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寧波醫生眼中的高原醫改記

一位寧波醫生眼中的高原醫改記

牧民在體檢車上體檢。

一位宁波医生眼中的高原医改记

比如第一臺剖宮產手術成功。

“不能快刀斬亂麻,

要找到線頭,順勢抽解”

“我們不缺錢,就缺人才,可誰會來呢?”2017年藏曆新年,比如縣縣委書記陳剛把劉琳請到家裡,推心置腹:“如果你是個醫生,你願意到這兒來嗎?”

其實劉琳最初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好醫生,治好折磨他媽媽數十年的老慢支。從醫學院畢業後,他進入寧波市婦兒醫院麻醉科工作,後來到奉化蓴湖鎮掛職。他了解鄉村看病最真實最具體的困難,也曾想過大力培養鄉村醫生,但在現實中發現舉步維艱。

錯綜複雜的龐大體系牽扯到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每一次嘗試都在摸索和質疑中前行。做一線醫生的時候,劉琳也會抱怨體制的不合理,但接觸到那些千頭萬緒之後,他漸漸理解了很多問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鄉村醫療是最薄弱的一環,人往高處走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快刀斬亂麻,要找到線頭,順勢抽解。”

劉琳的一個念頭醞釀了很久:“打破編制和機構設置限制,全縣一盤棋,可能嗎?”

陳剛書記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能吸引人才來,只要能提高能力,他都支持。

以“整合資源、集約運行”為核心理念的《比如縣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就是從那時開始起草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此展開。2017年8月29日,囊括縣人民醫院、藏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及9個鄉鎮衛生院的比如縣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正式成立。這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個“人財物”全統籌的縣級醫療集團。劉琳也被任命為比如縣衛計委主任兼人民醫院醫療集團院長,統籌醫改。

縣裡以集團的名義向全國招人,實行年薪制和合同制,醫護人員既有機會到上級醫療機構培訓,也有責任到鄉鎮衛生院輪崗,“確保最艱苦的地方不缺人”。

連接鄉鎮衛生院和縣人民醫院的是劉琳設計的實體“小物流”和“信息流”,兩輛救護車每週環線跑,將縣裡統一採購的藥品送到下面,又把需要轉運的患者、採集的標本、消毒供應物資等送到縣城。這樣,常見病的處理和基本的檢查就可以在衛生院完成,並通過信息系統,將操作和診斷進行分工定位,實現遠程診療。

因為爭取到了縣財政每年300萬元人才引進專項資金支持,劉琳起草的《關於引進醫學相關緊缺人才的辦法》中,待遇還不錯:副高以上和中級職稱簽約一年,參考年薪分別為20萬元到25萬元、12萬元到20萬元,普通醫技人員和工程師最高也有8萬元,提供週轉房或宿舍,且都有一個月帶薪休假。

發在著名醫療專業論壇丁香園上的招聘啟事,一面直言條件艱苦,一面呈現風光如畫。正如劉琳預料的,報名的100多人中,不少人有西藏情結,也願意為這片土地出一份力。

“體檢車開到家門口,

連胸片都能拍!”

通過網絡面試和一個月適應期,大多數人都留了下來,大量外科手術等醫療業務由此開展。做第一臺剖宮產手術的時候,劉琳重操舊業當了回麻醉醫生,孩子健康漂亮、頭髮又黑又密,劉琳和孩子媽媽一樣,笑出了眼淚。

他還促成醫院與西藏阜康醫院、西藏成辦醫院、綿陽三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簽署對口幫扶協議,成熟的醫療團隊定期過來為藏民做包蟲病和常見病的手術。更嚴重的患者,也可以轉到那裡的醫院,不但全程有人對接服務,還可以享受和自治區內一樣的醫保待遇。

更讓當地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是開到家門口的流動體檢車。因路途遙遠,設備條件有限,全縣農牧民體檢率只有4%。劉琳和同事們請教了很多專家,設計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健康體檢車,車廂就是一個精巧的小型診室,X光機、彩超、檢驗、心電圖設備一應俱全,利用自備小功率發電,電源就可以推動DR等大型醫療設備,讓很多牧民眼睛一亮:“體檢車開到家門口,連胸片都能拍!”

2018年3月,這輛由寧波江北區政府撥款73萬元捐贈,宇通客車公司定製打造的大巴從雪山腳下出發,很快成為“網紅”。流動體檢車計劃每3年為全縣7.6萬人體檢一遍,併為每個人建立健康檔案。因為符合高原實際情況,有利於醫改從“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體檢車在全那曲地區推廣。

比如醫改曾得到西藏自治區衛健委黨委書記王亞藺的認可。劉琳回到寧波半年後,西藏在今年春節前出臺了《關於推進縣域綜合醫改工作的指導意見》,“比如模式”將推廣到整個自治區。

陳剛微信告訴他這個消息時,已成為寧大附屬醫院黨委書記,並獲得浙江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好乾部、寧波市六爭攻堅好乾部等榮譽的劉琳正奮戰在抗疫一線。百感交集中,他突然想到了自己過世多年的母親。

“她也不是疑難雜症,就是那會兒條件不好,小病不治,慢慢拖成大病,早早地走了。”他說,那時就覺得,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礎,所以他從小想當一個醫生,沒想到後來,自己做了更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