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改革開放四十年,西部大開發二十年,農民增收問題一直襬上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這些年,西部偏遠貧困鄉村農民父老鄉親們,他們想些什麼?幹些什麼?怎樣生活著?全程在甘肅省張掖市創作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從3月1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八時黃金時段開始播出,從多視角、深層面回答了西部偏遠貧困鄉村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大課題。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匯處,地域廣闊地貌複雜多樣,河東山大溝深資源貧瘠,河西走廊平原乾旱缺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深度貧困地區。進入二十一世紀,習近平總書記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兩次深入甘肅調研,多次召開會議作出:“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重要指示,甘肅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帶領全省幹部群眾精準施策精準扶貧,使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邁出可喜的一步。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富村融合貧村易地搬遷,通過貧富對比轉變思想觀念,依靠科技發揮資源優勢,藉助外力用足用活結對幫扶政策,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脫貧致富感人故事的展開,向觀眾生動展現了西部地區特別是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深刻反映了西部貧困地區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重要指示精神的偉大實踐。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貼近我國農村實際,富有現代氣息和時代脈搏的主旋律正能量精品力作。劇中精心打造的富裕村丹霞村和貧困村焉支村,賦有鮮明的西部地域特色和資源秉賦差異,是造成貧富懸殊的自然條件和客觀因素;焉支村由於封閉落後,人們思想觀念陳舊和道德文化素質差距懸殊,等靠要行為和懶漢懦夫思想作祟,才是致貧的真正根源。劇中圍繞兩種觀念、兩種勢力、兩種愛情婚姻矛盾糾葛鬥爭,全力塑造的丹霞村黨支部書記趙百川,是一個胸懷大局勇於擔當、一心為民公平正義、忍辱負重砥礪奮進的,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的領頭雁形象,而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與趙百川不論在思想觀念,還是在領導水平方面相比較雖略有不足,但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我們黨培養多年的老黨員老幹部應有的高尚情操和可貴品質;兩名大學生村主任付鵬和劉東橋,則表現出了年輕一代有知識有思想有抱負,敢想敢幹的蓬勃生機,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而以崔爺爺為代表的中國農民因循守舊目光短淺、遵從祖訓故土難離、勤勞質樸愛家愛村的樸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劇作中通過改造繼承把它藝術化、審美化地表現出來,並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而以姜大嗓、李金財、狗娃等為代表的落後勢力,才是需要改造教育團結幫助扶持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的爭取對象。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創作播出,對於宣傳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宣傳西部地區推進精準脫貧的新舉措好辦法,宣傳基層幹部及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生動實踐,鼓舞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創作拍攝過程中,先後在張掖七彩丹霞、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區景點取景,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園新村等地還原生產生活場景,不僅展現了張掖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濃郁淳樸的鄉村氣息;謳歌了張掖幹部群眾,持之以恆推進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實施有機蔬菜種植無害制種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旅遊開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大功績;而且彰顯了張掖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部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見賢思齊永葆本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激勵和鼓舞廣大幹部群眾為努力譜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幸福美好金張掖的信心和決心。(林茂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