擊。據呂文德的說法:“襄、樊城池堅深,儲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經營的襄陽、樊城與餘玠經營的釣魚城一樣,都是經典之作,在兩位名將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襄陽城與釣魚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遲滯了南宋的滅亡。

第三,襄陽能堅守六年,與呂文煥的指揮有直接關係

襄陽之戰,是蒙宋戰爭中最為曠日持久的一戰。從鹹淳三年(1267年)蒙軍圍城,至鹹淳九年(1273年)襄陽陷落,前後總計六年。這是一次蒙宋大會戰,雙方都投入龐大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也不斷增兵。這次會戰不併侷限於襄陽一城,而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大區域戰爭。

襄陽南宋守將是呂文煥,他的頂頭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兄弟倆皆一時之良將。呂文德在襄陽保衛戰期間病逝,這是南宋的一個極大的損失。呂文煥堅守襄陽六年,一方面是襄陽城十分堅固,糧食物質儲備豐富;另一方與呂文煥指揮有方有直接關係,他採取一種積極防禦的策略,儘管被圍困,仍不時主動出擊。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陽城也不一定會淪陷。

第四,朝廷對襄陽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遲滯襄陽淪陷的時間

襄陽之戰爆發後,警報傳至臨安,竟然被賈似道扣下不發,皇帝還矇在鼓裡,南宋也錯失救援襄陽的最好時機。

直到戰爭進入第三年,朝廷的援軍才姍姍來遲,但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三千兵船進援襄陽。夏貴水師行至鹿門山,遭到蒙軍水師的阻擊,損失兩千多人。接緊著,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揮的水師也敗走。

在襄、樊陷於苦戰之時,賈似道仍然欺瞞皇帝。一天入朝時,皇帝突然問:“襄陽被圍三年,如何是好?”賈似道馬上裝腔作勢道:“哪有這回事,北軍早已退了。”當他得知皇帝是從一個宮女那兒得悉的,竟然誣告宮女與人曖昧,逼她自盡。

由於紙不包不住火,賈似道不得不想辦法解襄、樊之圍,遂命京湖制置使趙庭芝往援。但是賈似道弄權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趙庭芝,致使救援行動一拖再拖,毫無進展。

到了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從川蜀大舉出擊,以牽制京湖宋軍。范文虎率兩淮舟師共計十萬人救援襄樊,又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慘重。

在整個襄陽保衛戰過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軍以解襄、樊之圍,執掌朝政的賈似道欺上瞞下,玩弄權柄,濫用親信以制約地方實力派,以致於整個救援行動非常不給力,竟然沒有一次打到襄陽城下。即便如此,這些援軍也在一定程定上牽制了一部分蒙古軍隊,減輕襄陽的軍事壓力,對襄陽保衛戰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山話史


