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好多書攤開始論斤賣?是書太多了還是讀書的人太少了?

影視劇回憶錄


既不是書多了,又不是讀書人少了,而是想賺錢的多了,識別假冒偽劣產品的人少了。

市面上或馬路邊按斤賣的書都是些非正版書,這些書不是漏段缺頁,就是錯別字連篇,這些書不但紙張低劣厚重,而且在裝訂放樣時故意把書加長加寬,從而給書增加大重量,把無形的手伸進了盲從消費者的口貨擢取不法錢財,經銷商和販子即使按斤賣出也比新華書店裡正版書賺得很多。

俗說說:便宜不是好貨,好貨不會便宜。奉勸那些真正愛讀書的人,想學真知識的人,不要上這種看似便宜,實際無實用價的書。

作者本人曾經兩次買過樣的書,因為當即只看過封面精美,走馬觀馬翻過幾面,沒有細心研讀比照,拿回家跟正規出版社的名家所作所譯的書一比照,其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頓時腸子都悔青了。

這種書真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放之無價值讀之害頭痛。我只好不得不把當時花十五至二十五元一斤的這些書,按三角多錢一斤的價格賣給了廢品回收站。


報以湧泉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一談其中原由吧!



有一次,我在公交站臺等車,就在我四處張望時,看到了個小書攤。許是好奇,也或許是職業敏感吧(那時,我還在開書店)!我走過去看了看,類別不多,以文史類為主,也有些關於經商和為人處世方面的。本想開口問下價格,可不經意間看到書旁邊赫然寫著“15元/斤”及“25元/斤”。

“嚯,好傢伙!不便宜啊!”我心理嘀咕著。

這時,只見一個女士挑了三本給老闆稱,具體重量我忘記了,但我記得當時那老闆收了那女士25元。

“乖乖!果然不便宜!”我更加確定了起初的判斷。


我隨手將攤位上的書抽出幾本,看了看標價,一般也就15――30左右的樣子,如果按照折扣算,每本書差不多是3.5折左右,有的可能高達5折的樣子。也許許多友友會覺得我大驚小怪了,一本書賣半價不到有啥說頭的?

因為我是開過書店的,我也知道這些書的大概來源,我更清楚這些書的成本和利潤。

這些書是怎麼來的呢?

一、廢品收購站中淘來的,或者是從讀書人手中收購來的,也或者是從某些經營不善的書店同行那裡收購來的。總之,就是稱斤收購得來的。也就是說本身就是按斤稱回來的,廢品價是多少就不用我說了吧!至於為什麼那些書沒有印記之類的?這個就要問當初的那些讀書人了。或許翻看過,也或許壓根是沒動過,更或許是太愛惜了以至於最後給稱斤賣了。至於怎麼到書攤上的,那就是有心人的勞動成果了,無需多言!
二、那些書可以肯定的說十有八九是非正規渠道的山寨版書籍,也就是盜版書,沒有版權,更不用過稅,那進價最多在一折左右,有些質量好的可能達到兩折的樣子,更多的是3到5塊一本進回來的,如果是直接有印刷設備的,或許更……都懂的。

知道了這來源,我們再來看一看,這些書攤上賣的貴還是不貴呢?

按照攤主們的進價來合計,每本書的大致價格分別為:收購的每本在2元以內;非正版類大概在3到5元左右。最後他們賣出去的大致價格是8到12元不等,再加上他們是流動式的攤點,有無租金雜費之類的咱不知也不好瞎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比開店的開銷要小許多。一般的書店賣那些書也就是3折左右,基本在5到10塊的樣子。咱再來對比下看看,那些攤位上的售價大體比書店高出2、3元以上,而這高出部分基本上足夠他們的本金了,而他們的開銷又遠遠的低於書店,試問下:白撿的便宜,誰不要呢?
也許2、3元在一般人眼中不是啥要緊的,但放在一個總量上去計算比較,那幾乎碾壓任何書店!

如此,書攤之所以會論斤賣書,那是用了瞞天過海之手段,打斷或顛覆了購書人的慣性思維,攤主們所採用的營銷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新概念營銷思維模式”,看似新奇而便宜,實際上一點都不便宜。

至於後一個問題:是書太多了還是讀書的人太少了?

我的回答是:書的確很多了,尤其是電子版的普及與推廣,對於紙質書籍而言,那是致命的!現在能安靜地坐在角落看紙質書籍的人太少太少了。但這並非是說讀書的人太少了,相反現在讀書的人只會比以前更多,大家只是換了種讀書方式而已――由紙質書籍換成了電子類書籍,僅此而已!
題外話:網絡化時代,紙媒註定了要歸於歷史了!儘管我也有太多的不捨與感慨,但這就是潮流和趨勢!


