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论语》2.12君子不器讲君子人格的内在性,而不具有外在指向性,到2.13讲这种内在性通过言与外在的行结合在一起,通过言与行,能够促进内在人格的成长;2.14讲内在的自主人格具有的属性是周而不比,即具有内在的周延,而非简单的比可以解决的,这就给外在的言与行的设计和安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怎样的言与行才能培养出内在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呢?这是仁学为政思想需要解决的。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从2.15和2.16,仁学指出了两条言与行的路径,那就是学与思相结合的正面积极的方法,以及反面的消极的方法,即攻其异端。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是好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好学,就会缺乏信心。”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长期以来,受宋明理解解释的影响,这里的学只是解释为“读书”,作为读书人的座右铭。但是,如果将《论语》视为阐释仁学的体系性努力,那么,第一篇《学而篇》中对学的解释在这里也同时适用。第一篇中对好学是有定义的,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焉,可谓好学也矣。”这里的学是指吃饭、睡觉、居住、行事、言语、就有道等各个方面,即指向后天的努力。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可以讲,好学本身就是代表所有仁学所指出的所有后天努力,它的表现形式是各种礼,体现出内在的敬,仁学的实践需要做到“非礼勿听、非礼毋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常生活现完全遵循礼,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行为体系,必须要基于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灵活应用,才能够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才能够灵活运动,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这一些均需要以“思”作为基础。但是,孔子又指出,过分地思考也不行,要恰如其分地思考,要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地循环。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在《论语》中还有一处对思的误解,即是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此语已成为现代国人的成语和口头禅,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这里孔子对三思而后行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两思即可。那么,何谓思呢?在《论语》中其实也有解释,《论语》指出,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仁学实践中需要思的方面达到九处之多,各个方面均达到要求只是理想状态,但并非现实实际状态,正如孔子的弟子们,能够完全在九个方面完全实现的并不多,“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做得最好的是颜回,只有他能够做到“一日克己复”,但对于一般人其实很难做到,也并非是可行的要求。其实,即便对于颜回这样高智商人士,其对自己的过于苛刻要求可能是其早逝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孔子会主张两思即可,可以回归到这里的“学而思”、“思而学”的循环,而不用单纯的三思,因为,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多次思考其实无益。这也是孔子自己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具体的仁学实践方法是“学”与“思”要结合在一起,不能只关注于表面层次,而需要深入到内在层次,将其中的逻辑关系了解于心,通过“学”,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提升到“道”、“仁”的层次来融会贯通,只有如此循环往复,人的内在自主人格才能不断成长。同时,又要与生活细节相融合,关注自身的特点、具体环境的要素,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化、因地制宜,这就是“学与思”的结合。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学与思的关系弄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将此章放于《为政篇》中,它与为政思想又有何关系呢?此章之前的2.12至2.14三章讲的君子人格,以此来释义民众有耻且格的内在自主人格,这样,这里就有两种解释,一者是需要将所有的民众都培养成君子,二才是所有的民众均有成为君子的可能。前者应该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设计的理想城邦,将所有的成员通过城邦政治善的艺术培养成公民,孔子的为政思想应该是取第二种思路,即依据仁学的为政思想,创造所有的民众都可以成为君子的空间和条件:成就君子并非靠外力,而是依靠其自身的塑造,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给民众创造发展的空间,同时,提供公民能够成就君子的资源和条件,即接受仁学教育。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那么,这种能够让所有的民众均有可能成为君子的制度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应该从君子人格是如何成就这一目标推导出来,即孔子讲的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理性主义方法,君子是由后天好学而来,即后进于礼乐者,但同时,这种遵循是需要以思作为基础,即探寻这些礼背后的力量,而非机械地运用和遵循。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原则,没有学与思的结合,君子人格无从谈起。而只有从学而思的原则之上,才可以成就君子人格。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千乘之国的政治以德、礼来给民众打开成就有耻且格的内在自主人格的可能性,就目的而言,这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提出来的理想城邦的目标一致,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国家以政治制度来培养公民,而孔子仁学并非用政治制度,而是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德与礼”来完成,而这种德与礼是治理者以身示范带来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从中可以看到,仁学的为政思想是以君子治理,通过治理者的实践德行和礼,从而给民众的学与思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培养成有耻且格的内在自主人格。即以治理者的君子人格来促进民众的人格从小人格向君子人格的发展。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维完全不同。

君子政治:基于德与礼的学思结合(2.15)

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真实《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