襄陽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實際上,襄陽之戰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為雙方都把它看成了國運之戰,圍繞著襄陽,不管是南宋還是蒙古,雙方不斷的添油加醋,圍繞著包圍和反包圍,南宋和蒙古不斷增兵,因此這場仗打6年,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陽城,襄陽城從1239年開始,蒙宋之間反覆爭奪已經將近30年,之中幾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收復襄陽,並利用蒙古內亂的機會,開始修復襄陽防務。
而蒙古這個時候因為蒙哥汗在釣魚城下被擊斃,隨後貴由繼承汗位不到兩年又病死,隨後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內亂,各路王公大臣為了汗位開始選邊站隊,征戰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經過苦戰,戰勝親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後,其重心才重新轉向南宋。
本來蒙古統一華夏的路徑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漢中入蜀,取巴蜀而後順長江東下;中路由關中、中原經南陽盆地、襄陽而漢水入荊州,與四川來的軍隊會合,經長江東下直取建康(南京);東路軍則是取江淮,經徐州等地取兩淮,目標同樣是南京;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滅東吳之戰,非常典型。從圖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預取襄陽而江陵,王琿取兩淮,三路大軍圍攻建康。
也就是說,一開始蒙古攻宋的戰略完全是複製晉滅吳之戰的戰略。
但是,由於南宋中期名將餘玠超卓的個人能力和對四川防務的有效整頓,其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攻宋的蒙古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導致蒙古高層不得不修正其戰略,首先是試圖從大理攻宋,而這個戰略隨著蒙哥汗的逝世,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畢竟從大理攻宋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選擇。
隨著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放棄了攻蜀的戰略,中路開花,猛撲襄陽。
劉整的建議有二:一是直取襄陽;二是建立水師。建立水師的目的同樣有二,一是攻襄陽,因為襄陽圍繞著漢水而建,無水軍無法攻取襄陽,而且由於漢江的存在,導致襄陽城的護城河特別的寬,平均寬度在250~300米之間,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護城河相比,簡直就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襄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漢水之南襄陽,漢水之北樊城,兩城互為犄角,要打破這種局面,尤其是切斷兩城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點之一: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最終呂文煥決定投降,也與元軍最終攻破樊城,導致襄陽城變成徹底的孤城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大軍來勢洶洶,南宋這邊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打出了一張對對胡——南宋最後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的呂家軍。
呂文德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好,由於金庸射鵰倚天的關係,呂文煥的名聲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貪生怕死的樣子。
但事實上,呂氏兄弟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沒有呂氏兄弟的話,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這兩兄弟對於荊襄的防禦是立了大功的。
這裡提一句,後世呂氏兄弟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呂氏兄弟雖然在抗元戰爭中功勳卓著,但兩兄弟私德不好,貪財,比如因為蒙古人的鉅額賄賂而允許蒙古人在襄陽城外建立榷場,即用來商貿交易的市場,結果讓蒙古人搞成了進攻襄陽的橋頭堡,並斷了襄陽的糧道,這讓呂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呂氏兄弟是奸相賈式道的鐵桿,賈氏名聲不好,呂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後,呂文煥投降了元廷,雖然是為了保存襄陽一城居民的性命,但畢竟是降了。相比於文天祥陸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麼一點。
回過頭來說襄陽之戰。呂氏兄弟多年精英,據荊湖自守,坐擁十多萬兵力,“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經過孟拱、李曾伯、呂氏兄弟不斷的修繕,襄陽城從一個被元軍破壞的廢城重新變成了一座堅城,兵精糧足。
也就是說,本身守襄陽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說是南宋最後的希望所在,這也是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原因之二;
如果僅僅依靠襄陽本身,襄陽是守不了六年的。整個南宋朝廷為了襄陽,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 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
  • 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
  • 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
自此,襄陽之戰已經陷入死局。在孤立無援而忽必烈又承諾不傷害襄陽百姓的情況下,1273年,呂文煥舉軍投降。
至此,襄陽之戰結束,襄陽陷落。
隨後3年,1276年,臨安陷落。
1279年,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襄陽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就不用多說了罷?

江上一峰青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大俠郭靖鎮守襄陽,當蒙古大軍大舉來攻時,郭靖向天下群雄廣發英雄帖,號召各路豪傑來保衛襄陽,最後,在楊過等大俠的奮戰下,打退了蒙古兵,襄陽城暫時轉危為安。

當然,這是小說情節,歷史上真的襄陽保衛戰,比小說裡打的艱苦多了,守城的也不是郭大俠,而是南宋將領呂文德、呂文煥兄弟。襄陽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知道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那麼,為什麼襄陽城在20多萬蒙古軍隊的圍攻下,還能堅守6年之久?