指間行走


就在今年年後,我保存了,將近四十年的書,因為房子出租,被分開的她一個電話☎️,全部給賣掉了。有工具書,詞源四本,是第一次出版的,花了幾年才集齊。辭海,魯迅全集等,還有外爺留下的,醫宗金鑑全套和線手抄本。

說不心疼假話,但是變點現錢,活下來活下來再說,放在哪裡倒騰來,倒騰去,都煩,如今孩子們基本不用,在網上一查應有盡有,隨時隨地方便極了。



自己也是愛書如命之人,這些書給我許多美好回憶,甚至那一本書,怎樣來的我都記憶深刻。因為這些書,我還上過中央新聞聯播,是當時縣裡第一個,上央視新聞的人,縣裡當時通知各部門收看,成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因為愛書,自己也是縣裡,第一個文化專業戶,連續幾年,參加全縣勞模大會併發言。當選為縣十大新聞人物,十大傑出青年,縣文化現場會,都是在我家裡召開都,當時中央文化部,文化司司長申溪到我家視察過,文化報刊雜誌,都做過報到。

如今卻把這些,本來等自己故去時,一起陪伴我的書,都給賣了,三八不值二的處理了,所得款項,不低當年一包煙錢。從此後再也,眼不見心不亂了。書沒了,魂也丟了,對未來我是兩茫茫,感覺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再見我的書,淚!



佛玉花緣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買過書了,為什麼?沒有我喜歡看的書,而我不喜歡、不想看的書太多了。曾經一段時間,很多書攤上嚇然擺著《厚黑學》,驚得我目瞪口呆,恕我孤陋寡聞,這樣的書值得讀嗎?有人笑話我:少見多怪,買這書的人多的是。他的話不久得到了證實。某天我去一個人家裡,主人不在,可是我一眼就看到了電視櫃上醒目位置有本《厚黑學》,我立即告辭,從此不去他家了。我都有點懷疑我是不是小題大做了。不是我不需要讀書,是有質量、有可讀性的書太少了。

另外一個原因,書太貴了,隨便一本書、動輒幾十上百元,我真的買不起。我羞於啟齒的退休金,承擔不起這樣的消耗。

別以為書論斤賣就會省許多,不是的,現在的出版物,紙質都非常好,又多是精裝本,重量必然不輕,特別是一些兒童讀物,更是“重量級,”即使是稱重量,算下來和原定價相差無幾。你以為書商傻呀?比你我精得多,再在電子稱上玩點機關花樣,橫豎都不會吃虧。綜上述,我很久沒有買書了。直接結果就是,我讀書少了。至於別人怎麼讀書,我不知道。但願他們不要像我,要多讀書,讀好書。


zjbengineer


謝謝你的提問。現在買書讀書,基本上是中小學生了,大學生都不怎麼買書讀了。因為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基本足夠一個大學生讀了。再說書的價錢真的不便宜。

我自己買書讀,主要是八十年代,每個月的工資除了吃飯基本上買書了。


那時書是非常緊俏的,例如,非常想要一套《辭海》,還不給老百姓提供,因為印刷數量有限,好不容易等到可以無條件買了,還買了一套有些殘次的。因為太希望得到《辭海》,殘次也無所謂,一套1980年買的《辭海》55元,我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

論斤賣新書,我2008年在上海淮海路的書城就見過了。書店老闆任你挑,然後稱一下算賬。

沒有找到喜歡的書,我也就沒有體驗論斤買書是不是便宜了。

但是,不論便宜不便宜,感覺書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風光不再了。


進入網絡時代,知識爆炸式增長擴散,所以,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獲取信息性知識的來源已經基本轉移到網絡。

包括我現在也在網絡是閱讀找資料。但是,網絡上的資料信息,只能提供一般的信息的知識。

真正要讀書,還得讀一些專業性強,有一定權威的著作。

網絡上的信息由於來源不一,沒有鑑別能力,很容易把過時的不全面的信息當做真的。

所以,現在有一種批評,叫做“知識碎片化”,如果你是普通讀書人,“知識碎片化”頂多就是東拉西扯而已,但是,如果是貌似寫作傳播文化,那就是一種誤導大眾的“信息”了。

因為不讀書讀書少,所以感覺書越來越不值錢了。

不過,我們不要在“讀書”方面湊熱鬧,以為讀書無用買書吃虧。


真正要振興中華,還得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家有萬貫固然霸氣,但是,家無藏書,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那些能夠擔當大任的人,沒有書籍的滋養薰陶的不可想象的。

