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文 | 何欣顏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1:軟埋


1986年,作家路遙因《平凡的世界》一炮而紅,並榮獲"茅盾文學獎"。


2016年,武漢作家方方(汪芳),將自己的長篇小說《軟埋》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7年,第三屆"路遙文學獎"在北京揭曉。


時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的方方,以《軟埋》獲獎,評委會給該作品的評語是:


"(作品)讓批判性與文學性達到了很高程度的融合。"


同年4月27日,學者郭松民撰文批判《軟埋》,直截了當地指出:


"這一部帶有鮮明政治傾向的小說,在激烈的批判聲中獲獎,與其說是一個文學事件,不如說是一個政治事件。"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個月後。


伴隨著巨大的輿論爭議,及助力"顏色革命"的嫌疑,"路遙文學獎"獲獎作品《軟埋》遭遇停印、下架。


方方隨即在微博上宣稱,她的《軟埋》遭到停印與下架是遭遇了"政治打壓"、或有"極左"作祟。


察網作者鹿野在他的文章《不必為'軟埋'下架而歡呼》中,認為"下架"有可能是方方等人的一種營銷手段,因為"99%的中國人不僅沒看過這本獲獎作品,甚至都沒有聽說過"。


他還考證了該書各大電商平臺的銷量,發現並沒什麼人買、市場影響基本可忽略不計。


他還在文章開頭寫下的這樣一段話: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察網作者鹿野對《軟埋》立場的質疑


2018年,方方卸任湖北作協主席。


2:孤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為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武漢宣佈封城。


1月25日晚8點55分,前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在她的微博發表了第一篇封城日記。


直到3月24日,她一共寫了60篇日記,每篇2500-4000字不等。


有吃瓜群眾曾經做出統計。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更有熱心讀者對她的寫作內容進行復盤,並且有了驚人的發現。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網友對方方日記部分內容的質疑


4月8日,武漢解封,江城甦醒,中國的新冠疫情狙擊戰獲得了階段性勝利。


然而就在同天上午,有人驚詫地發現,亞馬遜網站上已經在預售英文版《武漢日記》了,隨後德文版也開始接受預售;正式版將於8月18日面世,出版社為頗有影響力的哈珀.科林斯。


在外文版的序言裡,除了對作者FangFang進行介紹外,甚至清晰無誤地蓋章了武漢作為故冠狀病毒"發源地"(Original Epicenter)的汙名。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時間輿論譁然,要知道6天前,這位因為《封城日記》而賺足流量與眼淚的武漢作家,還在澄清自己"沒有委託任何一家出版社將日記結集出版"。


此前一直旗幟鮮明地挺方的媒體人、《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罕見地在微博撰文,批評方方此舉似有不妥。


第二天方方在微博實名diss胡"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有好事者為方方這本在亞馬遜預售且大賣的《武漢日記》,申請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有史以來最快出版外文版的中文書" 。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作為對比,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的科幻鉅著《三體》,從中文版走到英文版,中間隔了整整六年。


有人戲稱,一座因為瘟疫而封閉70余天的孤城,竟然孕育了一位"紀實體"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3:魯迅


首次拜讀大火的《方方日記》,大概是在一月底。


此時武漢城內陰雲密佈,伴隨著各路"吹哨發哨"的喧囂,大量疑似病患如潮水般湧向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一二線城市中,武漢市的公立醫院佔比僅為27.1%,(作為對比,全國範圍內公立醫院佔比為36.5%)。


並不充分的發熱門診資源,迅速被恐慌而絕望的人群擠兌並擊穿。


時不時的會有醫護人員崩潰大哭的視頻流傳,而微博的新冠肺炎求助版塊也是充滿了各種聲音。


方方的日記不失時機地記錄下了這種恐慌的氣氛。


在她的日記中,"我們"(武漢人)的眼淚似乎"永遠也流不幹",我的一個醫生朋友""傳來一張殯儀館的照片",我的導演朋友"全家因為新冠而去世"。


而她作為這一切人間悲劇的親歷者、記錄者,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跟朋友聊聊天敲敲鍵盤,輕鬆獲得了"當代魯迅"的名號。


