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的放飛自我,已經不可描述了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微信ID:LinkedIn-China。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最近,#總覺得自己有病# #忍不住反覆洗手消毒怎麼辦#等話題屢上熱搜。

復個工吧,又開始擔憂起#返崗後如何自我保護#,連同事清個嗓子都心驚肉跳。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麼伴隨壓力而來的強烈情緒波動也就來了。

再這麼下去,全國一半網友都要神經過敏了。

我們特地找了一些解壓大法,供大家觀摩學習。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各國奇葩解壓大法大賞

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如果將解壓能力分為三個段位:

初階選手:聽歌追劇打遊戲。

中階選手:蹦迪K歌一個不差。

高階選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我們的鄰國韓國與日本就有不少這樣的高階選手。

“一條”曾報道過,距首爾90公里外的洪川都有一家佔地2500坪的“監獄酒店”,顧名思義,其對入住者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罪犯沒什麼差別。酒店裡共32間房,每間房僅有5平方米。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入住的客人必須換上獄服,一切能與外界聯繫的通訊工具都必須上交。洗澡時間嚴格限制,一日三餐均通過工作人員在門底下的配食口送餐。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這樣的酒店吸引了律師、老師、上班族等各類職場人士爭相入住。

入住者認為,人們唯一無法感到幸福的理由就是無法自己在房間裡獨處。而與世隔絕的小房間卻能滿足他們遠離喧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的需求。

“透過視野開闊的窗戶眺望遠方,泡茶、寫信、看書、放空,感覺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體驗者這樣說道。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靜一靜”之後,感覺壓力就消失了,又有了繼續生活的動力。

當然如果你“喜動不喜靜”,韓國人民也有辦法。

在韓劇《請輸入搜索詞WWW》中,李多喜飾演的車賢所在的互聯網公司就有一個解壓房。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日本作為腦洞大國,在解壓這方面的開發自然不輸韓國。

每個人應該都有壓力大時想哭又不敢哭,生怕父母擔心、怕同事覺得小題大做、怕丟臉的時候吧?而位於東京新宿區的一家酒店,就曾推出過一項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

該酒店開放了女性專用的哭泣房,規定一次只能一人入住。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酒店給客人的號啕大哭提供空間的同時,還特地配套了催淚電影、催淚漫畫,以及擦眼淚專用的高級紙巾。

此外,為了緩解哭泣後產生的副作用,酒店還提供具有熱敷效果的眼膜、舒緩哭泣後身體疲憊的肩頸熱貼布等,可謂是非常貼心了。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你有想過“一言不合就掀桌子”這件事會成為正當的行為嗎?

日本的掀桌子大賽就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截至2019年,該比賽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二屆,旨在鼓勵選手們將平日中的不滿以及精神壓力喊叫出來,

放在桌子上的玩具熱狗飛得越遠、喊叫的內容越搞笑,分數也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獲獎。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當然了,上述這些奇葩的解壓方式都屬於非常手段。平時幾乎兩點一線的我們,該如何科學緩解壓力呢?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好壞參半平衡最好

而平衡,是需要“糖水”的

神經現實(Neureality)通過給小鼠喂糖水做過一個壓力實驗,發現PVN中的CRH神經元既接收壓力,迫使身體到達應激的狀態,也接收獎勵,把你從緊張的狀態裡拖出來。

這個實驗意味著什麼呢?

《自然》雜誌總結為: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摻和在一塊兒(Taking the good with the bad),平衡以後就變成好的了。

這個結論也適用於面對生活壓力的我們。

適度的壓力促使我們更高效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而超出神經負荷的壓力則會影響健康。

我給翻譯一下:該喝奶茶喝奶茶,該吃雞腿吃雞腿,因為它們於我們而言,就是實驗中小鼠的糖水。

當然,“糖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

微博用戶@啊是Lucy誒 說:“從事設計行業,日常就是被甲方爸爸各種按在地上摩擦,壓力巨大。週末出門踏個青,畫點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感覺自己被治癒了。”