未來社會的競爭力,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其中有知識,修養高他們的人才競爭力當然也就高。

一個出人才的家庭,不但應該讀書,也應該藏書,給一代又一代人積累豐富的書籍,這個是下一代人成長的良好環境。

所以,我們可以忍看書籍論斤,但是,我們不能沒有書的崇高地位,

無論你做什麼工作的,一人讀書,影響三代。


我出生在一個比較大的家族,其中最富裕的一個家庭,沒有人願意讀書,現在,他們家第三代人,也沒有願意讀書的,人才競爭力非常低。

而重視讀書的家庭,一代人成功,就會帶動三代人的人才競爭力。

如果有一代人讀書不努力,人才競爭力馬上就降低了。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家族中,有一個家庭,一代二代都沒有讀好書,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經濟還是不錯的,但是,第二代人,發現未來從事體力勞動的競爭力明顯下降了,現在,他們非常重視第三代的讀書教育,看樣子人才競爭力又要提高了。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疏忽讀書,也不要忽視書籍在一個家庭中的價值。


千千千里馬


記得小時候很想讀書,而那時候都是互相借書讀,一本書要經過好多人傳閱,因為農村大部分人家不注重孩子們讀課外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買不起,所以,那時候的想讀書的心情真的很迫切,很珍惜借來的書,真的體會到書非借不能讀也。



現在不同以往了,印刷廠多了、機器多了、盜版書多了,紙質書越來越多了,越來越便宜了,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書已經逐漸取代紙質書,電子書攜帶方便又省錢,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上想看什麼都可以,所以紙質書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書店裡各種紙質書堆積如山,紙質書最暢銷的就是學生用書,其他類型似乎賣相平平,正像題主所說好多書攤都論斤賣。


但是,我認為應該大力提倡買紙質書閱讀,因為電子書的益處很少,害處很大,首先看電子書的人眼晴壞的最快,長此以往就不能看紙質書了,因為眼睛受到了電子產品長時間的光線的刺激,看紙質書會模糊,再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面部皮膚長時間受藍光刺激會長斑。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圖書論斤賣,這是一種標準的營銷套路。這種模式已經出現了好多年了,很有可能是前幾年實體書店經營不好的情況之下,業內人士經過細緻核算,推出的一種變相打折,吸引眼球的促銷手段。後來這種模式,又是通過地攤,發揚光大的。好多朋友認為這是對於文化的一種傷害,對於出租人的一種傷害,其實我認為,這就是一種促銷手段,沒有必要考慮那麼多。

圖書按斤賣,其實不便宜。

按斤來賣圖書,非常吸引眼球,大家感覺這可能很便宜。但其實稱一下,你要購買的書,再對比一下標價。也就相當於打了一個,6折到8折。而好多書,是庫存積壓的書,進價是非常便宜的,有的甚至是打一折的。更不要說,有好多地攤上賣的還是盜版的書,那就更便宜了。

不應該看重銷售模式,而忽略書的內容。

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帶給我們知識,我們關注的也應該是書本的內容。至於書商是如何打,折的?是如何銷售的?那都是正常的促銷手段,正常的營銷模式,與我們看書這個需求,沒有太大關係,只能影響到此時此刻是否購買。

最後想說的就是,不要因為某一種銷售模式,而升級到是否貶低了文化價值這樣的話題。購買的過程是購買的過程,讀書的過程就是讀書的過程,它是分開的。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現在國內出版的書確實有非常大的量,那麼我們在挑選書的時候,也應該擦亮眼睛,找到真正能夠幫助到自己的書。


賈林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在歷史上,一直是傳播文化知識和有價值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那些被歷史優勝劣汰後,依然沒有被埋沒的書籍,其價值不言而喻。

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已不僅僅滿足於書籍,書籍似乎沒有以前那麼風光了。

想當年,一本好書可以說是風光無限,被好多人傳閱,傳閱的人次急劇增長後,書的封皮和裝訂線都已經被磨損了,人們依然捨不得扔掉書。現在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好多書攤開始論斤賣書,我覺得,出現此種情況不是因為書太多了,或者是讀書的人太少了,而是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若是新書論斤賣,是書商的一種營銷策略。

大家都知道,在當代來說,一本書如果銷量達到了3萬冊以上,就完全稱得上暢銷書了,這跟過去那種動不動一本書銷量上十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比過去快了很多,許多人都沒有耐心來靜下心好好品讀一本書了,因此,許多書的銷量一落千丈,哪怕是名家寫作的書,銷量同樣不容樂觀。

面對這種情況,書商就會改變營銷策略,輪斤賣書就是一種方式。書籍的重量實際上並不輕,一本400頁碼以上的書籍,重量至少會超過1斤,如果是精裝版的硬封皮,重量會更多。

