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1. 腐蝕防護的意義

1.1 腐蝕的危害

腐蝕的主體材料包括各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材料腐蝕問題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包括: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火電、核電、風電等),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製藥工業等)。凡是使用材料的地方,都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腐蝕問題。

1.2 腐蝕防護的意義

實踐告訴人們腐蝕是可以控制的,若充分利用現有的防腐蝕技術,廣泛開展防腐蝕教育,並採用嚴格的防腐蝕設計與科學的管理,因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中有20%-40%是可以避免的。另外,目前仍有大量的腐蝕損失無法避免,今後需要加強腐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腐蝕與防護技術與工程應用研究予以控制。可見,防腐蝕工作的潛在經濟價值與綜合效益是不可忽視的。

2. 腐蝕定義

目前腐蝕界多數人採用的定義是:材料在環境作用下引起的破壞或變質稱為腐蝕。對於人們最關注的金屬材料而言,確切的腐蝕定義是:金屬材料與環境相互作用,在界面處發生化學、電化學和(或)生化反應而破壞的現象。

3. 腐蝕分類

3.1 按腐蝕形態分類

從腐蝕的外觀形態看,金屬腐蝕可分為全面腐蝕和局部腐蝕。

全面腐蝕也稱均勻腐蝕,腐蝕反應不同程度的分佈在整個或大部分金屬表面上。全面腐蝕分佈較均勻,危害較小。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發生嚴重均勻腐蝕油管的宏觀形貌

局部腐蝕即非均勻腐蝕,腐蝕反應集中在局部表面上。局部腐蝕又可分為電偶腐蝕、小孔腐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選擇性腐蝕、應力腐蝕破裂、磨損腐蝕、腐蝕疲勞和氫損傷九種。

3.1.1 電偶腐蝕

當一種不太活潑的金屬(陰極)和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陽極)在電解質溶液中接觸時,因構成腐蝕原電池而引發電流,從而造成(主要是陽極金屬)電偶腐蝕。電偶腐蝕也稱雙金屬腐蝕或金屬接觸腐蝕。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選取左圖大陽極-小陰極,避免右圖大陰極-小陽極

3.1.2 小孔腐蝕

也稱點蝕,坑蝕或孔蝕。它發生在金屬表面極為局部的區域內,造成洞穴或坑點並向內部擴展,甚至造成穿孔,是破壞性和隱患最大的腐蝕形態之一。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1.3 縫隙腐蝕

當金屬表面上存在異物或結構上存在縫隙時,由於縫內溶液中有關物質遷移困難所引起縫隙內金屬的腐蝕,總稱為縫隙腐蝕。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1.4 晶間腐蝕

晶間腐蝕是在晶粒或晶體本身未受到明顯侵蝕的情況下,發生在金屬或合金晶界處的一種選擇性腐蝕。

3.1.5選擇性腐蝕

由於合金組分在電化學性質上的差異或合金組織的不均勻性,造成其中某組分或相優先溶蝕,這種情況叫做選擇性腐蝕。選擇性腐蝕不是按合金成分的比例溶解,而是根據較活潑的組分的優先選擇性,最典型實例是黃銅脫鋅。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1.6 磨損腐蝕

磨損腐蝕是金屬受到液體中氣泡或固體懸浮物的磨耗與腐蝕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破壞,是機械作用與電化學作用協同的結果,它比單純作用的破壞性大得多。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1.7 應力腐蝕破裂

應力腐蝕破裂是金屬結構在內部殘存應力和外部拉伸應力的持續作用下產生的嚴重腐蝕現象。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穿晶型應力腐蝕開裂和晶間型應力腐蝕開裂

3.1.8 腐蝕疲勞

腐蝕疲勞是指在介質的腐蝕作用和交變循環應力作用下金屬材料疲勞強度降低而過早破損的現象。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1.9 氫損傷

由於化學或電化學反應(包括腐蝕反應)所產生的原子態氫擴散到金屬內部引起的各種破壞,包括氫鼓泡,氫脆和氫腐蝕三種形態。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3.2 按腐蝕機理分類

按照腐蝕反應的機理來分類,金屬腐蝕可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二者主要區別在於腐蝕過程中是否有電流產生。

3.2.1 化學腐蝕

化學腐蝕是指金屬和化學介質直接發生純化學作用而引起的金屬損耗,其特點是金屬原子與介質分子直接相互作用,金屬丟失電子(被氧化)同時介質分子獲得電子(被還原),金屬直接將電子轉移給氧化物質。

常見的化學腐蝕有以下4種類型。

(1) 氣體化學腐蝕,現多稱為氧化

(2) 高純水中的化學腐蝕

(3) 中性鹽中的化學腐蝕

(4) 非電解質中的化學腐蝕

3.2.2 電化學腐蝕

電化學腐蝕是指金屬和電解質發生電化學反應而引起的金屬損耗,存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反應過程:陽極反應和陰極反應,並有電流產生。電化學腐蝕是最普遍的腐蝕現象,海洋腐蝕基本上屬於電化學腐蝕。

腐蝕的定義和分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