匿名網友投稿:壓力大的時候喜歡在網上看狼人殺,因為得聚精會神跟著玩家一起動腦,幾個小時過去,多大的壓力都忘了。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不過,如果將壓力比喻為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的話,那麼“糖水”這種獎勵機制只能算是止痛劑,僅僅起到緩解的作用。

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學會與壓力共生。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為了不被耗得油盡燈枯

主動地應對壓力讓我們更有力量

每個職場人都應該學會運用壓力的能量,而不是被其耗得油盡燈枯。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提出,擁抱壓力會使人面對挑戰時更主動。

第一,變緊張為興奮,效率最高的時候永遠是任務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

新奧爾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把心率監視器綁在資深高空跳傘者和緊張的新手身上。

他們發現,經驗豐富的跳傘者實際上並不比新手更平靜,他們跳前跳後心率都更高,興奮和愉悅反應都更為強烈。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我也有這樣的經歷。曾經,一週有兩門考試,都付出了同等的時間和投入度來備考。

考第一門之前明顯感覺有些緊張,腦子裡一直滾動播放知識點和解題方法。做題的時候,對於時間的把握和思維的敏捷度都比練習時更好。

而考第二門前,精神沒有那麼緊繃,考試時明顯感覺投入度不夠,甚至還有點走神。

結果自不用說。

所以說,當公開演講、面試、比賽、考試時,想要表現得好,不用強迫自己放鬆。

相反,擁抱緊張,告訴自己你很興奮,讓自己知道正在全情投入。

第二,用“已知”打敗“未知”,變恐懼為挑戰。

面對壓力時,不同的人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

一種是恐懼,另一種是挑戰。

恐懼反應期間,身體自身預測到會遭受生理傷害。為了降低損害,血管緊縮,身體也會產生炎症,免疫細胞活躍。

而挑戰反應期間,身體反應更像是體育鍛煉。心臟劇烈跳動——不只是更快,力量也更強。每次心臟收縮,就泵出更多血液,而鬆弛的血管有利於血液加速流動,提供能量。

所以,挑戰反應比恐懼反應提供的能量更多。

那麼如何才能在面對壓力時,將身體調到挑戰模式呢?

最有效的策略包括瞭解自己的優勢,思考你過去是如何準備挑戰、甚至戰勝挑戰的,以及想象來自親友的支持與鼓勵。

回憶與思考,其實就是一個用“已知”解釋“未知”的過程。試想如果突然有個人讓你在一週之內瞭解汽車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你肯定覺得壓力山大,因為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

但此時你若回想一下學生時代學數學的過程,都是從最基礎的原理開始學起,一步一步地才能解決壓軸題。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瞭解汽車也是一樣,從它的零部件開始,把生產過程拆解開,從微觀到宏觀。做事有了一個大的框架之後,壓力立刻就減半了。

過去的經驗就是很好的資源,我們得學會在緊急的時候調動它。

第三,助人為樂,也是解除自身痛苦的助推器。

如果你受逃避、自我懷疑的折磨,或者感覺要崩潰了,助人是有效的動力助推器之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當所愛之人受苦時,我們如果安慰和照顧他們,將會體驗到希望與愛的聯結。相反,如果聚焦於解除自身痛苦,將會加劇焦慮。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小小的行動創造勇氣生理反應。“幫助別人的人,是被別人需要的,因此是有價值的”,當你這麼想的時候,是不是感覺舒心了很多呢?

在工作上遭受巨大壓力時,利用閒暇時間做做公益,或者對身邊的人表示一點善意,心情會好很多。

最後總結一下解壓辦法:

  • 吃吃雞腿,喝喝奶茶

  • 接受適當的緊張和興奮,全情投入

  • 根據過往經驗解決未知問題,緩解焦慮

  • 幫助他人

#互動時刻#

你有什麼獨特的解壓方式?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https://mp.weixin.qq.com/s/SgljqJlv7rGya156r1oKpw

https://neu-reality.com/2019/06/mind-plus-live-stress/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單身男女睡不著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開心一刻|“這道題簡直就是送分題!”“那你還扣我分???”

现在年轻人的放飞自我,已经不可描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