第一次看完某篇方方日記時,老實講,我的心靈遭到了巨大的衝擊。


從她語言文字中反映出來的心理狀態。我明白無誤地感覺到,她字裡行間的悲切,可以說並不真誠。


在看方方的"封城日記"時,儘管她寫的每一件事都很悲慘,每一次落淚都順理成章,可是你卻感受不到一絲真切的悲憫;就彷彿有人使勁渾身解數,刻意在你面前煽情、想讓你哭,讓你憤怒讓你懷疑。


當然,寫過反"土改"獲獎作品《軟埋》的方方,對恐慌和絕望氣氛的渲染還是很得法的,尤其是"殯儀館一地無主手機"的文章一出,本來就哀鴻遍野的孤城中,彌散著一股略帶魔幻而絕望的氣息。


有人質疑"殯儀館一地手機照片"的真實性,

方方從未直接進行過回應,也從未拿出真實的"朋友傳來的照片"。


此時中央迅速調整了疫情應對策略,開始了對武漢及湖北地區的集中馳援。


兩山醫院建設過程開始直播,方艙醫院開始待命,而4萬多各地醫護人員集結而成的精銳部隊也迅速奔赴湖北抗疫一線,"應收盡收",並且對所有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免費治療。


全國各地人民也迅速開始了對湖北的物資捐助與馳援,與此同時各地基層工作人員與醫護人員也層層協作,搭建起了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大網格。


事態一天天往好的方向發展。


4:護士


方方日記明顯素材不夠了。


全網都在轉醫護人員凱旋受到高級別的接待、方艙醫院醫患一起跳《火紅的撒日朗》、一起打八段錦的短視頻,或是輕症患者竟因醫院伙食太好而中風,這些新聞太"平淡無奇正能量"了,這讓文學創作者方方覺得無所適從。


於是她開始反覆地要幫李文亮討一個說法、要在武漢建立一個屬於湖北人自己的"哭牆"、要向疫情初期不作為的本地官僚追責。


很多人在她的微博支持她,認為她是武漢良心、替老百姓說話;又稱讚她是"當代魯迅"及"新時代魏徵",錚錚鐵骨、不畏強權,簡直是文學界有史以來的人間精品。


甚至很多男性學者向她致以公知間最誠摯的問候,並公開表示方方是"勇敢鬥士,自愧不如"。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這一幕不禁令人心生感動,方方寫的一些流量日記,竟然打破了碼字圈"文人相輕"的鐵律,譽其為"最後的良心"、"江城魏徵、"新時代魯迅"。


此時方方最令人困惑的操作開始了。


她在一篇"日記"當中,赫然宣佈了一位援鄂護士的死訊。


該護士一線的同事、武漢協和醫院的某醫生看不下去了,在微博闢謠該護士只是昏迷了一些天,並未死亡,且醫院近期會對其組織專家會診。


群情激憤的讀者開始圍在方方的微博下討個說法,為什麼要把倒在一線尚在搶救中的梁護士寫死?為什麼再一次造謠傳謠?


方方貌似依然鎮定,在稍後的回覆中,她篤定地指出梁護士的死是真的、是她的一位"大咖醫生朋友"告訴她的("腦死亡"),既然造成了困擾,那麼"我就道個歉吧"。


這種既不真誠也不厚道

的回應,引起了全網激憤,她的忠實粉絲也信念動搖,甚至紛紛倒戈。


直到這個節點,我還在想她也許只是嚐到了流量的甜頭,所以不惜以一些勁爆的信息來吸引眼球,畢竟幾年前,她"嘔心瀝血"的長篇小說發佈後,雖然得了獎,但是市場反響寥寥,讀者也並不買賬,而且還慘遭下架,心中想必是有怨氣。