一先來看看襄陽在蒙宋戰爭中的戰略重要性

早在襄陽保衛戰之前,蒙宋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蒙古滅亡金國後,立刻馬不停蹄,從南宋西面南下,攻滅了大理國(今天的雲貴地區),完成了對南宋的戰略包圍,隨後,開始了對南宋的全面進攻。蒙古最初的戰略設想是,從雲南進軍,先取四川,再滅南宋。可是,因為四川地形險要,加上南宋在四川建立了堅固的防線,四川軍民同仇敵愾,同蒙古人做殊死抵抗,導致蒙古在四川的進攻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釣魚城之戰,蒙哥汗被喪命,直接引發了蒙古內部的動亂。

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在穩定了內部後,又開始了滅宋戰爭。就在蒙宋在四川相持不下的時候,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獻計:"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建議忽必烈放棄進攻四川,改為進攻襄陽,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於是,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

那麼,劉整所說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結合地圖來分析。

從圖上可以看到淮河和長江的關係,淮河位於長江上方,幾乎和長江並列而行。而由秦嶺和淮河組成的秦嶺-淮河防線,是自古以來南方政權與北方政權交鋒的第一條戰線,所謂“守江必守淮”,如果淮河丟失,那南方政權只剩下最後一道屏障--長江。

好,說完了淮河,我們再來說說長江。如果說淮河是南方政權的外圍戰線,那麼長江則是生死線,長江一旦被突破,那麼北方騎兵將勢不可擋,一路南下。長江西面連接四川盆地,二者與雲貴高原一起,將南方緊緊包裹。如果北方軍隊不從長江突破,那就必須從四川攻入。南宋武力不行,但是水軍還是很強的,蒙古很難攻破長江防線,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此前蒙宋戰爭主戰場一直在四川的原因,但是前面說了,蒙古軍隊在四川的攻勢也被阻擋,不得不重新考慮突破長江。

要想突破長江,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水軍,要有足夠強大的水軍,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戰船。要想戰船進入長江,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在長江邊上造,造好後直接下水。但是,別忘了長江還在南宋手中,宋軍的戰船就在江面上遊曳,豈容你踏踏實實的造船;另一種是找一條和長江想通的河流,戰船造好後,直接沿河流而下,進入長江。還是回到地圖,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三條河流,邗溝、濡須水和漢水,而邗溝和濡須水都處於淮河和長江之間,顯然不行,唯一符合條件的就是漢水,只要控制漢水,蒙古水軍就可以沿漢水南下,直入長江,威脅南宋的長江防線。而要控制漢水,則必須奪下漢水邊上的軍事重鎮--襄陽。

所以,一句話,襄陽丟失,則秦嶺-淮河防線頓時瓦解,長江防線岌岌可危,南方政權直接暴露在北方軍隊的兵鋒之下。

二 襄陽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極大支持

其實,在襄陽保衛戰前幾十年,蒙宋就在襄陽進行了多次拉鋸。早在公元1235年,即蒙古滅亡金國的第二年,就開始了對南宋的大舉進攻,戰場就在襄陽。當時南宋的守將叫趙範,此人是個十足的酒囊飯袋,他竟然想靠金國降卒來守城,結果金人被蒙古人收買,打開城門,軍事重襄陽就這樣稀裡糊塗的陷落了,這是從岳飛收復襄陽後,南宋再一次丟失。

不過,在南宋名將孟珙的努力下,宋軍再次收復了襄陽,不過此時的襄陽城已經破敗不堪,物資奇缺,已經成為易攻難守之城,孟珙考慮後,不得不棄守了襄陽。不過這次是主動放棄,經過孟珙的經營,南宋在荊湖地區對蒙古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

淳佑十一年(1251年),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地理位置重要,絕不可放任不管,並請求朝廷派兵防守,並撥糧撥款,加固城防。

襄陽終於被重視起來了!

