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01

《智慧書》原名叫《做人要義與修身之道》,為了讓讀者更加容易記憶,因而改名為《智慧書》。

從書名可知,這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籍,它裡面的內容精闢而凝練,是一本由三百則格言警句組成的箴言錄。

在書籍的書封背後,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多希望年輕時就讀過這本書,並且爛熟於心。這句話並非是為了推廣書籍而寫,它是眾多讀者的心聲。

《智慧書》自1647年問世以來,歷經400年長盛不衰,一直深受讀者推崇。它與《君王論》、《孫子兵法》一起,被並稱為“人類思想史上偉大的三部奇書。”,同時也是世人公認的“為人處事第一書”。

書中可謂字字是珠璣,句句乃良言,從為人處事講到識人斷事,從自我修煉講到防範邪惡,不說每一句都如當頭棒喝,但是讀著讀著就讓人忍不住劃線,心裡就像有個老師在旁邊叫喊“這句要考”一樣。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智慧書》的作者是17世紀西班牙著名作家巴爾塔沙·格拉西安。格拉西安在西班牙文學史上,是和《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齊名的代表人物。他還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公開表示,最喜歡的作家。不過他一生平凡,就連身後名也是在他死後兩百年才的獲得。

格拉西安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他本是一位虔誠的基督神父,最後卻因為文學作品,被效忠一生的基督教會放逐,而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書》的中文翻譯作者張廣森,他是著名的西班牙語翻譯家,曾經翻譯過《堂吉訶德》、《赫爾博斯全集·詩歌卷》等作品,還主編了西語界最權威最暢銷的工具書《新西漢詞典》和《袖珍西漢詞典》。他的翻譯作品準確傳神,語言精煉,是翻譯界的翹楚。

02

在這本書中,可謂是將人生智慧都集於一冊了。接下來我們就列舉幾個書中的智慧,共同學習: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一、千萬不能對哪怕是最為微小的禍患開門,因為其背後總是潛藏著更多更大的災殃。

這段話出自於“趨福避禍”一節,講的是,要想趨福避禍,謹小慎微必不可少。

比如教育問題,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得將他教育成一個有素質、有道德的人。

我們常講一句話: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如果發現一個孩子有偷盜行為,應該立即糾正他,切不可因為他所偷之物價值小而放過。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不論他頭的東西多麼微小,即使就只是一根針那麼小,但是這背後隱藏的道德風險是極其高昂的,如果不加以阻止和糾正,就會助長他偷盜的膽量,最後所偷之物必然更加貴重,所犯的罪過也越加的大,甚至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不要因為是極少數現象就忽略不計,這世間很多常態的開端都是極端演化而來的。有這樣一個統計:道路只需要百分之一的司機以加塞方式開車,其餘99%的人全部受影響,最終導致整條道路都會慢下來。

要知道,亞馬孫河熱帶雨林的蝴蝶扇一扇翅膀,就可以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因此,我們應當明白一點:防微杜漸是趨福避禍的必要手段。

二、精神上的果敢勝似肉體上的威猛:就像利劍,必須永遠都應以理性為翹,藏而待機。

這句話出自“果敢加理性”一節。韓信的謀臣蒯通,說過這樣一句話:猶豫的猛虎,不如小小的毒蜂;狐疑的勇士,比不上果斷的兒童。(原文是“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猛虎之猶於,不如蜂蠆之志,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我們常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當今社會有一個詞很流行,叫“選擇恐懼症”。每當點餐或者購物的時候,有“選擇恐懼症”的人就會猶豫不決,他們自己做不了決定,同時也浪費別人的時間。

究其原因,“選擇恐懼症”的病根其實就是“精神力不夠強大”,通俗的講,就是不自信,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做起事來猶猶豫豫。

那要怎麼增強自己的精神力呢?首先是要儘可能地瞭解自己。

很多人和自己相處了大半輩子,卻不一定能夠真正地瞭解自己。認識自我,不只是童年時期或者青春期的事,而是一件和生命一樣漫長的事。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見要想戰勝困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是第一要義。

瞭解自己以後,要鍛鍊自己的膽量,敢於承擔責任。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不願意做出選擇,其實就是不想承擔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因此,做決定時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事情,逞一時之氣那叫莽撞,三思而行,行而必勇,這才叫果敢。

三、德乃德的獎賞,癖是癖的報應。

這句出自於“長壽之道”一節。葛拉西安舉出了人之所以會短命的兩個原因:一是愚蠢,二是墮落。他說“有人由於不善保養而喪生,有人不知自愛而殞命。”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尋求長壽之法,是古往今來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後唐書》裡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追求長壽的事蹟。李世民早期跟隨父親李淵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皇帝后他治國有方,唐朝在他的治理下成為了我國曆史上少有的興盛時期之一。然而到了晚年,他開始追求長生不老,服用胡僧煉製的“不老丹”後,身體每況愈下,後來竟然暴病而亡。

乾隆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國家也成為了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然而和李世民不同的是,乾隆並沒有追求長壽的強烈慾望,反而他講究養生,只吃一些食物的方劑,生活作息有規律。果不其然,乾隆壽命高達89歲,成了我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真正長壽的人,懂得修身養性。他們一是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不過分透支。如今有多少年輕人二十來歲就抱著保溫杯泡枸杞,這樣的人並非故作深沉,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長壽之道在於保養。

讓人長壽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培養自己的品德。有人說,不對呀,為什麼古語有言說“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在這句話的語境裡,好人指的是樂於幫助他人的人,禍害是善於在危險到來的時候往後躲的人。因此,好人遇到危險的幾率自然就會比禍害遇到危險的幾率更高,因而就算是應了這句古話了。

《智慧書》: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想背下來的書

然而,我們這裡所說的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單單指助人為樂,還有眼界和心界的開闊。真正有良好品德的人,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優秀而嫉妒吃味,當他幫助別人時,自然也會有人替他擋風遮雨,如此一來,他心胸寬廣,得道多助,自然就會健康長壽了。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個人可以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就足以改變世界了。這就是我推薦《智慧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