一個不得志的作者,突然嚐到了一呼百應的滋味,這種感覺猶如鴉片般令人上癮。


雖說天底下最卑鄙的不是無情,是利用感情,但你也說不上她利用武漢人的感情做了什麼,或者得到了什麼利益。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河殤派、傷痕體吧。


5:幻滅


然而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隨後爆發的一連串有關這位流量作家的新聞,令我感覺到後背一陣陣發冷。


首先是當一線醫護都沒有足夠N95口罩的時候,她"先富起來"了,雖足不出戶、卻有人給她送去了N95口罩。


令我更沒有想到的是,在細心網友不遺餘力的扒皮之下,方方看似"民族良心"的表面之下,竟然隱藏著對國家、民族的深重惡意。


她曾經數次討伐武漢及湖北本地的官僚及體制,似乎是在對普通人的命運施以人道主義的關心,並數次引導性地描述武漢本地的災情是政府不作為導致的"人禍",而並非不可抗力瘟疫而導致的天災。


但是大洋彼岸的某國政府完全不作為、甚至全程甩鍋、每天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屢創新高的情形,她卻沒有哪怕一個字提及。


難道"民族良心"、"當代魯迅"的大愛,只是中國限定嗎?紐約的人民就不配擁有一篇日記,哪怕隻言片語?說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呢?


這種雙標著實令我驚詫不已。我都希望外交部能夠官派方方以文化大使的身份出使紐約州,在疫情中心找回創作靈感。


畢竟偉大的藝術家應該是屬於全世界的,絕不能只是武漢人民獨享。


真.魯迅曾經說過,"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國人",而這句話或許用在"當代魯迅 "身上剛好。


在領導視察武漢的當天(3月10日),群眾備受鼓舞,人心振奮;而她在日記中狠狠地下結論潑冷水:"沒有勝利,只有結束。"


在她日記的倒數第二篇,她在標題中明晃晃地抱怨:"所有的疑問,都無人回應。"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她這句話著實突兀,什麼叫"所有疑問都無人回應"?


是應收盡收、群防群控做得還不夠到位?各地醫護馳援去得不夠及時?每天的數據公開和新聞發佈會不夠及時?


武漢的新增病患已降至零了、李文亮也已追認為烈士,梁護士已轉回廣西繼續治療,一線醫護和基層工作者甚至有近百位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所以到底是什麼疑問還沒有得到解答?


直到數天後,我才終於知道了她寫這句話的真實目的。


6:論戰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樣,在4月8日武漢解封的當天上午,汪芳的《武漢日記》開始在亞馬遜預售(英文版先行,德文版隨後跟上),時間點卡得剛剛好。


出版界的網友說這個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有人推測她在二月份時,可能就收取了出版商的定金。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網友看法、部分內容真實性待考


此前她也許收取了財新網的稿費(財新網app專欄發佈她的日記),這個倒無可厚非,畢竟寫字拿錢。


美國人二湘的公眾號或者也給了她稿費,這個本文不清楚內情,不展開討論。


正經人到底寫不寫日記?


正經人肯定可以寫日記,但正經人很少在公域流量的社交網絡上寫日記。


正經人寫日記或許像記流水賬一樣平淡,但絕不會一直濃墨重彩地進行絕望、恐怖情緒的渲染,既然是日記,渲染給誰看呢?


正經人寫日記不會春秋筆法、只寫矛盾最激化、最慘烈的那一面,對正面、光輝的部分一筆帶過(即便這部分已成主流),甚至極少提及政府和普通人的努力與團結,守望與犧牲。


正經人也肯定做不出在日記裡給未亡人發喪,對方是抗疫一線的英雄女護士啊……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正經人也絕不會在日記還沒寫完時就讓境外出版社進行翻譯,甚至不對之前造謠傳謠的關鍵性情節進行任何實質性的修訂(比如"一地無主手機")而這部分內容,可能會讓武漢或國家陷入不必要的暗黑攻擊。


正經人更不會先收錢再"日記"。收了錢寫出來的"日記",究竟還能殘存多少真實性?又有多少不得而知的暗湧和齟齬呢?