次年四月,李曾伯調集二萬一千名荊湖軍,向盤踞襄陽的蒙古軍隊發動進攻,這仗宋軍士兵打的很英勇,一戰而奪下襄陽、樊城。攻克襄陽後,李曾伯開始著手加強襄陽的防務,兩個月內即城內建造營房一萬間,作為屯兵之用;將襄陽城牆重新修復、加固,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之後,又請求朝廷調來6000多軍戶充實襄陽人口,恢復生產,襄陽慢慢恢復了生機。此後經過十幾年的大力經營,襄陽重新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南宋長江中上游的門戶和壁壘。

這時候,荊湖地區崛起了另一個勢力較大的軍事集團,即呂文德集團。呂文德也被朝廷任命為荊湖安撫制置使,負責襄陽的防務。隨著蒙古戰略的改變,從四川掉頭進攻襄陽,襄陽,成為了蒙宋決戰的主戰場。

三 襄陽陷落

1267年,蒙軍正式向襄陽發起了進攻,但是由於南宋已經將襄陽打造成一個鐵壁堡壘,加上與樊城互為犄角,蒙軍一時間難以攻下,雙方又陷入僵持中。這時候,守將呂文德犯了一個大錯誤,將襄陽推入了險境。

蒙軍向呂文德提議,在樊城外設置榷場,榷場就是一個互市的小集市,雙方交易一些必須的用品。呂文德覺得正好可以購入一些城中急需的物品,於是就答應了蒙古人的請求。這真是一個奇葩現象,雙方打著打著,竟然做起買賣來了。

但是,蒙古人這個提議是心懷不軌的,他們把劃出來的小塊榷場,修築成軍事堡壘,不斷加固,然後逐步向外延伸,等呂文德反應過來,派兵去清除這些堡壘,發現已經攻不下來了,呂文德知道自己犯錯了,又氣又急,一病不起。蒙軍把這些堡壘連成片,切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襄陽糧道被斷了,真的成了一座孤城了。

1269年,蒙宋雙方的水軍在漢水連續進行了幾場大戰,由於漢將劉整的叛變,蒙古水軍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南宋水軍竟然連敗幾場,這年年底,一直病重的呂文德去世,呂文德在荊湖地區經營近40年,是這一地區最具威望的將領,他的去世,使南宋軍隊士氣受到了沉重打擊。呂文德死後,他的兄弟呂文煥接管了襄陽的防務。

而蒙軍對襄陽的進攻也更加猛烈了,勢必要拿下襄陽,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從各地調兵十幾萬加入到對襄陽的圍攻中,襄陽的圍攻部隊達到了20萬之多。而南宋這邊也是拼了命的要解襄陽之圍,前前後後調了15萬水軍增援襄陽。但是蒙軍採取了“圍點打援”戰術,每次來增援的宋軍都被擊敗,一兵一卒、一糧一粟都無法進入襄陽。

公園1273年,此時的襄陽已經被圍的像鐵通一般水洩不通,而南宋也再也沒有力量增援了。互為犄角的樊城失陷後,襄陽再也沒有任何希望,城中也早已糧草耗盡,士氣低沉。面對這樣的局面,守將呂文煥放棄了抵抗,同意了蒙軍的招降。自此,長達6年的襄陽之戰,以襄陽陷落而結束。

襄陽一失,長江防線頃刻瓦解,蒙古騎兵長驅南下,南宋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力量,沒幾年就滅亡了。


歷史風暴


襄陽樊城是南宋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戰略要地,也是蒙古滅南宋最為關鍵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襄陽樊城守軍前後堅守城池長達6年之久,雖然有力地阻擋了蒙古軍的攻勢,但是由於南宋朝廷腐敗,朝中更是有奸臣賈似道吾國吾民,導致了襄陽樊城戰役最終落敗。

而襄陽樊城能夠堅守六年,主要與其地形優勢有關。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非常明顯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襄陽和樊城在防禦體系上是一對雙子城,可以相互依託,相互支援。在襄陽和樊城的城池周邊都利用漢水挖上了護城河,外部發動進攻的時候增加了許多難度。襄陽的南邊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時候可以依託山巒,其西南邊的進攻由於山巒的阻擋減輕了許多壓力。西面地形非常狹小,敵軍從這裡進攻兵力不太容易展開。

在地形上來說,襄陽樊城就是兩座天然的堡壘。

襄樊戰役過程

除了地形有優勢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於襄陽樊城的軍民抵抗意志及其頑強以及城中充足的糧草器械,當時負責防守襄陽樊城的主要是呂文煥。

