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3月22日,一篇題為《“我是黨員,這份愛心必須盡到”》的稿件刊發於《光明日報》2版,刊發於《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專欄,講述了邯山區老黨員常聚魁的故事……

《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1月31日一大早,邯山區渚河路街道辦事處農林三社區辦公室裡,來了一位拄著柺杖的老大爺,他用稍顯笨拙的動作從身上掏出1000元現金,交給社區黨支部書記任潮彬,用溫和的聲音說:“閨女,你們是黨員,大爺也是黨員。我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不能像你們一樣爬樓梯入戶排查了,也幫不上你們什麼忙,這點錢就算是我的黨費吧,你們看著買成口罩、消毒藥水之類的都可以,用於防控疫情吧。也算我盡一點心意!”

《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老人名叫常聚魁,今年已87歲高齡,是一名1954年入黨的老黨員,家住農林三社區保險公寓小區。他從邯鄲市第三建築公司退休後,黨組織關係轉到邯山區渚河路街道農林三黨支部。老人身體不大好,患有心臟病、老年退行性關節炎、高血壓、腰腿疼等疾病,常年服藥,走路離不開柺杖,但他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熱心社區服務。疫情發生後,他從密集的宣傳中瞭解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情況,看到社區幹部、身邊的黨員群眾都積極行動起來,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挨家挨戶登記、排查,每天在門口檢測登記、在小區裡噴藥防疫等,忙得都顧不上吃飯,他深受感動,自己也想做點事情。他想:自己出不了什麼力了,就出點錢吧。於是他拿出1000元錢,一大早就急著出了門來到社區,想盡點兒綿薄之力。

《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據社區黨支部書記任潮彬介紹,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多年,目前獨居。疫情發生後,社區幹部曾到其家中走訪並送去消毒水和體溫計時,發現老人家裡陳設非常簡陋。在一張陳舊的桌子上,堆滿了老人常吃的藥品。這才知道:原來老人每年光是吃藥就得花費1萬多。這1000元錢,是他從微薄的退休金中,除去日常生活開銷僅有的一點積蓄。

《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然而在邯山,還有太多的“常聚魁”……

3月1日,邯山區馬莊鄉馬莊社區八旬老黨員李信和他的愛人楊愛春共同上交了兩份捐款,合計2000元。據瞭解,李信今年已經83週歲了,1989年入黨的他有著31年的黨齡,而他的愛人楊愛春今年也已經82週歲,1982年入黨,有著38年黨齡,老兩口均是河北工程大學的退休幹部,黨組織關係在馬莊鄉。疫情發生後,老人雖“宅”在家裡,卻時刻關心疫情防控情況,總想著為黨和國家出點力。

《光明日報》聚焦邯山這件事兒!

當問起他們主動捐款的緣由,李信說:“我們老兩口年輕時都受過罪,是共產黨的領導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現在我們退休了,生活過得很好。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作為黨員,這時候不出力,啥時候出力?這是理所應當的。”他反反覆覆強調著“應當”兩個字,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受黨的好政策恩澤的李信夫婦倆,見證著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一種相素的感恩之情已昇華為一種堅不可摧的信念和力量,是這種信念,讓他們把“共產黨員”的初心寫在紮紮實實的行動上。

由於年紀大身體不太好,出門不方便,李信就委託兒子李新平把他們的捐款送到馬莊社區黨支部。李新平告訴我們:“老人眼看著國家面臨這麼大的事兒,著急呀,幫不上忙,就想著能多捐些錢出點兒力,一直叮囑我早點把捐款送到。”

千千萬萬的黨員,

感動著邯山,感動著邯鄲。

他們的細微之舉,

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

如點點星光,照亮銀河。

一沓沓帶著體溫的捐款,

是火紅的初心在跳動。

感恩,有你們,

我們可敬的老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