她到底收沒收境外出版社的定金?收了多少?版權收入是否真如傳說中的"高達千萬"?


據說她日記海外版譯者是CIA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的第一個東亞系的高材生(信息來源:@孤煙暮蟬),這一點倒是絲毫不令人驚訝。


她倒數第二篇日記的標題"所有的疑問,都無人回答",客觀上向境外本就甩鍋並質疑我國抗疫的政客和民粹,進行了附和且主動遞上了話柄,讓我們在本就處於下風的輿論戰中處境更尷尬,陷入被動的深淵。


有人悲觀的預測,全球各地華人或因此受到影響,病毒原罪論會跟隨武漢,而十數億黃種人也會因而遭遇更激烈的有色眼鏡和種族歧視。


而方方卻在隨後的言論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稀釋這種潛在的衝擊力,認為"一個自信的國家不可能容不下一本日記",並且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和祖國間"並無張力"。


7:撕裂


直到不久前,她還在微博咒罵質疑她的人都有"瘋狂陰毒怪戾的鬥爭思維和暴力人格"

,是被"洗腦文化"摧毀的"老中青幼四代人"。


質疑她的"老中青幼"越來越多,她便每每選擇在深夜發微博(方便輿論管控),一次次不遺餘力地對質疑她的群眾表示鄙夷、不屑和憤怒,掘地三尺找來支持她的文章,然後對其中最尖銳的內容進行節選。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一本《方方日記》出版:抹殺了多少努力,留下了多少悲哀


而對她自身而言,反省是不可能反省的,認錯也是不可能認錯的,這輩子都是不可能認錯的,絕大多數人、尤其是愛國的年輕一代,在她的眼中都是"愚蠢"的,是時代的"悲哀"。


中國社會彷彿許久未曾如此撕裂,挺方和批方的人群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對立面,輕則口誅筆伐,重則口吐芬芳,互刪好友,甚至水火不容。


真·魯迅先生在《墳》裡,曾寫道: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年輕人為什麼那麼討厭方方?


在方方微博下有條熱評說得好:


"很多年過去,我們這些真正經歷的人都不在了,方方的日記還在。多年後日記就成了歷史。日記裡看不到基層工作者的努力,看不到政府的政策,看不到醫護人員的視死如歸個人奉獻自我犧牲,看不到普羅大眾的堅持與鮮活,也看不到整個國家上上下下里裡外外洋溢著的面對疫情必勝的信念。這才是最可悲的。"


說實話,對方方現象,從一開始的驚詫,到憤怒、出離憤怒……到如今也只剩下悲哀。


令人心寒的是,一個得到了幾乎體制內全部好處的人,吃香喝辣住臨湖別墅的廳級幹部,在心裡竟從沒有一刻認可、支持、感恩過這個國家,甚至趁著民族最脆弱的時候,轉身就是狠狠一刀。


竟然有人還將她稱為"當代魯迅"、"武漢魏徵"?


魯迅和魏徵這種對國家、民族愛得深沉的戰士,是什麼樣的東西都能攀附得起的?


我們都身處平凡的世界,而在看似平靜的水面之下,卻有人動著不平凡的腦筋、以最狠毒的惡意集結呼號,謀劃著魑魅魍魎的事體。


太陽照在黃河上,太陽照在長江邊,太陽照在松花江畔,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太陽可以照進期待光明的每一寸土地,卻照不進異見者和陰暗者的心裡。


有的人降下紅旗,是為了而哀悼逝者。


有的人哀悼逝者,只是為了降下紅旗。


—— END ——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成長乾貨、深度思考等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後臺回覆"社群",可加入栩先生唯一成長社群,和3000人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