1267年,蒙古人以開放貿易為藉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場,這個計謀宋軍將領沒有看破,結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壘,之後又在鹿門山等地修建了數個堡壘,到了1268年形成了對襄陽樊城的圍攻之勢。

此時呂文煥才發現了情況的不對,派呂文煥干擾蒙軍築城,但是效果不明顯。

1269年,蒙軍修建了萬山堡,並在虎頭山、峴山之間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從牛首到白河口之間修建了一條圍牆,在漢口東岸的鹿門山到白河口之間也修建了圍牆,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打算。

▲蒙軍圍困示意圖

對此,呂文煥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請求增援。1269年春天,漢水上漲河面變寬,宋軍將領夏貴率南宋水軍逆流而上沿漢水增援襄樊。夏貴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軍和補給物資送到襄樊後順利撤回。

1269年3月,張世傑率領部隊繼續增援襄樊,與前來阻截的蒙軍展開大戰,失敗退卻。到了1269年7月份,夏貴再次帶領3000戰船,5萬餘人增援襄樊,遭遇蒙軍將領趙璧,隨即在江面展開了7天的激戰,最終夏貴戰敗被迫返回。當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軍擊敗。

經過這幾次救援的失敗,宋軍損失慘重,1269年12月1日,呂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戰局。

蒙古軍長期對襄樊圍而不攻,呂文煥也多次組織突圍都以失敗告終。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南宋的水軍依然能夠突破蒙軍的封鎖與襄樊取得聯繫。此時元軍開始訓練水軍,為滅宋戰爭做最後的準備。

▲張順、張貴馳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軍開始強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頭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壯士,以張順、張貴為統領。1272年5月24日,漢江漲水,張順、張貴帶領3000人出發救援襄樊。元軍在水面阻擊張順、張貴部隊,張順、張貴不計生死拼死力戰,張順身中3槍6箭不幸戰死,最終3000壯士在張貴的帶領下突破了元軍的重重圍堵於5月25日早上抵達襄陽城下,這次送入物資是襄樊多年來送進來最多的一次,極大地鼓舞了襄樊軍民的士氣。

▲張貴借用夏貴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張貴按照約定從襄陽發兵沿漢江而下準備與前來增援的夏貴會合。夏貴從水路進發的時候由於天氣不好遇到了大風浪,便命令軍隊後撤30裡,張貴的部隊在接應夏貴部隊的時候沒有遇到援軍,反而遭到元軍猛烈攻擊,損失慘重便帶兵逆流返回,蒙軍則一路追擊,消滅了張貴部隊,張貴力戰而死,2000多人全軍覆沒,這是襄樊最後一次嘗試突圍。

如此以來襄樊幾乎被困死,守城軍民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1272年11月,元軍開始強攻襄樊。

元軍決定先攻打樊城,由水軍切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隨後元軍從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軍投入了大量兵力並使用了回回炮,這種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發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頓時將城牆城樓砸出了許多的缺口。樊城守軍7000多人拼死抵抗,2個多月後樊城彈盡糧絕,元軍衝入城內,宋軍與元軍展開巷戰,樊城守軍全部戰死。

樊城陷落後,元軍立即進攻襄陽,並將回回炮架在了襄陽東南面,初次攻擊就擊毀了城牆,城中軍民大為驚恐。最終在元軍許諾保證軍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條件下,1273年2月24日呂文煥最終同意投降元朝,襄陽陷落,至此歷時6年的襄樊戰役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襄樊能堅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禦和地形都非常有利於防守;其次是守城軍民堅定的決心使他們對抗了蒙古守軍6年;再次是城中糧草器械充足,使得元軍不得不採取長期圍困的方針。

總的來說襄樊戰役中南宋軍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們不懼強敵,勇於犧牲,但由於南宋朝廷的腐敗昏聵,最終使襄樊落入了敵手。


