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地名如人名,地名也好,人名也好,與它們所經歷的時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地名除了指示的功能外,某種程度上還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地名中融入了深刻的時代印痕。

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一、堯舜禹時期:1、浙江省紹興諸暨市,單從字面看,諸為諸侯,暨為“到、達”,合起來為“諸侯畢至”的意思。據傳禹治水成功後,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2、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19年前為上虞市。“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3、河南省商丘市下面有個虞城縣,商湯滅夏後在商丘地方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公元前21世紀,夏禹封舜子商均於此,號“有虞”,後稱“虞國”,秦設“虞縣”,隋改“虞城縣”。我們常說“唐堯虞舜”,所以帶“虞”字的地方多與“舜”有關。4、河北省唐縣和行唐縣,都與“唐堯”有關。公元前2360年,帝堯放勳被封為唐候,治所陽邑,在今河北唐縣境內,在由唐縣地赴平陽繼帝位時路過行唐,所以這個地方得名均與“堯”有關。

二、秦朝:河北省秦皇島市:大家一看便知,這個秦皇,就是秦始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在中國歷史上極富盛名。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便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史載“赭衣徒三千人,鑿長坑,敗其勢。”人工造出了一個秦淮河。山東省文登市: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內地文人紛紛東逃邊荒避難。秦始皇巡視天下,一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方,二是挽回對文人的殘酷,在渤海之濱的文登境內登臨文山,讓文人為其歌功頌德,人們把“文人登臨”的這座山叫做“文登山”,建縣時取名“文登”。

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三、漢代:四川廣漢:為實現“廣大漢業”、“擴大漢疆”的目標,漢朝便於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意設廣漢郡,以顯示自己的宏圖大略,昭示子孫後代和朝廷官吏銘記在心,永世不忘。四川達州宣漢縣: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縣,取名寓意“宣揚大漢王朝德威”。此地至今仍有不少與漢相關的地名或傳說,如“樊噲鎮”、與呂后有關的“娘娘廟”、“倒馬潭”等地名。

四、三國時期:1、浙江湖州吳興區。吳興為湖州市的古稱。三國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吳主孫皓取“吳國興盛”之意改烏程為吳興,並設吳興郡。2、浙江永康市:據傳,三國吳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孫權之母因病到此地進香,祈求“永保安康”。吳國太病癒,孫權大喜,遂賜名為“永康”,並單立為縣。

五、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北方戰亂不止,尤其是兩晉,北方大量士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北方不少居民遷居長江兩岸,仍以原籍為單位集中居住,地名仍以原來的鄉、縣、郡命名,稱為“僑鄉”、“僑縣”、“僑郡”。隋朝時重名郡縣大都廢止。個別地方還保留有當時的歷史痕跡。1、福建省泉州晉江市:中原洛陽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朝故土,因此將他們居住地的河流古南安江命名為晉江。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此地得地得到進一步開發,隨著人口的增多,集聚成邑。(另外泉州一著名的古石橋“洛陽橋”也是中原人士南遷而改名的,原名“萬安橋”。)2、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博望本是西漢張騫的爵位名稱。張騫的子孫被封在河南南陽的方城縣,古稱“博望縣”,東晉南遷時遷到今馬鞍山境內,設置僑鄉“博望鄉”。後屢經沿革,仍保留“博望”名稱,今成為馬鞍山市的一個市轄區。

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六、唐朝:強勢女皇武則天,崇尚武力,自己又姓武,因而武則天時期新設的郡縣多冠以“武字”。如今的浙江省武義縣、河北武安市、重慶武隆區、江西武寧縣,多是這麼得名的。有史為證:“唐武后析(永康)縣之西南置武義縣,時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如武安、武隆之類。曰武義者,豈仍義爾而加武多耶。”

七、宋朝:宋朝設置的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軍、縣”,州和府雖為一級,但重要程度絕非一樣。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點,皇帝的“潛邸”,或者說“龍興之地”,均由“州”改“府”,地名沿襲至今。廣東省德慶縣:原名康州,是南宋皇帝趙構的潛邸,我們說“康王趙構”,便由此而來。後來趙構做了皇帝,便將康州更名為“德慶府”,後廢府為縣。廣東省肇慶市:原名端州,著名的“端硯”即產自這裡。原是宋徽宗的“潛邸”,宋徽宗稱帝后,將端州更名為“肇慶府”,意即宋徽宗自被封為端王開始,招來繼承帝位而統治天下之吉慶。重慶:宋光宗趙惇,原是恭王,駐地恭州,不久繼位大統,自言有雙重喜慶之意,遂改恭州為重慶府。八、元朝元朝在行政區劃上的貢獻主要是推行了“行省制度”,就是現在的“省”。擴大疆域是元政府始終不渝的理念和追求。四川省廣元市: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為廣元路,取元朝德威廣播、疆域廣大之意,這就是廣元名稱的由來。

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九、明清時期。明清基本沿襲了原有的行政區劃和體制。有創新的是,明廷把地方行政與軍隊管理分開,在全國設置了上千個衛所。大家所熟知的“天津衛”、“威海衛”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清朝在北方設置了“盛京將軍”、“伊犁將軍”、“黑龍江將軍”等,在少數民族地區設了許多個羈縻州。寧夏中衛:“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設寧夏五衛,遷五方之人實之,以左屯衛軍餘屯種於中衛”。這是“中衛”之名第一次見諸史籍。湖北宣恩:清廷對少數民族“改土歸流”。雍正十三年(1735年)兵部和吏部據湖廣總督邁柱疏呈合議,獲乾隆恩准,定名宣恩,寓意“宣示皇恩浩蕩”。

十、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追求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這一時期新析置了一些縣區。如河南的民權縣、博愛縣;青海省的共和縣、同仁縣、互助縣。

一目瞭然:地名裡的時代印痕


十一、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地名,有著明顯的紀念性質。如黑龍江的友誼縣,是為了紀念蘇聯對此地農場建設的幫助。河南省的社旗縣,原名賒旗,經周總理提議“要高舉社會主義大旗”,更名為社旗縣。新鄉市的紅旗區、衛東區,焦作市的解放區等都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