如果一本書標價40元,跟一斤書標價30元,給買書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對於前者,買書人就會覺得貴了,對於後者,買書人覺得佔了小便宜。

我舉一個自己親身體會的例子。

2015年我在桂林旅遊,在桂林中山北路市婦幼保健院附近,看到一個書店論斤賣書,用毛筆字把標價寫得很顯眼,懸掛在書店門口:每斤30元。對我這樣的愛書人士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進入店內,一口氣選了15本書,拿到門口的收銀臺稱重,竟然有18斤多,算下來要550元左右。我擔心上飛機會超重,又擔心拎著這些書旅遊實在不方便,就減去8本,只留下7本書,最終給付給260元。

後來,我翻看這7本書的定價時,最貴的一本是上海文藝出版的《白狗鞦韆架》(莫言著)為43元,最便宜的一本為20元,按定價加起來,7本書有232元。

這麼算下來,論斤賣書,書商多賺了20多元,對書商的精明不得不服。

其二,若是廢舊書籍、雜誌論斤賣,是書商賺取差價的一種方式。

喜歡逛舊書攤的朋友,往往會發現舊書攤的書籍包羅萬象,歷史書,人物傳記,心靈雞湯,故事匯,菜譜,象棋殘局書,勵志書,書法字帖,等等,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誌。

這些書籍基本是不怎麼知名的作者所寫,從印刷出來一直沒有賣出去多少,最終,被收破爛的以極低價格當做廢紙來收購。收購價差不多每公斤2元左右。

像這些舊雜誌,頁碼基本在100頁之內,4——5本有一斤,在書攤賣價每斤5元,或者零賣每本1元。舊書每斤在10元,或者每本5元。

不論怎樣賣,都不會虧本,賣出去一本就能賺取一定差價。


鴻鵠迎罡


線裝本、平裝本、精裝本等等的劃分可見圖書在沒有電子書籍衝擊的環境裡是有多麼的講究。

如今確實是不行了,小小的芯片就可以裝載整個圖書館,而且查閱資料,只要是一般的情資都可以利用網絡獲得,用不著埋首書籍堆中翻找,只需描繪仔細,哪怕是大概都能用搜索引擎找到所需的資料。

完美,實在非常完美,使得過去的紙質書籍重要性斷崖式的流失,不再是人類獲得資料和知識的唯一途徑。

所以嘛,貨物賣不出去就滯銷啦,過去那麼多的生產量在市場猛地斷絕了需求,一下子就全積壓咯,商人受不住這樣的停滯,因為商人將身家財富都用於生產,目的不過是希望通過生產--銷售的週轉獲得利潤。

這時候財富轉化為貨物,幾乎快要斷絕貨物再次轉化為財富的希望,只能是賤價銷售,期許能夠收回一點算一點。

畢竟財富化為貨物,不但是佔用資金,而且還有利益的盤算,借款利息不算,單單活資金和死資金就相差很大,因此不管怎麼考慮,最需要的做的便是把貨物盤活,也就是所謂的壯士斷腕之類的方式,解套自個的資金鍊。

門市店渠道雖好,但還是狹窄些,商人追求的是無所不用其極解套自我,所以嘛,下放到書攤是必然,增加和社會的接觸層面。

呵呵,現在的網絡時代,書店的經營也很困窘,有的還得轉為書吧,也就是賣書為副業,主業是提供閱讀環境之類的服務。

攤販們差不多都是用更加低廉的資金從書商那裡以螞蟻搬大象的方法為書商解套,但他(她)們也需要為自已解套,否則這些貨就砸手裡。

論斤賣,唬人的噱頭出現了。

但也可以明白一件事,過去沒網絡的時代,我們被訛了多少錢!

什麼線、平、精裝本,全是按斤兩買賣!

虧了,說到底還是我們虧。

回答第二個問題,由此可見,只是我們的閱讀方式與渠道變了,並非讀書的人少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論斤賣的書不便宜,仔細算下來有的書還偏貴。特別是兒童圖書類的。

現在靜下心看書的人的確少很多了。說實話並不是不想看書,而是沒時間重要的是沒心思難以靜下心來看書。

都是社會生活負累所致。孩子教育方面日新月異的各種開支,高漲的房價給自已無形的壓力。拼命上班只為每月催命的房貸。在如此煩躁的思想負擔中,怎麼可能能安下心好好讀書?不要說讀書看書,有的人甚至電視都沒時間看,一心掙錢養家餬口,想讓家人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抽點時間看看書還是有好處的,看書是需要用心靜心的。各種社會生活的負累真的難以讓人平復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