老威觀史


  襄陽之戰打六年,圍繞著襄陽,不管是南宋還是蒙古,雙方不斷的添油加醋,圍繞著包圍和反包圍,南宋和蒙古不斷增兵,因此這場仗打6年,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陽城,襄陽城從1239年開始,蒙宋之間反覆爭奪已經將近30年,之中幾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收復襄陽,並利用蒙古內亂的機會,開始修復襄陽防務。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汗在釣魚城下被擊斃,隨後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內亂,各路王公大臣為了汗位開始選邊站隊,征戰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經過苦戰,戰勝親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後,其重心才重新轉向南宋。

  本來蒙古統一華夏的路徑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漢中入蜀,取巴蜀而後順長江東下;中路由關中、中原經南陽盆地、襄陽而漢水入荊州,與四川來的軍隊會合,經長江東下直取建康(南京);東路軍則是取江淮,經徐州等地取兩淮,目標同樣是南京;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滅東吳之戰,非常典型。從圖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預取襄陽而江陵,王琿取兩淮,三路大軍圍攻建康。

也就是說,蒙古攻宋的戰略完全是複製晉滅吳之戰的戰略。

  但是,由於南宋中期名將餘玠超卓的個人能力和對四川防務的有效整頓,其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攻宋的蒙古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導致蒙古高層不得不修正其戰略,首先是試圖從大理攻宋,而這個戰略隨著蒙哥汗的逝世,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畢竟從大理攻宋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選擇。

  隨著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放棄了攻蜀的戰略,中路開花,猛撲襄陽。

  劉整的建議有二:一是直取襄陽;二是建立水師。建立水師的目的同樣有二,一是攻襄陽,因為襄陽圍繞著漢水而建,無水軍無法攻取襄陽,而且由於漢江的存在,導致襄陽城的護城河特別的寬,平均寬度在250~300米之間,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護城河相比,簡直就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襄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漢水之南襄陽,漢水之北樊城,兩城互為犄角,要打破這種局面,尤其是切斷兩城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點之一: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最終呂文煥決定投降,也與元軍最終攻破樊城,導致襄陽城變成徹底的孤城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大軍來勢洶洶,南宋這邊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打出了一張對對胡——南宋最後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的呂家軍。

  呂文德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好,由於金庸射鵰倚

  天的關係,呂文煥的名聲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貪生怕死的樣子。

  但事實上,呂氏兄弟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沒有呂氏兄弟的話,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這兩兄弟對於荊襄的防禦是立了大功的。

  這裡提一句,後世呂氏兄弟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呂氏兄弟雖然在抗元戰爭中功勳卓著,但兩兄弟私德不好,貪財,比如因為蒙古人的鉅額賄賂而允許蒙古人在襄陽城外建立榷場,即用來商貿交易的市場,結果讓蒙古人搞成了進攻襄陽的橋頭堡,並斷了襄陽的糧道,這讓呂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呂氏兄弟是奸相賈式道的鐵桿,賈氏名聲不好,呂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後,呂文煥投降了元廷,雖然是為了保存襄陽一城居民的性命,但畢竟是降了。相比於文天祥陸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麼一點。

  回過頭來說襄陽之戰。呂氏兄弟多年精英,據荊湖自守,坐擁十多萬兵力,“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經過孟拱、李曾伯、呂氏兄弟不斷的修繕,襄陽城從一個被元軍破壞的廢城重新變成了一座堅城,兵精糧足。

  也就是說,本身守襄陽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說是南宋最後的希望所在,這也是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原因之二;

  如果僅僅依靠襄陽本身,襄陽是守不了六年的。整個南宋朝廷為了襄陽,也是全力以赴。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自此,襄陽之戰已經陷入死局。在孤立無援而忽必烈又承諾不傷害襄陽百姓的情況下,1273年,呂文煥舉軍投降。

  至此,襄陽之戰結束,襄陽陷落。

  隨後3年,1276年,臨安陷落。

  1279年,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襄陽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就不用多說了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